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小论文

时间:2022-07-25 11:09:44 数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下册小论文(通用11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小论文(通用11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数学下册小论文(通用11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小论文 篇1

  1、研究背景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2001年9月新课程在国家级实验区启动,2002年9月,省级新课程实验区启动。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新的教师观、学生观强烈冲击着基础教育领域。中央10台科教频道在2003年春节前后,以“走进新课程”为题,每晚在黄金时段反映教师走进新课程的方方面面,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1]。

  新课改要求教师注意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一方面加强自己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另一方面创造性组织教材内容,创造性选择教学方法,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使学生爱学数学,能够自觉地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2、四年级小学数学教科书习题的特点分析

  (1)课后练习的编排突出层次性,设计了一些不同供有特殊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力求使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习题选择的例子基本上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的事情,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巩固本节所学内容,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其解决问题的意识。

  (2)适当的跟踪练习。任何知识或者说任何的记忆都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巩固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但又不能把巩固训练变成题海战术,否则,我们的教学改革只能是图有其表。因此,在每一节中,教材的编者都精心设计了相同类型的题目,既不是照例题宣科,又能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测重点。

  (3)题型设计多样性。根据本节教学内容,习题采用多种形式来巩固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练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其解决问题的意识。如在“空间与图形”部分就有“画一画”“小实验”“我说你摆”等以动手操作为主的习题;也有“你发现了什么”以观察为主的习题;并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

  (4)突出了“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解释应用”这一思想。习题除了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外,也注意通过“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解释应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教学方法与策略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在从直观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通过比较、概括、推理、综合等思维方法的学习运用发展其逻辑思维是这个年龄段学生的一个重要任务。对此,在练习中,我除了采取前面例题部分所介绍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外,还注意学生思维方法的掌握,最明显的表现是培养学生画概念图和线段图,促进其知识系统化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1)概念图

  小学生的数学知识主要包括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数学方法等知识,是以陈述性知识的形态进行表征的,可以回忆、再现,是数学问题表征的“砖瓦”。在数学知识中,数学概念又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数学原理、数学方法也是由数学概念构成。概念的清晰性、稳定性、可辨性以及概念之间的关联性极大地影响数学知识的质量。概念图是一种近年来兴起的促进概念教学的方法。

  概念图又称概念构图,最早于60年代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JosephD.Novak教授通过研究儿童对科学知识理解的案例时提出的,是一种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成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以此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对某一主题的理解[2]。概念图包括节点、连线、层级和命题四个基本要素。节点表示概念,是指感知到的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一般用词语或符号表示;连线表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命题是指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的判断;层级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同一层面中的层级结构,即同一知识领域中的概念依据其概括性水平不同而分层排布,概括性最强、最一般的概念处于图的最上层,从属的放在其下,几个不同知识领域的概念图可就某一概念实现超链接。

  数学知识就像一张纵横交错的网,每个知识点都是一个网点,网点上的一条条知识链,连接起了一个个的网点,从而形成一张密密的“知识网”。培养学生自己去“织网”的能力应该是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之一,而且对于小学四年级的教师来说,在学生思维转折的关键时期,有意识地通过让学生画概念图的方法来培养思维能力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2)线段图

  “线段图”是指由有一定意义的线段、箭头、数字符号等构成的图式,它的特点是形象直观,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利用线段图将题中蕴涵的抽象的数量关系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符合小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如果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教师都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应用已知条件画线段图(也就是让学生知道怎么画,它的步骤如何),学生是可以逐步掌握的。因为我们教学的例题(或部分内容)分析数量关系所用的线段图与课后练习的线段图多数大同小异,易于为学生所模仿。学生完全有可能逐步掌握。小学数学各种类型的应用题:如分数应用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用线段图扳书分析数量关系,易化繁为简,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4、结论

  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经验、充实经验,但提升与充实的前提却是要将新知与学生既有经验发生联系,能够找到连通的路径,才能将新知纳入到原有的经验体系中去实现内化。新课程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也就是说课程安排以及课堂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包括教师的讲授以及问题的设置都应考虑学生的经验,努力在为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和主人的目标。

  四年级数学下册小论文 篇2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很多小学生都可以明显感受到知识难度的提升,课后复习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教师还应该加强课前预习。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希望小学生快速学习,所以采用的方法并不科学,基本是强制的灌输。在解决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从长远的角度来出发,避免造成教学上的恶性问题。

