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网络的本质及其竞争上风

时间:2023-03-21 15:25:53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价值网络的本质及其竞争上风

内容提要:本文对合作网络的最新形式——价值网络的概念及其本质进行了深进地分析,揭示了其价值创造和价值传递的基本机制及关键影响因素,并探讨了它对于传统竞争上风理论的影响及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关键词:价值网络,价值创造,价值传递,竞争上风  如何塑造竞争上风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传统的竞争上风理论通常将企业看作一个自治的实体,无论是通过价值链的某个环节建立本钱领先上风或差异化胜出(Potter,1985),还是将视角专注于企业内部的资源与能力(Barney,1991),企业都被看成非人格化的市场中的一个原子,相互竞争以谋求利益。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依靠企业内部资源、能力建立的竞争上风在不可模仿的同时,也使企业陷进对资源及由能力形成的惯例的依靠与束缚之中。同样,在某一价值链环节具有独特上风的企业缺乏在价值链环节上移动的能力。在市场竞争高度动态和不确定的情况下,将企业作为原子看待很轻易使企业陷进孤立的境地,忽视对于外部资源的获取和组织间学习能力的积累,缺乏动态的适应能力。  于是一些研究开始转向从联系、网络的角度分析企业的竞争力。在对产业区、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上风的研究中发现(Porter,1990;Chandier,1990;Piore,1984),企业在贸易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属的与地域相联系的企业网络。Gulati(2000)在综合前人文献的基础上指出,用孤立的原子式的观点看待企业是远远不够的,越来越多的企业处于网络组织之中。这个网络不仅有供给商、顾客,同时还有竞争对手;维系网络存在的联系跨越产业甚至国界,包括战略同盟、合作伙伴、长期供方一买方等合作关系。Suzanne Berger将这种网络称为价值网络。事实上,不同企业间的价值链的关系已经演变为价值网络的关系,企业内部的行为主体间关系及业务联系也已构成内在的价值网络关系。有关文献则指出价值网络反映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人们长期忽视了它的影响(李垣、刘益, 2001)。Sriniras(1999)以为,这些组织形式在产品快速导进市场的同时,依然保持了高质量和低本钱,组织的最大特点是价值链各环节由不同的成员动态组成,形成拓扑空间和价值活动的网络。  然而,已有的文献对于价值网络的概念表述比较模糊,同时对于价值网络创造价值的方式缺乏深进的研究。本文在对已有价值网络文献进行深进研究的基础上,对价值网络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价值创造的方式和价值传递的机制。试图在综合资源与能力学派的优秀成果与网络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揭示价值网络成员及网络的整体竞争上风,并提出市场竞争主体的转换,由企业间的直接对抗转换为企业组成的价值网络各个层面的整体抗衡。  一、价值网络的概念及其本质  价值网络是由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价值天生、分配、转移和使用的关系及其结构。价值网络改进了价值识别体系并扩大了资源的价值影响,同时使组织间联系具有交互、进化、扩展和环境依靠的生态特性(李垣、刘益,2001)。  Suzanne Berger以为,价值网络的基本特征是从分离的而不是垂直一体化的产业组织形式来理解范围、规模的外部经济特性,这导致对资源、能力的研究从企业内部向外部拓展。在这种观点下,企业被以为是置身于资源、信息等物质流所组成的网络之中。价值网络潜伏地为企业提供获取信息、资源、市场、技术以及通过学习得到规模和范围经济的可能性,并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如风险共享,价值活动或组织功能的外包,组织能力的提升等。  从交易本钱的角度来理解,价值网络是一种与市场和公司相区分的独立的治理形式与合作关系的治理结构。Carney以为,在外部市场对企业的弹性要求不断进步的情况下,纵向一体化将在(相对)降低交易本钱的同时,造成固化本钱的上涨,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弹性与适应能力。而网络组织则能够在保证企业弹性的情况下,通过有效地控制投资本钱和对一般资产的最大利用来避免交易本钱的增加,获得比较竞争上风。在他看来,网络的特有竞争力部分地来自于对资产最理想配置的组合能力。  价值网络的本质是在专业化分工的生产服务模式下,通过一定的价值传递机制,在相应的治理框架下,由处于价值链(产业链)上不同阶段和相对固化的彼此具有某种专用资产的企业及相关利益体组合在一起,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它是产品或服务价值的不可分割性或互补性导致共同创造这一价值的企业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价值网络。每一个网络成员创造的价值都是终极价值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是由每个价值网络的成员创造并由价值网络整合而成的。  价值网络的思想打破了传统价值链的线性思维和价值活动顺序分离的机械模式,围绕顾客价值重构原有的价值链,使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不同的主体按照整体价值最优的原则相互衔接、融合、动态互动。利益主体在关注自身价值的同时,更加关注价值网络上的各节点的联系,冲破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壁垒,进步网络在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及其对价值创造的推动作用。  二、价值网络的动力学模型  1.价值网络的动力学模型及其特点  在Porter将价值链的概念引进战略治理领域后的近 20年中,企业界和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日本企业最先运用了价值链治理,试图将制造过程中所有因素同一起来,以更好地控制供给商和分销商,加强制造企业与其供给商之间的合作,进步产品质量。由此而形成了全球著名的日本式序列系统(keiresu)。此后,美国总结了日本的经验,发展了自己的精益制造模式。无论是序列系统还是精益制造,都是夸大价值链的联系与集成思想的成功实践。文献则对另一种制造模式——灵活制造模式进行了研究,这种模式的主体被称为虚拟企业(Srinivas,1999; Michael,2000;Bemd,2001;John,1992)。虚拟企业在市场机会出现时组建,而在机会消失时解散。这是一种灵活制造模式,夸大的是临时的合作关系和价值链适度分离,是从价值链解构的角度运用价值链的思想。精益制造和灵活制造模式有助于我们深进理解价值网络的动力学特征。  精益制造模式从整个价值系统的角度看待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注重各个价值活动的本钱、质量控制,夸大价值系统之间价值链的衔接,治理的视野扩展到了整个价值系统。但它仍然呈线性模式。固然将供给商纳进整个战略体系,但供给商按照产品的层次及合作程度分为各个级别,合作与控制通常在相邻的两个级别之间进行,很少有跨级别的信息活动。领导厂商与供给商及供给商与其供给商之间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如图1所示)。这是精益制造模式的等级式治理决定的。图1

【价值网络的本质及其竞争上风】相关文章:

试论诚信及其价值06-01

高新技术产品动态竞争上风分析06-02

浅谈数学精神及其教育价值04-21

公允价值、预期现值法及其应用06-01

电磁波及其经济价值分析12-30

论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05-31

试论儒家科技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05-09

动画片中召唤结构及其价值展现探讨05-10

简析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当代价值09-24

浅析艺术的本质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