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重构

时间:2020-10-08 08:46:39 硕士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重构

  [摘要]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根据美国著名作家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这部电影的成功使原小说作者和影片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名声大振。在这部影片的改编中,编导通过叙事交流和叙事结构的重构,使作品得到了完美的升华。本文分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叙事重构,探讨影片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增减和改动、人物的增减和命运的改变以及影片对小说主题的继承,以期能够更加透彻地掌握这部小说的叙事策略,提高笔者从小说到电影的解构能力,为制作影视作品探求更宽广的道路。

《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重构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小说与电影;人物重构;情节重构;叙事重构

  美国著名作家斯蒂芬·金的大部分小说都被改编成了影视剧,有很多人没有拜读过斯蒂芬·金的小说,却被他的电影深深吸引,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尽管小说《肖申克的救赎》是中篇小说,但是内容却跌宕起伏,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为改编电影提供了丰富而又精彩的元素。影片以“寻找自由”贯穿始终,冲破改编的阻力,围绕小说中的故事主干,剔除细枝末节,甘畅淋漓地展现了小说中对人性的深层解读和严谨思考。

  由于小说内容和形式上的很多元素能够应用于电影,因此,电影业对小说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性。小说与电影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讲故事,小说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电影强调影像的外部情境。同时,电影不同于小说,其需要团队合作来共同完成,因此,在改编时难免会遇到一定的阻力,这就需要进行叙事重构,以便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原小说的基调和主题。

  一、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叙事交流的重构

  小说文本中的独白在电影文本中得到具体化、可视化的重构,这些是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基础。小说的叙事交流模式是作者向读者发出信息,读者通过作者给出的时间维度来自己创造空间维度。而电影的叙事模式具有鲜明的可视性,其将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完美地结合,观众可以毫无压力地徜徉在电影提供的这个空间维度中。小说与电影的叙事文本交流模式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两者起到的作用与实现的方式却截然不同。在小说《肖申克的救赎》中,作为叙述交流的承担者在文本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小说中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者,这个在肖申克监狱服刑的“我”(瑞德)由于背景、身份等个人因素而导致叙述者不具备权威性,在小说“寻找自由”主题的照耀下,体现了小说叙事交流的委婉性。

  根据小说叙事交流的多种特征的影响,《肖申克的救赎》的电影改编转变得十分明显。在小说文本中,瑞德以第一人称在开头就介绍了自己为何入狱,并且成了高墙内的“商贩”,在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便直接交代出安迪是被冤入狱的。而在电影文本中,安迪以醉酒的形象出现,当时还没有瑞德的画外音,因此,观众无法得知安迪入狱是确有其事,还是被冤枉的。影片一开始就由具有权威性的隐含作者进行叙事,增加了故事的可靠性。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主人公安迪把枪装上了子弹,已经微醉的安迪在车内一边喝酒一边看着妻子与情人亲热。这组镜头是安迪在法庭上接受审讯时的情景,影片将多组镜头剪辑交叉切换,整个事件没有一点拖泥带水,体现了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结合的共时性魅力。当主人公安迪入狱后,瑞德以第一人称开始出现,与小说文本不同的是,小说中的瑞德是回忆性地倒叙,而电影是根据时间顺序一步一步进行叙述,如此一来,就可以将作者意志的推动作用发挥得更加明确清晰。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瑞德假释听证会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主要的线索。在前几次的假释听证会中,瑞德总是说一些死记硬背的空话,在他看来,参加假释听证会只是走一个过场,对他而言不抱有任何希望。电影改编后增加的几场假释听证会将小说中的独白形象予以展示,同时也是体现电影“寻找自由”主题的主要因素。瑞德最后一次参加假释听证会时,表现出了他深切的感悟,对曾经懵懂年少时的轻狂追悔不已。

  影片的整个故事跌宕起伏,在导演精心的调度下收放自如。在小说文本中,作者对监狱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监狱内有医院、洗衣厂、图书馆、操场等,作者对这些场景的描述十分清晰,一个个场景跃然纸上,这些都要由读者自己去想象。而在电影中,监狱是必不可少的实景,导演仅用了两个长镜头就表现了高墙的冷漠与压迫,镜头下的肖申克监狱坚固而不可逾越。在电影中人物动作所起到的作用要远远大于情绪,更多的是注重外化的表现形式。小说《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人物对话也十分精练,并且没有过多的心理描写,这就为电影改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主人公安迪在小说中的话语很少,但是却句句都能体现出安迪的人物性格,在电影中,安迪的话语几乎与小说中的内容相同,没有冗长的陈述,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二、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叙事结构的重构

  从小说到电影,涉及元素的多少决定了叙事结构的复杂程度。在《肖申克的救赎》的小说文本中,斯蒂芬·金大量运用了叙事结构中的各元素,而电影的改编之所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是因为编导弗兰克·达拉邦特对情节的调整,从而突出了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使主题更加明确。

  (1)情节的重构

  影片根据需要对小说文本中的故事情节进行改编重构。

  在小说中,监狱图书馆管理员布鲁克走后由安迪接替他的工作,在这之前两人没有任何交集;而在影片中,安迪在入狱的第一天就在食堂与老布发生了对话,之后安迪向瑞德买的锤子也是通过老布传送的,并且与老布有一段共事的时间,这些故事情节在小说中并没有,而是在电影改编时加入的。就修屋顶的片断而言,无论是小说文本还是电影文本都是安迪入狱后命运的转机,在小说中派去修屋顶是以抽签的方式进行,而在电影中修屋顶的人是瑞德向狱警贿赂所安排的,增加了人物的主动性,在这一环节中,小说以很大的篇幅向读者介绍了典狱长和警卫,电影对这部分予以省略,直接描写了安迪听到狱警缴税倒霉事后向他们走去,海利恼怒地将安迪推到屋顶边,几乎要把他推下去,可是早有准备的安迪不仅安然无恙,还请他的“同事”们喝了啤酒,这种事情前所未有。安迪对海利的帮忙,为日后海利为安迪被博格斯“姐妹”暴打而报仇埋下了种子。在安迪恢复阶段,狱友帮忙捡了很多石头,在小说文本中这些没有出现。在影片中还添加了一个非常精彩的片断,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安迪在收到州议会寄给他的200元的支票和旧书后,他在其中看到了一张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的唱片,突然心血来潮把它在广播中播放,使这首美妙的音乐弥漫在整个肖申克,也正是这首音乐,使整个肖申克充满了希望。   从电影角度来分析,《肖申克的救赎》分为四幕,第一幕讲述的是安迪入狱后从开始的不适应到寻找爱好适应生活;第二幕是安迪在修屋顶时命运发生了转折并且从汤米处得知了妻子被杀的真相;第三幕也是影片的高潮部分,安迪在一天早晨点名时消失了,成功越狱,完成了自我救赎;第四幕主要讲述的是瑞德获得假释并与安迪重逢。四幕之间结构缜密,环环相扣,为观众创造了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