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训本质的探讨

时间:2022-11-17 14:51:05 硕士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大学校训本质的探讨

  摘要:大学校训是大学在办学实践基础上根据一定社会目标要求和遵循大学本质逻辑所拟定的以表征大学独立思想、传统精神和办学特色,并对师生行为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和勉励性作用而高度凝练成的一种办学格言。大学校训的制定要依循大学校训的本质,离开大学校训的本质就不可能有效地实现其功能,也就偏离了大学校训的初衷。大学校训的本质决定了大学校训的内容要遵循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学理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这也是大学校训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问题。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管理;大学校由lI;校训本质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校训是大学着意建树的特有精神的表征,它总是与学校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办学风格以及大学成员的精神面貌、行为特征紧密地联系着。在大学办学与建设中,它往往代表着大学的特有文化,对学校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一些大学在确定校训或建设校训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陈述内容雷同、创建来源简单、宣传不到位、表达形式单一、功能体现不明显等等。同时在理论上对大学校训的理解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对大学校训作的解释和定义很多,但大都非常简单,而且不全面,只看到校训的一个侧面,比如,有的只强调大学校训对办学的指导意义,有的只强调对师生的导向作用等等。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源于对大学校训的本质的偏识和误读。因此,对大学校训从本质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无论是对理论的澄清还是对实践的改革,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大学校训的定义
  
  要对大学校训展开研究,首先必须搞清大学校训的具体概念。然而,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关于大学校训的明确定义,但是许多专家、学者对于校训的含义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校训的内涵。有的侧重于校训的功能和意义,比如:所谓“校训”,即是学校着意建树的特有精神的表征;l1_‘‘校训”,主要是指培育什么样的人,而从总体上讲是学校办学主导思想、教育理念,办学者的教育追求,并且体现为师生共同的精神面貌和行为特征 J。有的侧重于校训的内容和来源,如“校训”是学校办学思想、文化精神、建校传统、办学特色、道德要求等丰富内容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众多师生、校友和有关的仁人志士集体智慧的结晶_3j。此外,有的学者在指出校训功能的同时还对校训的形式作了概括,如“校训”,是指学校确定的对师生具有指向和激励意义的高度凝练的词语或名言 。
  尽管众说纷纭,但仔细分析,有关“校训”理解和界定表现出一些明确的特征和不足:第一,以上这些定义都是侧重校训的某一个或两个方面对其加以界定,最终导致定义不全面,不能概括校训的特性或属性;第二,以上定义基本都是对校训的一种描述性解释,界定得很模糊、不明确,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第三,以上定义都忽略了校训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忽略了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即“教育必须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所制约,并对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起作用。” 这一外部关系规律是各级各类教育都要遵循的,对于高等教育尤为重要,而大学校训当然也必须遵循这一一规律,这应该是大学校训确立的依据之?一大学校训不同于其他各级各类学校的校训,因为无论从历史上还是逻辑上,大学都有其自身的本质逻辑,火学是探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是以学术为核心的组织,大学的运行、生存与发展是沿着大学特有的逻辑展开的。但是关于大学校训研究的文献大都是对校训的概念加以界定,而忽视了对大学校训这一概念的理解及其与其他层次学校校训的区别。目前在文献检索中笔者发现,只有韩延明在《大学理念论纲》中对大学校训的概念作了描述性的界定,文中指出:“大学校l=『fl,是一一所大学独立思想、传统精神和办学特色的集中表述,是一所大学所锤炼的对全校师生员工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勉励性的训示、号召与要求,是一种赋予大学以生命、品格与范型并深刻体现了其办学旨归、治学传统、文化底蕴、团体精神、社会责任和学校个性化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形态”[4 3535。
  该定义从功能、意义、内容等方面对大学校训这一概念进行了描述。相对于上述“校训”概念,这一概念科学、合理,但是也出现上述概念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对大学校训的来源、确定依据和表达形式没有加以概括。此外,这一概念并没有体现大学校训区别于其他层次学校校训的特点。大学与其他教育机构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的学术性—— 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学术性是大学的根本属性,所以大学校训还要遵循大学的本质逻辑,这也应该是大学校训确立的依据之一。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以往学者对大学校训的理解虽然存在着一种明显的趋向,因赶时髦、求共性,而忽视学校特色、校训来源及校训与大学自身发展逻辑和大学的本质规定性的关系等等,但从中我们也得到了不少启示,比如,从形式上,校训应该表现为一种比较简练、精悍的短语或词语;从内容上,校训应体现着学校的文化、精神、传统和办学特色;从来源上,校训应是学校广大师生员工、校友和有关仁人志士集体智慧的结晶;从功能上,作为指导学校办学方向和全体师生行动的准则,校训是全体师生员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从意义上,校训对师生、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从中我们也理会到,如果忽视了以上几个方面,是难以全面深刻地揭示出大学校训的本质的。
  我们知道,事物的概念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内涵。对大学校训的本质内涵的界定,可以用多种思维方法和多种思维逻辑。比如,形式逻辑“属加种差”下定义的方法就是揭示大学校训本质内涵的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在这里,大学校训的“属”概念应是“大学高度凝练成的一种办学格言”,其“种差”概念是什么呢?从以往学者对校训理解的分析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学校的办学实践,二是社会的要求,三是大学的本质逻辑,四是大学之精神和思路,五是校训所体现的功能。
  根据形式逻辑“属加种差”下定义的规则,笔者把大学校训定义为:大学校训是大学在办学实践基础上根据一定社会目标要求和遵循大学本质逻辑所拟定的以表征大学独立思想、传统精神和办学特色,并对师生行为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和勉励性作用而高度凝练成的一种办学格言。
  