  一、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的问题

  1.目标和重点不明确

  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很多教师在开展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目标和重点都没有得到明确的特点,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总是随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学,对学生本身的观点和看法并没有给予较高的关注,甚至是完全忽视。在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体系就不会健全,以至于很多知识的灌输,都不能通过正确的途径来完成,小学生自身的知识掌握非常不理想,在运用过程中很难按照正确的方式解答。在重点不明确的情况下,教师对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的掌握非常不理想。特别是在期中考试以及期末考试的过程中,多数小学生的成绩都不高,大家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均表现一般,不仅没有得到家长的认可,还在课后增加了小学生的负担,以至于各种培训班的压力有所增加。

  2.教学方式单一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在于教学方式特别单一。首先,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通过灌输式的模式来完成,无论是在思维上,还是在解题的思路上,都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来解决。现代化的教育比较崇尚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促使小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点得到拓展。而很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内容上,明显没有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落实,对很多小学生的特长都造成了抹杀的现象,甚至导致小学生的成绩下降。其次,在教学方式表现为单一以后,多数教师并没有进行自我反省,反而是不断地将教学上的问题推向小学生,冠以不会思考、不会活学活用等名义,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造成了教学的恶性循环,对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的开展构成了最直接的威胁。所以,数学教师必须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不要总是对小学生报以怨恨。

  二、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的对策

  1.创设教学情境

  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除了在基础的教学成绩上不断提升,还应该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小学生比较喜欢不同的情境下学习相关的知识,这样能更加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在解答问题以及面临新的知识挑战时,小学生都愿意去积极应对,而不是表现为被动的接受态度。新课改的实施强调了学生积极性的重要作用。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数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列出具体数字,写出数值“3520600”提问学生其中的数字代表的单位是多少,这个数值应该怎么读。通过问题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设计教学过程

  就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本身而言,其虽然是比较过渡性的教学,可是在难度的提升上,知识的丰富性方面都是比较明显的。在该阶段开展教学,应该有效地设计教学过程。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认为设计教学过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设计提问过程,要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提出1~3个问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正确的思路上去思考。(2)讨论过程。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绝对不能让学生直接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理解,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看法。

  以上对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的问题及解决展开讨论,现阶段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有所转变,可是教师并没有高度关注相关问题。日后,在解决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的时候,学校需要保证师资力量的充足,要让学生的知识学习趋于多元化,减少错误做法。

  四年级数学下册小论文 篇3

  四年级的小学生思维活跃,他们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一件事情上,这就给教师的高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让学生持续地保持注意力在学习上就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内心的主观能动性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也是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在新的教学理念与背景下,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地调动、激发出来,进而促使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转变师生地位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课堂上师生的角色与地位的转变,教师由传统意义上的领导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而学生由传统的知识接受者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这种角色的转变也会促使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方式发生相应的转换,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可能性”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抽取编号的形式来进行节目表演,学生在抽取的过程中,对未知结果的不确定性使他们对于可能性的概念体会得更加深刻。并且,学生参与课堂的活动也会让他们认识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为课堂的有效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师生有效互动

  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启发学生动脑思考,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在课堂的互动与问答过程中,学生也会全身心地投入,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口算和估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一些计算题,锻炼学生的口算与估算能力。在學生回答出问题后,教师要给予相应的鼓励与肯定,对于计算错误或者不会计算的学生,教师也要耐心地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计算的方法,在这样实际的训练中,学生的计算能力与学习兴趣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有助于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师生的有效互动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便于及时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从而为学生的高效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

  三、鼓励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是目前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分析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的合作学习充满效率,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交流讨论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由于四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与常识,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际事物出发,通过对实际事物的分析来增长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欲望。如,衣架、篮球架的支撑杆、红领巾等,这些都是学生十分熟悉并且常见的事物,利用这些东西来引入教学,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中,他们对三角形也会产生熟悉感与亲切感,从而加强学生的初步认识,为接下来的课程学习打下基础,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四、重视操作实践

  新课程改革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数学是一门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组织相应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参与与操作中锻炼自己的技能,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散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制作的材料,让学生在课上制作出几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制作不仅是锻炼学生操作技能的途径,还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将其进行实际运用的过程。很多教师觉得这样教学是在浪费课堂时间,其实不然,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也会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认识到数学学习的意义,更有助于学生积极地进行接下来的学习,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

  总之,在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形式实施课堂教学,从而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趣味,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使课堂教学真实而有效,为学生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年级数学下册小论文 篇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度逐渐增加,小学数学经过了多次的改革。新课程的实施,对小学数学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较多的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就出现了拉开了数学成绩差距,严重的情况下,出现了两极分化,对于学生数学成绩的差距并随着年纪的升高而增加。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存在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有很多。为此,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促使四年级数学学困生走出学习困境。鉴于此,本文对“小学四年级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进行深入探究意义重大。

