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时间:2020-10-18 13:34:59 审计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再论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摘要】如何熟悉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关系是审计与实务中一个重要的。本文通过对重要性及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关系的详尽,得出新的审计准则里所指的重要性水平不是实际的重要性水平的结论。本人以为对这一基本题目进行,有着重大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关键词】 重要性 重要性水平 审计风险

“重要性”是现代审计理论和实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重要性的概念来自于现代审计的运用,在抽样审计时,由于有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审计职员就必须降低由此带来的审计风险或者把审计风险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为此审计职员必须衡量报表使用者心目中差错的重要程度,由此产生了重要性的概念。正确理解重要性的含义,明确区分不同的重要性水平,对公道的确定审计程序,降低审计风险,进步审计的质量与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重要性与重要性水平
国际准则委员会(IASC)对重要性的定义是:“假如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使用者根据报表采取的决策,信息就有重要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重要的定义是:“一项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指在特定的环境下,一个理性的人依靠信息所做的决策可能由于这一错报或漏报得以变化或修正。”
我国新的审计准则第1221号把重要性解释为: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定,假如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可见重要性实际上是指一种错误的程度,它是一个临界点,即报表中的错报和漏报是否会影响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临界点。它不仅包含数目上的,还有性质上的。而这个临界点源于审计职员的专业判定。这里需要夸大的是重要性是针对会计报表的使用者而言的,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审计职员对重要性水平的估计是有所差异的。所谓重要性水平就是重要性的具体标准,它是指会计报表中答应错报或漏报的最高限额。在审计实务中主要包括以下三种重要性水平:(1)实际重要性水平(2)计划重要性水平(3)估计重要性水平
这三种水平的内在逻辑关系是:报表使用者总有一个决策点对他来说是重要的,但这个点相对于审计职员又是客观存在的,同时在实务中由于报表使用者的可以接受的重要性标准各不相同,所以这种客观仅是相对的。我们就把这个相对来讲是客观的决策点称为实际的重要性水平。同时在编制审计计划阶段。由于必须确定重要性水平,以便于确定审计程序性质、时间和范围,在审计计划后评价审计结果。所以审计职员必须在计划阶段根据各种情况,利用自己的专业判定,评估出计划的重要性水平。而估计的重要性水平是指评价审计结果时,由于对被审计单位的进一步了解,审计职员会对原有的计划水平进行调整,从而形成估计的重要性水平,作为评价审计结果的依据。由此可见实际的重要性水平相对于审计职员是客观存在的,审计职员只能利用专业判定在不同的审计阶段对这个实际重要性水平进行估计,从而产生了计划重要性水平和估计重要性水平。
(二)审计风险
风险的本质是不确定性,或者说是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我国新的审计准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审计程序,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而检查风险又与控制风险和固定风险的水平有关。一般的我们建立审计风险的模型为: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定风险X控制风险,可见要降低审计风险,就必须降低检查风险。
在审计实务中审计风险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注册会计师经过专业判定体现在审计工作中的“可接受风险”;二是审计项目所含的实际风险水平,即“实际审计风险”。三是审计项目完成后。注册会计师实际承受的审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