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论文

时间:2022-04-01 16:49:48 数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论文(精选7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论文(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论文(精选7篇)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论文 篇1

  一、创新能力及其特征与作用

  创新能力的特征:第一,综合独特性。创新能力的构成不是单一的,而是几种能力的综合,这种综合又是独特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第二,结构优化性。创新能力在构成上,呈现出明显的结构优化特征,而这种结构是一种深层或深度的有机结合,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创新功能。创新能力的作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习惯,有利于使学生懂得如何进行创新实践,使他们学会解决遇到各种现实问题,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及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高中数学创新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更新教育观念

  1.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往往有权威意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更无从谈起。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主导作用,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富于思维性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学习经验的积累。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使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从主宰转变为主导,正确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即重点导疑、导思、导问、导学,使自己不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而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讨论、共同研究,与学生一起经历知识形成和掌握的过程,一起完成学习任务,以便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树立正确的教学观。首先,高中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要充分实现数学的教育功能。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学习情绪体验和思维能力,尤其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充满思维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现实的、充满启发性、思维性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巩固旧知、探索新知、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其次,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不断同化新知识、建构新意义的过程,学生只有亲自操作、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数学学习才是有效的。所以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应该是基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经验,以及与周围环境的交流,通过反省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恰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创设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思辨讨论的学习氛围、知识背景和问题情境,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处理好创新与传统的关系

  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实现从具体数学到概念化数学的转变,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转变;从直观描述到严格证明的转变,使学生树立严格的逻辑思维意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思维过程中,需要发挥观察、比较、类比、合情推理、抽象、归纳、概括等各种思维形式的作用。因此,在学生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另外,在数学教学创新教育的实施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虽然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过于强调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强调让学生开展课题讨论、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强调研究性学习、积累生活经验等,就会变自主发展为自由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过于自由会缺乏教师有效的引导、指导与点拨,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应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优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进而在教学中运用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于是在新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结合起来,这样必要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引导和画龙点睛的点播指导等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自主探究的新的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则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三)营造活跃轻松的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都受主体情绪的影响。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中,人的自主探索和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最富有创造性和开拓性。对于学生来说,只有课堂充满生动活泼、轻松愉悦的气氛时,学生的精神状态才会高昂激越,情绪才会高涨,兴趣才会浓厚,思维才会活跃,学习能力才会更强,学习效率才会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与发展。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既轻松活泼又不失秩序的、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环境。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探究式活动,创设充满探究性和启发性的情境,使学生在探究式活动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能力来自于实践,所以教师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可以使学生在探究式实践活动中获得研究探索的体验,养成善于发现问题、乐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为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创造性探索营造了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鼓励学生勤思善问,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能力的发展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从教时,特别注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提出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喜悦、树立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探究兴趣,在探究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其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能诱导学生积极探索,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是知识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发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的启发性和思维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人才评价已趋向于提倡人的创造性和开拓型的性格。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教育中应注重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品质,学生的创新个性具有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教师应做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营造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消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猜想,真正把新课标的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精神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1.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指采用与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创新思维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受思维定势影响,很难提出标新立异的见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定势,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探究,以得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2.启发侧向思维。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另辟蹊径,使思维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从侧面换角度思考问题,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新观点,获得新结论,产生新创造。正如齐百石所说:“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画作创作如此,数学学习亦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

  (七)评价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发展的不同需求,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就要求评价内容要全面,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评价的方法也要多种多样,不仅有书面作业,还要有行为观察、问题研讨、研究性学习、情境测验、成长记录等。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实行激励性评价,无论是课堂提问、当堂练习还是课后拓展作业,或者其他学习活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意保持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并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习惯,以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综上所述,创新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论文 篇2

