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知识型企业激励机制设计

时间:2020-10-16 19:34:35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知识型企业激励机制设计

[论文关键词]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激励机制  论文摘要]文章从不同学者对知识型企业所有权逻辑的分析出发,综合运用经济学理论对激励题目进行研究,并结合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的特点,设计出符合其特点的一系列激励机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成为企业价值的主要贡献因素。由于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如何针对其特性设计有效的知识型企业激励机制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1 知识型企业及其所有权安排
  
  根据经合组织的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形态。因此,可以把知识型企业理解为,以知识经济为条件,从事知识和信息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
  随着知识型企业的出现,一些学者对熊彼特和加尔布雷思的企业权力转移理论进行研究,提出了人力资本所有者将主导企业的经营治理权,并且“在知识型企业中,创新者成为委托人,创新者和经营者共同分享企业剩余”。王胜今等学者从人力资本理论出发,以为知识并没有超越资本等要素成为一种独立的,并且最主要的生产要素。通过考察美国风险投资企业——最典型的知识型企业的发展,他们提出,知识型企业中人力资本并非企业风险的最大承担者。风险投资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在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获得快速发展。我国的风险投资在20世纪80年代才起步,而其他知识型企业,也多在21世纪初知识经济的概念导进后开始发展。在风险投资发展最成熟的美国,在其发展的壮盛时期,风险企业中人力资本所有者并未能控制企业所有权。所以我们以为,创新者成为委托人的观点具有理论上的前瞻性,代表了今后发展的可能,但对目前中国的知识型企业还不现实。基于这种知识型企业所有权安排逻辑,我们将从经济学的综合角度出发,针对性地设计新的激励机制。
  
  2 经济学视角的激励机制考察
  
  激励题目产生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在企业利益相关者群体中,由于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拥有的不匹配,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就会发生道德风险,企业激励题目由此而生。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经济学,委托一代理理论的兴起,经济学理论对激励机制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经济学家对企业组织中激励题目产生的原因及如何进行有效激励这一基本命题从不同视角展开研究。
  现代企业理论对激励题目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显性激励机制和隐性激励机制。两种激励机制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契约的不完整性。显性激励理论主张以明文规定的激励合约形式,把代理_人或激励对象的期看收进和企业经营绩效挂钩,通过补偿政策诱使代理人的目标函数和所有者利益趋于一致。主要以团队生产理论、委托一代理理论和人力资本产权理论为代表。隐性激励理论夸大企业内外部各种因素,如市场竞争、职业声誉和企业文化等所蕴涵的激励功能,并通过竞争激励、声誉机制、内部劳动力市场等理论分析激励功能如何发挥。这样,两种激励机制分别从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的角度出发,共同解决契约不完备导致的激励不相容。
  显性激励理论以为,解决企业激励题目,必须使激励对象的利益和其行为后果联系起来。通常的做法是实行基于业绩评价的报酬性补偿方案,如年薪制、股票期权和员工持股计划等,在企业激励实践中操纵性很强。但是,基于业绩评价的显性激励在履约过程中会碰到经营业绩无法正确衡量,以及业绩衡量指标选择不当造成激励扭曲等困难。为弥补显性激励理论的局限性,隐性激励理论以“社会人”的假设为逻辑出发点,充分挖掘和论证企业内外部具有潜伏激励功能的各种机制,如效率工资、奖金和职位提升,以及利用声誉机制和经理市场的竞争压力影响代理人的长期行为。在企业正式激励制度安排的基础上,隐性激励是作为一种有效补充,本钱低,激励作用持久,并能够使激励客体实现有效的自我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