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分拆重组与国有企业改革

时间:2020-10-18 19:46:41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企业分拆重组与国有企业改革

内容摘要:交易本钱理论和新产权理论为企业分拆提供了理论基础;分拆的目的是强化核心业务,为企业创造价值,手段是资产剥离、分立和分拆上市;资产专用性不高或相互独立或规模经济不明显的国有企业,将企业分拆,这无疑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关键词: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 资产重组 分拆
  
  企业分拆的理论基础
  
  交易本钱理论和新产权理论为企业分拆提供了理论基础。
  交易用度理论
  1937年,科斯(R. Coase)在美国的《经济学》杂志第四期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交易用度理论,对企业扩大或收缩等题目进行了具体阐述。
  科斯举了一个例子:假设甲企业向乙企业购买一件产品,二者都能以低于其目前的本钱来组织这一市场交易。假定乙企业组织了几个生产阶段或过程。假如甲企业想避免市场交易,就必须接管乙企业控制的所有生产过程,否则,市场交易依然存在。由于各个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大,其效率会下降,从而组织更多的交易,本钱增量将上升。由甲组织原先由乙组织的交易,它的本钱可能大于后者组织这些交易的本钱。因此,只要甲组织乙的交易的本钱超过乙的本钱的差额不大于在公然市场上进行交易的本钱,甲就会接管乙。“但是,市场交易一旦变得经济,则以一种使再组织一项交易的本钱在每个企业中都相等的方式把生产分开是有利的”。从科斯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假如在企业内部的组织治理本钱超过在市场上交易的本钱,企业就应该采取收缩性的战略——分立。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Oliver E. Williamson)开始用交易用度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企业纵向合并的理论。他说:“企业规模上的根本限制肯定决定于在资产专用性不明显的情况中内部组织的治理本钱劣势”。从这个逻辑推论下来,随着柔性制造技术的出现以及国际标准化的进程加快,企业资产的特定性程度应当越来越少,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应当资产特定性达到一定程度时,市场交易的各种潜伏本钱就会阻止企业继续依靠市场,这时就会出现纵向一体化。一个产业中资产特定性越高,纵向合并的现象应该越多,反之就应该越少。这时应当解体,进行适当的分立。
  
  新产权理论
  
  在科斯理论的基础上,哈特(Oliver D. Hart)等人对上述理论进行了发展。哈特的基本观点是:“企业产生在人们无法拟订完全合同,从而权利或控制的配置变得十分重要的地方”。 在合同不完全性的理论基础上,哈特等人视企业为实物资产的集合,提出了一种有本钱的契约性产权理论:契约性权利由特定权利和剩余权利组成,所有权就是指购进的控制这些剩余的权利;剩余控制权的不同配置是引起企业一体化扩张或非一体化分离的原因。
  哈特的正式的合并本钱和收益模型为了便于对现实中的情况进行抽象,把留意力放在一种非常特殊的情况上:假定只有a1和a2两种资产,以及两个经营者M1和M2。假定M2和a2结合,向M1供给一个单位的小产品作为后者的投进品。然后M1与a1结合,利用该投进品来生产在产品市场上出售的终极产品。对应于上述要素,存在三种“最主要”的所有权结构:非合并型(分离型):M1拥有a1,M2拥有a2;一类合并,M1拥有a1和a2;二类合并,M2拥有a2和a1。哪一种所有权结构最优呢?只要计算出每一种所有权结构所产生的总盈余便清楚了。产权理论以为,在均衡状态,产生最高总盈余的所有权结构是最佳的。或者更一般地说,只要它使两者之一的收益增加而不同时使另一方的收益减少,这种变化就是好的。
  那么,使得一种所有权结构优于另一种所有权结构,或者说使得企业合并扩张的行为优于或劣于分离收缩的行为的因素是什么呢?哈特经过严密的数理论证和分析后发现它与这两种资产的关系密切相关:当两个资产a1与a2严格互补时,它们应该被共同拥有或控制。互补的资产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因而使企业的交易本钱降低。例如,火力发电厂往往与四周的煤矿合并,炼铝厂与四周的铝土矿合并。而当资产a1与a2互为独立,即经营者M1投资的边际收益在已获得资产a1的条件下,并不因他再获得资产a2而增加,同时M2也这样时,非合并或分离型的状态或行为是最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