  一、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就要为他们创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大胆质疑,才能把自己新奇的想法表达出来,并与同学、教师进行讨论。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第一,教师要具备创新精神,因为小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即便是他们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也需要教师在一旁指导。所以教师具备了创新精神,就能够影响和感染学生,激起他们创新的热情。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平时要多学习、多研究、多探索,进而掌握更多的具有创新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运用在教学实践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二,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真心去感动学生,让教师的关爱充溢整个课堂。在这种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并会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这时学生身上隐藏的创新潜能也就被挖掘出来了。第三,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很难引起学生的想象,也无法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具象的感知,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这时如果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它的交互作用,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就能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可感,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探究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和成绩能否得到提高,关键在于他们是否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引导他们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学有所得,体会到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由此也可以得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目的是为了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发现更多的未知知识,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将探究的结果告诉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这样只会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负担,使他们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和比较,构建知识体系,提高他们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其次,在学习新内容或遇到新问题时,教师要教会学生查找资料,使他们具备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这样学生就能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并对新知识和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法,进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在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学生不能仅仅依靠单纯的记忆和模仿来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以及合作交流等方式来获得知识,并能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此外,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水平、接受能力等多个方面都不相同,因此他们的学习活动应当是富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过程。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多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活动,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运用能力,还能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具体来说,数学教师应当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创设富有情趣和意义的实践活动,这样就能够使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进而提高他们运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实践活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的重要方式,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并组织好数学实践活动。

  四、小结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深切地体会到:要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工作在教育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注重创新教学,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进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论文 篇3

  一、实施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是主阵地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身心放松、自主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使学生敢于发问,敢于坚持自我。

  1.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只重视理论教学。现代教学需要开放性教学,所谓的开放性教学,是指教师不拘泥于现有的理论,而是着眼于各种不同的选择,使学到的知识变成动态的,重视知识的动态和能力结构的稳定,其主要特点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案,以创新思维进行教学,以创新的方式引导学生,把一些例题改编成开放题,或者自己编造一些题型,努力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用有趣的数学问题去诱发学生思考,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2.实践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只有经过不断地发现、质疑和探索,才能开阔自己的思维,为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变换教学方式,充分研究和挖掘教材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多进行探索实践式教学,采取多种方式去发展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给予学生自信心,使学生敢于大胆猜想和研究,从多个角度去探索问题,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打破思维定式,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实现学生内心中隐藏的探索欲。

  3.联想类比,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知识难点,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联系其他知识来理解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联想和类比思维,这无疑给创新思维插上了翅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然后运用综合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逐渐提升和发展思维能力。

  二、做好归纳总结,提升学生的自学水平

  自学能力是学习效果的重要体现,数学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它的形成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领悟。

  1.培养学生自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数学自学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数学教材或者解决多种题型,能逐步形成符合自身认知特点和自读的技能,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理论概念的真正内涵,形成解决相应问题的技巧和能力。这样一来,就会大大提升数学学习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逐渐形成符合自身条件的自读能力,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奠定基础。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不能只停留在数学书本上,也不能把重心放在习题和作业练习上,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全面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上。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只有不断加强练习,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会贯通,真正掌握知识的实质内容。另外,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才能与学生的自学方式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平衡,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思想热情,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做好归纳和总结

  学生想要取得优异的数学成绩,就必须养成总结的好习惯。做好总结,是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提高学习成效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把分散的教学知识统一起来,使零散、繁琐的知识变得系统化、条理化,进而提升学生的记忆力。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教师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抓住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火花,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创新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习惯,始终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让创新遍布于数学课堂的每个角落里,让学生真正学会自我创新和发展.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论文 篇4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认识

  1.数学教师方面的创新教育认识

  首先,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教师本身应该具有创新意识,能明白实施创新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能主动配合学校并在创新教学原则下对中学数学的创新教学方式进行大胆突破、勇敢创新。其次,数学教师本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能理解创新教育理念,熟悉创新教育方式,并根据创新教育要求积极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此外,教师还应该具备开展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能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2.学生方面的创新教育认知

  学生在中学数学创新教育中属于主要的被教育对象,但在新教育理念中却被要求处于主体地位。为实现这两种身份的完美融合,学生也必须学会主动。主动去改变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主动配合教师的创新教育工作,并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参与到中学数学的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之中。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实践策略

  创新教育的实施不仅需要理论指导,还需要充分的实践。从最近几年的中学数学教学实践来看,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更新观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新教育是在一个和谐、稳定、愉悦的环境下进行的,而创造这样一个教学环境的前提便是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数学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两大主要力量,教师应该更新个人教学观念,提升学生地位,经常与学生交流互动,如与学生谈心,交流意见;为学生精心设计学习方案,安排学习训练,习题练习;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或教学道具等。

  2.教师主动开放课堂,解放学生思维

  开放自由的环境更利于学生思维的解放,数学教师开放中学数学教学课堂,让学生有更多展示自我、表达个人意见的时间和空间。在开放课堂中教师首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理解、爱护和重视。另外,对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要一味打压否定,而应该积极引导。此外,教师还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创造的过程。比如,教师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学生讲的是对是错、全与不全,都不要紧,教师先表扬鼓励,之后再引导纠错。

