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

时间:2020-10-03 08:43:00 其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

  
  论文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症状;发生规律;危害;防治方法

  论文摘要
介绍了小麦赤霉病的症状、发生规律及其对人畜健康的危害,了其防治方法,包括深耕灭茬、消灭菌源、选用抗病品种、进行种子处理、剂防治等内容。
  
  
  
  近两年来,小麦赤霉病在淮南市很多地区流行发生,危害较严重。2008年淮南市小麦中等发生(病穗率10%~20%,发生面积比例大于30%),部分小麦偏重发生(病穗率达20%~30%,发生面积比例大于30%)。
  
  1 症状
  
  小麦各生育阶段均能受害,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在田间以穗腐最为常见。其次为秆腐,苗腐发生不普遍。穗腐发生时通常在乳熟期于小穗颖片基部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病情扩展可达整个小穗或多个小穗。小麦病小穗或病穗呈枯黄色,潮湿天气在颖片合缝处或小穗基部长出粉红色粘胶状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若穗轴或穗颈受侵染可造成白穗。
  在病害发生后期,若遇潮湿天气,长粉红色霉层的地方会长出黑色小颗粒,即病菌子囊壳。种子萌发至幼苗期若病菌侵染幼芽鞘、根鞘或根,可引起褐色腐烂,使种子不出苗或出土后死亡,即苗枯,病部也可长出粉红色霉层。茎基部受害后变褐色,后期变软腐烂,造成整株死亡,即茎基腐。拔起病株时,易在茎基腐烂处撕断,不能连根拔起。当麦穗受害轻时,一般不表现症状,或只局部一个或数个小穗发病。
  
  2 发生规律
  
  小麦赤霉病属于偶发性的气候型病害,赤霉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菌量、作物生育期和品种的抗病性等因素有关,其相互配合的'程度对病害的流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发生轻重主要取决于小麦抽穗扬花期间的天气情况。小麦抽穗扬花期间若遇连续阴雨,气温保持在15℃以上,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土表相对湿度达85%以上时,子囊壳产生快,菌量多;小麦抽穗前,病残体内的子囊壳发生率上升到10%~20%以上时,就达到流行发生菌量水平,赤霉病将大发生。
  因为病菌侵入穗部是以花药为媒介,小麦齐穗后易感病且以开花期的感病率最高。小麦品种由于开花期有前有后,因而形成的感病程度不同。品种间的感病性决定了扬花阶段的气候条件、播种期的早晚等因素。一般早播的麦田,花期早,常能躲过病菌侵染流行阶段,减轻发病程度;而迟播的麦田,花期相应推迟,抽穗阶段经常遇到病害流行季节,受害时间长,病害程度加重。此外,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排水不良的麦田,由于田间湿度过大,也有利于赤霉病的发生。施用氮肥过多、肥效迟,致使小麦徒长,降低了植株的抗病力,并使抽穗成熟期推迟,发病加重。而春季防治期由于连续阴雨,不同小麦品种花期不一,给赤霉病菌的侵染提供更多机会,且农民防治病害的积极性不高,也是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