  一、小学四年级数学学困生形成原因

  在小学学习阶段,不同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有所不同,尤其进入四年级学习之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普遍感觉到压力较大,久之便成了学困生。具体内容如下:

  1.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学生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学生父母的性格、文化水平以及教育方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样数学学科的学习很大的程度上受到家庭的影响。诸如,现阶段大部分的家长只是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一旦出现成绩退步,家长将会进行针对性的补习;一些不关心子女的成绩的家长,将不会关注子女的成绩,即便发现子女的数学学习问题,也不会加以纠正,如此一来,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自然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2.学校因素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教育主要是通过考评卷分数确定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学校过于重视升学率,促使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当中,十分重视优等生的培养,对于学困生的培养基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促使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根本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逐渐减退,在长时间的这种学习状态下,学困生即使有了数学教师的辅导,也难以转变成优等生或者中等生。

  3.个人因素的影响

  新课程的实施,虽然提高了小学数学的难度,但是并没有超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学生难以理解数学知识,其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的因素。首先,在小学四年级中,加入了新的数学知识,诸如四则运算、统计等,促使四年级数学提高了一定的难度,对于四年级数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此,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压力。一部分的学生自身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恒心,极易在困难面前退缩,从而出现了学困生。此外,四年级学习压力相比三年级来说,学习任务更重,学生无法适应,导致学生失去了数学学习兴趣,从而使得自身的数学成绩低下。

  二、小学四年级数学学困生教学策略

  在上述分析中,从中可以了解到小学四年级数学学困生形成原因主要是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个人因素,不利于教师课堂教学,为此,有必要进行相对应的学困生教学策略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注重对学困生的关爱以及尊重

  小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挫折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对于数学学困生而言,由于自身数学成绩低下,极易受到教师以及同学的冷眼相待,从而难以摆脱自身的自卑心理阴影,向同学或者数学教师主动寻求帮助。对于这种情况,数学教师需要主动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注。诸如数学教师在教学四则运算时,教师有必要重视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可以采取提问题方式掌握学困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诸如四则运算的顺序。为了帮助学困生掌握基本的四则运算顺序,数学教师有必要在保证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放慢教学速度,有利于学困生成绩的提升。

  2.激发学困生数学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而言,只有充满数学学习兴趣,才能使得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才能有效提升自身数学学习成绩。为此,数学教师有必要重视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采取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同时结合生动的语言教学。例如,数学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角的度量时,数学教师有必要结合实践操作,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学生自由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测量角,并将结果在全班汇报,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不仅仅有利于数学兴趣的提升,还有利于数学学习成绩的提升。

  3.家校联合教育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教师的任务,还是家长的责任,有必要采取家校联合方式对学生展开数学教育。如此一来,就需要教师以及家长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情况加以全面的了解,帮助学生摆脱数学学习的阴影。教师需要及时同学困生父母进行沟通,从而通过家长辅助学生走出数学学习的困境。例如,数学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时,

  教师有必要在讲解两种图形的特征之后,寻求家长的帮助,共同与学生完成找图形游戏,有利于学生对平行四边形以及梯形知识的巩固,从而有效提升数学成绩。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进入四年级学习之后,数学难度相对低年级有一定的提高,但是还是满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个人因素。为此,教师有必要联合家长,同时更加关注学困生,有助于学困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四年级数学下册小论文 篇5

  数学的学习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问题主要是从生活中获取,并在数学的不断学习中应用到生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新课程改革后,我国教育研究部强调教学者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当代学生应用能力水平,使其更好的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一个学生在学习生涯中的基础阶段,关系着学生能否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习旅途中是否能顺利度过。就像建构一座楼房,如果地基打的不够牢固,整个楼梯在建构的过程中都会出现歪斜,甚至垮塌。小学阶段的学习在学生的学习阶段就是充当着这样一个角色。小学数学学习作为小学阶段主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之一,其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作为当代数学教师要想让小学生的地基打牢,就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化、开拓性的数学教学,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推动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从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内容的素材,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所谓将课堂数学教学内容从生活中进行取材,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是根据不同小学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探索欲和生活环境,从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找寻数学问题,并与本身的数学教材为对照,进而对数学问题进行师生间的共同探讨和解决,培养现阶段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小学四年级教材中的“观察物体”学习,如果教师只将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放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观察,根据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他们很容易观察出物体的正面、反面是什么,但是他们很难通过想象得到物体的展开面,或者所将物体的展开面放在小学生面前,他们很难想象出这是怎样一个物体的展开图。如果学生无法在自己的想象或观察中得到结论,久而久之小学生就会失去对新数学问题的探索欲,丧失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所以,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创新改革,从小学生生活的实际中取材,培养学生的探索欲和学习兴趣。

