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环境下的全能思维和报道能力

时间:2021-03-08 20:52:07 硕士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应急环境下的全能思维和报道能力

  感受一:用全能意识应对突发事件采访
  
  2004年,我大学毕业。原本是会计专业的我,一个偶然机会成为一名党报文字记者。或许是会计专业培育了细心周全的素养,或许是专业不对口带来如履薄冰的工作压力,一些重要事情我总按最坏情况做准备。
  做记者的第一天起,我包里的采访本、笔、手机电池等都会多准各一份,生怕出现应急情况。
  不经意间,这些个人习惯在白马电厂灰坝垮塌,隆昌特大洪水等突发灾难现场发挥了“救场”作用。然而,这些个人的全能思维仅是基于传统媒体的初步尝试。
  2012年夏天, 《四Jl1日报》全面启动“全能记者计划”。首批选聘15名有较强新闻业务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掌握一定摄影技术,对互联网操作熟练的记者,采写的报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第一时间向四J 1 I在线供稿,参与重大突发事件和全国、全省重大活动的网上滚动发稿。采访和网上发稿时采用“四川日报记者、四川在线记者”双重身份。
  我去年有幸成为其中之一,享受了笔记本电脑+3G无线上网卡+单反相机的待遇。报社的探索,也引导着记者提高全能思维和多媒体报道能力。
  2012年5月的一天,我加班到凌晨。返家路上,发现整个城市笼罩在“白雾” 中,我明白,这是成都的顽疾—一周边农村焚烧秸杆。
  拿着一部小相机,一路骑行,一路拍照,到家后马上写稿发图。凌晨3点,图文挂上四川在线首页。之后,《四川日报》在策划报道此事的选图中,将我的照片放在版面显著位置大幅刊用。
  2012年4月14日下午,我的手机响起—— “小钟,速回报社拿采访装备、回家拿衣服,马上到太平寺搭军机赴玉树灾区采访。”采访任务突如其来,一边是兴奋,一边却是焦急万分。
  电脑、相机、充电器、大衣、靴子.. 飞机不等人,而我还要回家打包。能否来得及登机?
  幸亏平时准备充分,分类放置,到家后迅速收拾好行囊,按时登上飞机。采访战斗立刻开始,我用手机拍摄了四川矿山救护总队和解放军战士登机场面,配上简短的文字,在起飞前一刻,用彩信发出一条网络滚动新闻。
  在玉树期间,我充分利用短信息畅通的条件,在新闻发生的第一现场,用手机记录,第一时间用彩信发回四J 1 1在线。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生命探测仪发现生命迹象后的搜救,我在现场从下午两点一直滚动播发到四点。尽管救援无果而终,这次滚动播报却引来众多网友关切。
  
  感受二:做好日常准备,保障应急情况正常工作
  
  全能思维是一种思维模式和心理状态,必须通过多媒体报道应用实践,才能够展现出来。
  这些年经历一些灾难性突发事件采访,深刻体会到,装备功能齐全和性能稳定的设备是基础条件,熟练掌握多媒体报道工具是基本能力。
  玉树灾区采访是我参加过的最艰苦和最危险的应急报道。
  对新闻工作者来说,这里并不缺乏新闻,满目疮痍的废墟和火热救援场面一定会感染每位新闻工作者,我在玉树见到的记者都是以忘我甚至舍身的`姿态工作着。
  忘我的采访并非没有后顾之忧。
  去玉树的路上我首先想到的是当地的电力和通信能否顺利发稿(没有配备卫星电话),否则对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第一时间赶赴玉树的意义将大打折扣。
  4月14日晚9时进入结古镇时,终于有了十次拨号能通一次的手机信号,还有沿街暗淡的路灯。正庆幸时,当地人说路灯来自太阳能,玉树无电。
  在见证一场搜救后,深夜1 1点我打开笔记本电脑装备发稿。意外却发生了—— 开机显示错误,折腾了20分钟才进入系统,但运行速度慢得出奇。事后诊断原因为颠簸的路途中硬盘受损,此事验证了野外采访电脑必须采用固态硬盘。
  眼看电量一点点消失、发稿时间一分一秒飞逝,紧急关头我随机应变,建议采取用手机向编辑口述成稿,让笔记本里有限的电量保证图片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