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时代人类阅读行为之嬗变

时间:2017-07-20 我要投稿
    摘  要:肇始于近代,興盛于現代的科學技術、工業文明、市場經濟對現代領域最突出、深刻的影響,表現爲視覺文化的誕生及其突飛猛進的發展態勢。從表面看,視覺文化的産生與發展,昭示了人類的文化藝術在傳統形態的基礎上更趨豐富多彩;然而從實質看,它又表徵著人類的文化藝術日趨同質化、單一化的傾向:它正力圖將一切已經完成、存在的文化藝術的語言文字代碼和印刷媒介的破舊外衣統統剝蝕,將其納入光與電的熔爐,重新熔煉整合,從而實現人類文化藝術全面視覺化的宏偉目標。從而使人類的閱讀行爲由基於印刷文本的閱讀逐漸轉變爲基於視覺文本的閱讀。隨著人類閱讀物件的變化,閱讀的主體結構、閱讀方式、閱讀性質、閱讀效應以及閱讀的機制和功能價值也發生了重大嬗變。 
    關鍵字:影視媒介;視覺文本;閱讀行爲;嬗變   
    肇始于近代,興盛于現代的科學技術、工業文明和市場經濟作爲現代社會三種最重要的社會力量,已經影響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作爲人類閱讀觀照物件的文化藝術無論其外在形態還是內在性質也呈現出迥異于傳統的特徵。由此導致了人類的閱讀行爲在閱讀物件、閱讀主體、閱讀方式、閱讀性質、閱讀效應以及閱讀的心理機制和功能價值等方面的重大嬗變。   
    一、閱讀物件的轉變和視覺文化的特徵 
    人類文化藝術科學化、工業化和商業化的一個共同結果,是視覺圖像逐漸替代語言文字符號,成了負載各種文化藝術資訊的公用媒介代碼,傳統的印刷媒介運載傳播人類文化的歷史霸主地位也逐漸被影視媒介所替代。於是,一種的新的文化藝術形態——視覺文化或視覺文本——佔據了現代文化的主導地位。 
    視覺文化的興起是以視覺藝術的産生爲先導的,即以20世紀初電影技術的誕生作爲標誌;20世紀中葉出現的電視技術不僅使視覺藝術的發展如虎添翼,更將其視覺化觸角伸展到了人類文化的所有領域;而近年來日臻完善的電腦多媒體技術,以其對圖像的生成、加工、複製的優勢和憑藉網路通訊傳輸對影視技術的綜合運用,表徵著現代文化工業對傳媒領域革新的全面完成。   
    視覺文化的産生一方面意味著人類文化藝術形態在以語言文字和傳統印刷技術爲媒介的基礎上更加豐富多樣化;然而另一方面,視覺文化的發展又在不斷消解著這種豐富多樣性:它力圖將一切已經完成、存在的傳統文化藝術的語言文字代碼和印刷媒介的破舊的外衣統統剝蝕,將其納入光與電的熔爐,重新熔煉整合,從而實現人類文化藝術全面視覺化的宏偉目標。如果說早期的視覺文化促進了人類文化藝術的豐富多樣性的話,那麽現代的視覺文化正在消解著人類文化藝術的豐富多樣性。阿貝爾.甘西曾在1927年滿懷熱情地宣稱:“莎士比亞、倫勃朗、貝多芬將拍成電影……所有的傳說、所有神話和志怪故事、所有創立宗教的人和各種宗教本身 ……都期待著對它的復活,而主人公們則在墓門前你推我擠。也許他並沒有想到一點,但卻發出了廣泛地進行掃蕩的呼籲書。”[1]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上個世紀30年代也提出“世界圖像時代”的著名表述,指出了世界將作爲圖像被把握和理解的預言。[2]上個世紀60年代,法國哲學家德波則鄭重宣佈“景象社會”的到來。[3]的確,當你看到電影、電視、廣告、攝影、形象設計、體育運動的視覺表演、印刷物的插圖化、“圖配文”等景觀象空氣一樣包圍著我們每個人的時候,當你審視文學讀物面臨著空前的邊緣化,文學名著、歷史典籍不斷被拍成影視作品的時候,當你發現越來越多的小說家爲名揚天下而苦苦期待著影視導演青睞自己的原作的時候,我們不得不佩服海德格爾等人的遠見卓識。據統計,2000年,僅中國電視劇年産量已超過了1萬部集,與20年前年産量9集的數量相比增加了1千倍以上。電視劇不僅産量衆多,而且觀衆數量也極其龐大,中國大陸共有有線、無線和衛星電視頻道3千多個,平均每個頻道播出電視劇至少2集,每天在中國大陸播出的電視劇應該超過6000部集,觀衆數量數億人。[4]由此不難推想,全球範圍的視覺文化藝術更是發展普及到了怎樣的程度。   
