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美术欣赏论文

时间:2022-05-16 11:24:52 美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中国民间美术欣赏论文(通用6篇)

  中国民间美术是由中国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接下来要给大家分享的是中国民间美术欣赏论文,欢迎大家的借鉴阅读!

中国民间美术欣赏论文(通用6篇)

  中国民间美术欣赏论文 篇1

  民间美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是民族、民间文化的载体。在中国璀璨的民族文化中,民间美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由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撞击,出现了一股“现代艺术热”,之后,又形成了一股对传统文化反思之后的“寻根热”。 艺术设计是时代应用的创意活动和行为,民间美术也是多元化的。如何正确认识民间美术的文化价值,弘扬优秀的文化遗产并应用于现代设计,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民间美术如何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实际上就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和联姻。将中国民间美术的各种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来,可以为设计提供更多的研究元素,对于民间美术也是一种传承与发展。那么要将民间美术同现代艺术设计结合起来,必须对传统民间美术有一个重新认识。

  一、中国民间美术的理论基础

  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也是一个多义的概念。从广义的角度讲,它包含着城乡大众的美术,狭义的即可指农村的生产劳动者的创造的美术。人们在衣食住行和节日习俗等社会生活之中,为了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有劳动人民自己创作出的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流行的美术,是劳动人们智慧的质朴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的体现。所以民间美术具有可观赏性和实用性,是生产者的艺术。民间美术的种类繁多,按照现代设计的角度来划分,总共可以分为几类:民俗的民间美术,服饰佩戴的民间美术,建筑中的民间美术,生活摆设的,环境装饰的等等。

  中国民间美术在造型方法上继承了原始艺术,人们受图腾崇拜的影响,民间艺术家们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常常以象征或者是意象的装饰及变形手法处理,不受具体形象的约束,常常根据客观构图的需要和自己主观情感的需要来表现。所以,民间美术往往造型大胆夸张,极具装饰性,并蕴涵深意。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与社会实践,民间美术逐渐创造出了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单独纹样、适合纹样等装饰造型模式。并总结出了装饰造型的审美法则与原理,如对称与均衡、对立与统一、重复与多样、虚形和实形、节奏与韵律等。

  民间美术带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色,反映着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审美观念,性格特征和理想愿望,具有装饰性、实用性、程式化等显著的特点, 在造型上常用主观意象法、隐喻象征法、几何造型法等造型手法。民间美术的这些造型手法深刻影响着现代设计形的发展,至今仍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对于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一)现代设计对于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

  民间美术与设计艺术之间是有着密不可分关系。民间美术和设计艺术的源头,可以上溯到遥远的原始年代。青海省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珍品“舞蹈纹彩陶盆” 有两组人物手拉手的舞蹈纹图案,整个构图活泼生动,线条洗练,应该是我们所见最早的二方连续纹样,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这些具有原始的创作的民间美术,经历了几千年的变化,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了劳动人民的精神支柱,大大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在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里,都倾注着劳动者的心血与智慧,比如剪纸窗花、木雕梁柱、蓝印花布、挑花围裙等等,随处可见民间美术的踪影和艺术的设计。因此说,只要有民间美术的地方,就会处处体现出设计艺术,从形成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两者是水融、难分难解的。

  从象征性寓意和造型特征来看,现代艺术对民间美术有着一定的借鉴和传承。比如在民间美术中,团花的剪纸寓意着团结和睦,抓髻娃娃常被用来避邪、招福等。

  这些造型是民间美术造型中最富有美学价值的一部分,寓意着美好的向往和深刻的内涵,现代艺术设计从这些民间美术中寻找到灵感,一些具有中国风格的设计佳作,逐渐被国际设计界认可,它们成功地借鉴了民间美术当中的元素,成为了具有本土风格的典范。比如中国银行的标志设计,把中国的“中”字和中国传统的圆形方孔币作为金钱象征结合起来,就十分地巧妙(如图3)。还有中国联通的标志,也是非常直接地采用了民间 “盘长”纹样。这些设计将传统图形及其元素赋予了现代的新意,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这些看似简洁的造型中蕴涵的深意,只要是了解民族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够解读出来。

  我国地域辽阔,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为不同的地域性、原始性和特色性,再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及经济状况,所以体现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具有不同的个性文化。各民族间的相互借鉴,对于现代设计的创造也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空间。

  (二)现代设计对于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

  现代设计艺术如何从中国民间美术中获取创作灵感,如何将二者进行更好的融合与创新,如何在现代艺术中介入中国传统审美精神,如何在古老和现代、东方与西方艺术之间搭起一座坚实的桥梁,是现代设计师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鲁迅先生曾说:“有地方特色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这就是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所谓的“地方特色”,就是指民间艺术。中国具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资源,是中国现代设计的重要源泉。可是由于文化、经济和人文背景的改变,以及现代艺术思潮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节奏乃至人们的审美口味和标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工业社会与传统手工艺之间,我们既不能抛弃民间传统美术样式,也不能试图以民间美术来代替大工业时代的产品,这是违背社会规律的。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民间工艺的民族性和原始性,不强调现代材料、不追求现代时尚之美,只是单纯的再现而不是创造性的再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和发展。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中国的设计师, 应对民间艺术和本土文化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民间艺术里潜藏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和视觉价值。设计师应从现代设计的角度对民间艺术进行借鉴与创新,为中国现代设计赋予崭新的内涵, 民间美术质朴、纯真的风格与现代艺术提出的艺术要回归自然、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如出一辙,显示出相同的审美个性。

  那么,具体怎样才能促进民间美术与当代设计结合呢?

