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心理契约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中的运用

时间:2023-03-18 21:45:07 其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探析心理契约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各种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全球经济模式的转变,组织内的劳动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雇佣双方尤其是雇员 先前形成的心理平衡被打破,他们的忠诚度下降,对工作缺乏安全感,流动频繁,这种现象在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型 员工中体现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分析知识型员工和其心理契约的特点,明确指出高新技术企业运用心理契约来管理 知识型员工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劳动关系;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


  
  一、新时代劳动关系发生的变化
  
  20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各种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全球经济模式的转变,企业在经营战略和运作模式上不得不作出重大的调整:如组织合并、重组、裁员、缩减开支、新管理手段的运用等。变革必然带来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及工作方式的巨大变化,组织内劳动关系也将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制造业企业抛弃了延续半个世纪的内部劳动力市场,逐步转向市场调控的劳动关系。日本企业在长期经济衰退的压力下,也不得不放弃长期雇佣的承诺,开始大量地解雇企业富余人员。与此同时,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彻底地将员工从“国家的人”和“企业的人”转变为“社会的人”和“市场的人”,建立了基于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的变化使得雇佣双方尤其是雇员原先形成的心理平衡被打破,雇员以忠诚、遵从和努力作为条件换来的工作稳定感已不存在,他们因而对组织已不那么信任,忠诚度也相对下降,对工作缺乏安全感,流动频繁,这些问题正严重困扰着企业。而造成如此多问题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员工的心理契约被破坏。Robinson的一项调查表明,新员工在1年内离职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认为与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没有实现;而在公司工作2年的员工中,有55%的人表示公司曾违背了他们的心理契约。
  
  二、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
  
  1.心理契约的概念。最早使用“心理契约”这一术语的是组织心理学家Argyris,他在1960年所著的《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用心理契约来说明雇员与雇主之间的关系,但他并未对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Levinson等人肯定了Argyris的发现,并把心理契约视作雇主与雇员之间的相互期待。美国著名的管理心理学家施恩Schein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Kotter指出,心理契约是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一份内隐协议,协议中指明了在彼此关系中一方期望另一方的付出与回报的内容。很明显,这一阶段的心理契约被普遍认为是存在于雇佣双方之间的一种未书面化的、内隐的契约。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这种把心理契约视为雇主与雇员之间交换关系的隐性模式的倾向发生了变化。Rousseau认为组织是抽象的,它作为契约关系的一方只是提供了创造心理契约的环境,并不能反过来与其成员形成心理契约。虽然它的代理人可能个人感知到一个存在于雇员之间的心理契约并作出相应反应,但是,组织不可能“感知”,于是,她提出了一个更加狭义的定义,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体在劳动关系背景下对雇佣双方相互义务的一种理解和信念。Robinson、Kraatz和 Rousseau进一步指出这种信念指的是雇员对外显和内在的雇员贡献(努力、能力和忠诚等)与组织诱因(报酬、晋升和工作保障等)之间交换关系承诺的理解和感知。这种观点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同,随后很多实证研究都是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Herriot等人不赞同Rousseau等人这种对心理契约定义的简化处理,而是把心理契约定位在个体和组织两个层次上。他们认为,心理契约是劳动关系中的双方即组织和个人,在劳动关系中彼此对对方应提供的各种责任的知觉,这种知觉或来自对正式协议的感知,或隐藏于各种期望之中,这种观点比较得到人们的赞同。
  综上所述,虽然学者们对心理契约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在心理契约具有知觉性、普遍存在性、内隐性和动态性等特点方面学者们达成了共识,而且学者们一致认为它是影响企业与员工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契约作为劳动关系的基础会随着劳动关系的改变而不断变化。
  2.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分析。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知识工作者” 的概念,他认为所谓知识型员工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达文波特将“知识型员工”定义为创造知识的员工(如产品开发工程师)或是在工作中大量运用知识的员工(如财务审计员)。加拿大著名的学者弗朗西斯·赫瑞(Frances Horibe)认为:知识型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销售人员都属于知识型员工的范畴。知识型员工区别于普通员工的本质特征是拥有知识资本这一生产资料。在我国,知识型员工是指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并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效率的脑力劳动者。
  知识型员工具有以下特点:
  (1)人力资本含量较高。知识型员工一般都经过了长期的学习,拥有了较高的学历和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且通过工作实践具备了丰富经验,能力和素质都超过一般的劳动者,是劳动力资源中人力资本含量较高的群体。他们的工作更多地依赖知识而不是外在条件或工具,为了和专业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他们需要经常更新知识。
  (2)自主性较强。知识型员工拥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一般说来,知识型员工倾向于独立自主,这种特性表现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方面的灵活性要求以及宽松的组织气氛,知识型员工不仅不愿意受制于物,甚至无法忍受上司的遥控指挥,他们不像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那样对他人和其他环节的依赖那么强烈,而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
  (3)工作富于创造性。知识型员工以知识创新为其核心工作内容,从事的大多是创造性劳动,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运用头脑进行创造性思维,并不断形成新的知识成果。他们面对企业外部复杂多变的环境,不断收集信息,学习新知识,积累经验,应付企业可能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
  (4)需要层次较高。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观点,人的需要是分层次逐级提高的。他认为工作中的金钱,可以换取生活必需品,满足基本的需要,但只有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使人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最有可能调动人的积极性。知识型员工主要希望从工作中获得内部满足感,希望拥有更大的决策权。
  (5)对企业的忠诚感较低。知识型员工的忠诚感更多的是针对自己的专业而不是公司老板,他们有自己的福利最大化函数,他们将职业发展和工作本身看得尤为重要。所以,他们更多地忠诚于对职业的承诺,而非对组织的承诺。
  (6)具有较强的流动意愿。知识型员工由于占有特殊生产要素,即隐含于他们头脑中的知识,而且他们有接受新工作、新任务挑战的能力,因而拥有远远高于传统工人的职业选择权。他们更注重自己的发展潜力,企业是否能给他们提供一个更大的发展空

【探析心理契约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中的运用】相关文章:

企业并购中的期权价值理论运用08-23

浅谈统计分析在企业中的运用12-20

谈我国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的构建与运用08-23

基于SWOT的我国社保基金运行现状探析论文04-17

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服务对策探析06-07

企业能力创新探析06-02

探析我国传统室内设计的意象之美05-29

生物技术在制药中的运用04-19

探析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04-13

高新技术企业贸易化运作个案分析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