    視覺文化時代的到來,使人類的傳統閱讀行爲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而轉變的契機正導源于作爲閱讀物件的文化藝術形態的視覺化特徵:到處是流光溢彩的圖像,滿眼是生動直觀的畫面,光和影的交織籠罩了一切。當我們看影視等視覺媒體時,圖像符號充當了正文,而語言文字被簡化爲時有時無的隻言片語萎縮到螢幕的一角,成了圖像符號的附庸和注釋。於是,語言文字在讀者視野中日漸消失,閱讀行爲由對語言文字的關注轉爲對圖像符號的青睞,古老的印刷文本逐漸被新興的視覺文本所取代。   
    視覺文本從直觀的物質層面看有以下幾個顯著的特徵:其一是組合性、綜合性。就其産生而言,它是現代科學技術主導下的工業文明的産物,是科學技術、工業生産與文化藝術的“混血兒”;就其産生發展的動力而言,它是市場經濟操作運行的結果;就其文化內涵而言,它是美學、藝術等傳統意識形態與現代科學文化、工業文化和商業文化多重價值體系的交彙融合;就其媒介形式而言,它以影視圖像爲主要載體,組織了聲音、語言、文字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符號形式與介質,形成了大一統的多媒體世界。正如美國批判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在他的著作《後工業化社會的來臨》中指出的:“目前居統治地位的是視覺觀念。聲音和景象,尤其是後者,組織了美學,統率了觀衆。”[5]   
    其二是傳播運作的商業操作性。現代市場經濟已成爲一種強大的社會組織力量,它把人類社會一切領域的事務都納入市場的框架中來運行,並依據市場規則和市場經濟的價值體系重新賦予一切事務以新的運行規則和價值取向。傳統的文化藝術自然要按照現代市場經濟奉行的宗旨“最大程度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消費乃生産的唯一目的”(亞當·斯密)的經營理念來調整生産什麽和如何生産的問題。在講究工作效率、貪圖生活享受、追求轟動效應、崇尚新奇的現代社會裏,視覺文化以其直觀、淺白、快捷、刺激的特點無疑最能迎合現代文化大衆的消費心理。當文化與工業相結合,文化生産與經濟利潤相一致時,“金錢乃是評判所有這些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一個公分母”。[6]因此,文化産業也必然要將自己的産業結構由傳統的印刷文化的生産調整爲視覺文化的生産,以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目標。 
    其三是生産方式的批量複製性。以現代工業的大規模批量生産代替傳統文化的手工創作,以科學技術對同一母本的無限複製代替傳統文化的獨一無二的製作,形成了視覺文化生産的新的景觀。本雅明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認爲,從本質上說,一切藝術都是可以複製的,但當代機械複製卻和傳統的複製完全不同。第一,“技術複製比手工複製更獨立於原作”;第二,“技術複製能把原作的摹本帶到原作本身無法到的地方。”[7]這一方面說明原作的重要性在文化藝術生産中大大降低了,複製品越來越成了著眼於對可複製品的複製。例如,人們可以用一張照相底片複製大量的相片,而要鑒別其中哪張是“真品”則顯得無足輕重。另一方面,由於複製可以獨立於原作,這就使大範圍遠距離的傳播成爲可能。   
    其四是內容的直觀淺白性。傳統文化藝術以印刷媒介負載的語言文字代碼爲其形態特徵。語言文字因直接表示概念,讀者無法通過感覺器官直接感受領悟其中的文化內涵,而必須繞過感覺器官而直接訴諸理智,對它的接受必然結合對一定語詞的理解、組織、選擇而進行,即先由概念的領悟再轉而聯想到具體的情景意味,因此也必然更多的與理性和反思聯繫在一起。所以,傳統文化藝術的內容具有抽象性和隱含性。而視覺文化藝術因剝離了高度抽象的語言文字代碼,卸載了印刷媒介沈重的物質重負而代之以生
视觉文化时代人类阅读行为之嬗变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