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探究

时间:2020-09-03 16:53:13 我要投稿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探究

  论文摘要:针对经济责任审计特有的风险属性,以及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文章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规避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有效利用审计、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注重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严格履行相关审计程序;建立相关性强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提高人员素质、强化风险意识。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探究

  论文关键词:责任;风险;控制措施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就是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在对国有企业领导审计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对离任者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判断失误,发表了与事实真相或经济责任不相符的审计评价或结论,造成被审计者和与之有关方面的损失,产生了审计机关和审计者承担这种损失责任的可能性。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较大,这是因为:审计的对象是经济责任人,而责任人是较高层次的国有企业领导,其评价或结论又直接影响其任用和升迁问题,非常敏感,一旦出现差错或失误,一般都会引起复议或诉讼,同时,国有企业领导控制有一定权力,对少数人而言,可能存在以权力谋私,违纪违规或严重经x犯罪行为,如果审计结论没有反映出来,将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损失,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将承担很大风险和责任。因此,对国有企业领导审计时,防范审计风险意义重大。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可以通过审计机关对审计程序的调整加以控制,审计人员可以对风险、与效率的关系进行适当权衡,也就是说,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具有可控性特征。针对经济责任审计特有的风险属性,以及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规避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一、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新的审计监督形式,相关的法规尚不健全、完善,评价标准不规范,必须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制定操作性强的审计具体实施办法,使其在审计内容、操作程序、方法体系、评价结果应用以及部门协调等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另外,还要强化约束监督机制,建立并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执法责任的相关法规和制度,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权责对等、机制制衡的经济监督形式。

  二、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

  在对企业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报表一般已经过社会审计。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中对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的评审应当充分利用社会审计的工作及结果,以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国家审计对社会审计工作及结果的利用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形式:一是对于财务报告信息等具有两种审计共性特征的内容,国家审计机关可以将责任审计的部分工作委托给社会审计执行,以弥补国家审计资源不足的缺陷;二是利用社会审计的结果资料,国家审计机关应当与相关的师事务所进行联系与沟通,在了解会计师事务所及独立性及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以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机制,实质上是对企业所属分支机构、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相关责任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的结果可以有选择的利用。此外,国家审计机关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可以要求内部审计部门承担一定的审计任务,同时应当加强对内部审计的业务,协助企业建立健全相关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制度,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相对独立性。

  三、注重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

  内部控制,是指经济组织各层次管理者,为了提高经营效率、保护企业财产安全和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实现管理目标,通过各项制度化的程序和方法,协调组织内业务执行活动和经营管理环节的整体作用机制。内部控制系统评价是现代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防范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关键点之一。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包括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个组成部分,会计控制主要包括交易授权、职责划分、凭证与记录控制、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独立稽核等控制程序,对会计控制实施符合性测试,可以明确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提高审计效率,降低检查风险;管理控制,是指根据一定的经营方针,为合理而有效的进行经营活动而建立的各种控制,是会计控制建立的基础,企业管理控制主要包括战略计划、预算准备、财务绩效报告分析、绩效计量、管理者补偿等控制程序,对管理控制的评审可以发现企业经营的潜在风险领域,为量化经营风险和控制审计风险奠定基础。

  四、严格履行相关程序

  审计程序是为保证而制定的.必须经过的法定工作顺序,程序的违背和遗漏将严重影响审计的效果,增加。责任审计既要严格执行《审计法》规定的审计程序,又要执行“两个暂行规定”的有关内容,做到依法审计、依法处理处罚。作为一项特殊的审计事项,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严格履行以下法定程序:

  第一,审计准备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审计立项、编制审计方案、下达审计通知书等审计程序,审计立项必须有受托依据,由干部主管部门或纪检监察机关向审计机关提出审计委托建议;审计方案的编制必须详细、认真,做好事前,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下达审计通知书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和“两个暂行规定”的日期要求。

  第二,审计实施阶段。应切实贯彻“双向承诺制度”,即审计双方要对相应的事项作出书面承诺,被审计单位对所提供各种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做出承诺,审计机关则作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承诺,在审计取证过程中,应注意审计方法的科学性以及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第三,审计终结阶段。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前,需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干部的意见,允许提出异议,并把好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结论的复合关。

  五、建立相关性强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目的在于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业绩、明确经济责任,把较为抽象的责任目标和考核标准进一步具体化,通过数量特征和质量关系对领导干部任期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当体现相关性原则:

  首先,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当体现经济责任为主的原则,因为审计机关对企业领导人员监督而实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所检查和评价的是经济行为和经济责任,重点是直接经济责任,还包括与经济责任有关的主管责任,这是由审计机关的职责和权限决定的,盲目扩大审计评价范围、滥用审计职权,势必人为加大经济责任的审计风险。

  其次,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当系统化、规范化,指标选取应尽量与部颁布的相关经济指标相吻合,并且能够全面反映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六、提高人员素质、强化风险意识

  经济责任审计的高风险属性,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素质、职业和业务素质。经济责任审计是从源头上治理领导干部腐朽现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如果审计人员自身不具备清正廉洁、实事求是的政治素质,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避重就轻、轻描淡写,甚至故意隐瞒、扭曲真相,不但使审计风险大大增加,甚至会将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陷入只治标不治本的尴尬境地;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高低同审计风险的高低成反比,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增强其责任心,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大幅度降低: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后续工作,不断更新知识,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

  因此,各级审计机关要把干部的素质教育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对干部的培训力度,广泛开展政治理论、思想道德、业务能力、现代科技等方面的培训,努力建设一支刚直、廉洁、效率、严谨的审计队伍。另外,各级审计机关必须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意识,每一个审计人员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审计过程中的风险因素,不能把风险控制仅仅讲在口头上,而是要切切实实的体现在审计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刘世林,方伟明.经济责任与实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王光远.内部审计思想[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探究】相关文章:

1.

2.

3.

4.

5.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经济责任审计

6.

7.经济责任审计谈话技巧

8.经济责任审计的转型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