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年龄战国时期的统计分析

时间:2020-10-24 12:05:54 审计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年龄战国时期的统计分析

【 正 文】
  统计产生于统计实际活动。最早的统计实际活动出现在原始末期,结绳刻契为我国统计的萌芽。进进奴隶社会后,统治阶级为了统治国家,征兵、收税,需要了解人口、土地、粮食、牲口等情况,统计实际活动得到。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之中多处有“登人”字样。所谓“登人”,是指古代男女到一定年龄时须在酉长前行成年礼,行礼时命名登记其人,记载进册。但从夏、商直至西周,都只是数目上的登记和简单的,还没有形成数目分析,因此,也没有统计分析。
  年龄战国时期,随着发展及社会变革,统计思想和统计活动空前活跃,并产生了最初的统计分析。
  管仲,名夷吾(约公元前730——公元前645年),曾任齐桓公的宰相40年。《管子》一书着重阐述了管仲的思想,其中包括了管仲大量的统计思想和统计分析。管仲十分重视统计,对统计的作用以极高的评价: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船楫而经于水。险也。……遍知天下,而不明于机数,不能正天下。”
  以上“计数”、“机数”等语,泛指统计。这些话的意思是说,要想治理好国家(“欲举大事”),得充分地熟悉国情(“遍知天下”)这些离不开统计(计数),对统计“不明”,国家治理就会紊乱,失往发展方向,(犹无船楫而经于水。险也”。)
  管仲不仅具有强烈的数字概念,而且把统计运用于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在《管子》这部杰出的经济著作中,使用尽对数,相对数和均匀数的地方不胜枚举。分组法是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这一方法由管仲创立。《管子》中,常见把整体现象分割为若干部分作出组间比较和分析,回纳出总体内在数目关系。管仲曾以人口数目为划分标准,运用分组法来确定行政区划分标准:“乃别制断之,不满者谓之术;不满术者谓之里。故百家为里,里十为术,术十为十为都,都十为霸国”。这段话可列表之:
区划名称      居民户数
  里        100~999
  术        1000~9999
          10000~99999
  都        100000~999999
 霸国       1000000以上
  在《管子》中记载有一段齐桓公同管仲的对话。“桓公曰: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奈何?管子对曰: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定居。”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四民分业的方法,就是一种主要的分组法。在这里指将人口按类型分组。至今,人口按国民经济部分分类,基本上是沿用这一基础理论发展形成的。
  管仲善于运用统计数据分析社会经济,演绎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例如,盐是人民生活必须品,不可一日或缺,在古代是由国家垄断的专控物资。盐税收进是国家财政收进主要来源之一。年龄,诸侯国之间征战无休,国库屡屡空虚。为缓解财政危机,通常的办法便是加重赋税,致使老百姓怨声载道,成为诱发危机的导火索。作为一国之相的管仲,对食盐消费作了深进的统计调查和数目分析,他对食盐消费量作了推算:“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终月,大男食盐五升少半,吾子食盐二升少半,此其大历(大概)也。”若按“万乘之国,人口开口千万也”估算,每月食盐量可达三万钟(一钟即是十釜,一釜为一百升),即三千万升。为了减少人民不满,管仲在巨大的食盐消费上动脑筋,提出改加税于民为加价于盐的办法,以增加商盐和利润,扩大财政收进。由于食盐消费量很大,对每升盐加价少许,累积起来便是大数目,比直接向老百姓征加赋税要好的多。这便是管仲寓税于盐的财政措施。管仲分析道:“食盐之重升加分强(‘重’:价格;‘升加分强’:每升加半钱),釜五十也;升加一强,釜百也……”意思是说,每升盐加价半钱,一釜之盐就可得五十钱;每升加倍,一釜之盐就可得百钱。一升假如加二钱,那么“釜二百也。钟二千,十钟二万,百钟二十万,千钟二百万。”则拥有一千万人口的万乘之国”,食盐月消费三千万升,按每升加价二钱计算,一月可增收六千万钱,相当于按人头税所得收进的两倍:“月人三千钱之籍(‘籍’:税),为钱三千万,今吾作籍于诸君吾子,而有二国之籍也六千万。”管仲此举,实乃两全之策,既缓解了统治者与人民的矛盾,又增加了财政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