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教育探讨的论文

时间:2023-06-14 18:26:10 晓怡 生命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学生生命教育探讨的论文(精选10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探讨的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学生生命教育探讨的论文(精选10篇)

  大学生生命教育探讨的论文 1

  摘要:大学生自杀和校园暴力不断发生在天之骄子的象牙塔内,因此,对大学生这种生命意识淡漠现象仅作心理化的理解和处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心理问题只是表面现象,对生命缺乏尊重,生命意义缺失和生命关怀的缺位才是其深层原因,生命价值教育已刻不容缓。本文试图通过树立生命教育意识和全人观念,提倡开设感恩教育、挫折教育等课程和讲座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生命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生命价值观;生命教育

  近年来,我国大学校园中自杀及伤害他人事件不断发生,这引起了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与价值尤其是道德教育效果的质疑。这些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使人们开始重新反思教育的功能以及教育和生命的关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以人的生命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的生命,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育因为生命而存在,生命的生长需要才是教育的基本内容[1]。

  1、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现状分析

  据网上相关资料显示:大学生自杀事件2002年29起,19人死亡;2004年68起,48人死亡;2005年至2006年增加至130多起。2007年5月的某一周,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所名牌高校接连发生自杀事件,在北京这一周被称为“自杀周”。2008年上海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23起,19人死亡。

  大学生自杀的数目如此之多,令人触目惊心,与此同时人们也忍不住问:“当今的大学生到底怎么了?”大学生自杀的因素很多,也十分复杂。当前导致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是学习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从自杀的角度看,生命与生活之间的紧张是人生存在的一个基本问题,生命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生命的体现,两者应是合二为一的。可是在人的现实生命中,生命与生活经常发生摩擦和矛盾,形成一种内在的紧张。生活中人们常常对生命产生困惑,甚至不明白自己为何而活,尤其对于那些只知道消费而没有任何社会压力的大学生更是如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没有远大的人生目标,只追求现时的享受,追求“如何生活”,却不晓得自己“为何生活”。在他们的意识中,生活状态的好坏远远大于生命的存在,就这样,人的生命的终极意义被否定,生命的神圣性也结束了,自然而然,“活着”也不再具有它所独特的意义,死去似乎也不再令人惋惜。

  2、大学生生命教育不容忽视

  大学生漠视崇高而伟大的生命,原因肯定有很多,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应归结于当代大学生缺乏生命教育从而导致生命意识的缺失。他们不能激活与形成对自身、对他人和对其他生命的尊重、热爱和敬畏之情,也没有培养出对个人、家庭、社会应有的责任感。叶澜说:“人的生命是教育学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2]学者张必中也有同样道理的一句话:“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元基点,没有生命谈什么教育。”[3]“生命教育”的思想及概念来源于西方,1968年美国人杰·唐纳·华特士最早提出生命教育的问题。西方国家的很多高校都开设有生命教育的课程,而且有专门的机构和组织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当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工作也已经启动,但这一工作开展的还不够全面。大学校园里频频发生的学生自杀、他杀等暴力事件为我们提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如何有效地在大学生中开展科学的生命价值观教育。相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危机和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学业、恋爱、就业等诸多因素可能引起他们心理状态的失衡,发生自杀事件。可以说,如果这一现象不能得到有效扼制,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是一句空话。

  要减少甚至消除这一现象除了应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干预机制外,另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

  3、大学生生命教育策略的提出

  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生命价值的缺失,使得他们在遭遇学业、就业等外在压力以及情感、人际困惑的时候,常常会感到内心迷茫,无所适从。许多学校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但从本质上来讲,他们的.心理问题是由于缺乏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正确认识,缺乏对生命和生活的敬重。他们无法在生命最需要力量的时候展示自己的力量。所以说,建构有效而科学的生命教育策略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长期工程,结合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策略提出了初步设想。

  3.1树立生命教育意识和全人观念

  如果只把教育作为学生获得知识和生存竞争的工具,那么生命教育和全人教育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教育的盲点,这样就致使一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生命意识,不懂得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或者仅从功利的角度来审视生命。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需求的活生生的人,不能仅仅把他们当作是学习的机器和生存竞争的工具,应该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和劳动教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有尊严、有价值的人,这是教育的生命意识和全人教育观念的体现。“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4]

  3.2强化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影响,使受教育者懂得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活动。这不仅仅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和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文教育。我们从小饱受家人、亲友、同学、同事、国家、民族和大自然的恩赐,我们的个体生命并不完全属于我们自己,也属于他人,属于社会,我们的生死也与他们息息相关。如果漠视生命,选择轻生不仅会给社会留下遗憾,也会给家人和亲友带来无尽的悲痛,这是自私的表现。

  一个人不仅要知恩图报、感恩戴德,还要施恩不图回报,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应该说,我们不仅为自己生,也为他人生。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大学生的社会成长成本在迅速攀升,我们更要经营、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如果大学生真正珍惜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懂得理解生命、尊重自己、关爱他人,那么在他们周围弥漫的挫折感和无助感也不会这么深,自然而然,当今大学生的自杀率也不会有如此之高。

  3.3加强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教育者针对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利用已有困难或进行情境创设,使受教育者通过自身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耐挫折能力的一种实践活动。挫折是一种正常的、普遍的社会现象和心理体验,是人生发展的必经阶段,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处理好挫折,就会越挫越勇,使挫折成为个体走向成功的契机;反之,就会怨天尤人,影响学习和工作,不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大学生未曾涉入社会,大多一帆风顺,没有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害怕失败和挫折,一旦遇到挫折和失败就感到无所适从。然而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永远一帆风顺的,这就需要我们经过多次尝试、不断努力,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因此,大学生要加强挫折教育,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它是大学生走向成熟的必需品,每个人都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积极坦然地面对挫折,而不能用自杀来逃避挫折。

  总之,培养合格的高质量人才、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这也是现阶段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我们期待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每一个生命都灿烂,让大学生健康、幸福地生活在大学校园中。

  大学生生命教育探讨的论文 2

  近年来, 大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自杀和伤人、杀人的事件常有发生,并不断地见诸媒体。 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更是普遍存在。 高职院校是在扩招后迅速发展起来的。 在短短的三年学制中,为使学生习得一技之长,谋得一份好工作,高职院校的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各种谋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导致了学生缺乏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欣赏。 因此,在高职院校,特别是与人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医学高职院校,开展生命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学生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的现状

  从国家的政策上看,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兴起和发展成为现代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模式。 但从人们的传统观念来看,高职高专院校是考不上大学的无奈选择,这些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足,学业成绩不理想,再加上舆论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偏见,使他们自暴自弃、看不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甚至漠视生命乃至践踏生命。 在他们身上对生命存在着信仰的多元化、情感的淡漠化、责任的利益化和生命意义的游戏化。

