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的改造-以江西为视角的分析

时间:2017-12-14 08:44:59 其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传统农业的改造-以江西为视角的分析

??一. 传统和现代农业的界定?

传统农业的改造-以江西为视角的分析

  在进入对江西传统农业改造的分析研究之前,为了准确地把握现阶段江西农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改造的方向,必须对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从一般的意义上作出界定,概括其典型特征。从农业发展史的角度看,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阶段。原始农业是人类早期以渔猎和采集获取食物的农业生产方式。据学家考证,这一生产方式大约存在了200万年。传统农业是在原始农业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以种植谷物和养殖家畜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一生产方式大约发生于公元前8000年,大致是旧石器时代的末期。现代农业是18世纪革命后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以现代技术武装的农业生产方式。传统农业有以下特征:?

  1、 以手工工具为主要工具,以畜力为主要动力?

  劳动者的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虽然有农闲的时间,但劳动者的年劳动量如折算成标准工作日的话(如每天以8小时计),则仍然会远远超过年劳动自然日。劳动者如此投入劳动,并非是由于劳动边际出产率高,恰恰相反,劳动者的边际产出率很低??(1)?。劳动者之所以延长日劳动时间和增加劳动强度,一方面是在劳动工具简陋的情况下,希望通过增加劳动量,尽可能增加产出量,哪怕这个增加量是极其有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农业是生物生命的生产过程,生产必须按照生命生产的过程进行,为适时下种、锄草、收割,有时就必须延长劳动时间。所以,这里前者发生作用的是规律,而后者服从的是生物(自然)规律。

  2、 农业的积累率很低?

  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可供积累的剩余不多,另一方是由于没有可供增加的投入要素。就一个家庭而言,在一定时期里,土地、劳动力以及技术的投入基本上是不变的,新一轮生产过程不过是上一轮生产过程的简单重复,甚至作物种类、作物在地块间安排,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生产技术的保存和传续依赖于长者对后来者的言传身教,因而几乎世代不变。与此相应的是,单位产出水平几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年度间的丰欠主要取决于气候的好坏。增长对食品需求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对土地利用的由近而远、由平原而山地、由肥沃土地而贫瘠土地的推进式扩张。

  3、 系统的封闭性?

  家庭是一个独立的生产系统,从角度看,这个系统几乎是封闭的。其生存主要依赖于其内部能量和物质的自我循环。如家庭生活所需的食品、燃料,生产所需的种子、肥料、动力等都由家庭自给。只是在偶然的场合,这个系统才与外部发生联系,如将多余的粮食、蔬菜、禽蛋之类在附近的村镇或集市上出售,在邻里之间进行某些作物种子的交换、某些大型农具或役畜的借用等。

  ?4、 对自然力的有限利用?

  生产者通过对自然界的长期接触、观察、体验,对自然界活动、变化的规律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形成了一定的经验性认识,并创造了一些利用自然力的农艺技术,如合理密植、立体种植、间作套种,利用风力、水力作为农具的作业动力,利用植物、动物的某些特性达到培植肥力、养护作物或防治病虫害的目的等。这些农艺技术对于提高传统农业的生产力,使传统农业在生产工具极端落后并处于封闭的情况下能长期生存和缓慢发展的重要原因。

  现代农业是目前人类正在实践着和发展着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一方式有如下特征:?

  1、 生产技术的现代化?

  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包括生产条件的现代化、生产物本身的现代化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化。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包括发达的灌溉系统、发达的系统、发达的农村通讯系统以及良好的生态等。这些是现代农业的生产和流通高效运行所必需的外部条件。对于灌溉、交通和通讯的重要性人们认识得比较清楚,但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却并不是一开始就认识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曾普遍发生过对森林的掠夺性开采、对土地的掠夺性经营,由此导致水土流失、气候反常、灾害频繁;滥施化肥、农,由此造成了土壤板结、污染,农产品质量严重下降。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之后,人们才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条件。生物本身的现代化是指通过现代育种技术,培育优良的动植物新品种,动植物朝着更符合人类需要的方向转变,如作物更强的抗病虫害、抗倒伏的能力,更高的产量,更高的质量等。现代育种技术目前已从杂交技术进入到基因技术的发展阶段,转基因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是育种技术的一次巨大革命。它使生物的生产朝着人类上述的预期目标迈进成为了现实。因而它为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食品不足提高了可能。同时,由于其具有抗病虫害能力和地力消耗少等特点,因而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这为减轻农药、化肥对环境的压力提供了可能。不过,目前也有人对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置疑。这有待实践的。

  生产手段的现代化主要包括化、化学化和信息化。

  机器化曾被认为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但机械化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一般说来,在地少人多且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机械化对于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人多地少,且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和地区,生产过程的全面机械化会造成农业中潜在失业人口的增加,并提高农业的生产,因此,并不合算。但在某些劳动强度大、时效性要求高的生产环节实现机械化仍然是必要和合算的,如土地翻耕、谷物脱粒等。因此,对于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地位,必须因时、因地,作具体分析。

  化学化是指化肥、农药、农膜以及动植物生长激素的运用,曾被认为是农业的一次重大革命。化肥的使用克服了农家肥供给不足和在植物所需营养配比方面的可能存在的缺陷;农药的使用则使原先最困扰农民的农业病虫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农膜的使用则为构造农业的人工生态提供了技术条件;各种生长激素的运用则直接加速了动植物的生长,缩短了动植生长和收获的所需要的时间。这四项技术应用的成就在于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但人们最终发现,这四项技术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和农产品的污染。因此,这四项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的手段受到了挑战,尤其是食品的农药和生长激素残留的存在,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因此,在农药、化肥及生长激素等有害副作用没有得到有效改善或控制之前,化学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不仅不宜强化,而且需要作一定的限制。

  信息化这里指的是及网络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一般机械应用不同的是,它不仅代替了人的一部分体力劳动,而且通过其对人类智力的储存,最终替代人的一部分脑力劳动,使生产过程有可能满足最优化的要求,如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喷溉技术,既满足作物对水份的需求,又最大限度地节约用水;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控制室内生产的温度、湿度和养份调节,从而使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成为可能。网络技术的应用缩短了人们进行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拓展了的边界(虚拟市场),使信息交流更为充分,商品交易更为活跃,尤其是网上交易和网上结算,更是大大地节约了交易成本。信息化使现代农业的发展进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2、 生产组织方式的现代化?

  组织方式的现代化包括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经营和工厂化生产。

  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分工表现为原先包含在农业生产中的某些环节从农业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独立成为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专门部门。如种籽的培育、供应、病虫害的防治、土地的翻耕、作物收割、产品的储运以及农业科研和等。这样,农业的生产过程被简化为只是对动植物生长过程的直接。反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