  3.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中都必须注意激发、引导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的创新教育同样如此。为了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教师也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精心策划。首先,教学内容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其次,教学方式是新奇、有趣、浅显易懂的。最后,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都要具有教学启发意义,能起到实质性的教学效果。

  4.让学生动手,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学生既然是教育的主体,那么在创新教育中也必须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在这一点上数学教师应该主动“放手”,相信学生能做好。比如,从学生刚进入中学的第一天起,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预习的习惯,让学生自己动脑去理解课本内容;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自己动口询问问题、发表个人意见、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等。

  5.尊重学生个性,维护学生创新思维

  个性是专属于学生个人的特色,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思维活跃的学生经常会对数学教学内容、课堂问题做出出人意料的反应。这并非有意破坏课堂气氛,而是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表现,懂得创新教育的教师能积极引导学生的这种发散性思维,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创新思维方式。在这一方面教师的主要策略有:首先,在行为和语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比如,学生的解题方式比较新颖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夸奖学生:“你真棒!”“这样很好!”等。其次,既要充分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也要理解不同学生在思维方面的个体差异。最后,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突破常规。

  6.充分鼓励学生提问,教学生学会质疑

  敢于提问和质疑数学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备的两项素质,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也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这两种素质。教师对于学生的质疑和问题不能采取不耐烦、蛮横的态度,应该积极听取学生的想法和意见,给予学生正面的解释。首先,从行动上肯定学生的这种行为,给学生建立敢于质疑的信心;其次,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质疑的问题得到正确解答,使学生找到继续开展探索性思维的目标。

  三、小结

  总之,随着人们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实践经验的丰富,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也会越来越多。大家对创新教育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而教师开展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会越来越科学、可靠。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论文 篇5

  素质教育是以树人、育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主体意识,发展良好个性为目的的教育。现代教育的核心在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素质教育的实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顺应了现代教育的潮流和规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其倡导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面向全体,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数学课堂为学生的创新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创新,就是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创新,就是独立思考,推陈出新;创新,就是打破常规,另走新路;创新,就是破旧立新,创造特色。”人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敢破敢立,大胆猜想,勇于实践的主体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可见,创新是和个体主动参与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没有实践也就没有创新。所以,数学课堂教学应侧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应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从而使其主体意识得到提高,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应从以下几点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一、转变教师的位置

  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着,讲述者,变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素质教育下,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认识主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沿着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教材这一客体的学习认识客观世界,并进行新的发现和创造。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关,学生观。真正认识到教师“导”的实质内涵,不做知识的占有者,时刻牢记教师的教育对象是生动活泼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倾听者。教师应该调动他们的思想、情感、创造性。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地位。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结果。例如,在介绍数学的公式,几何的定理时,要注重推导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有被动的听众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

  二、立足于生活,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出产蕴涵着数学的知识和道理。在数学的学习中脱离不开现实生活。现代课堂的教学绝不仅仅是把学生训练成解题的工具,而是应服务于生活实践。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针对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能引发思考得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合作、交流、猜想等探寻问题的解决之道。

  三、创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过程,更是情感的交流过程。作为教师要尽可能的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精神放松,神情愉悦,张弛有序,富有变化的情绪中开发智能,陶冶情操,从而使学生们能长久保持旺盛的热情主动参与。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同时,平等宽容与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师生亲近友善,自尊自爱,教师多一些表扬鼓励,多一分耐心宽容,多一点儿笑容肯定,让学生沐浴春风,才能更好的发挥主体作用,在课堂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迸发无穷的智慧,激发出其潜在的创造力。

  四、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是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数学的学习决不是把学生培养成解题的工具。而是对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会学习时知识社会和终身教育时代的必然要求。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认为“头脑不是一种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被点燃的火把。”靠什么点燃?靠良好的思维方法。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才能使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使学生更有勇气、有信心、有毅力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介绍和总结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并使之始终贯穿在课堂的教与学中。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境界。充分释放其创造力。

  总之,学校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振兴中华民族教育的关键点。必须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这一根本任务创造条件,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得到发展。而综合素质的发展只有同创新这一主线结合,才能释放其巨大的能量。因此,数学课堂的教学应当以调动起学生的自动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为前提,尊重学生人格,解放学生的思想,才能体现其主体地位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新形势下数学肩负的重要使命。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论文 篇6

