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

时间:2020-10-19 14:59:24 审计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

提要: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理念和已经在和实务中体现了它的性和有效性。本文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和区别,并对现阶段我国实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进行了适用性分析。  随着国内外重大审计失败事件的不断发生,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受到审计职业界和学者的关注。注册师协会在2004年10月发布了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征求意见稿,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使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实施风险评估程序,降低审计风险,进步审计质量。假如审计风险准则一旦正式生效,将使我国的审计风险准则与国际接轨,并引导中国注册会计师实务由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转变。因此,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理解以及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风险导向审计概述  随着的发展变化,审计方法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审计发展的早期,由于组织结构简单、业务性质单一,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目的是为了促使受托责任人在授权经营过程中做出老实、可靠的行为,审计方式是具体审计。审计的重心在资产负债表,是对会计凭证和账簿的具体审计,旨在发现和防止错误与舞弊,这种审计方法就是账项基础审计方法(accountingnumber-basedauditapproach)。二是从1950年代起,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这种审计方法重点在于注册会计师了解、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公道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对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环节,注册会计师通常将其涉及交易和账户余额作为审计的重点,甚至进行具体审计;对于可以信赖的内部控制环节,通常将其涉及的交易和账户余额进行抽样审计,以进步审计效率和降低审计用度。从方***的角度,这种审计方法被称作制度基础审计方法(system-basedauditap proach)。三是1970年代以后,由于制度基础审计方法显露缺陷,一种新的、以风险防范为基础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逐渐兴起,从方***的角度,注册会计师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审计方法称为风险导向审计方法(risk-orientedauditap proach)。  回顾审计方法的发展历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已成为审计方法发展的国际趋势。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公道地扬弃了作为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基础的“无利害关系假设”,把指导思想建立在“公道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不只依靠对被审计单位治理层所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与评价,而且实事求是地对公司治理层是否诚信、是否有舞弊造假的驱动始终保持一种公道的职业警觉,将审计的视野扩大到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微观、中观乃至宏观),将风险评估贯串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与传统的制度基础审计相比较,主要有以下区别:  (一)审计模式不同  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以内部控制为核心,对控制风险的评估仅通过确定内部控制的可依靠程度来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而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常流于形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不仅通过内部控制评估控制风险,还结合其他风险因素尤其是固有风险综合考虑,通过对企业环境、发展战略、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评估,发现其潜伏的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并评估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以便使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  (二)审计基础不同  制度基础审计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根据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及符合性评审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风险导向审计则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对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多种内外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审计范围、重点和方法,其不仅重视与内部控制系统直接相关的因素,而且重视各种环境因素。  (三)审计方法不同  两种审计模式都采用抽样技术,但风险导向审计是通过建立审计风险模型将风险量化。因此,相对于制度基础审计来说,风险导向审计的抽样技术是更完全意义上的审计抽样,更注重利用分析性测试方法,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