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与回归:对当前农村研究的几点评论

时间:2023-03-07 16:32:12 其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走出与回归:对当前农村研究的几点评论

毕业论文

          摘要: 当前的农村研究处在1个新的转折点上,转型期的农村研究与农村研究的转型成了1个高度相关的问题,研究者1定要从那种跟风式的热点研究中走出来,加强对重大基础问题的研究;要进1步沉潜到当代中国农村的事实与经验中去,打破对当代中国农村的本质主义的抽象理解; 要正确处理中国经验与西方理论的关系,坚持农村经验本位,坚持真正的社会科学立场;要对当前农村调查研究的前提、方法及观点进行较为严肃的学术探讨,在农村调查研究的前提性层面展开讨论,把对3农问题的道德式论证拉回到现实主义的层面上来,以冀将农村研究推向深入。                   关键词: 3农问题; 农村研究; 实证研究                   走出热点 回归学术                     我们的农村研究者在研究些什么? 这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更是社会大众所关注的问题,但却少有人给出1个简洁清晰的回答,不知是农村研究的深奥使然。还是其他的问题观然,笔者近来对前辈学者的研究做了1简单观照,有1些想法,不吐不快,拿出来求教于大方。在农村研究领域中,从既有的研究来看,短平快的研究多,基础性的研究少;关注热点、炒作概念的研究多,扎实的理论探讨少。那些看起来很火的研究,要么关注1些热点性的事件,要么做1些假大空的对策性研究,要么在1种新贩进来的洋理论的名义下组织些并不完整的事实,要么表述自己的1种文人式的忧国忧民,要么以启蒙者自居,呼唤给农民以“国民待遇”。看看现在的大多数3农学人,其招式不外乎上面的几种。这类所谓的农村研究在世纪之交3农问题10分严重的情势下,忽然间大量涌现出来,真是“忽如1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但在笔者看来,这类研究很难称之为真正的学术研究,那些不知所云的跟风式的研究,注定是要昙花1现的。当然,其大量涌现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的。这类研究之所以在世纪之交受到世人的关注和追捧,在某种意义上并不是由于其学术追求,而是缘于大家对作为公共话题的3农问题的强烈关注。对之,我们可以作1个知识社会学的考察,从中可以很清楚地呈现出知识生产与国家、社会的多维关系。                   但问题是,在税费改革之后,我国农村的形势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好转,3农问题的形势也有了1个很大的变化,相应地,农村研究也就面临着1个新的形势,或者说当前的农村研究处在1个新的转折点上。笔者认为,新时期的农村研究急需走出热点,回归学术。大家都能感觉到,农村研究作为1个公共话题域的效应较之于以前已不是太明显。当前,转型期的农村研究与农村研究的转型成了1个高度相关的问题,3农大势的变化是1个最重要的外在原因,另1个最直接的原因则在于农村研究的内部。现在看来,前1阶段农村研究中不同学人成果的功力之深浅,质量之高低,问题之真假,都相当清楚了。这1时期的农村研究虽然泡沫多,精品少,但也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所以,对后来者来说,农村研究的门槛无形中大大提高了,后来者必须在研究上付出更多的努力,才可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突破。                   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1定要从那种跟风式的热点研究中走出来,加强对重大基础问题的研究,以图有所突破。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和初步的探索。首先,通过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当然是在大量经验调查的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其次,要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在学理性方面有所提升; 再次,在大量的表象下,哪些是基础性的问题,哪些是无关大局的问题甚至假问题,研究者1定要分清楚,要着重研究那些基础性的长时段的问题,研究那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基础性问题,科学建构研究对象,力避那种朴素的经验主义研究和为西方理论做脚注的研究,力争从中国社会中生长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理论来;最后,当前的农村研究,与西方理论对话的多,不知所云的多,而从中国农村建构中国理论的少,对中国农村加以具体的整体把握的少,所以,研究者要有不怕被别人说没理论的勇气,从而才能进行真正的基于本土经验的理论提炼。                   走出经典 谱写新篇                   任何1个领域的学术研究,都有自己独特的问题意识和具体进路,由此,也就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积累。任何1项新的研究,不管研究者是否有意,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和开展研究的,农村研究作为当前学界的1个热点领域,当然也不例外。                   笔者在上1节的讨论中认为,当前的农村研究之所以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主要是因为3农问题在世纪之交成为举国关注的公共话题,而不是因为研究者的学术造诣有多高,并对当前农村研究过分追逐热点的现象给予了批评,认为当前农村研究的出路在于回归学术。而1旦进入学术化或曰学科化的农村研究,我们便会发现,在当前的农村研究中,有1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就是为数不多的几本著作支配了当前学理性的农村研究,这些著作在农村研究领域被奉为经典,笔者在这里姑且称之为农村研究中的经典之作。这些经典之作主要分为两类:1类是上个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所做的1批研究,主要是费孝通、林耀华、杨懋春等人的农村研究,包括《乡土中国》、《江村经济》、《金翼》、《山东台头:1个中国村庄》等著作。