  以长方体的观察和长方体的展开图数学学习为例,教师可以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动手制作一些长方体,将多个长方体进行拼接或者做一个大长方体,将其各个面画上窗户、门等,做成一个长方体楼房的形状。这样一个长方体放在小学生面前,会充分调动小学的探索欲,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就会想出长方体的四个面都是什么样的,教师再跟随学生的思路,推动学生对长方体的展开图进行设计和想象并将其画出,最后将长方体的楼体展开与小学生所画展开图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将其画错的地方改正,加深学生的记忆。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改革,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加深小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提升小学数学学习的实效性。

  2.改革数学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水平

  所谓数学思维,就是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除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常识外,还要对学生的左脑与右脑的潜能进行充分开发,使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实现学生可以养成从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中联想到其他较复杂的数学问题,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讨,通过自己的不断探索使数学问题得到解决。

  同时,促进学生创造力、开拓性、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数学数字“6”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原来有两只小鸡,又来了四只小鸡,一共是几只小鸡呢?学生会很容易的回答出“六只小鸡”。教师要适时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提问学生一只小鸡最多可以孵两个鸡蛋,一共六只小鸡最多可以孵几个鸡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例如在小学数学运算定律的学习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一根木头可以被锯三次,可以锯成多少段?”学生很容易经过探索和思考可以得出啊“四段”,那么“将一根木头锯成5段需要锯几次?”这样的问题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对学生多提出问题,并在不断引导中带领学生运用数学思维从一个数学问题中引出另一个相类似的数学问题,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学生这样数学思维的养成不仅可以使学生从一个数学内容的学生中联想和引出另一个学习内容,还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水平。

  总之,我国新课程改革后,更加注重对现代学生应用能力和学习内容实效性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适应新课程改革趋势和学生自身能力水平发展的需要。所以,作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内容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实效性,促进小学生能力水平更好的发展。

  四年级数学下册小论文 篇6

  四年级数学课程教学是我国小学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对增加学生数学知识储备、培养其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该学科学习水平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古人有云:“知之者不如好知了,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爱好是学习数学的最好老师。学生学自己喜欢的学科才能事半功倍。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严谨富有逻辑的学科,这就造成它很容易给学生心理带来压力。许多小学生害怕数学课,认为数学枯燥乏味,尤其是小学四年级数学在教学内容和难度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容易使学生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要让数学变得更生动形象,那么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传授知识的不良方式,变为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在备课时充分考虑,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富有探索性、趣味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性的学习情境里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得到知识,而不是在教师枯燥单调的灌输中去接受知识。将数学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联系,让学生在实际动手动脑的情况下去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去动手测量、亲自演示,在数学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让数学生活化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在实际生活之中加强数学的运用,使数学化化,是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的关键。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仅仅灌输理论;有学生熟悉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停留在教室里,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就引进课堂教学,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在“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初步学会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和测量较短的距离。”这条教学大纲的要求下,我们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去测量教室的面积,让学生对面积有具体的认识。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教育领域又句俗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给学生再多的知识也没有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发挥作用,特別是在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学习方法养成的最佳时期。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只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数学教学是以教师为引导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领路人。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从自己已有的知识出发,经过独立的思考,从而得出新的数学结论,积极主动的探索数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同时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因此,教学活动是将学生生活数学化过程的活动。当学生把一个蛋糕切成5份分给别人,从而得到分数的概念,并以此来解决一些分数问题时,这实际就是数学化过程。

  数学教学本身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在学数学,学生是主动探索知识的“探索者"”,由学生自己去吸收、消化、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学生与课本、教师等资源产生交互作用,形成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教师则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重在引导学生构建数学知识,指导学生有效的构建数学知识,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结构。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演示试验、操作观察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推导出面积公式时,学生已经建构了自己新的知识结构,有效的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很多错误性的东西,比如:错误的认识、错误的过程、错误的结论等。很多老师不是“遇错即纠”,就是“遇错即批”,其实大可不必,因为错误之中也有可以充分利用的宝贵资源。学生学习数学不仅要学会题的解法,更要懂得解法的来龙去脉。我们要利用"错误"这一资源让学生思考问题,经历碰壁,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思考的实际过程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经历思维的碰撞,真正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思维和方法。