  第一,要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手艺文化产业,充分利用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在发挥民间艺人创造力的同时,要加强创意设计,要有时代气息。我们应建立民间美术与当代设计的联系,寻找民间美术与当代生产生活的衔接点,着眼当代生活方式,激发民间美术内在的动力和创造活力,民间美术植根于民间生活,只有融入当代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获得创新与发展。在对民间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同时,还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第二,把民间美术的元素和文化精神融入在产品的设计创意和研发过程中,积极从民间艺术语言中借鉴和吸收丰富的艺术元素,将传统形式内容重新整合,使民间美术作为文化资源发挥“可持续”的创造作用。如民间美术对自然材料、吉祥图案、造型风格的巧用,以及民间美术对比色彩的运用等等。进一步突破传统民间美术的审美研究,探索其功能的、文化的、社会的综合内涵,建立民间美术与当代设计的联系,这也是对民间美术植根生活的本质回归,激发的是更根本的艺术理念。

  三、结语

  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重要的表达形式和符号象征,是一种不断传承演进的文化形态,凝聚着民族情感的力量。在当今工业社会的大背景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何将民间美术与当代设计联系起来,是现代设计师们共同面对的课题。我们不但面临着如何保护与传承民间美术的问题,同时还面临着如何发展与演进的问题。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只有在保持本民族的独特艺术特征之上再进行发展和创新,提升民间美术中的精华,创造出一种中西文化艺术相结合的民族艺术,这样才能在世界艺术海洋里占有自己的位置。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只有同时结合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国际的审美规则,才能引领潮流,才能真正融入世界。

  中国民间美术欣赏论文 篇2

  一、关于中国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

  在多元文化极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促进了新工艺技术的产生,中国民间美术这个传统文化形态与现代艺术设计不可避免地交融在一起,给新时代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新工艺技术带动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同时也使得中国民间美术这种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正如印刷技术革命性的进步使手工印刷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印刷品真正开始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中,也正是由于印刷品发展,使得各种平面设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后摄影艺术的出现,使现代艺术设计越来越完美,到了现在,电子媒体的产生更是让现代艺术设计锦上添花,它五彩纷呈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极大丰富了受众的视听语言,成为现代艺术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众所周知,现在是网络时代,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新的艺术设计形式应运而生,正像我们现在每天都接触到的网页设计、多媒体艺术设术等,无限地扩展了现代艺术设计范围,使它向世界领域发展。现代设计在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思想的影响下发展起来,它打破了传统的美学观念,实质上是缘于大工业化生产和现代文明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生活更是密不可分。从整体上来看,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思想特别注重新的视觉语言表达,它在思维形式、表现手法、创作理念和相关媒介上都进行了创新,与传统艺术有了很大区别,换句话说,西方现代设计对现代艺术设计有着极深刻的影响。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的不断进步,作为以民俗文化为载体的民间美术由于失去了原有生态环境中的依托,渐渐从历史舞台中退出。如传统的民间木版年画,手工印制工艺复杂,过去一度用来成为欢度年节的装饰品、大众传播的媒介品等,而现在随着室内装饰的变化,已经被新的艺术形式所取代。中国现代艺术设计起步较晚,西方的现代工业设计产品、时装设计等逐渐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而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当我们一味模仿、引进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理念时,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却正在慢慢消失,现代艺术设计软件工具的使用确实拓展了设计师的创作思维和表现技巧,但民族品位中形式的美感和文化的内涵是用现代设计工具所无法替代的,设计师不但要拥有良好的艺术修养,还必须充分掌握民族的历史文脉和个性,才能设计出不脱离时代潮流,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优秀艺术设计作品。

  二、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及其审美价值

  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广博的阶层文化,这种代表平民大众文化的造型艺术,被叫做“民间美术”。民间美术对于职业艺术家的艺术有很多区别,因为它不只是出于欣赏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广大人民群众为了满足日常的生产生活、人生礼仪以及相关信仰忌讳等创造的群体性艺术,大多数情况下,是以非常直观的方式和手段来表达自身的美、物品及生活环境。是劳动人民群众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于文化、精神和理想生活的追求。中国民间美术种类丰富,风格多样。例如,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剪纸艺术,就是老百姓最为普及的民间艺术之一,在民间流传极广,历史也很悠久。在北方,老百姓们喜欢用剪纸剪成的窗花贴在窗户上进行装饰,寓意辞旧迎新。再如,有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在中国是非常悠久、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多流行于农村春节,内容大多含有祝福新年的意义,来源于远古自然崇拜和信仰,成为百姓们驱邪纳祥、美化生活的节日风俗。木版年画的题材非常繁多,如“大庆丰年图”,表达了劳动人民迎新春、祈丰年的美好愿望,其吉祥寓意和新鲜红火的景象为新一年映衬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又如,中国的民间皮影,极富地方特色,民间艺人将皮影与木偶结合,还配以民间小调,通过灯光、影幕、音响、唱腔,其造型结构也多种多样,是最富感染力的乡土艺术,尤其是以陕西皮影为代表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另外,更值得一提的还有中国的民间陶瓷,来源于生活、根植于民间,不仅具有审美艺术性,在生活中还有实用性,中国景德镇就被誉为陶瓷之都,具有朴素的情趣和接近自然的艺术韵味,基造型上的简洁和装饰上的流畅,使它一直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说,民间美术集实用与审美的协调为一身,它代表了中国民间最质朴的审美观念,如老百姓常用的“绣花肚兜”即是用来贴身穿着来避免肚子着凉,而男女恋爱时,常喜欢用它来作为定情的信物,也有用来送给亲朋好友,上面所绣的富有美好寓意的图案也是一种心意的表达。民间美术艺术具有象征性,它所涉及到的吉祥题材总是蕴涵着吉祥的寓意,并通过图形纹样、色彩形式表现出来,作为老百姓吉祥观念的代表性寓意符号承传,充分寄托了劳动人民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民间美术造型最大的特点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和“借物抒怀”,简单地说就是把自然中和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与人们美好的期待进行交融,融入吉利喜庆、迎祥纳福的象征。如“莲花”,人们非常喜欢用它来象征高贵的品德,正如《爱莲说》所说“:清净济用,群美兼得。”充分说明了它出淤泥而不染的特征。又如,我们前面所讨论过的民间年画,其中以“麒麟送子”为题材的就代表了瑞祥,用于象征家庭繁荣昌盛。因此,我们看到,民间美术存在形态的根本在于它来自老百姓的朴实生活,是中国人本原文化的代表,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从造型上来说,虽没有经过房间的雕琢、修饰,却别有一番滋味,保持着清新、质朴,在朴实中透着精细,在单纯里包含着丰富多彩,堪称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典型代表。因此,我们应该看到,民间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和样式,既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又有深刻的审美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具有极大的精神文化性。正如我们前面谈到的年画、剪纸等,都反应了老百姓的一种精神面貌,溶入了他们的信仰、情感、娱乐文化等,这些具有突出艺术特征的传统艺术无疑会对我们现代生活也有着很深的影响。

