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私营企业治理结构中的独立董事制度

时间:2020-10-16 19:34:50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论私营企业治理结构中的独立董事制度

摘要:我国私营企业在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开始遭遇瓶颈,其不完善的治理结构开始成为制约私企发展的严重障碍,完善私营企业治理结构、进步企业的治理决策水平成为私企发展确当务之急。而独立董事制度正是一种可以有效监视和进步企业治理决策水平的制度安排,在私营企业中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对规范私营企业经营治理、促进私营企业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独立董事;私营企业;治理结构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私营企业普遍开始面临不同程度的经营困境,其不完善的治理结构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不适应开始成为制约私企发展的严重障碍,完善私营企业治理结构、进步企业的治理决策水平成为私企发展确当务之急。而独立董事制度是有效进步企业决策水平、监视和治理能力的一种制度安排,在私营企业治理结构中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对规范私营经济的决策、促进私营企业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一、 独立董事制度概述
  
  独立董事制度起源于美国,又称外部董事、非执行董事或非经营董事,是指不在所受聘公司担任除董事及董事会内职务以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独立客观判定的实质性利益关系的董事。独立董事的意义在于“独立”二字上,独立性表现在他们既不是经营者,与经营者没有利益牵连;也不是交易关联方,与企业没有债权债务关系;而是把握行业信息和决策知识的局外人。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独立董事制度已经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企业制度,受到广泛的应用。
  在我国,2001年8月21日中国证券会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决定在我国上市公司推行独立董事制度,其目的是使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形成新的、更为有效的约束主体、完善董事会领导体制、建立科学治理结构的制衡机制,并有利于增进公司的透明度,促进公司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完善法人治理机制。
  
  二、 我国私营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题目
  
  从企业产权结构看,我国私营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度低。私营企业家集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于一身,特别是在企业经营治理职员任免上的家族化、亲缘化,其重要岗位往往安排其家组成员,不重视从外部引进高级专业治理人才,不重视利益分配机制的科学安排和正式契约的规范约束导致治理者素质跟不上企业规模的扩展,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从公司治理机制看,我国私营企业主要以家族主导型治理结构模式为主。这种治理结构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成员内的权力分配和制衡为核心的。固然企业中存在股东会、董事会及经理层,但尽大多数企业中的董事会成员、经营治理职员的来源具有封闭性和家族化特征。在这种状况下,企业决策通常仍以企业主个人决策为主,董事会、股东会和经理层的决策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可以看出,我国私营企业产权结构和治理机制家族化的这一缺陷,使得原本应该在企业经营决策和监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的董事会成为虚设,这将直接影响企业发展中的重大经营决策甚至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如何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进步企业治理水平已经成为私营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题目。
  
  三、 私营企业治理结构引进独立董事制度的必要性
  
  如上所述,我国私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逐步规范的政策环境下持续发展,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势在必行。而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主将面临着一个两难的窘境:一方面从企业自身来看,有很多人以为只要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治理层为核心的公司治理结构就算完成了企业的公司制改革,但是由于私营企业产权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企业主不愿也不可能开释企业的经营决策权,这也就意味着企业治理结构中各层级职员配置仍然会像以前一样,家族化、封闭化现象严重,公司制改革失往意义;另一方面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由于决策权和经营治理权的合二为一,决策上缺少必要的监视、经营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经营不透明、社会属性和社会功能的下降,势必将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独立董事制度无疑是解决这一两难境地的一种选择,独立董事作为企业的“外脑”,会给企业带来新的观念与广泛的信息资源,又不影响企业主对企业的领导权和控制权。独立董事的存在可能使一向我行我素的私营企业主们感到一些“约束”,但正是这些“约束”才可以促使企业提升经营决策水平,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