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的论文

时间:2020-10-31 16:26:00 数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关于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的论文

  篇一:论文:数学操作活动初探

关于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的论文

  操作活动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即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材料,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思考,从而获得初步的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也是幼儿获得数学经验的必经之路。那么如何让数学操作活动发挥它的有效作用呢?笔者在组织幼儿教学时作了如下尝试:

  一、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创设情趣盎然的游戏情境。

  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这说明材料与幼儿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材料的选择时还要注意所选材料的操作性、趣味性,努力做到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物或廉价的实物,因地制宜地将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当作数学材料。小冰棍、纽扣、吸管、瓶盖、积木、花片、图形卡、指偶等材料,只要干净、安全都可利用,同时我们还增设了“百宝箱”,提供其它废旧材料供幼儿选择,这些幼儿熟悉和喜欢的操作材料提高了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增加了幼儿操作的持久性和创造性,大大满足了幼儿探索与创造的需要。在组织幼儿学习6的组成时,我们以“太空城”的游戏形式进行。孩子们和着节奏轻盈的乐曲,一路开着飞机来到事先布置有太空城堡样式背景图的活动室。小朋友在绿色地毯上席地而坐,给人以身临其境、心旷神怡的新奇感觉。为幼儿大胆自主地参与活动创设了一个有利于激发幼儿思维的游戏氛围,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注意操作活动的游戏化,让幼儿在主动探索、操作中获得知识

  我们将操作活动游戏化,就能够较好的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使其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在学习5的组成时,我一改以往先由老师讲解、示范演示教具,再由幼儿模仿作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采用玩“撒圆片”的游戏,我将红、

  绿两种颜色不同的圆片分别贴在一起制成双色圆片,游戏时,每人得到5个双色圆片,幼儿把5个双色圆片往桌子上轻轻一撒,看一看,5个圆片中有几个红色圆片,几个绿色圆片,从而自然得到5可以分成几和几,再将其结果一一记载下来。如此经过反复几次游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最后,再由老师系统的总结幼儿所记录的答案。这样把幼儿所获知的感性经验真正上升为理性知识,在操作活动中不断强化其数概念。

  三、注重活动中操作过程的指导,慎重对待其活动的操作结果。

  教师在组织幼儿操作时尽量避免出现那种形式主义的操作现象。即为操作而操作,同时也要杜绝那种放任自流、毫无目的性的操作行为。其正确的做法是在操作之前,老师应向幼儿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及具体的操作方法,再由 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在观察、指导幼儿操作活动中,要及时地启发、引导解决在操作活动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同时,在操作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幼儿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操作体验,正确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这样可以巩固幼儿对有关数学知识的认识。幼儿在玩“猜猜是几”的游戏中,其目的是巩固复习10以内数的组成。

  四、以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不断促进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

  我们在组织游戏活动时,不仅让幼儿学习一定的知识技能,而且又要注意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还得教给幼儿有关的数学方法和经验。在“击鼓传花”的游戏中,让幼儿每拿到一道算式就口编一道符合逻辑的应用题。在此类游戏活动中既能增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又训练了10以内的加减计算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认识长方体时,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测量、触摸、动手制作等多种方法来感知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结构特征。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总之,我们应该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幼儿自由操作和探索。以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知识技能,更好的激发幼儿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

  篇二:幼儿园数学教育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对于幼儿来说,如果只重视数学知识的学习,很容易导致枯燥和乏味。常言道:兴趣是第一位教师,并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的精神,数学活动应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主,为幼儿日后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为幼儿终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认为,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和方法,愿与大家共享。

  一、以游戏形式激发兴趣。

  纲要中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利手段。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

  例如:在“天线宝宝买汉堡包”这一活动中,我请孩子们扮演麦当劳的售货员,根据天线宝宝送来的订货单,准备汉堡包,或是两个两个一盒的要50个,或是五个五个一盒的要100个……孩子们非常投入。与此同时,孩子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等群数的方法。

  在利用游戏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时,所选用的游戏应该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应该以直观的、带有情节的、幼儿能扮演角色的游戏为主。如情景游戏“小兔拔萝卜”、“游戏宫”、“送小动物回家”等。而中、大班幼儿应该运用挑战性的、有更多发挥余地的游戏为主,如竞赛性游戏、操作性益智游戏等。

  二、利用操作材料激发兴趣。

  皮亚杰认为幼儿是在操作中认知的,提供给幼儿暗含教育价值的操作材料,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取知识。在设计和准备操作材料时,既要考虑美观性、趣味性,更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即材料是否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例如,在小班数学区的“按数取物”的活动中,可根据幼儿发展水平,准备不同层次的材料:1、按卡片上物体取相应数量的实物;2、按卡片上的圆点,取相应数量的实物;3、按卡片上的数字取相应数量的实物。这样,能够激发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能促使能力弱的幼儿增强自信心。