  总之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课程的根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知识的身心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分析、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养成数学思维,在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长远的进步和发展。

  四年级数学下册小论文 篇7

  小学四年级数学是引导小学生对于数、数字、图形、公式等各种相关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是为日后初高中和日常生活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的科目。新课改形势下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达成实质的有效形式就必须经过孜孜不倦的探索与研究,就必须经过不知疲倦的创新和探索,只有以全新的形式进行优化设计,才能达成课堂教学效果的良好状态,才能实现学生在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方面的切实发展。实现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生活实践的检验,离不开合作竞争的激发,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更离不开教学评价的推进。

  一、构建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探索

  学生主动学习,在于内在兴趣的激发、在于内在渴望的满足。只有以兴趣的激发和需求的满足作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动力,才能切实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可以借助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情境创设,以情境创设凸显数学知识、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生活化是新课程理念提成的一种生态教学观,情境是贯穿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将生活化与情境相互结合,构建成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知识与生活的共通感知中产生亲切感与熟悉感,让学生在知识与生活的相互美化中达成记忆与技能掌握。所以只有将数学教学寓于生活实际中,才能实现数学知识的检验,才能实现生活过程的体验,实现学生数学知识认知与情感态度的多维结合,实现学生思维与智力的层层展开。例如,在小学四年级《角的度量》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教室的一角或者是教室中物品的一角作为素材进行生活性教学情境的创设:同学们,在我们教室之中有四处墙角,这个墙角也是具有一定度数的,你们有什么样的办法可以测量出这四个角度的大小吗?怎么样判定它们的度数是否相同呢?等等,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突显角度测量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知趣、知味。

  二、开展小组式合作,激发探究欲望

  小组式合作是彰显学生主体价值和团体力量的关键,是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的科学探究方式,是在激烈的竞争形式下实现师生、生生情感激情碰撞和思维活跃发展的有效教学方式。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教学,以开放化与多元化的合作形式进行知识的主动探究,让学生主体在激情讨论与活力演说下能够自主探究,让课堂教学的氛围因此而变得活跃。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就要遵循合理搭配、科学组合、明确分工的原则,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明确分工,让学生在小组之间进行竞争较量,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解答、讨论中掌握数学知识。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好自身的角色与地位,要静然旁观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行为、态度与情感,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表扬与提醒,让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逐渐增强。例如,在小学四年级数学《亿有多大》的教学中,教师就以亿究竟有多大为起点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小组式合作中进行“亿”的范围的思考,以此引发学生的互相思考与讨论,让亿的大小能够深入学生的脑海之中。

  三、引入信息化技术,激发求知兴趣

  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言传与身教,因为单纯的说教形式会令学生对知识望而生畏,会让学生困惑不解。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要改变教师言语传授和行为指挥的保守形式,要合理借助信息技术,要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以信息技术中多面的优越性为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活动。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中图画与动画的形式进行数学教学展示,让数学中的符号、图形等变得真实具体,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教师还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形式进行数学教学内容的延伸搜索,为传统固封的数学教学注入活力,让学生在多方面知识的摄取中拓宽视野、发展思维。例如,在小学四年级《图形的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图形动态性的平移展示,让学生能够在视觉的冲击下领悟到图形平移的要点与要领。

  四、实行多元化评价,激励学生进取

  在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中,教学评价被认定为是对教学活动过程及结果的一种总结,是对课堂教学过程中质量、缺陷等的一种实质性剖析。只有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评价,才能从根本上挖掘出课堂教学活动中教与学行为的缺失,才能从根本上找准改进的策略,才能达成教与学双向行为的强化。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专注学生的数学成绩,还要关注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内在变化;不仅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与学习态度,还要注重评价语言的正面性与肯定性。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出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行为缺失,才能端正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消极负面的思想态度,才能激发与鼓励学生奋勇进取。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四年级数学的教学,不仅要以生活为教学延伸,还要以技术作为教学支撑;不仅要以小组合作为教学形式,还要以多元评价为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持续创新与完善优化。

  四年级数学下册小论文 篇8

  一直以来,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强调领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多,因此教师钻研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研究学生思维活动较少,因而选择适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教法也少。实践证明忽视了“学”,“教”就失去了针对性。教学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因此重视对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在这里我对一些数学具体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及形式谈几点见解。

