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市场的内涵、结构及协调范围探析

时间:2020-10-20 19:57:41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企业内部市场的内涵、结构及协调范围探析

今天,科层机制与市场机制的相互融合,或“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握手,已经成为新一轮组织创新的重要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层机制向企业外部延伸并形成虚拟企业、战略同盟、网络组织等新型组织模式;二是市场机制向大型企业内部渗透,出现了企业内部市场(internal mar-ket),使企业组织朝着扁平化、柔性化等方向发展,企业治理分权程度也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市场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相关的研究不断深进,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从而进步了人们对企业内部市场的熟悉。但是,与其他组织创新模式相比,企业内部市场的学术研究还很不成熟,相关理论的系统性更有待进一步进步。分析和探讨诸如企业内部市场内涵、结构及协调范围等之类的基本题目,已经成为完善企业内部市场理论的迫切需要。
  
  一、内部市场的内涵
  
  企业内部市场的理论构想最早来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弗雷斯特(Forrester,1965)教授。他在《新公司设计》(A New Corporate Design)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构想,并勾画出未来理想的治理组织。弗雷斯特夸大,为了应对技术复杂、高度不确定以及持续迅速变迁的外部环境,新的组织应被设计成更具市场机制的特征,具有一种“超结构”(superstructures)。美国宾州大学沃顿治理学院系统工程研究所的阿考夫(Ackoff,1981,1993)从治理学和组织理论的视角阐述了企业内部市场理论付诸实施的主要原则,推动了企业内部市场的实践。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哈拉尔(Halal,1986)从“企业战略应当适应环境变化”的角度探讨了内部市场的组织机理题目,提出了内部市场是一种将市场机制引进企业内部的“新资本主义”(new capitalism)思想。彼德斯(Peters,1992)更是明确指出,企业内部市场就是“让市场原则进进企业的每一个角落”,以便实现“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在企业组织中相握。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企业内部市场内涵还没有达成共叫,有的学者从信息技术的层面对其进行描述,有的则从意识形态的高度展开分析。但是,学者们对企业建立内部市场的目的的熟悉却比较一致:将市场机制引进企业内部,通过科层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在企业内部实现“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相握,由此形成既具同一性又有灵活性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以进步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和竞争能力。以这一目的为基础,我们可以以为,企业内部市场就是存在于企业法律边界之内的市场,其完整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内部市场是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机制。斯密首先提出市场是资源配置机制的观点,并使用“看不见的手,,形象地阐述了其中的原理:在市场机制的协调下,利己的个人被引导到一起,这些个人的利己行为结果导致了社会福利的增加。其中,价格指导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协调着生产与消费,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变量,市场机制因此也被称为价格机制。在传统的组织结构下,企业内部资源是通过科层制这只“看得见的手”来配置的,权威决定生产什么、由谁生产、如何生产等决策。与市场机制相比较,科层制具有交易用度和长期协调等方面的上风,但也存在轻易产生官僚主义、x效率等题目的弊端。企业建立内部市场,可以利用市场机制的上风来弥补科层机制的缺点,改善企业对顾客需求变化的响应速度和创新能力,协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并终极实现企业内部计划经济向内部市场经济(inter-nal market economy)的转变。
  其次,企业内部市场是协调内部生产活动的组织手段。新制度经济学将市场定义为一种组织--协调经济活动的组织。作为组织的市场固然只是价格机制的外在表现,但却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从组织的视角考察,市场与科层之间存在很多区别。其中,最为明显的区别表现在组织要素的层面上,科层制以投进或过程导向为主,而市场则以结果导向为主。因此,建立内部市场要求企业内部组织的构成要素从投进导向或过程导向向结果导向转变(冯俭,2003),从而使企业实现层级扁平化(治理关系从上下从属关系转变为同等工作伙伴关系)、组织咨询化(治理机构相互咨询,组织对外不断学习)、系统开放化(治理结构不断适应环境和任务、内部激励高能化、绩效考核标准更加客观、激励手段更加有效)。可以以为,企业内部市场组织是一种元结构(metastructure),这种结构的基本构成单元是“内部企业”(internal enterprise)或“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单位,众多“内部企业”或“自组织”单位终极将传统企业提升为“自由企业”(free enterpr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