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论文

时间:2020-06-16 13:40:40 生物科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论文

  1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论文

  微生物学开设在大二第一学期,学生刚刚开始学习专业课,对于微生物学整个学科感到很陌生,不知道从何下手,比较被动地接受课堂上老师的讲授。本科阶段微生物学课程本身内容不算多,但其中各种名词和概念的理解对于学好该门课至关重要。例如如何讲清楚并让学生理解“微生物中包含细菌、病毒、酵母”,“微生物的五大共性”,“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这些问题并不容易。在过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核心,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微生物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繁多琐碎,很多概念很难用语言来讲述,教师以为讲清楚了,学生也认为已经听明白了,但当学生面对考试或者实验时,才感到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1.1在“教”方面存在问题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条件限制和课程安排,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与实践环节相脱节,很多理论知识和概念很难讲清讲透,影响了教学效果。

  1.2在“学”方面存在问题

  在旧的教学模式下,由于课程自身的内容零散和抽象,学生对于《微生物学》的内容感到陌生和难学,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很容易陷入“不会学习,学了不会,不会更不想学”这个恶性循环,往往为了应付考试,“临时抱佛脚”,到考试前突击,考完以后全部还给老师,意识不到该门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1.3教学体系上的分离

  教学上理论课程和实验分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验教师各负其责,造成互相脱节,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不到统一与协调,教学内容得不到合理统筹。学生也很难将两个环节进行相互结合,在后续的专业实验和毕业实践环节中遇到微生物相关的问题时候显得很茫然,缺乏对学习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灵活运用的能力。

  2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2.1理论课堂的创新与充实

  南阳理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沿用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该教材难易程度适中,涵盖面广,但对于大二刚刚接触到专业基础课的学生而言,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授课教师要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备课,选取学生容易接受的`事例引入课程内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绪论这一章时,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转化的灵感》引入,介绍日常生活中大家所食用的腐乳、酸奶等食品的制作过程是通过微生物的发酵而来,微生物种类繁多,无处不在,可以为人类所利用;同时,再以当前的新闻热点“埃博拉病毒”为例,介绍微生物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有些微生物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通过以上两个一正一反例子,揭下“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生物神秘的面纱,让学生对于“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跟人类的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且激发了学生对于学习微生物的兴趣,学好微生物,可以去利用微生物为人类所善加利用。

  2.2实践环节的有机整合

  微生物学所研究对象都是微观的,很多概念也是抽象的,通过课堂上的讲授很难将这些知识讲明白讲透彻,实验课程的开设就是为了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更好更深入了解微生物。我院近些年来微生物学理论课程和实验环节经过几次的分合,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由不同的教师进行授课,往往是各上各的课,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造成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教学效果较差。目前我院将理论和实验整合成为一门课程,要求授课教师集体备课,调整原有教学大纲中实验中各个项目的实施时间,与理论课程进行紧密配合。例如在讲授“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这一部分内容时,同时进行“细菌的单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这一实验,通过课堂和实验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不仅观察到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而且把革兰氏染色的原理与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相互印证,不是依赖机械记忆,而是真正理解了这些相关知识。

  2.3多种教学活动的开展

  以往的课程往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缺乏对课程的参与感。为了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例如以微生物为主题,让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进行分组,按照所选择题目查阅资料,制作powerpoint,以做小报告的形式跟大家交流学习。有的学生关注时事新闻,围绕“埃博拉病毒”进行小型的学术报告和讨论互动。通过此类活动,不仅明确了病毒的概念:“严格寄生于活细胞,病毒中只有一种核酸(DNA或者RNA)”,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向大家介绍了如何预防埃博拉病毒感染等日常知识。另外,在学期中期,当学生对于微生物学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以后,给学生划定方向,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微生物学学科相关最新进展,并提交小型综述。有的学生选择了“超级细菌的抗药性从何而来”这一主题进行综述的撰写,通过查阅文献和归纳总结,学生不仅巩固了微生物对于环境的适应性而产生抗药性,而且了解到滥用抗生素的弊端。这些教学活动经过近两届学生的实践,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们查阅文献、总结归纳、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为今后的毕业实践环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步成效

  3.1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作为专业课教师,都希望自己所讲授的知识学生能够消化吸收并牢固掌握,但往往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的教学方法却有不同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微生物的代谢条件与发酵生产”时,结合本地实际,以亚洲最大的洁霉素生产企业—南阳普康集团为例,向学生讲授我们使用的抗生素药物是通过微生物发酵得来的,并聘请厂方工程师向学生授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学生意识到专业课程与实际生产的联系,对学习微生物有了更强的目的性。学生们普遍反映微生物课是一门听得下去、学得进去的课程。

  3.2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开展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后,打破了原有“各自为政”的教学现状,实现了教师队伍的整合与优化,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通过“传、帮、带”向青年教师无私传授经验,青年教师为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出谋划策。在这种氛围下,青年教师成长迅速,不仅专业素养上有了很大提高,而且教学技巧和课堂驾驭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总之,通过对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要我学”逐步转变为“我要学”,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程和毕业以后的就业奠定下了坚实的基础。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论文】相关文章:

1.《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2.语言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3.ACCP课程置换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4.计算机绘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5.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6.《等离子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7.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8.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9.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