  三、运用语言引起悬念,从而激发兴趣。

  幼儿正处于积极探索周围事物的阶段,对新鲜的、未知的、或者略知的事物会产生极大探究的兴趣,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运用语言,设计悬念,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拼图”活动前,我告知孩子,只要根据各部分上面算式的得数在底板上找到相应的位置拼合,就能够在图上找到一件神秘的礼物。孩子们出于好奇,饶有兴致地进行计算和操作,当他们将图拼完整,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时,就欢呼雀跃着,表达自己成功的喜悦心情。

  四、利用“禁果”心理激发兴趣。

  所谓“禁果”心理就是指那种满足好奇心理而不惜冒险探奇的心理。例如:我在指导幼儿操作活动“分一分”时,发现幼儿邓光宇用了九种方法分解6,而其中有三种方法是把6分成三个部分数的。这种方法第一次出现,于是我运用禁果心理在公开场合与她对话,讨论把6分成三个数的事情,告诉她保守秘密不要告诉别人。

  这样一来,引起了其他孩子的极大好奇,努力尝试各种途径、方法,探究原因,终于探究出了其中的“秘密”。不到一周时间,几乎全班孩子都会用这种方法分解一个数了。由此可见,恰当运用“禁果”心理对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效用。

  五、用成功效应激发兴趣。

  成功感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需要,它可以成为推动人行为的内动力。因此,使幼儿产生成功感,能够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持久兴趣。

  成功感的产生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幼儿内部的,如完成一套材料的操作,发现新的结果等,出于其内部要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外部评价引起的成功感。经过观察,我发现有很多幼儿把教师的评价作为成功的标准,以此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向。于是我对那些自信心不足的、性格内向、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的幼儿,经常性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促使他们产生成功感。我班的陈特小朋友,对数学活动缺乏兴趣,在一次区域活动中,我请他和我一起玩“看谁先摆完”的棋类游戏,他先摆满了棋盘,成了获胜者,我立刻在其他小朋友面前表扬了他,激发了他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增强了自信心。自此,他逐渐对数学活动产生了兴趣。

  六 、以群体效应,激发兴趣。

  幼儿生活在群体当中,同伴的行为对每个幼儿都有很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幼儿交往中表现最为突出,教师用群体交往中的互动作用

  能有效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指导幼儿操作“小火箭”这一学具时,我只教会两名幼儿操作,结果引来了不少小朋友,两名孩子高兴极了,兴致勃勃地向同伴们介绍,而其他的孩子也做出回应及至后来讨论怎样才算得快,有何规律可循,兴趣颇高。由此可见,群体效应对激发兴趣的促进作用。

  七、以竞争效应激发兴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对带有竞争性的活动有较大的兴趣,而且乐此不疲。因此,我们设计一些带有竞争性的活动或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竞争心理的发展,从而间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挂钩”这一材料,我把运算卡片分成两等份,然后两个孩子比赛,计算卡片的算式,看谁先把自己的颜色卡片挂满相应的小钩上为胜,孩子玩得特别高兴,计算速度也有很大提高。

  总之,兴趣是幼儿求知的动力和基础,数学知识的无穷性和数学推理对思维的挑战性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都对幼儿有巨大的吸引力。作为幼儿教师要调动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幼儿学在其中,玩在其中,乐在其中!

  篇三:从活动中感知数学,在操作中理解数学

  《纲要》在数学领域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中明确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纲要》的引领下,我们选择了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根据秋天丰收的季节,结合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创设果园这游戏化的学习情景,以秋季常见的水果为载体,提供材料让幼儿自由操作,进行水果分类和数数,在快乐的游戏中玩一玩、摆一摆,来具体形象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及数与物的对应关系,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乐趣。

  一、从生活中感知数学。

  数学具有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幼儿数学学习依赖于对具体事物的探索和体验,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使数学经验逐渐内化,并自我建构获得发展。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我们在数学活动中更注重启蒙性、生活化,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身边的事物,都能提供诸多的数学信息。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资源,有助于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自主学习。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生活中的各种水果,是幼儿最能真实地感受到的秋天特征。因此我设计了一个连环的游戏情景——摘水果、分水果、数水果、运水果,引导幼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景游戏中,边摘边数,边分边数,数物对应运水果,在这个游戏化的过程中,获得了数学知识,提升了数学经验,并感受到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实现了数学来源生活,回归生活、运用生活的教育价值。

  二、在操作中理解数学。

  数学知识的抽象逻辑性和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决定了幼儿数学概念形成要经过操作层次→形象层次→符号层次的逐步抽象和内化的过程,这需要以作用于事物动作的足够经验和体验为基础,通过自身活动的操作层次,借助被幼儿操作的物体获得感性经验,并从经验中抽象概括而逐步建构起来,也就是说幼儿通过操作过程,与材料相互作用,来建构数学关系。所以我们创设与生活相联系的情景,提供与目标相适宜的材料,鼓励幼儿操作交流,丰富幼儿的经验,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