  作为扩招之后蓬勃发展起来的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则放在了学生各种谋生能力和技能方面,注重“何以为生”本领的培养上,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忽略了教育学生对生命的尊重。 这样,人格的塑造与完善、审美情趣的养成、意志力的磨炼、为人处世之道等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使得学生缺乏对生命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二、医学高职院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特征

  高职高专院校大部分是从中专院校升格而成的,教育理念、教学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远远不及本科院校。 而它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又必须不断扩大规模,以求持续发展。 来到高职高专的学生大部分在高中时通常是被划为后进行列的,再加上比同龄的大学生较早地面临择业与融入社会的问题,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同时,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比较差, 还常常会有自卑、厌学、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体验,因此,他们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认识和认同远远不及普通大学生。

  (二)医学高职院校的特殊性

  医学是保护和促进人类生命健康的科学,医学院校担负着为医院和社会培养和输送专门人才的重任。医护工作不同于社会中的其他行业,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老病死,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危与幸福, 它是以诊治疾病、照顾病人为主要目的的医疗机构,它工作的对象是人,是要对人提供深切的医护关怀,要解除人的疾病以及疾病带来的身心痛苦。这就决定了任何行业都不能像医学这个行业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生命的高度尊重和对患者的深切同情和发自内心的关爱。

  三、医学高职院校开展生命教育的途经

  (一)生命教育的保障———相关教育职能部门的干预与监督

  “生命教育”一词在中国大陆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此后,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和研究与日俱增。尤其是到了21世纪,校园内伤人、伤人和自杀现象的层出不穷,对生命教育的研究、报道就更加频繁。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在校园内开展生命教育的活动几乎是没有,尤其是高职院校,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招生”和“就业”进行的,当然教育教学的重点也就在培养学生的谋生技能上,除此之外的所有活动则是能少则少,没有更好。因此,生命教育要在高职院校开展,必须有相关教育职能部门的干预与监督,才能够真正得以实现。

  (二)生命教育的前提———教师先行

  学生是正处在不断成长、 发展中的人,他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缺少不了教师的'正确引领。没有了教师的导航,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路上就有可能迷失方向。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教学最大的失职,教师是否正确对待生命,是否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是否在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追求自己精神境界的提升,会对学生的生命观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开展生命教育的活动中,教师应该先行。

  (三)生命教育的载体———课程的开设

  在高职院校,进行生命教育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开设相关的课程。这就如为了加强学生业规划,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样。 高职院校也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在思想道德课和心理健康课中增加生命教育的内容,通过课堂教学把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生命有一个正确和全新的认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让学生接受系统的生命教育。

  (四)生命教育的深化———文化与实践活动

  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生命意识,同时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追求也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因此,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舆论氛围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生命教育的深入人心非常关键。校园里的教育和学习比较集中, 在时间和地域上也有限制,缺少学生的亲身体验,只有把教育实践化,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去领悟。 新时期,特别是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高校主体的当下,如何让学生在“象牙塔”中自由、健康的成长与成才,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我们关注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命意识,不断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

  大学生生命教育探讨的论文 3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初中的语文教学能够发挥生命教育的作用。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比较强,而且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首先,初中语文学科自身的德育教育功能有助于生命教育的实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知识的传授等手段,使学生将知识与思想情感结合在一起,能够进行自我生命价值的体验等。另外,在初中语文的教材中,一些文章内容中包含着自然的美好、情感的领悟等,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作为中学生来说,处于青春期阶段,并且在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的人文素材,能够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以及情感道德观念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对生命有积极的领悟,从而实现生命教育的目的。此外,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的课文内容都涉及到生命[1]。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文章内容过程中,应该将课文内容与生命教育相互结合,并且能够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使学生的生命意识被唤醒起来,以此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使语文教学质量得到积极的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合理意见

  (一)剖析语文课文,渗透生命教育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学科具有比较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助于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因此,对于初中语文老师来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语文教育优势的发挥,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向学生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受到生命的价值[2]。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讲解《背影》时,老师首先对文本内容进行讲解,并且让学生进行体会,使学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另外,在讲解《藏羚羊的跪拜》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不仅仅人类具有一定的生命体验,动物之间也存在着崇高的母爱与牺牲的精神,从而能够启发学生应该珍爱生命,学会关爱生命,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因此,语文老师应该加强对语文教材内容的挖掘,合理开展多彩的生命教育活动,使学生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能够产生对生命的尊重、珍惜的意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来说,应该以身作则,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学会正确面对生活,借助自身的实际行动,使学生领悟到生命的活力与价值,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积极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探寻

  首先,作为语文老师来说,可以为学生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命教育的氛围,以此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合理激发。比如,在讲解《我的叔叔于勒》的过程中,语文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比如,“文章中的‘我’给叔叔小费,这属于是亲情的影响力,这种做法对不对?并且能够看出文中的‘我’是什么样的人?”这样在课堂中学生之间进行合理讨论,从而能够积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能够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尊严与可贵。其次,老师还要从文本内容出发,合理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3]。比如,在讲解《故乡》、《荒岛余生》以及《生命生命》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合理进行思考;而老师需要从文本内容出发,使学生感悟到生命的内涵。比如,在讲解《春望》的过程中,老师让学生感悟颔联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事先讲解诗人杜甫的相关经历,并且分析诗人进行感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诗人的生活年代决定的,在杜甫生活的唐代已经由盛转衰,而且战乱频发,而诗人的生活也比较窘迫,并且感受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而且还对人民的生活要求进行了反映等,所以借助这样的形式能够合理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与思想。最后,还可以借助故事引导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对于中学生来说,也比较喜欢故事形式的课文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借助故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比如,在讲解《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讲解愚公在遇到困难过程中能积极解决问题,使学生对生命意义进行思考,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与提升。

  (三)拓展教学内容,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

  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借助实践的形式能够使学生得到一定的进步与提高。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进步与发展。因此,可以合理借助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可以引导学生课外多阅读一些关于生命话题的读物内容等;或者让学生观看一些关于生命的科教片;让学生创作关于生命意义的手抄报等等,这样能够在平时的课外活动中向学生渗透生命意识,能够使学生对生命有一定的认识与体会[4]。比如,在平时的作文训练过程中,可以布置学生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并且在写作之前需要为母亲做一件事情,这样能够通过实践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有助于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四)积极拓展学生的阅读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需要对学生进行阅读量的拓展,仅仅借助教材中的文本不能合理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来说,在平时应该注重对学生阅读量的扩展,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阅读材料,能够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一定的充实,拓展学生视野与知识面。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加入著名作品的赏析环节,这样能够在课堂中使学生得到一定的阅读量,还能合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得到一定的影响[5]。比如,对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以及我国的经典名著等内容,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一定的哲理与内涵,并且能够从作品中学会一些道理,能够对生命有着一定的感触等等,这样能够合理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并且能够使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得到一定的提升,达到生命教育的目标。

  三结论

  综上,生命教育已经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积极的重视,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在初中的教育中得到了积极的运用。而作为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生命教育能够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所以这就对初中语文老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对于初中语文老师来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科学的举措,向学生渗透生命教育,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树立一定的生命意识,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使学生获得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军惠.探讨如何从生活角度进行初中语文教学[J].学周刊.2016(20):16-18.

