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西改善民生与社会建设的思考

时间:2017-12-02 我要投稿

  [论文摘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广西是少数民族最多的自治区,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民生与社会建设问题呈现出新的状况,要深入分析改善民生面临的新问题,充分发挥社会建设的功能,搞好社会建设的重点工程,进一步推进民生的改善与社会的和谐。

  [论文关键词]改善民生;和谐社会;社会建设
  
  一、新时期广西民族地区的民生问题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西南部接壤越南连东盟,是以壮族为主体,有12个民族聚集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一个经济占较大比重、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居于中下水平。在新的社会转型时期,广西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社会结构转型步伐加快,原有的民生问题呈现出新的状况。
  
  (一)民族地区的社会结构不合理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种社会要素、各个社会地位之间相互关系的制度化或模式化体系。社会结构由人口结构、城乡结构、阶层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组成。社会结构是否合理,对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广西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结构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因素。
  1.人口结构不合理。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结构不合理集中体现在年龄结构严重失调。城市化的推进,促使更大规模人口流人城市,其中大部分是中青年人,老人、儿童等留在,原有的家庭结构、养老模式、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由此造成了养老、留守儿童、隔代等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在少数民族落后的、较低的收入水平等因素影响下更突出,与原有的民生问题交织在一起,对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构成潜在的危胁。
  2.家庭结构形式化。广西民族地区的家庭结构、结构模式及其社会整合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家庭规模小型化;--是家庭类型多样化;三是家庭功能变化。随着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传统的家庭结构已发生改变,单亲家庭、残缺家庭、空巢家庭等逐渐增多,致使传统的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流于形式,原先由家庭承担的亲子教育、养育老人等功能逐渐推向社会。
  3.就业结构不稳定。广西的就业结构正在发生显著改变,表现为劳动力在产业、行业、岗位等方面的配置变化,但是民族地区的就业结构不稳定。少数民族地区的绝大部分人从事第一产业,在流入城市、沿海发达地区等地后,所从事的第二产业,大多为简单、重复性工作,技术含量不高;所从事的第三产业,属低端服务性工作,收入水平徘徊不前。还出现从第二、三产业转向第一产业的逆流现象。
  4.阶层结构不合理。社会结构的核心是社会阶层结构。一般认为较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即中等收入者占大多数、较低收入者和较高收入者占少数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中等收入阶层成为社会的主体,各社会要素布局合理、发展均衡是合理的社会结构的重要体现。在广西,尤其是各个民族自治县,大部分是农业人口,收入水平较低,仍有不少家庭年收入不足千元。曾经流行过一种说法,那就是广西“老、少、边、山”都姓“穷”。在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仍有不少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他们生活在大石山区和边远地区,或缺土缺水,或交通不便,生活条件十分恶劣。改革开放后,广西一些边境民族地区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长期战争等原因,经济水平一直较低,贫困面大。总的说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人从事第一产业,收入低,处于社会的底层。即使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向城市涌入,但大多仍从事简单体力劳动,平均收入水平较低。整个社会阶层结构是低收入者占绝大多数、中等收入者占极少数人的倒丁字型结构。这是个极不合理的阶层结构。社会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阶层结构需要长期努力。但在近期内提高低收入水平、扶持特困家庭,或者说进行民生改善是可能的也是必需的。
  
  (二)民族地区的社会流动不顺畅
  社会结构的调整要通过社会流动来实现。社会流动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位置向另一位置的移动,它包括地理空间的流动和职业地位的改变。广西喀斯特岩溶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峰丛连绵,峡谷深切,岩石成堆,干旱缺水,可耕地少;有的是荒山荒坡,土地贫瘠。全区石山面积8.29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2.6%。加之资金缺乏,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商品流通不畅,少数民族农民处于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未能融入竞争开放的经济中。经过几次基础设施大会战、村村通工程,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仍有不少居住偏远、地处山腰的民族村仍没有通公路、水泥路。这些都给少数民族对外流动造成阻碍。从流动的情况来看,少数民族的社会流动一般表现为水平流动,即简单地由农业转向工业、服务业。由于、教育水平、户籍身份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垂直流动性并不强,向上流动的机会并不多,这表现在少数民族在城市里仍从事简单的重复性的劳动,社会地位并没有得到改变。一旦因公受伤、因公致残,丧失劳动力之后返乡,社会流动便中止。
  
  (三)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不健全
  社会保障是保证社会成员最基本生存需求的底线。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除了仍存在与全国其他贫困地区同样的吃饭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还存在着饮水难、行路难、看难、通电话难等问题。一些工程如新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等仍处在试点工作阶段,在不少民族地区并没有推广、普及。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健全,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四)民族地区的社会不适应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深刻转变,不可避免地带来社会的震荡和矛盾。广西是唯一沿海的西部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在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北部湾经济区、打造经济新高地和发展新一极中,广西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区域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剧了少数民族的流动,各种得到更大范围的交流、融合,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少数民族心理的变化、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长期的山居生活、半自给自足生活,给部分人造成甘于偏居一隅、与外世无争的心理惯势,缺乏商品意识和创新意识。面对较落后的经济文化水平,少数民族在与外界进行较全面、深入的交流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的文化自卑感。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与全国的差距持续扩大;不同的民族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也在持续扩大。发展差距持续拉大容易在民族之间形成隔阂,对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产生影响,甚至会引起少数民族的失落感和相对被剥夺感。
关于广西改善民生与社会建设的思考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 最新26个广告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