  一、一些具体学习方法指导

  1.预习方法的指导

  小学四年级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报告单,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小学四年级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3.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由于小学四年级学生年龄小,自觉性差等特点,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和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

  4.单元小结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小学四年级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复习总结。我认为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习总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教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发展。

  二、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

  1.讲授型。它包括课程式和讲座式。课程式是在小学四年级新生入学的前几周内安排几次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常规要求的课。讲座式可分专题进行,可每月搞一至二次,如介绍“怎样听课”、“如何学习概念”、“解题思维训练”等。

  2.交流型。让学生相互交流,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可请本班、本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介绍数学学习方法、体会、经验。这种方式学生容易接受,气氛活跃,不求大而全,只求有一得,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学习促进的作用。

  3.辅导型。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和咨询。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不是人人都适合的,这时就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研究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作不同的指导或咨询。尤其是对后进生更应特别关注。许多后进生由于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一般指导对他们作用甚微,因此必须对他们采取个别辅导,既辅导知识也辅导学法。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去学习,真正地会学习,真正地学习好,这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实施数学学法指导的具体措施

  (1)激发学习动机。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其次,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习动机.再次,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

  (2)正确认识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如,结合教材内容,讲述一些运用科学学习方法获得成功的例子,召开数学学法交流会,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经验,开辟专栏进行学习方法的讨论,等等。

  (3)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合理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结合教学抓住最佳时机,相机点拨学习方法;教师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使其逐步系统完善,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总结所学内容,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在训练中掌握学法。

  (4)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总要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较清晰的认识,善于发现问题的症结,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密切注意学情,加强调查与观察,最好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个人档案,随时记载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针对性矫正,从而使学生改进学法,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学法指导是一个由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组成的整体。对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都会直接影响学法指导的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应指导学生加强学习修养,指导学生掌握和形成具有自己思想特点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四年级数学下册小论文 篇9

  人类的活动离不开思维,钱学森教授曾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智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广泛而值得探讨的课题。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数学能力具有和一般能力不同的特性,因此,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努力中,不仅要考虑到能力的一般要求,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数学科学、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的特点,寻求数学活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

  直观思维是指为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敏锐的观察力、迅速的判断力对问题做出合理的假设、常试和判断。在教学中,对于学生有意无意地运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教师应给予鼓励。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和现象,通过比较、概括,反映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直观性的特征,就能获得正确表象。数是抽象的数学知识,形是具体实物、图形、模型、学具。数和形是紧密联系着的,学生只有先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观察、操作,进行比较、分析,在感性材料基础上,才能获得数的知识。例如10以内数的认识,学生先要数小木棒:1根小木棒、2根小木棒、3根小木棒……10根小木棒,然后数课文实物图:1只熊猫、2只小鹿、3只蝴蝶……10只小气球,通过数具体事物,在获得感性材料基础上,才能建立1、2、3……10的概念。在这样数形结合的教学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直观思维的能力。

  如角的认识,既要观察有锐角、直角的物体,也要观察有钝角的物体;要出示大小不同的角的图形,也要出示位置不同的各种角的图形;既要出示静态中的角,也要演示动态中的角。学生观察客观事物和现象越全面、深刻,获得的表象就越正确、丰富,直观思维水平就越高。

  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我们常常有按照一定的思路、固定的模式思考问题的习惯,久而久之会形成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会阻碍创新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别处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有这么一道习题:"修路队修一条7200-米的公路,前4天修了全长的1/6,照这样的速度,修完余下的工程还要多少天?"就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方法去解答。用上具体量,解1:7200÷(7200×1/6÷4)-4;解2:(7200-7200×1/6)÷(7200×1/6÷4);解3:4×[(7200-7200×1/6)÷(7200×1/6)]。思维较好的同学将本题与工程问题联系起来,抛开7200米这个具体量,将全程看作单位"1",解4:1÷(1/6÷4)-4;解5:(1-1/6)÷(1/6÷4);解6:4×(1÷1/6-1);此时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又有同学想出解7:4÷1/6-4;解8:4×(1÷1/6)-4;解9:4×(6-1)。激发学生一题多解的愿望;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兴趣;讲清一题多解的思路;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有利于各层次的同学参与,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的教学,即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求异思维的能力。设想教学活动过早止步,将会泯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用命题形式给出的一个数学问题,要判断它是错误的,只要举出一个满足命题的条件,但结论不成立的例子,就足以否定这个命题,这样的例子就是通常意义下的反例。学会构造反倒不仅对加深记忆,深入理解定义、定理或公式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纠正错误的常用方法,是培养逆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任何一个顺向问题都可以变为逆向问题,例如:“百分数应用三”一本书打九折后,便宜了5元,这本书原价是多少元?这是一道用方程来解答应用题,按顺向思维数量关系为:原价-现价=5元”。但这个问题把这个数量关系逆转可以转化为5÷/10=原价”,5元钱所对应的分数1/10,转化成已知部分求整体。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逆向转换,有助于扩展他们的认知领域,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意去做与习惯思维方法完全相反的探索,这种思维方法无疑地是发散思维的一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不仅对提高解题能力有益,更重要的是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开拓精神,培养良好的思维品性,提高学习效果、学习兴趣,及提高思维能力和整体素质。事实上,关于逆的思维方法在中学数学教材中随处可见。教者只有用心去挖掘,才能更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思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动脑,善于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在实践中提高其思维水平。

