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链治理实施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0-10-20 16:46:46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供给链治理实施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单个企业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为供给链与供给链之间的竞争,供给链治理在我国的实施还存在着很多难点,本文分析了这些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供给链 物流 协作
  
  供给链(Supply Chain,SC)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Global Manufacturing)的出现,供给链在制造业治理中得到普遍应用,成为一种新的治理模式。供给链治理(Supply Chain Manufacturing,SCM)提出的时间虽不长,但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国际上一些著名的企业如惠普公司、IBM公司、DELL计算机公司等在供给链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美国著名的物流专家马丁·克里斯托弗(Martin Christopher)甚至以为:“21世纪的竞争将是供给链与供给链之间的竞争。”因此,固然供给链治理理论引进我国的时间不长,但已引起我国理论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对供给链及其治理的研究、报道乃至实践越来越多。从理论上弄清供给链治理的概念、特征以及传统的企业治理模式存在的弊端和相应的策略,对于应对国际一体化的挑战和竞争,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及快速发展都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供给链的概念及其发展
  
  供给链至今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在供给链治理的发展过程中,有关的专家和学者提出大量的定义,这些定义实在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提出的,而且是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产物。早期的观点以为:供给链是指将采购的原材料和收到的零部件,通过生产转换和销售等活动传递到用户的一个过程。因此,供给链也仅被视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物流过程,它所涉及的主要是物料采购、库存、生产和分销诸部分的职能协调题目,终极目的是为了优化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降低物流本钱,从而进步经营效率。基于这种熟悉,在早期有人将供给链仅仅看作是物流企业自身的一种运作模式。
  进进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供给链的理解又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需求环境的变化,原来被排斥在供给链之外的终极用户、消费者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从而被纳进了供给链的范围。这样,供给链就不再只是一条生产链了,而是一个涵盖了整个产品“运动”过程的增值链。清华大学蓝伯雄教授以为:所谓供给链就是原材料供给商、生产商、分销商、运输商等一系列企业组成的价值增值链。原材料零部件依次通过“链”中的每个企业,逐步变成产品,交到终极用户手中,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供给链(从供给商的供给商到客户的客户)的全部活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间关系正在呈现日益明显的网络化趋势。与此同时,人们对供给链的熟悉也正在从线性的“单链”转向非线性的“网链”,实际上,这种网链正是众多条“单链”纵横交错的结果。2001年发布实施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GB/T18354-2001)是这样定义供给链: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终极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给链结构模型和所涉及范围分别如图1、图2所示。供给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即核心企业与供给商、供给商的供给商的一切向前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关系。供给链的概念已经不同于传统的销售链,它跨越了企业界线,从扩展企业的新思维出发,并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考虑产品经营的竞争力,使供给链从一种运作工具上升为一种治理方法体系,一种运营治理思维和模式。
  本文研究的供给链指的是“网链”阶段的供给链,夸大的是核心企业与供给商、供给商的供给商乃至与一切前向的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的关系。
  
  
  二、供给链治理实施的难点
  
  (一)观念、人才、法规及标准化、信息化题目
  1.观念落后,缺乏实施供给链治理的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