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民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误区及其完善

时间:2023-03-20 04:46:58 其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民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误区及其完善

摘要: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而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许多民营企业活力不足,管理不善,效率低下。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企业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致使员工的劳动效率和工作努力程度普遍不高,甚至导致企业优秀人才跳槽,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民营企业;激励机制;员工
  
  1 民营企业员工激励中存在的误区
  
  许多民营企业经营者由于缺乏对员工激励的正确认识,在激励过程中往往陷入种困惑。只有把握激励的规律,走出激励的误区,才能有效运用激励手段,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1.1 重“成本”,轻“人本”
  企业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如何使员工充满激情、满怀信心地工作,进而提升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绩效,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是管理的核心问题。虽然有的民营企业家认可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也经常把“以人为本”挂在嘴边,但是并没有从人力资源激励制度的深层去思考对“员工”的投资收益问题。很多经营者仍然将员工的薪酬、奖金、培训等具体的激励措施仅仅视为公司成本的增加,而漠视员工所创造的远远超过人力资源成本的价值。在现实中,因克扣员工工资而引发的劳资冲突时有发生,因缺乏激励导致的核心员工“跳槽”的现象比比皆是,而由此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更是难以弥补。
  1.2 重引进,轻开发
  员工因其掌握着企业所必须的技能和知识而成为人才。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许多民营企业虽已认识到人才的作用而不惜重金引才,却因不了解人才成长的规律而忽视了对人才的培养和开发,缺乏“留住人才”的体制和环境。有的重引进、轻使用,不放心把人才放在重要的岗位上,没有给予人才施展才华的空间,难以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有的重使用、轻开发,忽视对员工的后续开发,使员工长期得不到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这种过度使用也使原先的人才因知识老化而“江郎才尽”。由于缺乏才华发挥的舞台和职业生涯发展的环境,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大大下降,积极性丧失。
  1.3 重共性,轻个性
  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决定行为。满足员工需要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源头。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宿、尊重、自我实现5个层次。不同员工在同一时期的主导需求有差异,即使同一员工在不同时期的主导需求也会不同。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措施必须切中员工的需要,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一方面,各种激励手段具有各自的针对性。另一方面,不同的员工对同一激励手段的反应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现实中,我们往往重视泛泛的激励而忽视员工的个性需要。许多企业忽略与员工的沟通,不重视员工的反馈,没有调查分析员工的个性需求,激励措施“一刀切”,对所有员工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1.4 重“单一”。轻“综合”
  员工需求的个性化决定了激励手段的多样化。而许多民营企业的激励手段呈现出单一化、片面化的特点,缺乏对多种激励措施的综合运用和有机配合。有的过度看重物质刺激,视员工为单纯的“经济人”,忽视员工物质利益以外的其他社会心理需求,助长了员工的功利化倾向,削弱了员工的归宿意识;有的则片面使用精神激励,只停留于各种表彰、授予各种“称号”,而漠视员工物质利益,长此以往,必然流于空洞乏力;还有的过度使用以职行赏,对有一定贡献的员工动辄给予晋升职务的奖励,而无视职务对知识和能力的客观要求,使职务仅仅成了一种荣誉,而失去了它本身的责任性。凡此种种,都是对单一激励手段的过度使用,而激励一旦过度,势必难以为继。
  1.5 重技巧,轻制度
  在实施激励的过程中,有些民营企业也重视借鉴和运用先进的激励方法,激励手段也十分丰富。但往往过于倚重经营者的激励技巧,而忽视激励的制度化建设。许多企业老板习惯于凭个人的好恶和价值观随意地“拍脑袋”对员工进行奖惩,随意性有余而公平性不足。一方面,由于对同等事件的赏罚前后不一,程度各异,使员工缺乏公平感和满意度;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规范、合理的激励制度和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企业无法依据客观的绩效评估结果公正地实施相应的激励,使员工缺乏稳定的行为预期。这种缺乏公正的激励方式往往使员工情绪低落,甚至另谋高就。
  
  2 树立“以人为本”的激励理念
  
  没有正确的观念就没有正确的行动。许多民营企业之所以无法走出各种激励误区,其认识根源在于没有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切实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方能产生理想的激励效果。
  2.1 从“手段”到“目的”
  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手段,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目的。那种视员工为“成本”的观点以人为本,就是片面强调了员工的“工具性”而忽略了员工的“目的性”。其着眼点必然是低工资、少福利,甚至为节约人力成本,不惜损害员工的正当权利。而现在流行的视员工为“资本”的观念也值得商榷。与“成本”思维相比,“资本”思维把员工看作资本,看成能创造更大价值的资源,充分肯定了员工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这无疑是观念上的一种进步和跨越。
  “以人为本”的本质在于以人为根本目的,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企业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求民营企业的管理活动和激励措施必须以满足员工的需求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进行管理;就是要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充分肯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努力创造条件,使员工充分意识到其工作成果对自身、对企业、对社会的意义,让每个员工都感到主体意识得到了尊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实现自己的价值,由此而激发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持久的工作热情。
  2.2 从“零和”到“双赢”
  如何协调和整合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是一个许多民营企业十分关注也非常困惑的问题。这一问题处理不好,任何激励措施便失去了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前提。一些民营企业经营者把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对立起来,认为资源是有限的,员工利益的增加直接导致成本的增加,员工利益的充分满足必然会有损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这其实是一种狭隘、僵化的“零和”思维。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固然无可厚非,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绝非少数企业精英的一厢情愿,一定是源于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和创造性工作。民营企业经营者与员工同是商海航船上的乘客,利益冲突必然会把船搞翻,一损俱损。从这一角度讲,员工利益就是企业利益,二者绝非不能调和,这完全可以在企业和员工共同认同的框架内合理解决利益冲突,共同分享发展成果,以实现“双赢”。实践表明,企业只有尊重和保障员工的合理利益,对他们所做出的贡献给以承认和报酬,才能同员工一道共同把“蛋糕”做大,最终达到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共同发展的目标。由此来看,关爱员工,
实现“双赢”,构建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共同体,是一项重要的人心工程、和谐工程,这不仅是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民营企业社会价值的集中体现。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实

谈民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误区及其完善

【谈民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误区及其完善】相关文章:

谈历史轨迹及其哲学思考08-05

谈民营企业的管理瓶颈—信任机制的缺失08-04

谈如何完善教学行为艺术论文08-05

谈红树林的功能及其资源保护05-28

谈向家山滑坡成因分析及其综合治理研究08-04

“智猪博弈”模型对员工激励机制的启示论文04-13

谈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研究08-21

由一起执行案谈强制执行中的司法托管及其操纵06-03

民事再审制度之反思及完善06-07

试析我国善意取得制度的完善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