  三、大学校训的本质内涵
  
  根据以上对大学校训的界定,大学校训首先应是一种高度凝练的办学格言,这是大学校训的“属”概念。那么,大学校训作为一种办学格言区别于一般格言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呢?首先从大学校训的内容来看,它所表征的是大学独立思想、传统精神和办学特色;从大学校训的确立依据来看,它是以办学实践为基础,根据社会要求和大学本质逻辑,在广泛收集和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产生的;最后从大学校训的功能来看,大学校训对大学师生的学术行为(科学研究、教学、管理和社会服务)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和勉励性作用。下面我们就大学校训的“属”和“种差”概念分别加以探讨。
  
  (一)大学校训是一种高度凝练的办学格言大学校训是一种办学格言,这一理解应该说与“校训”一词的起源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如前所述,“校训”一词源于教会大学的“motto”,甲午战争后,“校 ”一词从日本的引入使得教会大学乃至后来的新式大学的校训有了明确的中国式称谓—— “校训”,并为我国近代新式学校所普遍采用和接纳。对于大学校训属概念的界定,我们主要以校训的英文翻译“school motto”一词的汉语解释为依据,其中“motto”翻译成“座右铭,格言,箴言”等 。其中座右铭主要是指警惕自己的文字,主要侧重对个人的作用;箴言是以告诫规劝为主,是指规劝的话;而格言是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从句法结构角度说,格言是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句子,可以独立用来表达思想,在内容上它是人生经验和规律的总结,具有教育意义,在语言形式上简洁而精练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绝大多数的大学校训是6到8个字,最多的没有超过2O个字,这说明校训语言表达简洁的特点。因此,4个词语中“格言”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是最全面、最符合校训的特征和属性的词语。正如有学者曾对“格言”的分类所阐述的,格言从形式上分为段格言、句格言、词格言三类,从功用上分为普遍格言和个别格言,而“有人把格言叫做‘警句’、‘名言’、‘秀句’、‘锦语’、‘箴言’、‘座右铭’等,也无不可” 。这就是说,‘警句’、‘名言’、‘秀句’、‘锦语’、‘箴言’、‘座右铭’等等都属于“格言”的范畴,它们都包含在“格言”这个属概念之中。所以,我们选择“格言”来作为校训的属概念,也是据于这种理解。
  同时,将校训规定为一种格言,其表达一定是短小精悍的言语形式,并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事实上,大学校训所体现出来的是大学办学理念和校园精神文化的精髓,是大学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目标的生动概括,这在学界已达成共识。因此,大学校训一般都具有以上特征,且都非常精炼,在简洁而精炼的文字中容纳了无限深刻的内涵。这就要求所拟定的校训必须做到简洁而无铺张赘言,即高度凝练。此外,学校不同于企业、政府部门等其他社会机构,而有其自身的本质逻辑和运行方式,它的主要活动就是办学,包括办学形式、办学格局、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办学运行机制等等,也包括学校的办学主体的人、物等。据此,笔者认为,大学校训是大学经过高度凝练的一种办学格言。
  
