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命道德的德育论文

时间:2022-03-04 15:09:05 生命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生命道德的德育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谈生命道德的德育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浅谈生命道德的德育论文

  浅谈生命道德的德育论文 篇1

  生命道德是调整人与生命关系的道德,其提出有利于生命更好地存在与发展。生命道德最基本、核心的意涵是关爱生命,包括给予生命、关心生命、尊重生命、认识生命、相信生命、敬畏生命、感恩自然、共生等方面。学校生命道德教育的侧重点包括引导师生在实践中认识生命,唤醒师生的生命之爱,培养师生积极主动的行动习惯,注重生命道德教育的载体建设。

  一、生命道德的提出及其价值

  1.生命道德的提出

  道德存在于关系之中,而人与生命之间也是一种关系,故人与生命之间有道德可言。以往谈到人的关系世界时,只是指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群体、集体)、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将人与生命之间的关系纳入。

  对人类道德发展历程稍加回顾,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沦:伴随着人类自身的解放,人类的道德范畴已由“中观”的社会道德(人际道德)向宏观的自然道德(生态道德)和微观的自身道德(个人美好生活)两个维度拓展。当人类自身的存在还是一个主要问题时,解决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族群存在之间的矛盾,则成为了人类面临的首要问题,因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成为道德的重要或唯一范畴,这样人们注重的只是人际道德,而“无暇”关注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被人类“征服”“改造”得“体无完肤”而以其“毁灭性”的方式报复人类,直接威胁并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不断出现危机时,人类则不得不重新思考其与自然的关系,这样,生态道德便诞生了。而当大工业生产将人类处于“奴隶”与“主人”“工具”与“自身价值”的矛盾、抗争中时,并伴随着物质文明与个性的不断解放,人类关注个体美好生活的伦理呼声也日益凸显,这样关注人类个体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也就成为道德的一个重要范畴。[1]因此,对道德的理解,已经跳出以往仅仅限定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范畴,而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纳入道德的范畴,但人与生命之间的关系仍没有纳入道德的范畴。

  人与生命之间存在独特的关系。借助当代生命科学等研究成果可知,生命是一种独特的现象,是一个“涵盖”全部物种的概念。人是生命的载体,生命不等同于人,生命除人类之外,还包括其他所有的生命种类。生命属于自然,但自然不等于生命,自然除生命之外,还包括一切非生命的事物。因此,人与生命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替代人与生命之间的关系。人与生命之间的关系,不仅包括个体人之间的生命关系,而且包括人与自己生命、他类生命之间的关系。从现实中存在的生命问题看,如个体人的生命非自然丧失、生命意识淡漠、生命意义迷失,它类物种的生存危机等现状,我们也可以推断,既有的关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道德并不能有效地调节人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因此需要有一个明确的道德范畴来调节人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即“生命道德”。

  2.提出生命道德的价值

  生命道德的提出旨在为了生命更好地存在与发展,不论是个体生命还是种类生命。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将人与生命关系及其道德诉求显性化,使生命道德进入人们的显意识之中,有利于克服现实中忽视生命或漠视生命的现象与问题,凸显生命的价值;有助于人们深刻认识爱与生命的关系,爱与生命相伴相生,对生命之爱具有人性的根基,是人性的光辉所在,以便更好地关爱生命。

  其二,为其他关系道德提供一个内在基础。人怎样认识生命、怎样理解生命、怎样对待生命,都会影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讲,有怎样的人与生命的关系,就会有怎样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生命之间的关系,辐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个对生命有着深切关爱之情的人,不会不爱他的同类,不会无辜伤害他类生命,不会盲目破坏他赖以生存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不仅不会,反而更具有关爱他人之情、之意、之能。[2]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道德为人我道德、人际道德、生态道德提供了一个更为内在的、彼此关联的基础。

  其三,使生命道德成为学校德育的一项显性内容。生命道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关爱生命之关系,激活、唤醒个体生命的生命道德意识,培养、提升个体的生命道德能力,促进个体生命的健康发展;有助于落实生命教育的旨趣,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二、生命道德的意涵

  如何理解生命道德?概言之,生命道德就是调整人与生命关系的道德。人与生命关系包括人与自己生命、人与他人生命以及与他类生命之间的关系。生命道德最基本、核心的意涵是关爱生命。为什么要将生命道德的核心归于此?这首先取决于生命本身的价值。生命是最宝贵的,“现在已经很清楚,没有任何特殊的物质、物体或力量可以和生命等同”;[3]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系统学、体质人类学、遗传学、行为生物学等都论证了任何物种,包括人类在内,都没有两个个体完全相同,也就是说,世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个体;每个个体生命都是类生命的全部持有者和独特展现者,个体生命是类生命的载体,是一条以生死为端点的生命“线段”,因而更显珍贵。

