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方面的思考

时间:2022-12-16 09:30:14 审计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方面的思考

  大学生活在不经意间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毕业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方面的思考毕业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方面的思考 篇1

  摘要:重要性水平是得出审计结论的重要依据,因此确定重要性水平尤为重要。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要考虑哪些因素?本文通过介绍一些案例,谈谈对于确定重要性水平的思考。

  关键词:审计;重要性水平;确定

  注册会计师在评价错报对审计的影响时,要运用重要性的概念,重要性水平的确定直接影响了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结论。因此,审计准则中重要性方面的准则尤为重要。但是目前的重要性准则对确定重要性水平的规定比较范范,不能很好的指导审计工作。下面我通过介绍一些案例,来谈谈我对于确定重要性水平方面的思考。

  一、案例分析

  某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正在做3家客户2015年度财务报表的审计计划。他们先运用不同的计算基础计算3家客户财务报表层次上的重要性水平,然后结合其他因素确定了各自的重要性水平。

  (1)客户A

  客户A是一个小规模、私营粮油制品制造商;从银行借款以满足经营需要,按照银行要求定期提供经审计的报表;其供货商为粮食批发商,粮食的价格一直比较稳定;其客户为当地居民,产品销售价格和盈利一直比较稳定。

  基于以下原因,审计人员在计算A公司的重要性水平时选择了上限:财务报表使用者较少,主要是股东和银行,对公司的情况比较了解;公司的盈利一直比较稳定;企业外部环境比较稳定,供货商、买方没有大的变化。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而言,通常优先考虑以税前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计算基础,因此,最终确定客户A的重要性水平为2677元。

  (2)客户B

  客户B是一家规模相对较小的A股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计算机制造、销售及其他相关IT产业;公司于2009年上市,2010~2013年间高速增长,但受IT行业大环境的影响,公司2014年后税前利润增长大幅度下降。

  客户B是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受投资者关注高,因此在计算重要性水平时要选择下限。公司过去5年的盈利情况和净资产波动较大,所以重要性水平的计算不能用税前利润和净资产作为基础;客户B收人很高,而毛利较低,用毛利为基础得出的重要性水平太低,不仅会增加审计成本,还会影响审计效率;由于主营业务收人在过去3年间相对稳定,因此,选择主营业务收入作为计算重要性水平的基础较为合适,最终确定客户B的重要性水平为53853元。

  (3)客户C

  客户C是一家从事公益事业的非营利机构;在过去3年中,捐赠收人比较稳定;理事会建立了严格的内部控制系统,但该内部控制目前还不够健全。客户C的主要财务指标有总资产、基金净资产、总收入、总支出和当期净收入。对非营利组织而言,不存在追求盈利的动机,因此一般不用当期净收入、总资产、基金净资产作为计算基础,而采用当期基金收人或基金支出的0.5%~2%作为重要性水平。客户C的基金收人、基金支出一直比较稳定,因此,都可以作为计算重要性水平的基础。另一方面,当用不同基础计算的重要性水平不同时,选择较低的重要性水平的风险要低一些,客户C的总收入和总支出分别为15400000、15386000元,因此采用总支出作为计算重要性水平的基础。

  二、案例思考

  根据以上审计人员对三个不同客户的重要性水平确定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我国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第三条规定,对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做出的。这个说法高度抽象,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说明。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我们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性质、经营稳定性、财务信息使用者关注程度、内部控制的健全程度以及主要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等因素确定重要性水平。

  2、我国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第三条规定,判断某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做出的。对于财务信息使用者来说,我们在判断重要性水平时应该考虑审计结论主要被哪类财务信息使用者使用,审计人员在时间和成本的限制条件下,不可能满足所有使用者的需求,因此,重要性水平应该是在考虑主要使用者的需求的基础上做出的。当报表使用者范围较小,且其决策除依赖财务信息外还有其他的信息来源如企业内部管理活动的信息时,重要性水平可以高一些,如A公司不是上市公司,银行为主要债权人,其对公司情况比较了解,可以使用较高的重要性水平;反之,如果报表使用者范围较大,且其决策主要依赖公开的财务信息时,审计风险较大,此时重要性水平应较低,如B公司,其为上市公司,股东有公众,他们只能依靠审计报告进行判断,因此重要性水平应该低一些。