  (二)大咩校训体现或表征了大学独立思想、传统精神和办学特色传播人类文化知识是学校最根本的任务,大学校训应充分体现大学文化,特别是大学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国家的传统文化。学校悠久的历史和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大学校训生长的摇篮。国外的大学校训和中国的不同正是由于各个国家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国的大学校训大都注重加强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儒家文化的“德”、“礼”,很多都是“厚德”、“博学”等;而国外的大学校训大都强调“真理”、“自由”。这与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有着紧密的关系。
  大学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每所大学都有其属于自己的文化积淀和精神传统,也就是大学的独立思想、传统精神和办学特色,这些构成了大学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背离了大学自身的传统,也就丢失了大学的人文精神,大学文化的发展就失去了根基和底蕴。所以大学应该从其自身的优秀精神传统和办学特色中提炼校训,也只有在继承学校传统和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凝练而成的校训,才能成为学校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此外,大学校训也是大学办学理念和校园精神文化的一种外化形态,它的内容必须反映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精神。当然,大学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外化形态有很多,比如:校园环境、杰出人物事件、传播交流网络,还有校训、校歌、校徽、校标、校歌等等。这些都可以被看成是大学办学理念和校园精神文化的一种外化。而大学校训是这些外化形态中最精华、最悠久的部分,它受学校办学理念和校园精神文化的制约。同时,大学校训的实践必须依靠学校精神的熏陶和校园文化的普及才能深入人心。
  
  (三)大学校训是以办学实践为基础,根据社会要求和大学逻辑拟定的一般来说,大学办学理念是指大学全体师生根据时代特征、教育和大学的发展规律,基于大学办学实践而形成的对大学发展的理性认识和价值追求及所持的教育观念。具体而言,大学办学理念是一种大学办学主张,是从实践出发的对办学的看法和期待。办学实践为办学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依据,赋予办学理念以实实在在的内容。
  校训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校训要紧扣学校的办学理念,也就必须形成于学校的办学实践,它作为一种理念直接来源于办学实践,但它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指导办学实践。
  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的两个基本功能,大学的这两个功能体现得更为直接和重要,而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又是中国学校对培养目标的要求之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促进社会发展是大学的基本功能之一,因而大学校训的制定还要考虑社会的要求。
  此外前文提到,高等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要求我们在制定校训的时候,不能忽略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一方面,大学的发展与生存要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所制约;另一方面,大学要对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作用,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制定高度反映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文化的大学校训,必须考虑到大学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要反映社会的要求。
  同时,大学是探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区别于社会其他组织,有其自身的本质逻辑。与其他教育机构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的学术性—— 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大学是以学术为核心的组织,以学术为其生命特征,学术性是大学的根本属性,也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大学的运行、生存与发展应沿着大学特有的逻辑展开,其发展归根到底是学术的发展。而大学校训关系到大学的全体师生,关系到大学的办学方向,关系到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大学校训的制定还要遵循大学自身的逻辑,以大学的本质逻辑为依据。
  
  (四)大学校训是通过广泛收集和征求大学师生的意见而确立的大学校训所作用的主体是全校的师生员工,而不仅仅是管理者、或单一教师主体、或单一学生主体。因此,大学校训要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首先必须得到全体师生员工的认可,这是毋庸置疑的。如何得到全体师生的认可?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广大师生参与到校训的制定全过程中来,广泛收集和征求师生的意见。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就是宣传学校办学主张、增强学校凝聚力、引导师生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而奋斗的过程。这样确立的校训凝聚了全校师生的真挚感情,更容易为全校师生所认同和内化,才能成为大学全体成员共同的精神追求。
  
  (五)大学校训对大学师生的学术行为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和勉励性作用大学校训最重要的是它对大学师生的学术行为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和勉励性的作用。大学师生的学术行为包括科学研究、教学、管理和社会服务等等。大学校训是大学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精神的外在形态,并表征大学独立思想、传统精神和办学特色,所以大学校训本身具有巨大的号召力、鼓动力,自身就是一个号角,具有很大的感染作用,都能很大程度上引导、规范和勉励全体师生。
  师生员工从进入学校就开始无形地接受这种精神文化的熏陶,它对大学全体师生精神生活的构建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影响。大学校训给师生们以传统的熏陶、品位的传递、精神的勉励对学校和学校的师生的价值取向及其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使之符合校训所确定的目标。同时大学校训是一种准则和集体观念,对广大师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
  校训的这些功能表现在它不需要灌输和强迫,而是以师生的情感愉悦为基础,以师生的未来憧憬为动力,在情感体验中获得精神鼓舞,从而激发师生开拓进取的热情;作为对师生行为规范有指导意义的校训,有让师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并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地以此为尺度衡量自己的行为,并以此为标准及时调整和校正自己的行为;校训以精练的语言揭示了学校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能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昂扬向上观念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而成为他们成人成才的学习、生活指南。
  
  四、关于大学校训建设的一些思考
  
  大学校训的制定要依循大学校训的本质,离开大学校训的本质就不可能有效地实现其功能,也就偏离了大学校训的初衷。大学校训的本质决定了大学校训的内容要遵循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学理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这也是大学校训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问题。
  