  三、中国民间美术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作用

  受西方设计理念的影响,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如何前行,对于设计者们来说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但纵观它们的艺术发展过程,其实两者并不冲突,民间美术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题材以及创新思想,那么,设计师们只要下功夫深入了解民间美术,就能使现代艺术设计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1中国民间美术造型艺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作用

  中国人的造型哲学基础可以说来源于阴阳观,阴阳一般用来说明日光的向背,简单地解释就是向日为阳,背日为阴,通常用于借喻气候的寒暖。正如我们古代思想家分析的事物一样,都是通过正反两方面进行说明,所以阴阳是用来说明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无论是美术还是民间美术,都会用阴阳这个观点。例如,阴阳太极图的结构,犹如两条鱼首尾相追融合成一个圆满的图形,我们喜欢叫它为阴阳鱼。细心的人会透过远古若干图案、符号、绘画来找到它的身影,最典型的如万字符,从中国远古最有名的人面鱼纹彩陶上就能看到,古人用它来代表太阳、阳光和漩涡。还有各个历史时期的凤鸟图,各种绘画中表现出的盘旋腾飞的龙,几乎都离不开太极图形旋转结构。在中国民间美术中,又把这种造型方法称之为喜相逢,如民间剪纸中的蛇盘兔,就是阴阳这种造型艺术的一种表现,代表着事物阴阳相互对立、渗透和依存的关系。喜相逢这种传统吉祥图案,还被用于刺绣、染织和陶瓷等领域,如青花瓷盘图案,正因为它的这种美好寓意以及简约造型,也成为了现代艺术设计的一种设计法则。如某企业就借助其美好寓意,透过太极的理念用两只凤凰旋转互动而成,代表了吉祥与美好,并祝愿企业的前景生生不息。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的创作就体现了传统的阴阳观。例如“,抓髻娃娃”一手捧鸡,一手捧鱼。再如“,比翼鸟”“、双头驴”等这样成对成比的造型,都突出了阴阳一体、生生不息的中国传统哲学观。现代艺术设计创作借助民间剪纸艺术中阴阳哲学观的作用,如在银行的标志设计中,就可以运用中国古钱币与“中”字造型,再运用红色这种中国传统中的吉祥色彩,寓意天方地圆,积极向上。民间艺人出于民俗实用的需要,在有限范围内进行能动性设计创作,发挥其最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于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和想象力,展现出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渴望,如民间刺绣绣花鞋,在有限的面积内,合理安排和设计纹样与辅助纹样。整个图案要包括莲生贵子、百年好合、金玉满堂等内容,才能表达其美满祥和之意,突出中国传统独特的装饰审美艺术,它对现代艺术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如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时,完全可以借助民间美术这种适形造型法,把大自然的景色引入室内,将现代的时尚性与自然的秀美风光融为一体,拱托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2民间美术艺术色彩对现代艺术设计的作用

  色彩的象征在中国的美学中有很重要的意义,中国始终把红色作为吉祥色,大多运用于诸多吉庆喜事中,我们前面提到的民间剪纸中的红窗花就是例子之一。而中国人对红色的这种偏爱也极大地影响着现代艺术设计。例如,我们会看到我们奥运会的比赛运动服,都以红色为底色,它寓意着拚博、腾飞和胜利。又如,我们中秋佳节的月饼包装,充分运用了传统民间美术艺术中的红色,主体色采用红黄搭配,最大限度地与观众产生共鸣,迎合了月饼产品的自身包装设计的风格。民间美术的色彩得通过图形来体现,民间艺术造型色彩讲究“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粉笼黄、胜坛光”,那么在现代民族化包装设色上,借助于这些传统色彩作为承载朝代变迁的连续,能够加深现代商品的审美价值。例如,民间木版年画,就以“以色扶形”为根本。又如,龙、凤象征炎黄文化,这些民间美术的色彩与图案相结合令我们感到十分亲切,那么在现代设计艺术中就可以借助这些传统的象征来吸引受众。如可以在现代的酒包装中,采用红、黄为主色,加以传统的民间图案,极能衬托出酒的节日喜庆,让人心情舒畅,传达出受众的精神需求。因此,现代艺术设计吸取民间美术之精华,有利于设计创作的审美,使中国独具民族化的现代艺术设计得到更加深远的发展。