  [2]刘欢,翟肇韬.情感教育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7):39-40.

  [3]俞桃林.浅谈初中语文教学[J].学周刊.2016(24):76-77.

  [4]叶艳兰.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J].读书文摘.2016(10):66-68.

  [5]杨裕珍.体验日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6(06):44-45.

  大学生生命教育探讨的论文 4

  摘要:本文在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联系教学实际,从学科本身、教材编排、文本材料、课堂教学等四个方面着重论述了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真正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命教育;渗透

  近段时间,媒体中有不少关于中小学生自杀或者杀人的报道,往往只是一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便足以让学生放弃自己如花似玉的生命或者剥夺他人同样美好的生命。面对这些现象,许多人往往从教育体制、思想教育、心理素质培养等因素去剖析,这自然有其道理。但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感觉到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包含着对人的生存状态、生命意识、生存价值的思索、理解与尊重,完全可以因材施教,渗透生命教育。

  一、语文学科本身包含了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和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特点。可见,语文不只是简单的语言文字课,它具有人文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语文教学离开了“人”而崇尚“文”。杜威曾经说:传统学校的重心是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或是在其他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的天性之中。确实,在传统观念中,我们面对教育对象,仅仅是把他们作为缺少生命的知识容器,而不是当作活生生的人;在教育过程中,并没有从对象的生长和生成规律去设计;教学也常常为社会习俗所左右,偏离教育对象的本体。

  其实,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首要是生命意识。语文教学是一个丰富人文精神、完善个性生命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对生命意识的感性体悟和对生命价值的理性思索,树立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无限热爱和珍惜的过程。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让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文化方方面面的思想,当然也承载着对人的生命的关注;语文教学因为学科的特点——语言文字的人性化、生命意识的符号化,更是浸润着对人的生命的无限关注。无论是美丽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还是“太阳跃出地平线为旦,太阳照在树上为杲,太阳照在树中间为東(东)……”之类的说文解字,都表明语文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人固然可以一点一滴地学知识,但一点一滴的知识是缺少整体生命的。知识只有成为整体状态的时候,特别是对学生的个体有整体意义的时候,它才呈现出其“生命”。整体知识可以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激动人心的语文活动、美丽的诗文或者是隽永的故事,它们或是沿着伟人追寻的足迹,或是依据自然构筑的桥梁园林。或是关照生活需求的现实杂谈,从而对学生产生永不枯竭的强大感染力和吸引力。这样,在语文教学的世界里,两个生命——学生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激荡,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学乐章。

  所以说,语文的本质就是展示生命,展示每个独特的生命特质。语文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碰撞,是一个用生命阐释生命,用生命来补养生命,是完善一群有血有肉生命个体自我的历程。

  二、了解教材编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目前使用的初中语文教材(以人教版为例)编排体现了语文课程观、语文素养观、语文教学观。语文课程观中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又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表明语文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或者说它不是一个“死”的工具,而是一个“活”的工具,这个工具的“活”,就在于它蕴涵着博大的文化历史内涵,凝聚着古往今来人类的丰富情感。在编排中强调了“体现时代特色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语文素养包括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听说读写能力、探究学习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与情感素养(态度、价值观、文化品位、审美情操)这三个维度。语文教学观则在于:语文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一个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简而言之,教材只是师生对话的话语文本。可见,教材的编排意图上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再则,人教版语文教材大单元安排上大都围绕“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体系编排,贯穿整个体例的还是“人”,只要我们作为教学有心人,就不难发现处处有“人”的痕迹,常常有生命的话题。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侧重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该怎么办;第二单元课文侧重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有的阐述理想,有的阐述信念,有的论述人生价值;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则以成长为主题,从他人的成长道路上得到鼓舞、激励、鞭策和警示;还有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选文,或写普通人,或写伟人,他们的经历都显示了深厚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而揭示了人生意义。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则直接以“生命”为主题,选取四篇描写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现象、探究生命的规律和本质的散文,描写生命界的多种现象,表达珍爱生命的观念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体现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紧扣文本材料,挖掘文本的生命意识

  在我们使用的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关于生命话题的作品,如《谈生命》、《热爱生命》、《再塑生命》、《人生》、《生命 生命》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受作品的生命情怀,领悟生命的可贵。

  《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他在返回途中被朋友所抛弃,只好独自一人跋涉在渺无人烟的荒原上,不久他就陷入到弹尽粮绝的困境中,更不幸的是他的腿脚先后受伤只能踉踉跄跄地行走在布满沼泽、丘陵与溪流,随时有野兽出没的荒原上。在极度虚弱中,他发现有一匹狼循着他的血迹紧紧跟随着他,显然是要把他作为猎物。于是,这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物”在荒原上展开了一场互相猎取对方生命的生死搏斗,最终他咬死了狼,吞咽下狼的血,让生命重新放射出光彩。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就可以在把握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基础上,认识“硬汉子”,解读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生死搏斗中所体现出来的伟大与坚强。

  冰心的《谈生命》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痛苦和幸福的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是作者积几十年的经验写成精警之句,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对宇宙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列举了一只飞蛾、一棵瓜苗这些不起眼的小生命,说明这些小生命无论如何怎样卑微,都具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从人的生命现象说起,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严肃思考:一是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二是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三是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

  在相配套的《自渎课本》中,也有金克木的《生命》,鲁迅的《生命的路》、朱光潜的《谈人生价值》、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达·芬奇的《生与死》等许多生命相关的文章。

  四、重视课堂教学渗透,点燃学生的生命火花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实现文道结合原则,根据课文内容、作者写作目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机渗透。

  《再塑生命》中的海伦·凯勒,一位因病导致又聋又哑又瞎的小女孩,厄运几乎毁了她,但她没有放弃自己,她不愿在别人同情的目光里过一辈子,于是她用行动向别人证明,即使是一个残疾人,依然可以做一个出色的人,她珍惜一分一秒的生命,用自己的笔写下了对生命的感悟,写下了失去光明后在黑暗中、在寂静中“看”到的最美丽的风景,“听”到的最美丽的声音。这就足以引起中学生的思考: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我们是否都能热爱生命?