  (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大学校训首先要体现大学本质的共性和教育理念的共性,同时还要反映学校自身的个性。笔者认为,大学校训可以更多侧重学校个性和特色的表达,如学科特色、科研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或理念上的特色等等。如此,既可以显示出自己的优势和不同,确立较为突出和特别的形象,同时也不会有损共性的表达,因为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个性中本身就蕴涵着共性,任何个体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共同的大学办学理念和原则都为大家所接受,没有太多重复的必要。
  
  (二)继承和创新的统一校训文化不能脱离历史文化的轨迹而独立发展,必须面向历史,继承人类历史的优秀文化传统,尤其是学校自身积淀而形成的校园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这种永恒的精神是不局限于某一特定时期或某一区域,能被人类广泛认同的,并努力共同遵循的价值规范,以这种价值规范为指导,谋求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种永恒的精神使得校训具有稳定性。当大学校训要求反映学校传统、强调面向中国传统文化时,大学校训还要着力结合时代特点去阐发它的意义,反映时代特点,与时俱进,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充实新的校训内容,以未来的发展方向去设计校训。一方面,大学的校训要强调传统伦理文化的继承;另一方面,大学校训的建设还要意识到创新理念的意义和价值。大学校训可以有选择性的吸收学校发展史上一贯的精神和特点,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以未来的时代精神来教育学生,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三)学理性与可传播性的统一大学校训应有一个严密、紧凑的逻辑结构,语词之间的逻辑要清晰、合理,不能出现语言和思维等方面混乱现象。按照逻辑学分类的规律,同类应该是矛盾不相交原则,同时必须是同一层次的。此外,大学校训的内容要遵循大学校训的本质,内涵丰富,能够准确、精炼地表达大学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精神、大学的独立思想、传统精神和办学特色。
  同时大学校训要具有可传播性。为使校训达到内涵丰富、便于传播的目的,校训必须简明扼要。校训的语言表达,字数不仅要少一些,而且在字词选用上,必须下工夫,做到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少些修饰,少些点缀,少些描述,力争以最经济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大学校训应琅琅上口,符合学校、师生的实际、体现学校文化特色,这样更易于老师和学生掌握、理解,并将其运用到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既要有深刻的立意、崇高的目标要求,又不是遥不可及的;既要让师生感受到它是可以实现的理想境界,又如师生前进中的一盏明灯,能给予师生强烈的号召和积极的引导。
  
  (四)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目的性属于主观的范畴,合规律性属于客观的范畴。大学校训合什么目的?人的全面发展之目的和大学运行和发展之目的;又合什么规律?人的心理成长之规律、高等教育之规律和大学的本质逻辑。因此大学校训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就要求大学校训既要以人和大学发展为目的,又要遵循人的发展及高等教育的规律和大学的本质逻辑。
  大学校训体现的是学校办学理念和精神,所以在校训文化的营造中,一定要目的性非常明确。明确校训的内涵和实质,在制定校训时必须做到以高等教育的功能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校的科学定位作为其依据,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作为其根本,并充分体现和反映学校的特色和个性,这是营造校训文化的根本和关键所在。此外,大学校训的建设还要以“人”的完善为出发点和归宿,这也是“合目的性”的表现。
  同时,大学校训的建设要遵循教育的规律、现代高等教育规律、人发展的规律,尊重教育对象,遵循科学方法,还要符合大学的本质逻辑。唯有大学校训“合规律”,才能行之有效,才能实现目的,“合”于目的。
  通过对大学校训本质和建设原则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大学校训对外关乎学校形象,对内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风格、人才培养目标等等;另一方面大学校训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创建来源的选择到陈述内容与表达形式的确定,再到颁布宣传,这其中的每一环节都直接影响着校训实际作用的发挥。因此,大学要重视校训建设问题,正确认识校训的内涵、地位、作用,将校训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校训的作用。

关于大学校训本质的探讨

中国硕士论文网提供大量免费硕士毕业论文,如有业务需求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校训”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2):29—30.
  [2] 李济才.校训摭谈[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0(3):36—38.[3] 杨春茂.校训与师德[J].中国高等教育,2001(6):30—31.
  [4] 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35—536.
  [5] 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36—37.
  [6] 霍恩比.牛津高阶英语双解词典(第四版)[z].李北达,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961.
  [7] 百度百科.关于“格言”词条的解释[EB/OL].[2OO8—01—12].
  [8] 韩冬梅,孟昭泉.试论“格言”的分类[J].中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19—22.

【大学校训本质的探讨】相关文章:

浅析艺术的本质10-27

论对旅游本质的哲学思考05-08

认知、知识和创新本质06-01

“结果加重犯”学说的本质分析06-06

大学生生命教育探讨的论文(精选10篇)06-14

药学毕业集中实践探讨07-27

探讨西瓜嫁接育苗技术05-29

行政诉讼目的探讨06-03

控制税收征管成本的探讨06-01

关于行政侵权之探讨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