  3、目前我国审计准则中对确定重要性水平的比例并没有明确规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重要性水平的比例也应该随之变化,因为公司的规模越大,相比小规模的公司来说,其投资者越广泛,而且允许错报或漏报的金额比率越小,其审计风险也会增加,因此其重要性水平的比例应该相应降低,可以考虑变动百分比确定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是一个复杂、可变、相对的过程,要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不仅需要审计准则的指导,还需要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但是,审计准则更起到了先导作用,因此,对于重要性方面准则的完善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黄昭范,投资项目如何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J],审计月刊,2004

  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方面的思考 篇2

  一、审计重要性概念及其意义

  (一)审计重要性的概念界定

  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不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和判断的错报及漏报的最大限额。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221号——重要性》: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重要性实质上强调了一个“度”,在审计报告中,允许一定程度的不准确或不正确的存在,但是要以这个“度”为界。如果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或判断,就可认为重要,否则就不重要。在审计实务工作中,审计重要性水平是重要性的数量表示,是一个数量门槛或金额临界点。

  (二)审计重要性水平的意义

  设定重要性水平是现代审计的一个创新。审计实务中运用重要性原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是有利于防范审计风险。重要性水平的恰当判断对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有重大帮助作用。在抽样审计下,审计人员对未审计部分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风险的大小与重要性水平的设定、重要性的判断有关。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反之,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二是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被审计单位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组织结构日趋复杂,经济事项日渐频繁,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使用审计抽样愈加普遍,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即可容忍错报,在审计抽样确定样本规模及评价抽样结果时显得异常重要。重要性概念为解决审计人员的抽样决策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从而大大提高审计效率。三是有利于降低审计成本。由于审计费用预算与时间预算方面的考虑,审计人员必须在成本与效益之间进行权衡。重要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可以适当减少审计程序,缩小测试范围,使审计人员把审计重点放在那些对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方面。

  二、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一)从数量上考虑重要性水平

  从量上考虑重要性水平是注册会计师审计计划中重要环节,一般可以从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表认定层次两个方面展开。(1)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准则明确规定,在计划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在考虑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审计的目标、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以发现在金额上重大的错报。在计划阶段确定重要性水平时,执业人员应先选择一个适当的基准,再选用适当的百分比乘以该基准,从而得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在实务中,有许多汇总性财务数据可以用作确定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基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12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判断基础通常包括净利润、总资产、净资产和营业收入等。”并结合实务给出了一些相应百分比的参考数值。《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指南》(2007年修订)则又新增了两个基准,即费用总额和毛利,同时对相关基准参考数据予以修订,具体如下:

  综上准则变化和相关要求,新准则对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依然仅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为注册会计师在实务中如何确定重要性水平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虽然重要性的数量门槛一直受到争议,但注册会计师必须将重要性标准进行量化并运用到审计实务中,因此,制定重要性量化标准对重要性的初步判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笔者多年在事务所实务工作经验以及笔者对部分上市公司近年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笔者认为以下基准及比例可在实务中予以参考:

  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具体审计业务时,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做出判断,对上述百分比进行适当调整,一般被审计单位规模越大,这个百分比可能要求越小,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因为同样的百分比,被审计单位规模不同,相应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差异可能会很大。

  此外,对于重要性水平计算基准的确定,实务中也可以同时区分以下情况予以考虑:

  其一,根据公司性质考虑。一般来说,重要性水平确定的基准应具有关联性、稳定性与预计性特征,由于总收入、总资产具有相对稳定性,税前利润(净利润)对上市公司来说具有关联性,且基本能反映企业的盈亏状况及经营规模,因此用这几个指标计算出来的重要性水平对审计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有较强的指导性,一般将这三者作为重要性判断的基准。由于上市公司风险较高,依据相关指标计算重要性水平时应遵循谨慎性原则,适当从严确定。

  其二,几个特殊行业的考虑。对于一些特殊行业,我们在确定其重要性水平计算基准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考虑其他一些指标。大多数商品流通业的公司,资产总额较小但营业收入很大,而且审计的重点是利润表,因此不宜用资产总额为基准从而确定过低的重要性水平。对于房地产公司来说,其生产经营具有较强的周期性,税前利润不能较好的体现其经营状况,因此不宜用税前利润来确定重要性水平。对于软件开发公司而言,其生产经营亦具有较强的周期性,一般资产规模较小,研发周期较长且费用支出较大,因此资产总额和税前利润(净利润)不能客观及时的体现其经营状况,不宜将其作为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基准。对于酒店行业,大多资产总额及营业收入较大,而税前利润偏低,因此不宜采用税前利润来确定重要性水平。对于金融行业,一般资产总额较大,资产负债率较高(其中银行类基本在90%以上;证券公司70%左右)而总资产周转率低(其中银行类基本在3%左右;证券公司10%左右),因此不宜采用资产总额、营业收入等来确定重要性水平。