这些著作主要是社会人类学的研究,被认为是村落社区研究的典范,其问题意识和研究进路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村庄研究,形成了乡村研究中著名的“社区范式”,并受到国际学界的高度认可;另1类主要是黄宗智、杜赞奇、弗里德曼以及施坚雅等人的研究,主要的代表性著作有《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3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文化、权力与国家》、《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等。这类研究以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为主,以历史上的近代中国农村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由国外的中国研究者完成的。与第1类研究不同的是,这些海外的中国农村研究在国外社会科学界处于边缘位置,在某种意义上只是西方现代社会科学理论的消费者。                   当前的农村研究,不管是问题意识,还是研究进路,乃至表述方式,都受到了上述两类经典研究的影响。也就是说,当前的农村研究主要是在上述经典研究所开创的研究范式的支配下进行的,今天的研究者以经典研究中提出的问题为基础,提出自己的问题,并由此形成了1个个的对话领域,涌现出了1批学术著作。                   但在当前的农村研究中却也存在着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首先,经典研究的研究对象是近代中国农村,研究者的问题意识来自当时的事实与问题,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问题,并将之概念化。应该说,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表述问题的方式,都是非常成功的,也是非常有特点的。但问题是,当代中国农村经过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渗透,与近代中国农村相比显然已具有1种突生性质,而诸多当代中国农村的研究者们却不是将立足点放在当下农村,而是动不动就回到历史,试图在1种历史变迁的进程中来理解当代农村。他们当然有“1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理念的支持,而以近代中国农村为研究对象的经典研究提出的问题则是他们的对话对象,这样1来,当代中国农村也就只有在学者建构的历史序列中才能得到理解,而当代中国农村却是愈来愈模糊了。其次,经典研究的研究进路或曰研究范式虽然对当前的农村研究有重要意义,但其并不是基础理论意义上的,充其量只是在中层理论的层面上获得自身的意义,而中层理论区别于宏大理论的1个最大特点,就是它是基于具体经验的提炼。正如上1个问题中提到的,当代中国农村的事实与经验较之于近代中国农村显然具有了某种突生的性质,所以,将经典研究的研究范式直接应用于当代中国农村研究,肯定是不合适的,而当前的农村研究则大都是在经典范式的支配下展开的,从而导致了当前的农村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并无大的突破。这应该引起研究者的充分重视和反思。                   由此,为了将学理化的农村研究推向深入,在研究范式上取得突破,笔者认为当前的农村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自己的努力。首先,抛弃历史主义的研究进路,就在现实中研究现实问题,而不是动不动就回到历史,进1步沉浸到当代中国农村的事实与经验中去,从事实与经验中提出问题,并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寻求表述问题的方式;其次,打破对当代中国农村的本质主义的抽象理解,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不同区域的农村进行比较研究,在不同区域农村的经验与问题中培养学术敏感,通过区域比较,建构出基于当代中国农村经验的问题、概念和理论;最后,弃宏大理论对当前农村研究的笼罩性支配,学习经典研究建构中层概念的方法,通过对当代中国农村经验的具体把握,建构出基于具体经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中层概念,为进1步的理论提升提供基础。                   走出模仿 回归原创                   1般地讲,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理论与经验的关系是1对基本关系,而理论必须立基于经验则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1个通识,但在中国语境的社会科学研究中,由于社会科学的舶来品性质,却使这1问题变得复杂起来,不得不面临1个什么经验、什么理论的问题。在当前的农村研究中,这1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正是对理论与经验的关系这1基本问题存在认识上的模糊和分歧,导致当前的农村研究过分依赖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和海外中国研究,而对当下的农村经验却重视不够,只是将其作为诠释西方理论的素材,这样就出现了中国农村经验与西方理论的对应关系。且中国农村经验只有在西方理论的映照下才呈现出自身的意义,这样1来,就从根本上颠倒了经验与理论的关系,而这1研究取向却成了当下农村研究的主流取向。但在笔者看来,这类农村研究并不是真正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研究,而只是停留在思维训练阶段的模仿式的研究,因为它并没有真正从中国农村经验中建构出自己的问题、概念和理论,当然也不可能做到,并且由于它只是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消费者,实际上也没有当然也不可能为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                   在当前的农村研究中,这种模仿式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农村研究。1个层面的研究主要模仿海外的中国农村研究,在当代中国农村研究中,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改革开放使他们有机会进入中国村庄进行田野调查,获得了较为丰富的农村经验,并有1些较为深刻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1般都受过较为严格的社会科学训练,其作品较为规范,国内的研究者往往认为他们的研究才是真正的社会科学研究。