  中国民间美术欣赏论文 篇3

  民间美术是植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乡土艺术、炕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它源于人们的原始崇拜、民俗节令等活动,并在民俗活动中被传承,是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民俗文化生活的载体,与民俗生活有密切联系。因此,没有民间艺术就没有劳动者的生活。像大年三十贴门神,供人们祝福新年,这是他们的精神寄托,一年一更新。在一年里层层叠叠、代代相传。所以民间美术的研究领域较为宽广,它与劳动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1 民俗文化是民间美术史发展的动力

  民俗是外来词。即人民的智慧、人民的学问。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文字艺术(包括民间美术)是同源于一定的社会生活,尤其是更形象地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并通过民间美术与其他民间艺术所反映出来的的风俗习惯。民俗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地理环境中所创造、共享、传承的民间习俗文化。这种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民间美术造型总是贯穿其中。许多民间美术造型直接来源于民俗活动,如风筝的制作,据民俗学者的研究,它就来源于民间的避疫祛灾的民俗活动。人有病或灾,便把这人的灾病写在风筝上放飞天空,然后将拉线割断,任其飞去,象征灾病的随风消失,制作精美的民间风筝艺术品也就随之发展起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在每一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阶段中都有着不同的哲学观念。但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核心《易经》中讲到:“阴阳相合,生命生生不息。”

  那么人类“生存与繁衍意识与阴阳相合、相生,通天的基本哲学观念是一个统一体”,人类对生命的崇拜以及生命的永生意识是永恒的。民俗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表现各异,从而决定了民间美术的区域性,时代性的特点,民间美术受区域的限制在形式、品种上有不同的风格表现,如北方的剪纸简洁粗犷,而南方的剪纸都是繁复细腻。天津泥人张的泥塑作品力求生动逼真,风格精致,而河南浚县泥塑则力求抽象和夸张,风格粗犷。其他品类中同样存在质朴与秀丽、个性与程式、诙谐与庄重等艺术风格的差异。

  民俗生活观念影响民间美术的造型。民俗生活观念具有集体性的特征,是集体意识的结晶。黄遵宪(1848~1905)曾说:“风俗之端,始于至微,博之而无物,察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然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和之,人与人相接,人与人相续,又踵而行之,及其既成,虽其极陋甚弊者,举国之人,习以为然。”民俗文化中最重要的主题:“生存繁衍”、“求吉纳福”、“功名利禄”等在民间美术造型中都能得到最生动、最直观的体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民俗形形色色,不同的民间美术形式就产生于这些民俗活动中。

  数千年来,中国劳动人民长期挣扎于生活的最底层,充满了对人生的希冀以及对幸福的执着追求。他们祈求一年到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渴望老人长命百岁、儿孙满堂、家庭和顺、生活幸福,在一系列宗教信仰、婚丧寿诞等民俗活动中,集中体现着人们对生命繁衍、欢乐、圆满、幸福的良好祝愿。人们以自娱自乐的形式,丢掉一切烦恼,祈愿美好生活。扭秧歌、跑旱船、舞龙灯、观花灯,在各种民俗活动中,民间美术得以充分展现、交流和发展。周而复始的岁时节令和由生到死的人生礼仪,给民间美术造型赋予了血液和生命,纵横交错地织成了一幅幅民俗风情画,民间美术作品因此充满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可以说民间美术就是民俗活动或民俗文化的一种有机构成,是民俗文化的物化与载体,它本身就已成为一种民俗。

  2 民间美术丰富了民俗文化

  在中国漫长稳定的农耕文化形态中,民间美术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它本身,它已成为人民群众重要的生活情感基础,成为民众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和祈求生存繁衍、吉祥平安的重要 心理依托。民间 美术渗透到民间习俗的各个层面,充实了民俗活动的内容和活动情境;也可以说许多民俗活动,因有民间美术而丰富了内容,扩大了影响。从总体来看,它是紧紧围绕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人们的生活需要出发,进行创造和 发展的。

  民间剪纸、年画、墙头画、门相画、檐画、炕画、床头雕刻等等都是围绕住的方面,并依靠各种居住形式和 建筑格局而发挥民间的创造才能的。民间的印染、织绣 艺术离开穿着服饰、枕被帐帘,几乎无法表现。陶纹釉画、编织雕楼,离开民间日常生活用具,其展现的程度也会受到限制。饮食用具、缝纫的针担线盏,以及婚嫁喜寿用品,无不与家庭食住的需要相 联系。其美学价值正寓于实用价值之中,这种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的完美结合,正是民间美术创作的一大特色。

  民间美术的发展具有传承性,民间美术从古到今,世代相传,它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吸收、改造和发展,并且留有每个时代的烙印,它在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和 社会所需要中不断地进行创作。就剪纸这一民间美术表现形式来说,它大多是某 一家族的女长者自娱自乐的一种民间美术行为,是一种土生土长的 文化现象,并且在农闲时传给下一代。她传授的不只是民间剪纸的表现技巧、造型特点,更多的却是这一较为悠久深远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当地生活中的风俗时令、人生礼仪。所有这些民间美术作品都已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而在民众中代代传承。可以说民间美术不仅仅是一种民俗文化,它还最为真实而又形象生动地记载着民间习俗,展示、维系和丰富着民俗文化,并为民俗文化活动增添亮丽的色彩。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和领会到鲜明浓郁的中国情调和东方韵味。

