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导向审计题目探析

时间:2020-10-17 15:01:03 审计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风险导向审计有关题目探析

国内一连串的审计失败案,对注册师(CPA)的诚信度、公信力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审计职业界出现了诚信危机。随着投资者主张权利的不断出现和司法参与,注册会计师面临的诉讼危机将进一步加剧。因此,如何避免审计失败,降低审计风险,就成为注册会计师行业极为关注的焦点。为此,笔者以为,引进风险导向审计是减少审计风险、进步审计效率的根本途径。  一、什么是风险导向审计  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为了实现其经济监视的职能,审计工作不可避免地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反映在审计的变革中:从资产负债表审计时期的账项基础审计,到财务报表审计时期的制度导向审计,再到风险导向审计。账项基础审计,主要是查错防弊;制度导向审计是指,审计职员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手,根据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评审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能较好地解决由于审计范围扩大而造成的审计资源不足的;风险导向审计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审计职员尽管遵循了相应的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要求也不能免除责任,这使得职业界以为,审计师最大的题目是诉讼风险。是否接受审计聘约以及如何进行审计,首先要考虑:潜伏风险的大小及自身能否承受这些风险。所以,从审计风险评估进手,综合分析被审计单位各种影响因素的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  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风险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重点,进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它要求审计师能够降低潜伏的审计风险,假如事先认定某个审计项目风险大,审计师一般不会接受聘约;一旦认定风险没有超过其承受范围而签订了审计聘约,审计师应当确定审计风险最高的环节,“投以重兵”,以降低诉讼风险。风险导向审计夸大审计全过程风险的评估与控制,并同时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这是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思想之一。评估固有风险有助于审计职员确定财务报表各部分发生错弊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分配审计资源,进步审计效率、效果。根据已确定的审计风险计划可接受水平和固有风险以及内部控制风险的评价,可以得到计划检查风险可接受水平。计划检查风险可接受水平的公式可以表示为:计划检查风险可接受水平=审计风险计划可接受水平÷(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由此,审计职员便可根据计划检查风险可接受水平控制实质性测试。假如计划检查风险可接受水平高,实质性测试取证数目就少,反之就要多取证,这样才能保证终极的审计风险控制在最初确定的审计风险计划可接受水平内。可以说,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主动控制审计风险的审计模式。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  风险导向审计是以制度导向审计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代表了审计方法发展的最新趋势。它夸大审计战略,使用审计风险模式,并积极采用分析性检查:,要求制定适合被审计单位状况的审计计划,要求不仅应检查与内部控制制度有关的因素,而且应检查内外的多种影响因素;不仅应进行与会计事项有关的个别分析,而且应进行涉及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风险分析。风险导向审计与制度导向审计相比较,其特点表现为:  1.审计基础不同。制度导向审计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仅根据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及符合性评审的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而风险导向审计则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对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内外多种风险因素的评估,确定审计范围、重点和方法,其不仅重视与内部控制系统直接相关的因素,而且也重视各种环境因素。  2.审计方法不同。制度导向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都运用抽样审计技术。但风险导向审计对风险加以量化,相对于制度导向审计来说,风险导向审计的抽样技术是更完全意义上的审计抽样。另外,风险导向审计更着重运用分析性测试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并减少效率较低的细节测试工作;而制度导向审计没有充分重视与利用分析性测试。  3.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运用不同。制度导向审计以内部控制为核心,依靠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结果决定实质性测试。关于控制风险的评估,仪通过确定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来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而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常流于形式。而风险导向审计不仅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了解评估控制风险,还要结合其他风险因素特别是固有风险综合考虑,通过对企业环境、发展战略、沿革、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评估,以使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  4.测试的重点不同。制度导向审计的测试重点是内部控制制度,但它仅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风险导向审计除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外,对影响风险水平的内外因素均要进行测试,测试范围更为广泛、全面。  5.审计目标不同。制度导向审计的目标是一元的,即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反映了客户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风险导向审计还要证实财务报表的可信性,即客户是否存在财务报表使用者和决策的重大舞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