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链联合库存治理模型分析

时间:2020-10-18 14:15:47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供给链联合库存治理模型分析

摘要:本文在对供给链中主要库存模型进行先容的基础上,讲述了联合库存治理(Joint Managed Inventory, 简称JMI)的基本思想、实施JMI的必要条件和应采取的步骤,为企业采用JMI治理供给链库存提供了决策参考。  关键词:供给链 供给链治理 JMI
  
  从传统的ABC库存治理办法到JIT的“零库存治理”,库存总是企业需要面临的重要题目。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产业化浪潮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从夸大大而全的纵向治理模式转向夸大以核心竞争力为主的横向治理模式,即供给链治理。供给链由于其具有开放性、动态性、集成性、群体性和分布性等特点,因此在供给链中有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这给供给链治理,尤其是供给链治理下的库存控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供给链的库存治理模式
  
  供给链库存治理不是简单的需求猜测与补给,而是要通过库存治理获得用户服务与利润的优化,从而达到供给链整体及节点企业双赢的目的。上世纪90年代初,治理者把供给链库存治理重点放在控制方法和猜测方法的科学性,其中以AFR(Aggregate 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合计猜测与补给)供给链治理库存模式最具代表性。AFR要求供给链上各节点企业主导其分销中心及库存的治理,是贸易贸易伙伴交互作用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用于猜测的核心数据主要来自于销售历史数据,AFR缺乏集成的供给链计划,可能会导致高库存或低定单满足率,轻易形成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从而导致供给链整体运作效率降低,影响供给链上企业的快速响应时间,导致客户满足度下降。
  为了解决AFR的上述缺点,有学者提出了供给商治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简称VMI)模式,VMI是以零售商和供给商双方都获得最低本钱为目的,在一个共同的协议下由供给商治理库存,并不断监视协议执行情况和修正协议内容,使库存治理得到持续性改进的合作性策略。VMI对减缓供给链中的牛鞭效应的出现有着积极作用,但VMI有以下缺点:
  VMI是单向流程,供给商并未将促销、多存货来源和季节性因素列进考量,在存货方面仍会有不平衡的情况发生。VMI中的框架协议固然是双方协定,但供给商处于主导地位,决策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协商,难免造成失误,供给商可能利用自己的主导地位将企业本钱转嫁给其他合作伙伴,供给链缺乏有效的双赢机制,由此所引发的负面效应将会恶化同其合作伙伴的外部供给链关系,进而导致整体供给链竞争力的削弱。
  
  JMI的基本思想
  
  针对AFR和VMI的不足,有学者又提出了联合库存治理(Joint Managed Inventory,简称JMI)。JMI是基于物流协调中心的库存治理方法。它能有效改善供给链系统中出现的牛鞭效应现象,减少不必要的库存,进步供给链的同步化程度,进而优化供给链的整体运作性能。JMI夸大供给链各节点企业共同参与、制定库存治理计划,各节点企业在共同的协议框架下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给链各节点之间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任何相邻节点企业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如图1所示,供给链上各节点企业在供给链协调治理机制作用下,通过相应的信息系统合作沟通,并通过库存协调治理中心对供给链上的库存进行治理。
  
  实施JMI的必要条件
  
  JMI的实施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它需要供给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相互合作,需要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持。
  供给链中各节点企业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相互信任是JMI成功实施的基础,良好的沟通是JMI成功的保证。为了保证供给链上各节点企业的良好沟通,供给链上各节点企业应协商建立JMI框架协议,从而保障供给链上信息流的有效沟通,实现供给链上各节点企业对市场需求信息在猜测、生产、运输计划和竞争策略等方面的共同设计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