  3 结束语

  民俗活动是民间美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民间美术在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事象中,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它们与多方面的民俗文化活动紧密地联系着,是民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俗文化得以视觉显现的形象元素。不难看出,一方面民俗文化产生了民间美术,并制约着它的发展;另一方面民俗活动以民间美术为表现形式,反过来也传承、延续和强化着民俗文化,二者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中国民间美术欣赏论文 篇4

  摘要:中国的民间美术是中国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流行于普通人民之中的民间美术作品直接来源于群众之手,并装饰、美化、丰富了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富于民族乡土特色的优美艺术形式。

  关键词:现状 发展 创新

  民间美术是属于劳动者的艺术,是劳动群众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之余,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而创作,并应用和流传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表意形式。它是我国美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我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

  民间美术,从历史上看,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而言的,从现代来看,民间美术则是相对于专业美术而言的。它的创造者基本上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人民。它在各族人民中产生、流传、发展,是我国民族艺术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祭祀活动。它很自然地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美的观念;强烈地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既有传统性又有变异性;它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它与宗教、风俗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不是迷信品;它在艺术创作上集壮美和朴素美于一体,常为专业美术家们所吸取。

  二、民间美术发展现状

  我国的民间美术历史悠久,底蕴丰富,是我国文化与艺术的巨大宝库。自有人类文明以来,民间美术便不断发展演变,虽然历经时世变迁,但是他仍然得到很好的传承且不断得到繁荣壮大,然而近百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民间美术的发展现状不断改变,他蕴藏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其种类繁多,涉及面广,主要有绘画类,如年画、版画、农民画、灯笼画等;雕塑类,如泥塑、面塑、石雕等;玩具类,如泥玩具、纸玩具、陶瓷玩具等;刺绣染织类,如蜡染、土布印染、刺绣等;服饰类,如民族服饰、嫁衣、绣花鞋垫等;家具器皿类,如日用陶瓷、木器、竹器、漆器等;编织类,如草编、竹编、柳条编等,还有很多其他的种类。民间美术贯穿于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千百年来,我们一直把民间美术视为珍贵的艺术遗产,并且在不断的传承和发展着。

  三、民间美术的分类及其特点

  1.民间美术的分类。

  从民间美术与生活的关系的角度出发,立足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民间美术可分为八大类别。

  即:①衣饰器用;②环境装点;③节令风物;

  ④人生礼仪;⑤抒情纪念;⑥儿童玩具;

  ⑦文体用品;⑧劳动工具。

  这些切近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有些甚至就是生活本身的许多民间美术类型,他们相互关联又各具特点。

  2.民间美术的特点。

  在上述民间美术的分类中,我们看到民间美术的形式是多样的,内容也极为丰富。因此,对于民间美术特点的认识,就要从多方面多视角去审视去把握。从民间美术分布的地方来审视,因地域、风俗、感情、气质的差异,民间美术又形成丰富的品类和风格,但它们都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另外,它们的制作材料大都是普通的木、布、纸、竹、泥土,但制作技巧高超、构思巧妙、擅长大胆想象、夸张,且常用人们熟悉的寓意谐音手法,积极乐观、清新刚健、淳朴活泼,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理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四、如何发展和创新民间美术

  1、搜集、整理、发掘传统民间美术精品,加强对民间美术的学术研究。

  民间美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搜集、整理、开发及学术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建立一座专门的民间美术博物馆,系统地收藏民间美术精品,为全国的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应加强对民间美术的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从民艺学、民俗学等层面入手,研究民间美术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及传播方式与存在环境,为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加强对濒临消失的民间美术品类的抢救、保护、搜集与整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创新。

  2、加强民间美术与市场的联系,使民间美术的商业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得到充分体现。

  民间美术处在艺术、生产、生活的交汇处,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在人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民间美术工艺品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将民间美术工艺产品的市场开发纳入我省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中来,在旅游景区开拓民间美术工艺品市场,不但可以达到旅游产业与民间美术工艺品产业的“双赢”,而且对我省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3、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民间美术传承体系。

  千百年来,在以“言传身教”为主要传承方式,在“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封建传统影响下形成的民间美术传播体系,极大限制了民间美术的传承与交流。因此,要继承并发展传统民间美术,使之融入现代生活,就必须建立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传承体系,培育民间美术生存的新环境。笔者认为,应将民间美术教育纳入现代教育体系中来。民间美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思想意韵、图腾样式及表现形式都是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流传下来的,对艺术设计及专业创作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正在完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在中小学开设民间美术课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还可以使学生从小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抓教育的同时,要保护好民间老艺人,发掘民间美术流传歌诀,广开民间美术传播途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只有在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先进文化”。

  总之,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民间美术,它的审美思想、造物原则、造型方法极大的丰富了现代中国的美术发展。在民间美术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图形、色彩、式样等局部的、典型的采用,就是找到了传统审美与现代意念的契合。让我们继续努力把民间美术的优秀文化同现代先进思想融合起来,创造出更好的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审美标准的艺术风格来。

  中国民间美术欣赏论文 篇5

  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依照字面上来看就是“某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冠上“民间”字样,显然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贵族艺术”等有所区隔。不过姑且不论“民间艺术”的领域有多广,其基本架构“某某艺术”的重点在于“艺术”,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有关于艺术的含意。《辞海》(台湾中华书局)中有如下的定义:“艺术”(Art)一、广义:凡含技巧与思虑之活动及其制作,如机械、工匠、建筑、房屋之类,皆称艺术;义与技术相当。二、狭义:指含美的价值之活动,或其活动之产物;意义与美术(fine art)同。可见艺术是指学问与技术而言,也可谓是“巧艺”或“工艺”。这可从周朝的六种技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及《周礼》郑氏注国学基本丛书中有关“百工”的记事,得知艺术本来的意义就是指“工艺”,而我们从古书中可以归纳出以下之定义:

  1. 工艺是指生活所必备的知识。

  2. 工艺是指人类制作生活用具之事。

  3. 工艺是指考虑材料与加工技术以人工的方式制作器物之事。

  4. 工艺是指熟练精巧的技术。

  由以上所列对于艺术的定义,再冠上「民间」而成「民间艺术」,就不难理解「民间艺术」其实就是「民间工艺」,而有别于「贵族工艺」、「机械工艺」、「产业工艺」、「美术工艺」、「现代工艺」等艺术领域。举凡在民间形成、发展并广为流传的各种通俗的传统艺术以及具有民间色彩的技术与艺能,例如传统工艺、戏曲、舞蹈、音乐、雕塑、编织、中国结、剪刻、木偶、魔术、杂技、原住民文化……等等,都属于民间艺术。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耒,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然而,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改革”劫难之后,濒危的处境至今未能扭转。

  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皮影人制品(简称影人)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双手耍玩娱乐,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

  中国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据考证,从商代开始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镂空刻花制作装饰品,后来在公元 105 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为现在的剪纸艺术。

  风筝

  风筝起源于中国,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早期风筝主要是用在军事方面的,从晚唐开始逐渐被当成玩具使用,现在中国的风筝一部分还出口日本、朝鲜、欧洲等国家。

  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现在已发现的最早剪纸实物是南北朝墓葬中的动物花卉团花,学者们则认为可推溯到汉唐妇女使用金银箔剪成方胜贴在鬓角为饰的风俗,而虽已找到蔡伦以前的东汉纸张实物,严格意义上的剪纸恐不会早于汉朝。早期的剪纸大约跟道家祀神招魂祭灵有关,例如杜甫诗中就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明确记载。今日苗族仍有年节剪鬼神之形贴于牛栏或门上的巫术习俗。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熟练的民间艺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纸剪成图形,专业艺人则有用刻刀在蜡板上制作者,称“刻纸”。经起稿、剪刻、粘贴、揭离、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层纸,而提高产量。

  剪纸因材料单薄,多用满幅铺排匀称而物像互相串连的平面构图法,形象多富装饰性,避免大块黑白,用精致花纹点缀装饰主体人物。聪明的艺人在表现“猫捕鼠”时竟创造出“鼠在透明猫腹”的奇特效果,天真烂漫的风格十分耐人寻味。平面重叠铺陈的手法不仅造成浓烈的民族风味,并且扩大了画面的容量、提高了剪纸的表现力。绝大多数剪纸都并不追求严格写实,而是群众心目中的意象的表现,例如陕西剪纸的牛,把牛身上的漩毛做极度夸张而成为牛身上的装饰花纹,既增添了视觉的动感变化,又加强了形式美感。

  春节习俗:舞狮子

  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有些习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习俗,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

  舞狮子

  每当“爆竹一声除旧岁”时,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传统的舞狮活动就伴随着送暖的春风和欢乐的锣鼓,出现在城镇和农村。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

  舞狮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起源于南北朝时代。

  据传,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阳还使用了象军参战。这支象军由于士兵持着长矛骑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仅仅拥有短兵器的敌方,连接近它都很困难,宋军的士兵开始吃了大亏。后来,先锋官振武将军宗悫想了个办法。他说,百兽都害怕狮子,大象大概也不会例外。于是,连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许多假狮子,涂上五颜六色,又特别张大了嘴巴。每一个“狮子”由两个战士披架着,隐伏草丛中。他还在预定的战场周围,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阱。敌方驱象军来攻,宗悫用弓放出了假狮子,这种“雄狮”一个个翻动着斗大的血口,张牙舞爪直奔大象。

  大象吓得掉头乱窜,宗悫又乘机指挥士兵万弩齐放,受惊的大象顿时没命地向四处奔跑,不少跌到陷阱里,人和象俱被活捉。……从此,舞狮首先在军队中流行,然后传到民间。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西凉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起毛衣摆双耳……”。可见,在唐代已有类似现代的狮子舞了。

  为什么在春节期间人们喜欢舞狮子呢?据说,明朝初年,广东佛山地区出现了一头怪兽,每逢年岁将尽,则在佛山郊区出现,到处糟踏庄稼,残害人畜,乡农不胜其苦人们就把竹篦扎成若干头狮子模型,并涂上各种斑驳的颜色,事前布置好,当怪兽出现时,锣鼓齐鸣,群狮奋舞,一齐朝着那头怪兽进发,那怪兽惊恐万状,掉头就跑,尔后,当地乡民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于是,每年春节打锣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舞狮子,除春节外,在喜庆的日子里,也常以舞狮助兴。民间一般舞狮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有的地区称太狮),一人扮作一头小狮子(有的地区称少狮),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绣球作引导,并先开拳踢打,以诱引狮子起舞。狮子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摇头摆尾,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在模仿动作上,有舐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等动作;在技巧上,有上楼台、过天桥、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吐球和采青等。

  竹马,一般是用竹皮或者竹篾扎起骨架,外面用纸裱糊,再经过彩绘而成。竹马分为前后两半,系于表演者的腰部,使表演者如骑马状。山西晋城市的阳城县,则是用中式大裆裤填满于草,一头作马首,一头作马尾,白裤腰是表演者的坐骑部位,外加马头,人称之为“裤马”。

  跑竹马,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的人数不等,活动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中国民间艺术欣赏祖国大家庭中的各民族,都有着高度的审美能力和卓越的创造才能,在他们当中产生、流传、发展着的民间美术及其丰富多彩,是我国传统文化精华之一,是民族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