  数学教学是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发展的重要过程,是学生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理解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重要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将知识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这都需要教师进行创新教育。但是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开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创新教育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创新教育的影响因素以及重要性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影响因素

  1.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沉闷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采取“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处于压抑、束缚的状态,课堂教学气氛非常沉闷,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自己内心的想法也不积极主动地表达。同时,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单一,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沉闷。

  2.课堂教学结构不利于学生自由地学习与表达数学是非常关键的学科,教师、家长往往比较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教学结构的创新,在教学中恨不得将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忽视学生学习需要自由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1.创新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有利于将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状态逐渐转化为主动状态,从教学手段、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的好奇心逐渐提升为求知的动力。同时,创新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创新教育的实施,有利于调动课堂教学的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身心综合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学生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出发,引导学生从全新的角度思考问题,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这种全新的教学手段,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创新教学情境,将枯燥的知识融入一定有趣的情境中去,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多媒体教学这种全新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将声音、图片、文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一些难以操作的数学细节可以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利于学生用更广阔的思维思考知识,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创新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甚至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对于其他理科的学习具有关键的作用,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这些能力都会促进学生走向更高的层次。当今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就是创新,创新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上具有灵活性、敏捷性,在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创新能力,也有利于社会的前进与发展。

  4.创新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创新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些能力都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利于逐渐提升教学质量。总之,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创新教育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还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教师应该多层次、多渠道地发展创新教育,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论文 篇7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是一种方法,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以“问题”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自己选题,也可以在教师指定的课题范围内自由选题;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几个人自由组合;为完成课题,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学习内容、收集资料并加以实验论证。 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展开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学习中,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析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的特点

  1、广延性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在阈限上的主要特点。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形态具有开放性,与之相关的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形态具有广延性,即在纵向和横向上,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都具有广泛延伸的特性。 在本学科内,面对一个课题,学生可以了解它的历时性发展情况,也可以了解它的共时性发展动态。 在学科之间,学生可以打破学科界限,用综合知识的眼光分析解决问题。 顺藤摸瓜,广泛延伸,发散思维,触类旁通,达左见右,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表现形态。 广延性还表现在研究性课程可以从理论延伸到实践,再从实践返回到理论。

  2、 问题性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在呈现方式上的重要特点。 区别于传统教学,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更多的不是预定性的,而是根据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组织的。 教师不是直接给学生提供素材,而是给学生提出问题或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的整个研究性学习内容是围绕问题生发开来的。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过程的特点

  1、在课程运行的性质上具有亲历性。 在传统的课程运行过程中,课程的执行主体主要是教师,学生只是课程运行过程的对象。 虽然课程是为了影响学生,但由于学生主要是课程影响的客体,致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处在课程运行过程“观众”的位置,而不能主动地参与其中以获得最直观、最深刻的体验,也就是说,这种课程缺乏学生的亲历性。 但在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课程执行主体的位置,没有他们的主体参与,课程是不可能发生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学生的亲历性行为,那么研究性学习课程将是不存在的。

  2、在课程运行的程度上具有差异性。 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这表现在智力因素品质与非智力因素品质两个方面。 虽然这种差异性早就被人们认识,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但在现实的教学中,班级授课制却用同样的方法教育不同的学生。 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一般是由学生自己做主的,在进度的把握上也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掌握的。 在研究性学习影响的结果上,不同的学生也有所不同。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主体的特点

  1、教师影响的指导性。

  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但我们现实的教学,教师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包办性,即教师代替学生决定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师的讲解、演示代替了学生的表达与练习。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表现在对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研究内容(主要指难点问题)的点拨与研究结果的评价上。 如在这种课程运行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可以分离的,学生可以离开教师去进行研究性学习。

  2、学生参与的主体性。

  学生是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的真正主体,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保证这种课程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课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选择;

  (2)研究方案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的反复思考来确定;

  (3)研究过程的进行,如方法的选择、材料的运用、进程的快慢都由学生自己决定;

  (4)研究合作对象是由学生自己自由组合;

  (5)研究报告由学生独立撰写。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论文(精选7篇)】相关文章:

经济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论文08-22

小学数学中教学创新的实现论文08-25

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论文08-20

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论文09-25

浅谈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08-27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教育的论文08-19

生物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研究论文08-12

英语教学中创新教育论文10-01

对历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索教育论文08-18

数学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