  四年级数学下册小论文 篇10

  一、对离散数学的理解

  由于《离散数学》是一门数学课,且是由几个数学分支综合在一起的,内容繁多,非常抽象,因此即使是数学系的'学生学起来都会倍感困难,对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更是如此。大家普遍反映这是大学四年最难学的一门课之一。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的核心课程之一,是计算机及应用、通信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以研究量的结构和相互关系为主要目标,其研究对象一般是有限个或可数个元素,充分体现了计算机科学离散性的特点。学习离散数学的目的是为学习计算机、通信等专业各后续课程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进一步提高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为计算机的应用提供必要的描述工具和理论基础。

  1、定义和定理多

  离散数学是建立在大量定义、定理之上的逻辑推理学科,因此对概念的理解是学习这门课程的核心。在学习这些概念的基础上,要特别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而描述这些联系的实体则是大量的定理和性质。在考试中有一部分内容是考查学生对定义和定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因此要真正理解离散数学中所给出的每个基本概念的真正的含义。比如,命题的定义、五个基本联结词、公式的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三个推理规则以及反证法;集合的五种运算的定义;关系的定义和关系的四个性质;函数(映射)和几种特殊函数(映射)的定义;图、完全图、简单图、子图、补图的定义;图中简单路、基本路的定义以及两个图同构的定义;

  树与最小生成树的定义。掌握和理解这些概念对于学好离散数学是至关重要的。

  2、 方法性强

  在离散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和掌握离散数学处理问题的方法,在做题时,找到一个合适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是极为重要的。如果知道了一道题用怎样的方法去做或证明,就能很容易地做或证出来。反之,则事倍功半。在离散数学中,虽然各种各样的题种类繁多,但每类题的解法均有规律可循。所以在听课和平时的复习中,要善于总结和归纳具有规律性的内容。在平时的讲课和复习中,老师会总结各类解题思路和方法。作为学生,首先应该熟悉并且会用这些方法,同时,还要勤于思考,对于一道题,进可能地多探讨几种解法。

  3、 抽象性强

  离散数学的特点是知识点集中,对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由于这些定义的抽象性,使初学者往往不能在脑海中直接建立起它们与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的联系。不管是哪本离散数学教材,都会在每一章中首先列出若干个定义和定理,接着就是这些定义和定理的直接应用,如果没有较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学习离散数学确实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离散数学的学习中,要注重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今后从事各种工作都是极其重要的。在学习离散数学中所遇到的这些困难,可以通过多学、多看、认真分析讲课中所给出的典型例题的解题过程,再加上多练,从而逐步得到解决。在学习《离散数学》时,大家最应该注意学习过程是一个扎扎实实积累的过程,不能打马虎眼。离散数学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习离散数学的关键是对离散数学集合论、数理逻辑和图论有关基本概念的准确掌握,对基本原理及基本运算的运用,并要多做练习。在此特别强调一点: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离散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结论,是学好离散数学的重要前提之一。所以,同学们要准确、全面、完整地记忆和理解所有这些基本定义和定理。

  4、内在联系性

  离散数学的三大体系虽然来自于不同的学科,但是这三大体系前后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认真的分析可寻找出三大部分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性和规律性。如:集合论、函数、关系和图论,其解题思路和证明方法均有相同或相似之处。

  5、知识点集中,概念和定理多:

  《离散数学》是建立在大量概念之上的逻辑推理学科,概念的理解是我们学习这门学科的核心。不管哪本离散数学教材,都会在每一章节列出若干定义和定理,接着就是这些定义定理的直接应用。掌握、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和定理是学好这门课的关键。要特别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而描述这些联系的则是定理和性质。