这里面当然有本土研究追求规范化和与国际接轨的诉求,这样1来,海外的中国农村研究甚至包括港台地区学者的研究成果就成了国内研究者竞相模仿的对象,国内学者并且非常喜欢引用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反倒对本土学者的研究成果视而不见;另1个层面的模仿是基础理论和方法论层面上的模仿,这些研究者的西学功底较为深厚,对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有较为精深的把握和理解,并将之应用于中国农村研究。他们先是通过学术训练掌握了工具和方法,再去进行具体的中国农村研究。应该说,这类研究的学理性较强,提出了较好的问题,并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在方法论意义上为当前的农村研究提供了较好的认识视角和分析方法,但在本体论意义上却陷入了失语状态。因为在他们的研究中,本来作为1个整体的中国农村却是支离破碎的。另外,还有1些学者过分迷信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简直达到了将其神话的地步,在他们看来,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已经很完善了,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创新的可能了,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去论证它,论证它在中国语境中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这在笔者看来,显然是陷入了1种宿命主义的困境之中,哪还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立场。                   针对当前农村研究中的这种模仿之风盛行、原创性研究不足的现状,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首先,正确认识经验与理论的1般性关系,在农村研究中处理好中国经验与西方理论的关系,坚持农村经验本位,坚持真正的社会科学立场;其次,正确认识思维训练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关系,在认真学习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同时,以1种真正的社会科学的方式关怀中国社会。社会科学训练提供给我们知识、技能和方法,但这并不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全部,或者说还只是处于思维训练的阶段,真正的社会科学研究应该从中国农村经验出发,以认识和理解中国农村为终极指归,并在这1过程中发展出基于农村经验的概念和理论;再次,要处理好规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应该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对学术研究规范化的提倡和推行,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对于增强中国社会科学的自主性起了重要作用,但规范化的标准无疑是西方社会科学的标准,这样1来,学术研究的规范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演变成了“西方化”甚至是“美国化”,由此,旨在增强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规范化运动,却从另1个层面上损害了中国社会科学的自主性,因为规范化导致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笼罩在西方社会科学之下,致使本土化的社会科学研究几乎难以开展,严重窒息了本土原创性研究的空间,使1些曾经对本土化研究作出过努力的中青年学者,都在规范化的旗帜下抛弃了原来的想法,而进入了西方社会科学的轨道,这在农村研究领域体现得较为明显;最后,处理好宏大理论与具体经验的关系,彻底弃西方宏大理论对当前农村研究的笼罩性支配,进1步沉浸到中国农村经验中去,在此基础上,建构基于具体经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中层概念,在宏大理论与具体经验之间寻求突破,最终使基于中国农村经验的原创性理论建构取得自己的位置和意义。                   放下道德 回归实证                   1般地讲,在学术研究中,有两种主要的研究进路,1种是理想式的道德论证,1种是基于现实的实证分析。应该说,这两种论证方式在学理层面上并无高低优劣之分,各自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道德论证强调事物的应然状态,具有社会批判意义,往往在终极价值上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而基于现实经验的实证研究则强调事物的实然状态,追求对事物的真实理解,在应用价值上为社会进步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知识和方案。从西方学术史的发展脉络来看,自从亚里士多德提出应然/实然的2分以来,道德式论证和实证研究就1直作为两种主要的研究进路在学术研究中占有各自的位置。在启蒙运动时代,应然分析占主导地位,“那是1个用头立地的时代,1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理由”。而进入19世纪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证研究开始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在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革命之后,实证研究完全占了上风。即使如此,道德论证仍然占有自己的1席之地,在学术研究中,2者大都能坚守自己的边界,并在各自的边界内取得各自的意义。                   但在当前的中国农村研究中,道德论证与实证研究

走出与回归:对当前农村研究的几点评论

[1]  

【走出与回归:对当前农村研究的几点评论】相关文章:

当前煤矿通讯技术研究05-23

探析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05-25

关于企业设备管理基础工作的几点探索性研究论文04-17

如何让英语回归生活05-02

「评论」寻找学院批评的灵魂06-09

中国农村留守老年人保障问题研究05-11

如何做到“回归生活”05-13

关于当前信仰缺失的原因探析05-31

农村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研究08-15

生态回归与生态自我之成型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