  《登上地球之巅》叙述了中国登山队员完成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文中的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处于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感人的短信。教学这篇文章时,可以进行师生互动,开展生命讨论,进行生命交流,探究文本中的生命意义。作业就可以这样设计:以刘连满为例,联系现实生命,写一篇心得体会。

  对生命的热爱,不仅仅是对自己生命的热爱,还包含着对地球上所有生灵的呵护和疼惜。我们平常看到天真无邪的孩子欣赏昆虫间的厮杀,欣赏蚯蚓踩成两截后的挣扎,欣赏受伤的蝴蝶无助的颤抖,将脚踏入校园草皮等等现象,笔者认为其人格构成还不够完美,因为真正懂得生命意义的人是珍惜生命的。

  因此,在充满对生命尊重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学主阵地,挖掘文本中的生命教育元素,让学生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美的价值,特别是要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不管今后遇到怎样的人生挫折,他都不会轻易放弃生命,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人生阶段,他都能享受到属于自己的生命乐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大学生生命教育探讨的论文 5

  1.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在人的生命本质基础上提出来,符合人性需求的一种重要人本教育理念。生命教育既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终极追求。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诠释较为丰富,为了更契合体育教育,本文将生命教育的内涵理解为:以学生之生命力为基础,在承认和尊重生理、个性、能力等方面差异性的前提下,将生命视为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和谐统一体,通过选择适合的教育方式,唤醒并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启迪精神世界,构建生活方式,从而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创新能力等提升生命质量的活动。

  2.生命视域中的大学体育教学

  生命在于运动,而体育教学最为显著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运动。现代体育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获得,体育兴趣、习惯的形成,更要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完整性和完美性,这就必然包涵了生命的自然性、精神性以及社会性。

  2.1大学体育教学和生命教育的关系

  首先,生命教育的核心是人,关注的是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价值的实现;大学体育教学的主体是人,其终极目标是实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者在教育的功能上有着共同之处。其次,二者都是以尊重生命为教育的导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个体的差异性的存在,其共同任务是感受生命、认知生命和实现生命价值,促进生命质量的提高。最后,从目标上来看,二者都是以人的整体发展为目标。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对体育知识、体育技术和技能的传授,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形成锻炼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达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行,表现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形成乐观开朗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些目标既着眼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为学生整体发展创造生理条件,同时也实现了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的目标,是实施生命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2.2大学体育教学的生命因子

  以生命为本义的教学秉持这样一个理念:“教学从未脱离过生命,即没有无生命的教学。生命也未曾远离过教学,即不存在无教学的生命。教学在生命中;教学通过生命:教学为了生命。”[1]相比较其它学科的教学而言,大学体育教学的生命因子更为明显和完整:第一,身体运动是体育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体育知识、体育技术、技能的传授是在动态、开放的教学环境下完成,学生可以体验运动的快乐、运动的美感以及在征服运动技术难关时的成就感,这是在其它教学环境中所不能感受到的。第二,大学体育教学是在动态体验中实现自然生命的同时,兼顾情感、价值、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突破体育知识、技术传授的瓶颈,体验运动所带来的生命的超越,生命的激扬和生命的创造力,培养学生顽强性格、合作意识、积极的生活态度等,从而实现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地统一和谐发展。

  3.大学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内容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基本采用选项课的形式,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体育课程,大学体育教师可结合不同专项的特点实施生命教育的内容,生命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的渗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本文在大学体育教学选项课的基础上,将生命理解为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三个层面,大学体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实现完整生命服务的,故而生命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包涵了这三方面的内容。

  3.1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自然生命教育

  结合大学体育教学的特点,自然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了身体素质教育、运动安全知识教育、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其中,身体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个体运动机能水平和生命质量,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大学生体质测试的数据结果显示不容乐观,除了营养状况外,体能指标持续多年下滑。当然,其原因是多方面,将体质下降完全归罪于体育课的失败是不合理,但是,大学体育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能够做到的应该更多。运动安全知识教育包含了运动伤害的处理和预防(如准备活动的知识、运动时出现扭伤、骨折、休克现象的处理和预防等)、野外生存能力知识(如野外辨别方向、寻找水源食物等)、公共安全知识(如发生火灾、地震的逃生与自救等)。

  3.2大学体育教学中的精神生命教育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可以渗透以下的精神生命教育的内容:品质教育、个性教育、道德教育、体育美学教育、创造性教育。其中品质教育主要指在大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或比赛时要求的以及潜移默化培养的意志力、受挫力、合作意识等优良品质。个性教育是指在体育教学中预先设计好的框架,使每个生命个体的特征得到张扬,最终使学生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鼓励大学生敢于质疑,主张大学生创新性的技战术的形式,以及通过组织管理、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标准非统一性的方式提倡个性的张扬。道德教育目的是在体育教学中通过比赛或游戏的形式强化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奋斗精神。体育美学其实是贯穿整个体育教学中的,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模仿,每一个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都渗透着美。创造性教育表现在教和学的两方面。教的方面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要创新,学的方面,要鼓励学敢于质疑、反思与批判。

  3.3大学体育教学中的'社会生命教育

  大学体育教学中的社会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社会关系教育、社会能力教育、情感健康和幸福教育。社会关系教育是指在大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学比赛或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担任角色和职责,进而使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角色,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学会与他人相处,理解社会角色的权利和义务,使学生在社会关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和国家公民。社会能力教育包括了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合作意识以及服务意识的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一方面在师生之间除了体育知识的交流外,还应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交流。分配学生角色,让学生自行设计练习环节、游戏、组织比赛、担任裁判;另一方面,利用动作学习或比赛过程注意培养学生之间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通过课前器械的准备、场地环境的布置,课中队伍的调动、器械练习的转换,课后场地环境的清理、器械的整理、归还等环节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增设集体活动环节,并将之纳入考核范围,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情感健康和幸福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主要为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达他们的感受,引导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抵抗挫折能力和学习能力,鉴别脆弱的学生个体与组织、建立适当的情感健康和幸福教育的策略,比如在动作练习时语言上的肯定和鼓励,成功体验的强化等。

