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对院前急救心搏骤停的影响

时间:2021-04-27 11:38:08 硕士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分析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对院前急救心搏骤停的影响

  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6min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对院前急救心搏骤停的影响。方法156例院前急救心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每组52例。第一组予以口对口人工呼吸法,第二组予以气管插管通气法,第三组予以气囊面罩通气法,对比分析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对院前急救心搏骤停的影响。结果第三组自主循环恢复患者显著多于第一组、第二组,自主心跳恢复时间与死亡率显著低于第一组、第二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对院前急救心搏骤停的最理想的.心肺复苏程序是气囊-面罩通气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肺复苏程序;心搏骤停;院前急救

  入院治疗前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大都是情况危急,予以复苏程序抢救前大部分患者已进展为生物死亡时期[1]。特别是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较为衰弱,心搏骤停所导致的死亡率要显著比年轻患者高。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对院前急救心搏骤停的影响,选取2005年8月~2007年10月本急救中心收治的院前急救心搏骤停患者156例作为研究的对象,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5年8月~2007年10月本急救中心收治的院前急救心搏骤停患者156例作为研究对象,本次所选患者均存在突然意识缺失、脉搏消失等。将患者随机分为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每组52例。第一组患者中男33例,女19例,年龄55~80岁,平均年龄(68.5±3.8)岁;发生心搏骤停原因:猝死12例,重度颅脑损伤12例,高处坠落20例,其余8例。第二组患者中男35例,女17例,年龄53~80岁,平均年龄(67.6±4.1)岁;发生心搏骤停原因:猝死10例,重度颅脑损伤13例,高处坠落22例,其余7例。第三组患者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56~82岁,平均年龄(69.2±4.3)岁;发生心搏骤停原因:猝死11例,重度颅脑损伤13例,高处坠落21例,其余7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心搏骤停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心肺复苏方法第一组患者因为条件限制,实施口对口人工呼气法,徒手胸外心脏按压,维持100次/min的按压频率,深度维持在40~50mm,按压和放松比为1:1;再依据30:2的比例进行口对口呼吸法,按压更换为吹气时需要停止按压心脏,约为15s。第二组患者通过与现场实际情况结合后,实施气管插管通气法,徒手胸外心脏按压,操作方法同于第一组;气管插管通气过程中,亦需停止心脏按压,约为15s。第三组患者实施气囊-面罩通气法,按压操作同于第一组,再利用气囊-面罩通气法予以通气换气支持。

  1.3观察指标观察并对比三组患者的自主心跳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情况以及死亡率等。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第一组患者:自主心跳恢复时间为(10.3±3.7)min;自主循环恢复6例(11.54%);死亡46例,死亡率为88.46%。第二组患者:自主心跳恢复时间为(13.3±3.9)min;自主循环恢复13例(25.00%);死亡39例,死亡率为75.00%。第三组患者:自主心跳恢复时间为(7.7±3.9)min;自主循环恢复19例(36.54%);死亡33例,死亡率为63.46%。三组心肺复苏情况对比:第三组自主循环恢复患者显著多于第一组、第二组,自主心跳恢复时间与死亡率要显著低于第一组、第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心搏骤停是心脏由于多种急性因素突然失去有效的排血功能而导致循环与呼吸停顿的一种临床死亡状态,如果是老年人发生心搏骤停,则具有极高死亡率[2]。因此需要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程序急救心搏骤停患者。心搏骤停状况通常是在院外环境,或是在马路等特殊环境中发生,其抢救时间非常宝贵,患者的生死存亡受到抢救时间的影响,医护人员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和现场其余施救者按照现场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心脏复苏程序[3]。

  现阶段主要的心肺复苏通气方法有三种,即气管插管通气法、口对口人工呼吸法以及气囊-面罩通气法,其中最为传统也最简易的方式是口对口人工呼吸法,而最常规的方式是气管插管通气法[4]。但是在实际抢救情况中,因为插管过程相对复杂,处理较为困难,使得复苏成功率显著降低。实施气囊-面罩通气法具有技术要求低以及操作简便等优势,因此该方式是院前急救心搏骤停患者的最佳心肺复苏程序[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三组心肺复苏情况对比,第三组自主循环恢复患者显著多于第一组、第二组,自主心跳恢复时间与死亡率要显著低于第一组、第二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充分表明,气囊面罩通气法相比于口对口人工呼吸法以及气管插管通气法,其心肺复苏效果更为理想。

  综上所述,目前对院前急救心搏骤停的最理想心肺复苏程序是气囊-面罩通气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颖,李红玉,崔美玲,等.社区护理人员心搏骤停院前急救胜任力现状调查.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5):1744-1746.

  [2]杨菊清,刘梅,何缝清,等.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0):3139-3140.

  [3]任晓红,单飞.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对院前急救心脏骤停的影响.中国急救医学,2012,32(6):554-556.

  [4]袁伟,王友明.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对院前急救心脏骤停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1):2635-2636.

  [5]秦明新.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对院前急救心脏骤停的影响分析.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12(8):91-92.

【分析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对院前急救心搏骤停的影响】相关文章:

跑步运动对人体心肺功能的影响分析论文03-25

社区护士心肺复苏培训的论文08-23

分析前变异对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的影响11-08

常规生化检验分析前标本采集处理对结果的影响08-12

不同材质面料对设计的影响09-15

不同测量方法对噪声测量结果的影响分析的论文08-12

2017护士资格考试考点:心肺复苏护理11-08

线材对音质有什么影响-不同材质线材对音质产生的影响08-08

对影响跨栏技术要素的分析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