  民间艺术是相对宫廷艺术、文人士大夫美术和专业美术而言的,被鲁迅先生称之为“生产者的艺术”。是指以劳动人民为主体作者,为了满足劳动人民的衣食住行用生活需要和审美需要而创造的服装及其配件、床上用品、食炊用具、家具以及年画、剪纸、演具、玩具等。它在艺术上集壮美和朴素于一身,表现出朴实明朗、火热向上的风格,散发着劳动人民内在的真挚、善良、直率、热情等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

  因民间是民俗的载体,就要结合各民族、各地风俗民情来欣赏。俗话说“十里不同俗”,各地各族都有自己的节日与节日活动的内容,民间艺术与这些节日紧密结合着,要欣赏它是如何“物以致用”,“就地取材”,“因才施艺”的。民间艺术是表意的艺术之一,即像它们自己说的:“从心里想出来的”,“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不能用科学的解剖透视法去衡量它,也不能用专业美学的标准欣赏它的好坏、美丑,而应通过民间美术特有的“吉祥美好”等情趣及稚拙的表现手法去感受、体会、鉴赏。

  中国民间美术欣赏论文 篇6

  摘要:我国传统民间美术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民族文化艺术宝藏中的精华。在高师美术教育中加强中国民间美术的教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提高学生审美素养,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民间美术 剪纸 审美素养 课程联系 创造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中西文化交流撞击出现的“现代艺术热”之后,各国各民族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及文化传统,转而形成了对传统文化反思之后的“寻根热”,对传统民间美术的重新认识、全面认识就势在必然了。我国传统民间美术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民族文化艺术宝藏中的精华。因此,在美术教育,特别是专业美术教育中加强中国民间美术的教育教学,在全球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近年来教改的深入,我系设计专业基础课阶段开设了为时四周的“民间美术”课,作为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设计和尝试,进一步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和体会。

  一、民间美术鉴赏与学生审美素质培养

  学习了解中国民间美术,可以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中国民间美术形式种类浩如烟海,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不可能囊括所有内容。因此,结合本省地域和平面设计专业特点,在课程设计上,重点选择以中国民间剪纸与年画鉴赏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引导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审美价值与基本造型要义。第一周主要为理论讲授与阅读,后三周为剪纸创作实践。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的母体艺术,民间美术虽然来自民间,但却为其他美术形式提供了营养,成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一,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民间剪纸艺术而言,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性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源远流长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虽然它的材料――纸的发明只有两千年的历史跨度,却是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到今天长达六七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其文化价值远远超越了剪纸艺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是中华民族心理素质、感情气质的结晶。

  民间美术是民间劳动人民群众创作的,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它主要通过物态形式直接反映生活,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体现服务于生活、美化生活的实用目的。这就必然要涉及到人们的心理、情感、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等各个方面,形成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民间审美文化。因而从基础性文化特征、设计思想、艺术风格等诸多方面,丰富了平面设计的艺术语言及思想内涵。在材料使用上,用俯拾即是的自然材料,“化腐朽为神奇”,不作过多的雕琢、修饰,保持率真、质朴的制作痕迹,显露出质朴天然的趣味。主观创作意图与材料自然形态巧妙的结合,有真情、去粉饰、不做作,呈现出返璞归真的艺术气质,历经千百年的积淀,仍旧给现代平面设计以富有无限生机的创作启迪。

  我国当代的青少年,伴随着影像文化成长,尤其是那些外来的影像文化已经或正在改变着他们的欣赏习惯,就近年来的新生而言,入学前重素描、色彩“技术”的单一训练,又使得大部分学生视野较窄、理解单一,审美素养基本停留在“初级”阶段,对艺术规律认识苍白。如何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兴趣,引导在“卡通”世界里成长起来的一代学生具备基本的民间美术鉴赏能力,应该说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理论讲授部分,在中国民间美术概述之后,以点切入,主要在中国民间剪纸综述中重点解析经典作品。在创作教学中,针对学生在创作中出现的困惑,在作业讲评过程中不断渗入有关民间美术名家名作的解读和欣赏,特别是结合地域优势,引导学生重点解读秦晋地区民间剪纸、年画及皮影作品,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广泛浏览,注重比较,辨别“真伪”,并可和将来的毕业论文结合起来,有方向、有目的地学习知识。近几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中,有多篇有关山西地方民间美术的研究论文,直接源自基础课阶段学生对“民间美术”课的兴趣以及学习和探讨。

  通过“民间美术”鉴赏,填补了学生的认识空白,激发了对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学生在民间美术的学习、创作实践中,受到民间美术朴素的哲学思想的影响,探究到民间美术丰富、深远的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美术鉴赏能力,这就为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或是成为设计师,建立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基本的审美素养。应该说就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而言,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是责无旁贷的。

  二、剪纸创作与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动手能力拓展

  处于二年级基础课阶段的“民间美术”课,通过理论和实践环节,和此前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以及外出写生等课程形成有效的链接,对于培养学生的造型与创造性思维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之根,保持着物质与精神未分化之前的原始状态,包含着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它不是自然形态的模仿,而是哲学形态的观物取象,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与艺术造型体系。中国民间美术就是这样一个完整的艺术形态。传统题材与表现语言经过长期的历史锤炼,已经形成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模式。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民间剪纸既有自己的形式规范,又有自由想象的广阔空间。民间艺术家用最单纯的心灵感悟生活,以其独特的形式不断地丰富并拓展着剪纸艺术形象,形成了独立的审美观念、造型规律和表现手法。