  二、对离散数学的建议

  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系统、图论是《离散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应穿插介绍一些知识点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将之与离散数学理论结合介绍给学生,使学生重视这一课程的学习,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地进行学习。这将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又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学习《离散数学》的过程,对概念的理解是学习的重中之重。一般来说,由于这些概念(定义)非常抽象(学习《线性代数》时会有这样的经历),往往不能在脑海中建立起它们与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的联系。这是《离散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面临的第一个困难,觉得不容易进入学习的状态。因此一开始必须准确、全面、完整地记住并理解所有的定义和定理。具体做法是在进行完一章的学习后,用专门的时间对该章包括的定义与定理实施强记。只有这样才可能本课程的抽象能够适应,并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离散数学中一些概念很容易混淆,个人比较喜欢总结一些东西的共同和不同,虽然有时是两个不相干的概念从而导致自己陷入牛角尖。但从中确实收获不少。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充分比较的方法,讲清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能让我们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从而避免判断的错误。

  三、总结

  在一学期的学习中,离散基本知识已经掌握,但是深入的学习还是有些困难,老师的指导已经足够明确,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主要靠自己的参悟和不懈努力去上更高的一层楼,谢谢老师。

  四年级数学下册小论文 篇1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这种主动建构必须是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体验、反思的基础上实现的。从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学生都是有着丰富的人格、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在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当今课堂上,就自己的亲历,谈谈“体悟”教学。

  一、重实践探索,在操作情境中“体悟”学习

  数学学习只有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在发现中体验认知、情感、技能、态度才能协同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体验。这正是“学科本位”转向“关注”学生发展。在《什么是周长》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我设计了

  (1)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三个环节,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感知周长。让学生在比较中给图形分类,揭示封闭图形与非封闭图形。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媒体的直观演示,便于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互使用,发展了思维能力。请同学评一评,并指出所画图形的周长,使学生获得一种满足感,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2)通过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体验周长。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实物操作,再到画图表征,充分体验周长的意义,并感悟周长的实质。激起学生的思维振荡,放射出欲罢不能的情感元素,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讨论。

  《课标》的基本理念部分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面对新的问题,虽然没有现成的经验,不同的学生也能依靠各自的知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加深对图形周长的感受、体验。

  二、沟通联系,在迁移同化中“体悟”学习。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与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以往的我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先让学生把一个苹果或蛋糕平均分成2份,引导出“1份可以怎样表示”。在学生无法用整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时再引出分数。显然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完整,牢固的数学知识,不利于学生面对问题、主动搜索、沟通联系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用已有的经验来解释同化新知的过程,也是未知与已有的经验之间建立实质性联系的过程。现在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让学生用1、2两个数字组成尽可能多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这一开放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沟通了数与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探究“1÷2是什么意思”时,老师巧妙地提供8÷4、4÷2这两个算式。学生借助它们,通过类比思考,发现了1÷2与8÷4等算式的本质联系。这样的教学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挈入点,引导他们着力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在捕捉联系,发现窍门的“顿悟”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历着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认知矛盾趋于平衡,认知结构得以拓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思维,同时也在解决问题学习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引导深究,于反思总结中“体悟”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一切认识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得以完成。所以学习者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查,以诊断和判断自己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符合自己设置的目标。通过反思,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知策略,学到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元认知能力。我认为课堂上教师应“导在所当导,放在不得不放处”。上面的教学中,当学生暴露口算除法有多种想法时,教师创造性地提供了一个变式,让学生深究,从而强化对口算方法和转化思维的认识,又孕伏了优化的策略思想。这样的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建构。

  四、营造氛围,在师生评价中体悟学习。

  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也就是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本,对学生进行终合评价,使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每个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发展。朱熹不是说过“大以成大,小以成小,无异人也”。在我的教学中,很注重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学生评价。对于一些后进生实行“暂不答分”,“舍得送分”,对于一些特优生的表现,实行“突破满分”。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师生的鼓励声中,激励声中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去攀登知识的高峰。课中,课尾的师生自发的热烈鼓掌,既是对问题解决的评价,更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

  总之,要实现数学教学从获取知识这个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的机会,让他们在经历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和感悟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实现学生在认知、情感、智能等方面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四年级数学下册小论文】相关文章:

数学小论文09-20

数学小论文032310-06

数学小论文模板11-01

小升初数学小论文11-01

数学与生活小论文06-22

初中数学的小论文11-13

关于数学的小论文08-25

关于数学小论文08-25

数学与生活(小论文)精选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