  4.生命化大学体育教学的实施原则与方法

  4.1实践性原则与方法

  实践性决定了人的生命之真实存在,人的生命之实践性决定了大学体育教学必须在实践中完成。生命化大学体育教学的实践性原则的含义是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练习为载体,让大学生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体验和感受生命。“体育不是智育的延伸,更不是智育的翻版,体育有体育的本质和特点,体育不能按照智育的模式来进行”。[2]如何实施生命化大学体育教学的实践原则:第一,在教学设计中增设游戏环节;游戏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大胆尝试与实践,突破传统教学常规的束缚。第二,引导学生对体育实践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让大学生从一个更高的层面去理解原有的体验,生成新的生命感悟,形成人生的智慧,指向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对生命价值的创造,真正对大学生起到升华生命的作用。

  4.2主体性原则与方法

  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主体性原则是体育教育的新理念,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重视和关怀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主体是有生命的主体,所以主体具备主动性和积极性,现代大学体育教学中要重视主体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平等对待生命的主体,在主体性原则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互动,允许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评级方式等提出质疑,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单元的设计以及教学的组织,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其次,教师在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下,弱化教师是知识、技术的权威的观念,让学生在自我体验的前提下学习技术动作。

  4.3个性化原则与方法

  生命是独特的,每个生命都有着不同兴趣、性格、气质和情感。生命教育理念下的个性化原则就是要求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承认并尊重个体生命差异性的存在。实施个性化原则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保障大学体育选项课的多样性,让学生能够选到自己喜爱的体育课程;其次,制定不同教学方案,因材施教;再次要建立多元化、发展性和综合性的评价,评价的指表要全面、科学,描述学生个体的发展和进步,引导学生建立生命提升的自觉信念和追求;评价不仅要看到学生体育技术、技能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心理、情感、个性人格等方面的发展,从而通过体育活动引领学生和谐发展。

  4.4幸福性原则与方法

  “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3]幸福性原则是一般教育都要遵循的原则,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它的含义就是通过体育实践,使所有学生都能够理解幸福、体验幸福,具有奉献品质和审美观的新时代大学生。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要引导学生追求美好的生活,从而获得幸福;要向学生展示精彩的体育生活,引导学生进入美好的体育世界,通过这个窗口,体验到蕴含在体育运动中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启迪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潜移默化地提升其精神境界。不仅如此,体育运动形式是力与美的和谐,充满着生命力的昂扬的情调,我们要充分发挥体育的审美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用审美的目光审视生命和生活本身,在平凡的生活中全面感受生命之美,促进个体情感的升华,在满足自己现实生活的需要、关注自己的人生意义、在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的同时,悦纳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

  大学生生命教育探讨的论文 6

  一、树立生命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教师是否具有生命教育理念决定着生命教育的成败,换言之,如果教师没有生命教育理念,是不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所以,教师要首先树立生命教育理念,重视生命教育,这样才能自觉承担好生命教育的重任。我就是这样做的。例如,备每一节课时,我都要认真找出书本知识与生命教育的契合点,然后结合学情确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为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实施生命教育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我总是努力创设富有生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画中、在做中、在玩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和生命的真谛。例如:进入期末复习的第一节课,我没有像其他教师那样,先带领学生回顾教材中的知识要点,再让学生做相关的习题。而是让学生拿出我让他们课前准备的学具:一张空白A4纸、一把小剪刀、一支铅笔、一块橡皮、各色彩笔、各色彩纸。当学生按要求摆好学具时,我请同学们做好,认真听我布置学习要求。要求是这样的:用铅笔在空白A4纸上画出“地球表面五带划分示意图”,示意图上有五带分界线,在图左侧分界线对应处标注相应的纬度;在图右侧五个温度带所对应的区间表明温度带名称,并写出对应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在五带区间内,用彩笔画上植被(典型代表植物);将各温度带中典型的代表动物用彩纸剪出,可贴着对应的温度带内,也可放在一旁备用。写、画、做时,可以看书、可以同学交流,也可以问老师。完成以上任务后要写出做后感,包含所学到的知识、学习体会、生命感悟三个方面。时间是二十分钟,二十分钟后淘宝,即到各同学处欣赏他们的杰作,时间是五分钟,五分钟后回到自己的坐位,完善自己的作品,时间是三分钟,最后,轮流到台前描述自己作品中的知识信息,朗读做后感。这本是我对复习课创新的一种大胆尝试,令我高兴的`是效果出奇的好,同学们全情投入,热情交流,争抢着到前面展示自己的作品,不仅对所涉及的知识解说的清楚明白,体会感悟更是深刻。有的说: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无论什么样的条件都有生命的存在,如南极企鹅、北极熊;有的说:生命是美好的,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有的说:生命是顽强的,狂风暴雨阻挡不住生命生生不息;有的说:生命是有价值的,树木防风固沙、鲜花装点大地……就这样,一节课,同学们复习巩固了三节课的知识,还深刻领悟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二、尊重学生生命情感

  教学中,我关注学生差异,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并给每名学生展示的机会,使每一名同学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及自身的长处,从而悦纳自己,自信、阳光。我多采用情境法、探讨法、趣味法教学,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研究发现中掌握知识,提升技能;在体验感悟中升华情感,彰显生命情怀。

  三、融合生命教育于地理知识之中

  地理学科包含地球表面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产生的信息要素。可见地理学科蕴含丰富的生命要素,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理教师要充分挖掘地理教学中的生命素材,积极有效的实施生命教育。在学习《海陆变迁》一课时,我请同学们结合实际谈谈地球与人类、地球与生命、地球与自身的关系,同学们各抒己见,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的共同观点是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上的一草一木,我们都应爱护;地球开启了生命之门,然而沧海桑田,物是人非,所以生命是不可逆的,我们应该珍视生命;地球是我的栖身之所,我是地球的建设者,我是有价值的……在学《自然灾害》相关内容时,我让同学们自由交流自然灾害———地震、台风、泥石流等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及启示。同学们在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到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之大,对此人们应该积极防御,学会自我保护,学会遇险逃生……这种将地理知识与生命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获取地理知识的同时懂得了生命之真谛。教育是生命主体———“人”的教育,所以教育必须直面生命,只有将学科知识与生命教育融为一体,才能使知识富有生命,使生命富有内涵。

  大学生生命教育探讨的论文 7

  一、充分运用课堂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推进,我们国家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知识的讲解,重视实现生命教育等人文知识的累积。所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生命的感知,重视教会学生学会认识人生,学会把握生命。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重视以课堂为主体,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学生不能再课堂上以客体的形式出现,教师要教会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发展学生的思维形式,实现学生内在的成长。教师要通过生命教育,帮助学生学会掌握自己的人生,理解生命的蕴涵和真谛,促进学生的内在的塑造和丰盈。教师通过生命教育,促进学生掌握自己的命运,了解人生的真谛,所以在平时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努力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行为,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好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教师就能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带领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生活中来,带领学生感悟课堂教学中接触到的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实现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尊重和热爱。