  那么何谓关爱生命呢?首先需要理解何谓关爱?关爱的内涵极其丰富多彩,弗洛姆对爱的阐释是:爱是一种主动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它是“分担”,而不是“迷恋”。在最一般的意义上,爱的主动性特征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除了给予之外,爱的主动性还包含着一些基本因素,它们是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4]由此,可以将关爱生命理解为给予生命、关心生命、责任生命、尊重生命和认识生命等方面。

  1.给予生命

  何谓给予?弗洛姆认为,给予是潜能的最高表达。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财富、我的能力。这种提高生命力和潜能的体验使我充满了欢乐。给予比接受更快乐,因为在给予的行动中表示了生命的存在。在物质的范围内,给予意味着富有。人并不是拥有许多才富有,而是给予了许多才富有。最重要的给予范畴是在特定的人类王国。给予是指一个人给予另一个人的是他生命的活力,他给予另一个人的是他的欢乐、旨趣、理解、知识、幽默、悲哀,给予他的生命活力的全部表达方式和全部证明方式。这样,在给予他的生命时,他使另一个人富有起来,通过提高他自己的生命感,他提高了另一个人的生命感。[5]可见,给予生命是指一个人给予另一人以生命活力,是一个生命给予另一个生命的帮助、回报、奉献,给予不是牺牲,而是快乐,提升彼此的生命。

  2.关心生命

  何谓关心?在词典中的解释是一种全心投入的精神状态,一种有所分担的精神状态,对某事某人的一种焦虑、担心或挂念;或是对某事某人的一种关注或倾向,负有保护维持某事某人的责任。马丁·海德格尔将关心描述为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关心即是人对其它生命所表现的同情态度,也是人在做任何事情时严肃的考虑。关心是最深刻的渴望,关心是一瞬间的怜悯,关心是人世间所有的担心、忧患和痛苦。[6]弗洛姆认为,爱包含着关心,是对所爱的生命与成长的主动关注,爱的真谛是为某种东西“出力”,并使“某种东西成长”,爱和劳动不可分。人人都爱自己出过力的东西,同时也为他所爱的东西而出力。[7]可见,关心体现在投入、焦虑、担心、挂念、关注、渴望、促进等方面。关心生命是指对生命及其成长的投入、同情、怜悯、焦虑、担心、挂念、关注、渴望、促进等。

  3.责任生命

  弗洛姆认为,照顾和关心包含着爱的另一方面,即责任。责任是一种完全自愿的行动,是人对另一个人的需要──表达的或未表达的──的反应。有责任感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反应”。[8]由此而言,责任生命是指对生命需要的自愿反应行动。从生命需要的角度看,生命存在是生命的第一需要,有生命才可能有生命的一切,因而保护生命应是责任生命的第一要务。保护生命的存在,从正向看,是提供生命存在所需的一切能量,如衣食住行和精神发育所需的能量;从负向看,就必须要预防有害于生命存在的一切因素,如战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非自然死亡等。

  4.尊重生命

  尊重生命旨在尊重个体生命状态。何渭尊重?弗洛姆认为,如果没有爱的第三个因素──尊重,责任就会很容易地堕落为统治和占有。尊重意味着能够按照其本来面目看待某人,能够意识到他的独特个性,尊重意味着关心另一个人,使之按照其本性成长和发展。[9]何谓生命状态?生命状态是生命系统内部状态的外部表征,是个体生命整体而现实的表征。分子科学与进化论的研究成果表明,个体生命是其自身的遗传性与其存在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也就是说,个体生命状态是个体生命的遗传独特性、生命追求、生命需要、经历与经验共同运作之产物,因而每个个体的生命状态都应该尊重。

  尊重生命状态也意味着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尊重个体生命的差异性,尊重生物多样性及其共在的生命世界,尊重生命追求、生命经历和经验。其中,生命追求即个体在生物界生命成长的目标,是成为自己。成为自己包括成为他的“生命所是”和“生命所能是”。在生命世界中,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成为自己是其独一无二的个体生命的实现。

  5.认识生命

  在此所言的认识生命,是指基于爱生命并通过体验融合的方式而产生的对生命本性的认识。在此,特别强调的是这种认识是对生命深层、本性的认识,而不是停留在对生命表层、现象的认识;是通过体验融合获得的认识,而不是借助思想给予的知识。弗洛姆认为,认识有许多层次,作为爱的一个方面的认识,并不淹留在认识的外围,而是深入它的核心。我通过人类认识生命活力的唯一可能途径认识着──即通过体验融合一一而不是借助我们的思想所给予的知识。

  关心生命、尊重生命、责任生命与认识生命是相互依存的。“对一个人来说,没有认识就不可能有尊重;没有认识的引导,关心和责任将是盲目的。没有关心的推动,认识也是空虚的。”由此,认识生命是尊重生命的基础,是关心生命、责任生命的方向。没有对生命的认识,就难以有对生命真正的尊重,对生命的关心与责任就可能迷失方向。

