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才柔性流动机制

时间:2020-10-08 10:37:49 其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论人才柔性流动机制

摘要:人才是产学研合作的要素资源之一,在产学研合作中优化人力资源,对于产学研合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拟就建立一种新型的人才互动机制——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来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创新 人才柔性流动机制 人才柔性流动
  
  一、人才柔性流动的内涵
  
   “人才柔性流动”是指摆脱传统的国籍、户籍、档案、身份等人事制度中的瓶颈约束,在不改变与其原单位隶属关系的前提下,以智力服务为核心,注重人、知识、创新成果等的有效开发与合理利用的流动方式。然而,尽管产学研中高校、科研院所在知识创造中具有重要的源泉作用,但企业是产学研自主创新活动的主体,其直接面对市场,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却极其缺乏创新人才,这也是导致企业至今未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产学研合作进行技术创新过程中,建立科技创新人才的柔性流动机制,使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精英柔性流动到企业中,既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和缓解了产学研三方的科技队伍建设,又实现了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达到了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目的。
  
  二、人才柔性流动机制的建构
  
  由于产学研合作创新存在模式的多样化,因而,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也应建立不同的流动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形式。当然,产学研合作创新应该根据实际合作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才柔性流动的一种方式,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
  1、聘任流动制。这里所讲的聘任流动制包括两种方式,长期聘任制与短期聘任制。长期聘任制指产学研合作中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在不改变与其所在单位隶属关系的前提下,以聘书的形式规定一段较长的时间,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工作,实现其知识效用的最大化。而短期聘任制即兼职制,它是指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利用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到企业从事相关专业性的工作形式。而企业聘任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专家担任企业科技顾问等各种职务,借助外脑发展和壮大自身实力,可以为企业科研活动解除疑难杂症,提升企业科研能力。当然,企业管理人才及技术骨干也可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既传授了学生实践工作技能,又提升了自身的理论水平及表达沟通能力。这样既为产学研各主体带去了先进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又架起了一座与产业界、教育界同行沟通交流的桥梁,同时也极大地体现了产学研合作优势互补的初衷。可以说,聘任式打破了知名专家的部门所有制,实现了杰出人才的资源共享,为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
  2、项目合作制。项目合作制是指在不改变与原单位的隶属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开展科研项目,以签订合同、契约等书面文件的形式,约定双方的权责和义务以及利益分摊等内容,完成知识技术投入、效益分成式的一种流动制。它使产学研各主体科技人才在互借互补中实现人才、技术的交流,并在交流中加速知识流动,加速知识创新的频率,提高知识创新的效率,达到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的目的。项目合作制的具体形式包括:企业技术人员与国内外专家进行科技项目合作研究;产学研共建研究开发中心、基地、实验室等;联合产学研各主体人才创办高技术公司企业;等等。这种合作不仅应有基础性和前瞻性的合作,也应有应用性项目的合作,从而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格局。
  3、咨询流动制。咨询流动制是指产学研各主体互相邀请专家以培训、学术讲座、交流会、茶话会等方式实现资源整合的一种流动方式。具体来说,就是高校根据企业发展需求,拟定其人员培训计划,或者产、学、研三方科技人才通过定期举行交流会、讲座等交流科技前沿知识,这样的.交流进一步密切了产学研合作的关系,加强了产学研合作的沟通,为产学研合作创新铺设了宽阔的平台。除此以外,通过交流,擦出火花,更加丰富了理论和实践知识,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为在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技术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