  2.创造情境,实现学生对生命的领悟

  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带领学生参与到教学情境中,体悟作品中的人物对生命的忠诚和热爱,进而提升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力。教师在语文情境教学中要能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促进学生对生命意义的不断发展和提升,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背影》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课堂教学情境的展示,带领学生表演自己喜欢的人物,通过表演,让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的性格和品质有深刻的接触和理解,能够深入到作品的情境中,体会出正直而深刻的人的品质,产生对生命的崇高的理解和敬畏。

  二、扩展阅读内容,激发热爱生命的感情

  在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初中语文教材内容进行整理和提炼,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精心为学生准备阅读理解的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思想,洗涤学生的`心灵,拓展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感悟,学会领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为学生加入一些有名的环节,让学生进行作品欣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心灵的沟通,及时消除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因素,重视以科学的正面的正确的教学内容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激发学生积累正能量,引领学生热爱生命。例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样优秀的作品就可以及时引进课堂中来,促进学生学习海伦凯勒身上钢铁般的意志品质,进而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生命教育是当前现阶段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大力加强的教学方法。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学习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优秀的品质,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点燃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崇尚之情。教师应该认识到生命教育的价值,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生命教育的思考和实践,对初中生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发展,全面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态。

  大学生生命教育探讨的论文 8

  摘要: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生命价值观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是当代重要的教育主题,本文从职业生涯的角度出发,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几个层面探究了大学生命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交融与同一。旨在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来践行丰富的大学生生命教育领域。

  关键词:生命价值;生命意义;大学生生命教育;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

  “我是一个希望生存的生命,存在于一个希望生存的大生命体中……——副生命景象,传达所有生的信息,生机不断涌现,有如来自永恒之泉。”

  ——史怀哲

  大学(University),无论是最早出现在欧洲的大学校(studia generalia),还是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逐渐演变成的行会式大学(Universitates),抑或是从近代大学经过不断锻造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大学都在为实现一个目标而努力,即人的自我价值的全面实现。张楚廷教授说:“高等教育是(人的)生命的最强旺的表现。”

  17世纪的科技革命把人类教育推到了以科学为信仰的全新时代,然而,我们发现,恰恰是这种理性教育的偏执性确立逐渐遮蔽了教师与学生的精神价值与生存意义,时至今天,大学校园里弥散着功利主义与无序的生活气息,大学教育早已暴露出“知识与生命根本脱节,理论与实践严重分离,产生了许多无思想的生命和无生命的思想”的严重症结。有人说,功利主义的教育只教学生如何活下去,却不与学生一起探讨生命的意义和目的,使得教育脱离了生命的本原。其结果是,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想法或充满困惑。惶惶然的大学生活不仅让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倍受冲击,同时对他们的生命健康也有极坏的影响,甚至导致更为严重的问题,如校园暴力、离家出走、网络沉迷、甚至到性泛滥和自杀现象等。

  当下的困顿不断在提醒我们:关注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生命价值观的教育思考必须成为当代重要的教育主题。

  早在蔡元培时代,众多教育家都主张通过自由个性的`教育,让学生“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上个世纪90年代,叶澜首发,以一篇《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指出了传统教学的最根本缺陷。之后又提出必须把“生命作为教育的基础”,阐述了生命对教育的基础性价值。对全新的“生命教育”的呼声带动了更广泛而深刻的思索,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撰写著作《生命与教育》,比较系统地探讨了生命教育的时代背景、思想流派和构架性的教育设想。

  目前,“几乎一致认为,我国高校还没有将生命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纳入整个教育计划中,对大学生缺乏系统、有效的生命教育”,但不妨碍我们正确领悟生命教育的基本宗旨。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提法,我们不难总结,人的全面发展是身心统合的和谐性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呼唤生命教育的发展。生命教育是一个非常广阔而又丰富的终极命题,对于每个人的一生来说,我们都在寻求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用珍惜与尊重的态度来热爱生命,增强应对生命发展的信心,用积极的生命观来完善自己的人格,最终实现属于每个人的生命圆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是高校教育中无可懈怠的最后一道堡垒。

  从21世纪初始,随着“大学生生命教育”意识在我国教育领域的逐渐觉醒,我国教育部门就开始制定一系列的政策,高校也积极地用各色各样的教育活动来丰富“生命教育”的视角,如注重学生人格与意志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传授具体知识的大学生安全保卫教育和艾滋病防治教育等。

  值得关注的是,在“生命教育”这个百花讲坛中,近年兴起的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理应成为一只独秀,教育部认为在高校应该把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作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提倡所有普通高校立足于此,开设相关的职业发展指导课程,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

  简单的说,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涵盖了自我探索,工作世界探索、生涯决策与生涯行动等与个人生涯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话题,它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欣赏自己;它陪伴学生积极面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它唤醒学生成就人生的目标意识和规划意识;它陪伴学生发挥潜能,达成最佳的生涯发展与充分的自我实现。

  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阐述看待自己、他人和人生的态度,透过“生涯与发展”的角度营造了一个与生命教育平行的存在。为了让大学生生命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本文试图探究这两种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法上的相辅相成与相互促进,以此绽放相辉交映的良好教育效果。

  一、彼此关照的教育目标

  首先,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与生命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是互为补充,彼此关照的。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大学生个体的生涯发展能力,即增进个体生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生命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个体的生命自觉意识与能力。正如吴增强先生所说,“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实际上,一方面,个体生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直接决定了其生命自觉意识的成熟度和能力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个体的生涯规划意识与能力可以直接体现在生命自觉意识与能力问题上。

  正如我们每个人最大的幸福,是能以自己选择的方式生活。好的生涯规划教育好像为我们的人生加了一个锚,无论风雨来自何方,人生之船都呈现出喜悦、智慧和充满创造力,这样的生命是充满希望和意义的。因此,培养生涯规划意识与能力为目标的生涯规划教育完全可以促进生命教育目标的实现。此外,我们还注意到生命教育的价值导向可以决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境界与层次。换一句话说,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并以此来追寻生命意义,那么个体就会用积极的人生规划来推动和鼓舞自我走向光明的人生。

  二、相互体现的教育内容

  其次,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与生命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也是相互交融的。我们知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帮助学生如何找工作,或者仅仅与工作有关。舒伯的生涯理论为我们勾画了立体化的生命空间与生命历程:持家者、公民、休闲者、学生、子女、配偶、退休者等的角色和工作者都是个体自我概念的具体体现。那么,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是帮助学生个体逐渐理清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并付诸行动。具体而言,系统的生涯规划应当包括生涯觉知、认识自我,认识外部世界、生涯决策、生涯行动和评估六个步骤,每个步骤环环相扣,动态循环。