  1、设计操作材料。

  操作材料是数学教育的载体,它蕴涵了教育的目标,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数学知识。因此,每个环节选择的操作材料,我都努力体现目标的适宜性,操作的层次性,学习的有效性。并创设良好的外环境,促进幼儿在操作中内化学习。

  我设计的水果卡片力求适宜性,突出了数学操作学习的价值——运用大小、颜色不同的三种水果,在游戏过程中感知并体现水果分类的数学特征,幼儿通过操作,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可感性的操作活动,获得有益的经验。

  我设计的果园和卡车,更多地考虑了材料的多元性,既满足幼儿求新、求美、求动的需要,刺激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最大程度的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又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营造一个开放的环境,让幼儿自主选择。

  分类标记设置,我努力体现层次性,联系幼儿的学习经验——通过课程学习的方式认识标记,结合水果分类,自然渗透标记的学习,感受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为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归纳。本环节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能够有兴趣地参与学习,并深入探索,适合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促进每个幼儿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新的发展。

  2、设计操作环节。

  我创设游戏化、情景化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提升经验。

  第一环节:在果园的情景中进行摘水果游戏,摘的过程中感受水果的数量,自然的进行数数,呈现班级幼儿的不同数数水平,也感受摘水果的快乐。

  第二环节:在分水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进行按水果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知道同样的几种水果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概括不同的标记是一个新知识的提升,体现幼儿运用数学方法的能力。

  第三环节:在数水果的游戏中,通过点数,学习物和数的对应,说说自己的数数结果,进行交流和互动,加强对数的理解。

  第四环节:通过运水果游戏,进行按数取物,进一步感受数物的对应关系,感知数的意义,体验到数学的有趣。

  整个活动在操作中层层推进,实现了无意识的学习向有意义学习的转化,把外部的动作活动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

  3、在操作中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过程中充分的操作互动,满足了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也能反映幼儿的个体差异。幼儿采摘的情况不同,分类的方法结果不同,按数量运水果的操作也各不相同,通过自己尝试,师生交流,发现个别的问题,给予关注,体现教学中教师因材施教、分层指导,促进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建构。

  在操作中积累经验,在操作中感受知识,在操作中学习数学,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幼儿更准确的获得数学体验,概括数学经验,解决数学问题,促进逻辑思维的内化,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三、在交流中提升数学。

  本着尊重幼儿的原则,整个活动设计的每个操作环节,都注重了交流互动,通过师幼互动、同伴交流,把个别的经验提升为概念。虽然幼儿在操作中获得了经验,但个别操作中获得的数学经验是零碎的、自我的、粗浅的,通过加强同伴的互动,教师发挥引领,幼儿才会积累更多的经验,实现零碎的经验变数学的概念。

  师幼互动,帮助幼儿在原有的经验水平上,形成新的数学能力,实现了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学习数学的方法。

  同时,我们根据《纲要》精神,充分体现整合的理念,整合的数学教学过程围绕数学目标,但不是教师纯粹的教数学,而是把数学学习与社会经验相结合,把整个活动置于水果丰收的情景中:音乐和轻松的氛围,快乐地摘水果、分水果、数水果、运水果,幼儿不仅学习了数学方法,更有劳动快乐、学习快乐的情感熏陶。整合的运用,让每个幼儿积极的参与学习,大胆的表现自己,符合中班幼儿数学认知和情感发展的需要。

  正如皮亚杰说“认知是一个主动积极的、不断的建构活动”,幼儿在操作中学习数学,达到动手、动口、动脑,形成主动的活动、探索、发现。虽然操作的过程是未知的,但是操作的目标是明确的,教师研究和支持有效的探索,实现操作学习为教学需要服务。

  什么是好的常规?

  入行以来,自己总期望有了种“活而不乱”的常规,孩子们开心地、积极地互动,偶尔有个别小朋友高兴了,下位了,或是有感而发地不举手就发言,和好朋友逗一下……我都高兴看到,不会干涉,默认允许。

  但是一个月以来,我发现给了孩子们这种自由,有的孩子能很好地领会原因,有的孩子却是(也许是假装)趁机捣乱,混水摸鱼了。把这个发现和孩子们聊开后,有的是真正地明白了。但还是有个别喜欢调皮、热爱被关注、又倔强且自尊心强的孩子,故意逗乐。虽然是偶尔,虽然是可爱的,机智的调皮。但还是会影响教学,成为一个不相关的插曲。

  在孩子们真正会意到老师们的要求时,都能较好地遵守常规。继续与孩子们快乐并烦恼着。

【关于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的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数学操作活动

2.幼儿教学中操作材料与教育活动的关系论文

3.关于PPT的操作

4.关于数学的论文答辩

5.让幼儿成为数学活动的主人的论文

6.幼儿园数学教育初探论文

7.浅谈让数学思维在操作活动中轻舞飞扬

8.关于数学教育写作研究的论文

9.如何评价幼儿园数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