  其三,几种特殊情况的考虑。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一般资产总额偏低,不宜将其作为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基准。利润波动幅度较大的企业,当期的税前利润(净利润)并不能完全体现其经营状况,可采用近几年平均税前利润(净利润)来确定重要性水平。亏损或微利企业,用税前利润(净利润)计算出来的重要性水平往往偏低,一般也不宜采用。经营不稳定企业,由于其生产经营不稳定,导致其营业收入、利润及资产总额等均波动较大,因此这些指标均不宜作为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基准,而净资产相对稳定,可予考虑作为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基准。

  其四,和母公司财务报表一并报出合并财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当注册会计师对母公司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一并出具审计报告时,应对其所有合并主体的'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分别确定重要性水平。在确定非全资子公司财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时,不应受被审计单位所持股权比例的影响。在实务中,某些被审计单位(如较多的民营企业)可能没有编制审计前合并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应当在计划审计工作阶段先明确合并财务报表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方法,在业务完成阶段,根据审计后的合并财务报表确定重要性水平。:

  (2)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即可容忍错报主要运用于在细节测试中采用审计抽样时确定样本规模,对审计据数量有直接的影响。实务中,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以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初步评估为基础,同时考虑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性质及错报的可能性以及其与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关系。一般而言,对于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既可以采用分配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不分配的方法。其一,采用分配的方法。采用分配的方法时,分配的对象一般是资产负债表项目,并且交易或账户余额重要性水平之和应等于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故一般按项目本身在报表中所占的金额比重分配,比重越大,相对来说出现差错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也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予以适当调整分配。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内部的重要性水平是不同的,账户余额在具体的环境中,即便同一个账户出错的可能性也会不同,比如某企业固定资产较大,前一年度可能因为企业大量购建会导致其错报风险较大,而今年固定资产和去年相比没有变化,这样的话今年出错的可能性就会下降,而且即使出错也很容易检查出来。但其比重依然很大,采用分配的方法时分配的较高的重要性水平会显得不合理。其二,不分配的方法。不分配的方法,即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不分至各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认定层次,而是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分配。如根据出现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大小,按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一定百分比确定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如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是100万,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可确定为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30%~40%即30万~40万,审计过程中,只要发现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认定层次的错报或漏报超过这一水平,就建议被审计单位予以调整。而其他低于这一水平的错报,在考虑其性质及连同其他错报后的累计错报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笔者认为,此方法在实务中可能更合理及更具操作性。此外,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对那些金额本身就低于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特定项目作额外的考虑。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运用职业判断,考虑是否能够合理地预计这些项目的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二)从性质上考虑重要性水平明确重要性的数量标准便于会计和注册会计师具体操作,但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对重要性的判断一旦沦为数量化的门槛,就容易被误用或滥用,成为不正当会计处理并且推诿责任的护身符。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从性质上考虑重要性。某些情况下,金额不重要的错报从性质上看有可能是重要的,例如:错报对遵守法律法规要求、债务契约或其他合同要求的影响程度;错报掩盖收益或其他趋势变化的程度;错报对用于评价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或现金流量的有关比率的影响程度:错报对增加管理层报酬的影响程度;错报是否与涉及特定方(如关联方)的项目相关;错报对与已审计财务报表一同披露的其他信息的影响程度,该影响程度能被合理预期将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产生影响等等,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判断,但不能以存在这些因素为由而必然认为错报是重大的。

  在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中,对错报和漏报的性质判断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更多地考虑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意图,如果管理层出于盈余管理的动机,则即使金额微不足道,也应该作为重大差错对待。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及应用指南(2007年修订)。

  [2]段兴民、张连起、陈晓明:《审计重要性水平》,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刘怀德:《现代审计实证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方面的思考】相关文章:

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及审计证据的关系论文(精选5篇)05-12

浅谈基层开展专项审计调查的思考06-19

审计复核对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论文(精选10篇)05-18

对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运用的再认识08-28

浅谈重要性概念在审计中的运用04-22

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05-19

我国物流产业如何发展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思考,对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几点思考08-12

对科研院所基建工程竣工决算审计中发现问题的思考08-28

论文写作之如何确定研究主题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