  对于大学生生命教育来说,它“致力于帮助学生建立在生命历程中的三种和谐关系:生命与自我、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因此我们应该从生理、心理和道德伦理层面来确立生命教育的内容和主题……第一,生命安全和健康;第二,生命成长;第三,生命情感与态度;第四,生命价值与意义。”与生涯规划的教育内容相比,生命教育有独立的教育内容。但在本质上两者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具体来说,两者都是为了促进个体的生命成长为核心内容,生命教育中最能直接体现生命价值与意义实现的内容。因此,生命教育必然成为生涯规划教育的铺垫与辅助,也必然在其中得到深入的展现与扩充。

  三、相互借鉴的教育手法

  最后,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和生命教育可以实现在教育方法上的相互交融。我们知道生命教育强调个体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和对人生意义的反思。因此在教育手法上多采用体验、讨论与分享等较为活泼的教学方式,比如主题班会,观影感、主题征文或志愿者活动等。而生涯规划教育是系统的生涯辅导,我们很多情况下会采取量化、科学等相对严谨的手法,如量表、统计数据等。

  由于二者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上有本质的同一性,因此,二者在教育手法上完全可以互相借鉴。

  吴增强先生曾说,“生命教育不要另起炉灶,而要在现在工作基础上系统地、有机地整合”。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和大学生生命教育,二者同样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都是对传统教育的突破,都十分重视学生个体并关注生命与生活的意义。我们相信,透过大学生生涯规划课堂,丰富有生命化的教育主题可以完全得以塑造。

  参考文献

  [1]弗兰克·戈布尔著.吕明,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6.

  [2][英]威廉·博伊德, 埃德蒙·金.任宝祥,吴元训译.西方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36.

  [3]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27.

  大学生生命教育探讨的论文 9

  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需以生命观教育为导向

  为了促进以往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内容与方式上的转变,促使大学生回归自我精神的把控,真正感到生活的价值和快乐,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以生命教育为导向,突破原有的学科架构,重新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重新回到关注学生的价值和潜能这一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上来。实践证明,只有在生命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确保大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性以及灵性等方面得到全面均衡地发展,根本破解大学生心理异常与疾病以及造成严重后果等突出问题,真正使大学生珍爱生命的美丽,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再从相关理论分析来看,预防与矫治大学生心理异常虽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但在面临大学生“三观”方面偏差而产生各种错误认识之时,心理健康教育则往往显示出有些无奈与无力。对此,学者进行了多层面的探索。其中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罗杰斯提出“当事人中心疗法”。这一理论最突出的是,要相信当事人的自我成长的力量。这即是讲,对其当事人存在思想方面的偏误时,要运用人本的理念与技巧,对其首先能够理解与接纳,然后促使当事人去自我反省,进而促使他能够逐步趋于积极的方面而不断进步。显然,这种精神力量的原源是哲学,也就是最高认识层面上对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考量。超个人心理学一样关注人的生命与精神世界。这一理论在诊治心理问题时,在很多方面与生命教育是相同或相似的,特别是其提出的要极好地诊疗人的心理问题,必须直面人的思想认识,也只有在精神层面解决了人的思想问题,“人”才能够产生本质性转变,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啻他山之石。从这些理论分析可见,重新审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其教育的目标,重要的是需要以生命教育为导向,并将其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之中。

  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需以生命教育为基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想不断地丰富与完善,就不仅要适时地拓展本学科的知识与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及时地吸纳与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从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上看,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更深、更宽。众所周知,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所关注的主题很多方面是相同的。如大学生的贫困与就业的压力、学习与交往的困顿、前途与情感的迷茫、现实与责任的逃避以及对生活的悲观、对生命的漠视等,但二者所关注的侧重点是极不相同的。对于这些问题,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者首先认为是心理问题,并会相应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采取措施。不可否认,这些措施的确使大学生有了进行心理疏导的路径和破解心理症结的方案。然而生命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方面,它关注的是更深层次的有关生命问题,如压力所引起的生命价值问题、困顿所引起的生命意义问题、逃避所引起的生命责任问题、冷漠所引起的生命权力问题等等。由此可见,生命教育更凸显了教育的本质与本原。为此,要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就需以生命教育为基础,吸纳、拓展与充实其相关的内容。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主要针对的是如何破解大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就其具体内容来看,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对的是,大学生面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问题以及择业、择偶和学业问题等。这些现实的问题,确实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在特别重视当前直接迫切的现实问题的情境下,恰恰忽视或轻视了大学生生命意义的主题教育内容。从二者教育的本质与相关性来看,只有以生命为主线和目标,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欣赏生命的美好,懂得生命的可贵,明晰生活与生存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才能进一步地深化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实效。高校教育的实践也说明,当学生从内心感悟到生命教育与自我人生共振时,就会使他们油然产生对生命强烈的敬畏与尊重,进一步在内心深处对于自我“三生”,即生存、生长与生命产生良好的向前向上的反思与反省,会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与解决自我所遇到的各种心理的或现实的问题。由此而言,生命教育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层、更根本的教育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是当前深化与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基本方面。然而,提出与主张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他们的生存、生活与生长,并不是把生命教育内容机械地搬过来,硬塞进去,而是为了改变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的偏颇,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过分注重心理理论与技能的片面性,使学科理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搭起一座相通的桥梁,进而使科学理论既能够促进学生基本智能的提升,又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地了解与理解生命及其意义,并积极地追求与创造生命的价值。此外,生命教育还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开展的内容,比如休闲与养生教育、生命的尊严与权利教育、生命伦理与死亡教育、女性的家庭教育等等。这些方面的内容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角度来看,似乎离题很远很偏,但仔细分析一下,它其实是很近很正的。在一个凸显人文教育的当今时代,面对这些问题,应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而不是要以生命教育压缩或替代心理健康教育。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借鉴和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使其教育重新面对大学生的现实,并从他们的现实世界中凝练教育材料,致力于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快乐的生命意识,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充实与完善。