  中国民间剪纸不是简单意义上客观事物的重复和真实再现,而是劳动妇女根据事物原形进行大胆想象,用艺术的手法提炼、加工、再创造的结果。创造者对现实物象进行大胆的删减、夸张、程序化处理,保留其精神面貌,巧妙地运用二度平面展示丰富的内容,使形态简洁、单纯、一目了然。在这里想象力和创造力完全摆脱客观事物的束缚,中国民间剪纸这种意象造型的理念正是现代设计所推崇的。民间剪纸的夸张变形、简单概括、色彩对比强烈以及视觉冲击性、想象性、意象性等特色正契合了现代人的审美观,具有超越时代的审美特质。

  平面构成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一种方式,其基本原理是把繁杂的图形高度概括,以二维空间的形式来表达,即通过平面设计中的基本形态要素――点、线、面的特性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依照一定的美的法则进行新的艺术形象的创造,从而达到一种特有的艺术效果。它与中国传统剪纸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民间传统艺术的表达方式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平面构成元素。剪纸艺术的表达方式,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大量使用组合的手法,在造型上合理地夸张变形,从而表现出图案形式的艺术美感。剪纸艺术经过两千多年的继承、发展、流变,其传达方式已经非常丰富,其中对称、平衡、重复、发射是剪纸图案形式中最常用的方式,在这些方式中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平面构成的要素。现代设计造型上提倡的“少就是多”,“纯化形态”正好与传统装饰上的这一特征相符合。在中国民间美术中发现了很多构成主义的“影子”。这也说明了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在追求形式美感上的一致性。

  将中国民间剪纸与“平面构成”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深化对传统艺术的审美价值认识,有助于弘扬传统艺术;同时,平面构成也可以借鉴剪纸艺术,丰富扩展自己的传达方式。

  透过中外图形艺术的历史延伸脉络,可以使学生理解到图形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新的技术与意识的冲击下不断地更新、拓展,而其中的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所在。因此,要使中国的传统图形艺术在现代设计当中得到延伸发展,打造出新的民族形式,我们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引导学生对民间剪纸造型重新认识后的再创造,是深化和提升,从民间剪纸造型发展到对民间剪纸文化内涵的深刻剖析,这应该是在“民间美术”课的实践环节――“剪纸创作”阶段所力求做到的。

  引导学生发现课程的联系点,重在学生创造能力培养,是民间美术课的主要目的。在民间美术课实践环节,要求学生从传统艺术中提取元素,以现代创造意识和表现技巧进行再创造,所创造出来的新的剪纸图形既保留本土艺术的神韵,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应是全新的视觉形象,具有全新的视觉效果。

  在指导学生进行剪纸创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寻找设计元素,进行有意味的、有形式美感的造型创造,可以将无形的抽象的某种理念和心理状态转化为一种具体形象,引发出抽象意念延伸和连接。这样做能够锻炼其“发现”和“表现”能力,锻炼以不寻常的观念去看寻常事物、从杂乱中寻求秩序以及概括能力和组织能力。这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思维从以往再现性素描、色彩表达方式中解放出来,在设计中想得深、想得广、想得合理、想得周到,使思维方式扩展开来,敢于按照自己的美学意愿和生活情趣塑造对象,丰富平面设计的思想内涵。

  民间剪纸艺术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仅凭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和审美习惯,无拘无束地表达理想和愿望,他们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是一种纯真的感情,具有清新的原始趣味和充满了活力的野性美,由于很少受到各种理论的干扰和外界的影响,作品富于表现性,风格也更加纯化。现代的“美术工作者”们受到的束缚更多,“包袱”更重,与真情就更有距离了。在剪纸创作中,学生的思维被解放出来,脱开了“明暗”、“形准”等等束缚,更多地关注内心,注重表现,在特定材料的“限制”中找到“自由”,放手直剪,在实践中理解民间美术造型要义,提高了动手能力,这是单纯的理论“灌输”所达不到的。在低年级进行有关剪纸创作的这一次尝试,增强了设计专业学生的“平面空间”控制能力,也增强了他们今后的创造自信。

  应该说在大学美术专业教育中,能够注重本课程和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联系的,是好的课程;善于举一反三,找到课程间的联系点的,便是好的“教”与“学”。

  经过“民间美术”课的教学实践,由一个民间美术的“欣赏者”和“旁观者”转而加入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与青年学生的“沟通者”的行列,自己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反思以往的美术教学模式,感触颇深。

  现代艺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借用外来模式、内容、思维观念,失去了本土文化特色,明显地丧失自身应该具有的民族“语言”;过于依赖、摹仿西方艺术审美的形式与内容,没有意识到民族艺术被同化的严重性。凡此种种,更加凸显了高等美术教育中“民间美术“课程的必要性。

  对于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民间美术,我们的平面设计可以从中吸取精华,从中获取设计创意的资源,形成我们民族特有的设计风格和艺术魅力,把部分优秀传统的民间美术融合于现代美术教学之中,对于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是极为有效的途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需要渗透大量的优秀的传统美术知识,而如今民间美术教育在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中仍然是薄弱环节,我们的关注力度及重视力度还远远不够。

【中国民间美术欣赏论文(通用6篇)】相关文章:

美术欣赏教学小学美术论文08-29

欣赏美术教育论文08-28

欣赏课小学美术论文08-29

幼儿美术欣赏教育论文范文04-25

美术欣赏课教学思考论文08-25

美术欣赏是中学美术教育的主角论文08-15

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课论文08-21

浅谈美术欣赏课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论文08-21

新的美术欣赏教学方式探讨论文09-19

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探究教育论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