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探讨美术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更新课程观念的实践

时间:2020-10-22 13:16:39 美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论文:探讨美术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更新课程观念的实践

  摘要:长期以来,美术老师们一直在探索:美术课的目的是什么,该怎样上? 笔者认为现行的《美术课程标准》较好的体现了素质教育宗旨,指给了我们一条明路。在美术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对美术课程的理解要更新(二)转变旧观念,发展新模式(三)巧设教学形式,轻松教与学(四)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五)美术课程的情景创设。

论文:探讨美术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更新课程观念的实践

  关键词:美术课程观念更新探索教学实践

  长期以来,美术老师们一直在探索:美术课的目的是什么,该怎样上?是培养一些美术特长的尖子生呢,还是让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感受美术课带来的美的享受与熏陶呢?我则侧重于后者,当然也不放弃前者。事实上,很多美术老师只注重传授和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把重点放在了基本功的训练上,从而忽略了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 —— 创造力的培养。往往在学生的头脑中评价一幅画的“好”与“不好”,就只看画得“像”还是“不像”。学生也习惯了以临摹的方式去训练,只是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缺乏用“心”去参与,从而体现不出来个性,更谈不上创造性。并且,由于枯燥乏味的训练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美术失去了兴趣。

  实际上,美术课是素质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以形象的可塑性、动手的操作性、非语言的物质造型性和形象表达的情感性,对少年儿童的观察能力、形象感受能力、记忆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现行的《美术课程标准》就较好的体现了素质教育这一宗旨。其原则是借助客观形象,强调主观感受。摆脱了单纯传授造型技能的教学模式和强调写实性写生教学;提倡在教学中发挥儿童的艺术直觉;在写生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仅要观察事物外在形象,还能联想到与观察对象相关的其他事物,以及自己与所观察对象之间的某种联系,并把它表现在画面中;鼓励学生在观察与表现中不拘泥于客观事物本身,可不受客观限制将视点扩展,进行超现实的表现,在创作式的写生中学习基本的造型技能。

  通过对《美术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以及在教育教学中的认真贯彻执行,使我深有感触。

  (一)对美术课程的理解要更新

  画家丰子恺说过:“人类具有会看会听的本来意识。”意思是说,看和听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功能和权力。

  通常绝大多数人在婴幼儿时期都非常喜欢画画,喜欢用这种方式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到了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大概只有六七成学生喜欢涂涂抹抹了,到了初中阶段有一半人喜欢画画就很好了,高中里喜欢美术的就更少了。造成这种局面自然有其自身的一些原因,主要还是因为那种僵化的、经验主义的、教条主义的美术课影响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想象,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美术课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对学生说这个物体应该这样画,不应该那样画。苹果是圆的,画成方的就错了;天是蓝的,涂成绿的就不正确等等。

  另外,美术课上所学的技法繁多、枯燥,学生越来越不喜欢用绘画语言去交流,美术课成了一门深奥的学术课,而不是让学生了解、认识美的课程了。常此以往,学生怎会对美术课感兴趣呢?

  我认为,美术课是为了提高所有学生的审美情趣而设定的。想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意听你的课。这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首先摆正美术课的位置、作用,在上课时要经常鼓励、支持您的学生,采取多种形式、教学方法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美的指引和熏陶。

  (二)转变旧观念,发展新模式

  1.培养“童心”观察 美术是视觉艺术,美术教育就是重视培养学生视觉形象运用的教育。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能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陶冶情操,塑造美的灵魂。 从重视视觉形象原理入手,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获取知识的质量,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学生的生活和活动空间是有限的,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是创作不出优秀作品的。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活动和想象空间,发挥其特长、表现其个性。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观察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而不是把我们成人眼中观察到的东西强加给他们,要求他们表现出我们成人眼中观察到的世界。 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去观察?应采用什么手段让学生学会去观察呢?这是我们美术教师须仔细研究的问题。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用直观的教具、模型、范画、录像、幻灯、电脑设计等帮助学生观察美、感知美、表现美,提高审美能力;另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游览,在自然的生活中增长见识、感受美,使形象感知和美感培养联系起来。 2.让游戏活动进入课堂 学生的成长过程都经历过一些创造型游戏活动,其演变是循序渐进的,并在发展过程中有典型的意义。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身心、智力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教学,把适当的游戏活动带入课堂,使课堂气氛活跃自然。更重要的是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为了完成特定任务目标,锻炼动手、动脑能力,提高思维创造力,并能够在成功的喜悦中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 爱玩儿是孩子的天性,强加的压力只会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束缚想象力、创作力的发展。因此,长期以来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以及认为只要画得像就是好画的这种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巧设教学形式,轻松教与学 传统的美术教学,除了画画以外,几乎没有别的内容了,沉闷且乏味。学生一次次“复制”教材上的作品,想象力、创造力受到很大限制,常常苦恼于绘画技法的不熟和作品的“失真”,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新的美术教学应当根据教材巧妙的设计课堂教学形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想学、我要学”,并能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完成学习任务,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美育是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1.把音乐带入美术课堂 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能调动人的情绪反映。在美术课堂上相应地引用恰当的音乐,将更好地辅助教学。如在欣赏课中,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古今名画,那如醉如痴的乐曲在无影无形中牵引我们的思想进入画境,感受画中的精神、画中的韵律,从而激发我们强烈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2.与文学相结合 美术是通过造型的视觉艺术传播文化思想,文学则利用文字语言艺术来感染人。二者目的相同,只是表现方式和手法不同而已。在美术课堂上,利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故事、诗歌、散文等)中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带着美术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遐想,由此来培养想象力、创新意识。 3.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美术来源于生活,形象地反映生活,具有强烈的思想性。美术课应与培养孩子高尚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操相结合。并且要针对教材本身美的因素,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例如:在美丽的风景中,可以使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树立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在描绘祖国壮丽的山河时,可以激起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欣赏优秀的革命历史雕塑、绘画中,能够树立学生远大的革命思想抱负。

  (五)美术课程的情景创设

  美术教学必须在一种氛围中,一种文化中才能顺利进行。记得我在给学生上《装饰画》一课时,讲完新课后请学生自由创造,设计一幅以风景为主的装饰画作业。结果,学生们有些不知从哪入手、从何落笔。于是,我让大家闭上双眼,静静地倾听我缓缓诵出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等景物名句。然后,要求他们将“看到”的景色画出来,用准备好的彩纸或碎布剪贴出来。经过我临时创建的情景,很多学生都能出色完成任务,且风格各异、效果极佳。 当然,一节真正能让学生感到开心、快乐的美术课,除了以上环节外,是否具有直观教学的具体操作、合理运用的教学工具,教师言行举止的榜样力量、人格魅力如何,语言表达是否风趣、精准等等诸多方面都能影响到美术课教学的效果。因此,每一名美术教师都需要孜孜以求、勤奋钻研、虚心以学,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更新、更科学的教育途径。使美术课真正成为学生认知美、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的乐园,使他们在快乐中接受美的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和创作技巧。

【论文:探讨美术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更新课程观念的实践】相关文章:

1.美术史课程教学增强策略探讨论文

2.实践性教学方式在中职市场营销课程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美术课程中的应用论文

4.PBL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论文

5.实例研究探讨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6.关于更新教学观念紧贴时代脉搏的论文

7.微课程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8.传统美术理论在美术教学中的传承研究论文

9.在美术教学中民间美术的运用方法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