  三、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需以生命教育为参照

  如上所述,以认识、尊重、完善、成全、呵护、超越生命为目标的生命教育,更具有教育的原本性与基础性。为此,改进与深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其教育目标与内容应以生命教育为基础和导向,而且其教育方式也需借鉴与运用生命教育。具体来讲,就是注意与强化下面几点。首先,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关怀。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属于不同的系统和模式,在理论基础上,前者侧重心理科学,后者侧重人文社科;在指导思想上,前者侧重科学规律,后者侧重社会价值;在指向对象上,前者侧重个性差异,后者侧重群体同性;在注重问题上,前者侧重心理行为,后者侧重思想精神;在措施方式上,前者侧重训练咨询,后者侧重教育关爱;在达成目标上,前者侧重健康的“心”,后者侧重完善的“人”。由此对比,就可以显明地看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明显偏重于心理理论的教育,而对大学生心理潜能的挖掘及心理品质的培养重视不够,甚至轻视或忽视了人文精神方面的培养与关怀,尤其是较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以至对心理教育造成误解,将其理解和定位于不良心理的治疗。为此,开展与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注意纠正以往对心理知识讲授上的偏颇,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性质与关怀,促使大学生积极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欣赏生命的美好,维护生命的尊严,追求生命的价值。其次,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体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轻视与忽视的现象是,教育者往往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心理健康知识的讲授上,而没有注意课堂的交互作用以及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从教育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其教育的症结在于,学生面对心理健康课堂,自己清楚自己的问题何在,同时也晓得怎么样去克服与改变目前这种状态,但是在实际行动与行为上没有切实的转变。分析其成因,即是忽视了极其重要的体验环节,学生没有真实的感受。与此比较而言,生命教育过程应注重学生体验与享受生命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也是学生内心探究的过程。这样一个教育过程使得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得到了心灵触动与成长。为此,心理健康教学课堂,应当注重学生的互动与体验,这样会使课堂体现和突出强烈的生命体验和深刻的主体认知,让学生油然产生真情实感,最终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再次,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法。生命教育强调教师不是课程教学任务的被动执行者,而是课程教学体系的积极开发者,由此而产生的有效教育方式都是值得心理健康教育借鉴与运用的。如专题讲解、影像欣赏、主词解析、主题讨论等教学环节的设计法,以及注重过程性与形成性测评的考核法,还有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和努力创造的亲身体验法、阅读指导法等等。另外,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也可借鉴生命教育课堂教学的情境营造法,以创设正向、温情的课堂情景和气氛,使同学们相互之间能够彼此接纳与欣赏,相互关照与融合,由此在情绪上产生亲近感和安全感,以此使课堂教学更富有亲和力,使学生成为促进与优化课程教学的重要贡献者,使课堂教学收到正向、突出的实际效果。

  大学生生命教育探讨的论文 10

  一、运用课堂渗透法

  初中学生接触到的与生命教育有关的内容应该是在生物学科中,有关植物、动物、人体结构和生理等方面的知识都大量展现在教材中,而这些知识中既包含了生命的多样性,又包含了生命的独特性,让学生了解这些内容,可以使他们懂得要爱护生命和珍惜生命。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讲授生物学知识,渗透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渗透法,是目前学校教育中最常用的办法,它可以很好地通过学科教学向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生态系统的最大要素是人类活动,人与自然要实现和谐发展,人人有责。学习这一个单元,教师要让学生认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生命是美丽而珍贵的,自然是美好与和谐的,人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展示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可以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如此来让学生欣赏生命之美,对生命有进一步的理解与感悟。这里,对比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对某一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前后的资料对比,就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生态环境之美,而且对于破坏生命平衡所带来的后果也会有深切体验。如此,可以提高学生珍惜生命和爱护其他生命的意识,诠释了爱他人就是爱自己的深刻道理。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这就是采用这种教育方法的目的,即让他们爱生命,由只珍惜自己的生命提升到爱他人、爱自然、爱社会,既能保证自己健康地生活,还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运用专题讲座法

  每个学生的身体、心理和学习情况,都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学生这种身心的变化与需求需要教师认真掌握,以便及时引导他们战胜困难,消除疑惑。专题教育有很大的教育优势,它可以集中解决和强化指导学生的某些突出问题,可以解决年级或班级的一些共性问题,也可以解决有相同需求的学生的共性问题。七年级下册《健康地生活》这一单元包括了许多内容,如传染病及其预防、免疫、安全用药等,最终的教学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健康地生活。学习这一单元,其主题可以确定为“珍爱生命、健康生活”,开展生命教育专题讲座时结合教材内容,一些基本的预防疾病、安全用药的'常识就让学生掌握了,特别是让他们对吸烟、酿酒的危害都有深刻的认识,从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得健康快乐。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开阔眼界,学会关注家人的健康,帮助父母安排合理的生活计划。还有第三单元《了解自己增进健康》,学习时可开展主题讲座活动———“学会健康生活”,以引导学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为重点,使他们在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作息时做到合理科学。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将自己的情绪调节好,保持愉悦的心情,健康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三、运用体验教学法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早在300多年前就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大教学论》)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具有优化效果的客观情境,学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情境之中,就能够做到身临其境,知识也会由抽象转化为具体、形象,而且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被激发起来,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增强。激发学生的情感是体验式教学法的核心所在,学生可以一方面学习知识,一方面亲身体验,其中的道理领悟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做人准则也得到了正确的选择,“自我教育”的目的也实现了。这种方式能够更直接地进行生命教育,而且效果也十分明显。如学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一般都会依据教材的要求,让学生去从事种植和栽培植物这一类的劳动,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等过程都展现在他们眼前,生命成长的过程不仅让学生能够亲自体验,并能通过这个过程中的亲身体验,激发他们管理植物、精心照顾植物、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最终用实际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

  四、运用实践教学法

  关于生命教育的知识在初中生物课本中涉及到很多,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言传身教虽然不错,但还远远不够,要积极为学生去创设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去探索,挫折和成功才是学生最重要的经历,让他们在生命实践中得到体验,才能真正体现出生命的震撼。初中学生对于自己所处地区生活环境的变化都能说出一二,特别是近几年日见增多的雾霾天气,可以让学生去进行一下调查,看看是哪些因素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环境,分析我们的生活,为什么经济高速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而生活的环境却越来越糟糕。作为地球上的一份子,我们所发挥出来的到底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教师组织学生去总结低碳生活方式,而且要让学生奉为圭臬,坚持去做,进而带动自己周围的人也去做,使大家都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低碳生活。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才能真正清楚什么是低碳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方式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好处。生物是初中学生新接触到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生对此充满了兴趣和好奇。因此,在学习伊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具体的生活目标、学习目标,“从种子萌发开始,培养一株幼苗”,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开展生命教育的方法来进行讲解,使学生都能够掌握这些基本的方法,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大学生生命教育探讨的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生命教育的论文03-28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精选11篇)05-26

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11-14

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方法探讨论文09-30

少儿音乐教学观探讨论文03-10

探讨现代市场调查与预测论文11-27

化学实验教学探讨论文06-23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探讨论文(精选9篇)05-11

大学生安全教育论文08-06

浅谈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论文(通用6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