  6.相信生命、敬畏生命、感恩自然、共生

  此外,从生命的角度看,生命道德还包括相信生命、敬畏生命、感恩自然、共生等。生命本身的特性使其具有向上性、向善性、智慧与能量,因而应相信生命。生命是世上最完美的造物,世上没有什么可与之相媲美,因而应敬畏生命。人类对于(自身)能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平安活下去,应该感到难能可贵,对大自然的馈赠,应该感恩不尽”,应感恩自然。每个个体生命虽是独一无二的,但并不是孤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生命相互帮助、相互依存,故共生也是一种生命道德。

  浅谈生命道德的德育论文 篇2

  道德本质上是个体人格和品德的建构过程,是学生内在需要和社会道德原则的对话过程,注重个体的生命价值;就其目标来说是成就人们的德性的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教育。目前我国在道德教育中还存在行而上学的做法,忽视了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还未摆脱社会主义课程的纠缠,是一种知性教育范式。

  “多元社会中,人类的生命意识在凸显,道德教育观应从机械论转向生命论。学校道德教育必须从远离学生生命世界的格局中走出来,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

  关注学生的生命,实质是关注个人的生命经历、经验、感受和体验。每个学生的生命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以其独特的遗传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并通过其经历与经验感受他人、感受世界的,也是基于他的生命感受,他的自我经验来理解生活、理解他人、理解世界”。目前,基础教育改革已全面启动,关注人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认为,道德知识是缄默知识,它是个体化有特殊背景的`知识,主要依赖于体验、直觉和洞察力。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缄默知识的关键是通过共同活动未体验相同的经验,要在成员中培养关怀、信任等情感,使彼此超越自我、分享缄默知识,一个个体无需通过语言直接从他人那儿获得缄默知识。人的道德形成是其作为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动态发展过程,教育只有立足学生丰富的生活现实,才能获得真实、动态和可靠的理解,实现道德的内化。儿童想做有道德的人,重要在于感受和体验,而非道德知识与技巧,而感受和体验是在具体情境和真实生活中产生的,所以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能引起学生生命感受的活动。

  首先要回归生活,回归生活的真意就是要在生活整体中把握学生,知道和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学生的喜怒哀乐是有什么样的生活牵引出来的,如果没有这个起点,我们就不能把我们认为设计好的那一套德育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现状发生联系,没有联系,学生对此就不可能产生兴趣和意义性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要有预见性。

  其次倡导学生写道德体验日记,在日记中学生可以记录自己的生命故事,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即在寻找生命的感觉。一个人一旦进入过程叙事的时间和空间,他的生活可能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为人的发展从生到死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只有从认识自己开始,才能打开与他人的关系。同时这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尊重与宽容的品质,可以使他们从自己身边熟悉的人与事中,真实地感受到生命的差异性、多样性与共通性;有助于学生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第三,主要榜样教育的代表性、真实性、时代性和针对性。在实际生活中,要首先找到具有教育意义的榜样人物,对榜样的具体行为表现进行抽取,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和内容的主导精神,将这些事例和精神再度具体化,向教育者进行传导。同时关注受教育者的认识度、理解度、认同度、情感共鸣度和践行度。其中主要是践行度,即受教育者在自己的行为中对榜样及其行为内容的精神内容的体现程度,并体现出德育创造性。

  第四,建立道德成年档案袋。主要作为评价方式,把过程性评价与结论性评价结合起来,以便形成对学生的正确评价,增强学生道德感觉和体验的成就性。

  第五,注重师生互动。德育在形式上是外在的规范性和约束性,但实质上的约束都来自于个人主体。人的道德形成是其作为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动态发展。学校道德教育就是要提示人的生活意义,重在对学生的引导和理解,注重在现实生活中人的道德真实而合理的体现。其实现途径就是师生一起走进道德教育中“理解的王国”一起生活,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中得以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并从平等的、开放的对话中获得新的感受。新的理解和新的生成,在主体间“视界融合”中理解,不断地获得丰富的体验、自我的满足与成长。同时教师要善于营造适合“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氛围。

  道德性教育是人生命本质的体现,是新时代的教育人文精神,它以鼓励人的自主发展为首,以正确认识人、理解人、尊重人和信任人为本,以对学生的生命成长与发展的关怀为宗旨,关怀所有学生的全部精神生活,关怀学生完整生命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不应该从教育大纲或整齐划一的教育目标出发约束或提高学生,相反,应该走进千差万别的学生的生命世界,不仅要用自己的,而且要时刻用学生的眼睛去观察,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去体验,允许学生以自己独有的生命节律实现带有个性烙印的发展。

  总之,我们颂扬生命,因为生命珍贵,我们颂扬体验,因为体验是超越的源泉,体验让生命获得新生,体验让生命的光辉自然闪烁,体验让生命的珍贵更加显现!

【浅谈生命道德的德育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道德教育要体现主体生命价值的论文08-16

浅谈生命的可贵10-30

浅谈生命的意义06-25

浅谈生命的诞生10-28

浅谈生命的尊严06-17

浅谈中华道德的文化价值10-17

浅谈解读生命的意义10-28

浅谈数学的生命价值10-27

浅谈生命教育的论文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