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品与人品的再思考

时间:2020-08-10 18:23:12 美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画品与人品的再思考

摘要:中国画本质上是在画画家本身,画自己,是画家自己内涵和修养的展现,所以,画的境界体现了人的境界,画的完善过程就是画家自我完善的过程。
关键词:画品;人品;关系
        西方艺术家罗丹曾说过:“做一艺术家,须先做一堂堂之人。”在唐朝以后的史论典籍中也经常出现“人品不高,落墨无法” 等等相类似的说法。潘天寿大师也认为“品格高,落墨自超。”他还说:“艺术品,为作者全人格之反映,无特殊之天才,高尚之品格,深湛之学问,广远之见闻,刻苦之经验,决难得有不凡之贡献,故画人满街走,而特殊作者,百数十年中每仅几人而已。”这段话说明在天才、学问、见闻、经验方面,不同的人可以有相同的认识和感受,但画品与画家人品是否相关一直颇具争议。在国画传统理论中,一件艺术品病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考察作品与作者以及观者之间复杂互动的关系。
  中国画本质上是在画画家本身,画自己,是画家自己内涵和修养的展现,所以,画的境界体现了人的境界,画的完善过程就是画家自我完善的过程。朱耷是“金枝玉叶老遗民”,特殊的双重身份、复国情结与自身生存纠缠在一起,郁闷的现实环境使他无力与现实抗争,只能借用手中的画笔去表达宣泄。自然而然的,艺术成了他宣泄的工具,他把反清复明的愿望,对大明故国的念念不忘,借助隐喻冷逸、独具个性的形象表达出来。雪中之竹,笼中之鸟,无水之鱼,无根之树,“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每一个浓淡不同的墨点都向世人娓娓诉说着他心中无尽的悲思,都具有深刻的隐喻特征。朱耷灵活地运用构图、形象、名号、题款等元素来组织他的画面,表达出深藏于内心深处的对故国的怀恋情结和对现实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朱耷曾说过“愤慨悲歌,忧愤于世”,从朱耷作品的笔墨中,我们可看出他的艺术世界就是他故国情感的倾泻和自我情怀的袒露。他无限怀念和热爱自己的故国,所以,他创作的艺术作品,也都具有艺术之外的高尚的人格力量,饱含着故国之恋和时代之特征。
  龚贤的高贵品格也是通过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在绘画中表现出来的。诗意盎然、具有地方特色的江南水乡通过雄沉浑厚的笔墨表现出来,表达了他对一草一木的热爱。他有一首题山水的诗:“千山万壑一人家,白石为粮酿紫霞。尚尔尧舜犹未出,避秦若个向云崖。”这首诗是龚贤思想生活的真实写照。对自己国土的深厚的爱成为他摆脱清朝统治者,遁迹山林的精神支柱。一草一木、白石和紫霞都是他的精神食粮。他细心观察,透彻描绘,把自己的爱倾注在画面之中。浓重的墨韵溢散出来的浓烈的清高气息,正是他浓厚的感情升华。龚贤的淡泊名利,隐居生活,带着他进入精神的高度自由状态,带着他率意、逍遥、忘情地表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也正是这样,才创作出了一幅幅留传后世的经典作品。他作品中的高洁气韵,出自他历经磨炼净化后的内心。艺术大师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所谓静观、默窥,是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之同化的心灵的愉快,是智慧的喜悦,在良知照耀下看清世界,而又重视这个世界的智慧和喜悦。 ” “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 “画中理气二字,人所共知,亦人所共乎,其要在养心性。则理正气清,胸中自发浩荡之思,腕底乃生奇逸之趣,然后可称名作。”一个中国画画家,画的是内涵、修养和他的精神。
  潘玉良,中国近代绘画史上著名女画家,一生留下了4700多件作品,包括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素描、速写,她一直致力于中西艺术文化的结合,为艺术的探索贡献巨大。潘玉良的绘画艺术风格和艺术道路,与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她曲折坎坷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潘玉良原名张玉良, 1895年出生,八岁就成了孤儿,十四岁时被舅舅卖到妓院,多次逃跑都没成功。她的'坚强和独立就来自这段悲惨经历。她的个性豪放,吸引了当时安徽芜湖总督潘赞华,于是潘赞华为她赎身并与其结婚,从此,玉良改姓潘。潘赞华一直提倡思想解放、尊重女性。所以,当他发现玉良在美术方面有很好的天赋时,就大力支持她学习美术。1918年,潘玉良通过了上海美专的入学考试,从此,玉良成为该学校招收的第一批女学生之中的幸运一员。1921年到法国学习, 1928年回国任教,后来再次赴法,1977年在孤独寂寞贫病交加中辞世于巴黎。潘玉良在法国时很少与人交往,一心作画,积极参加法国秋季沙龙,并且获得大奖二十一次,雕塑作品经常陈列于巴黎的塞努希博物馆。她的刻苦努力换来了卓越的成就,在国际上获得了相当高的评价。巴黎东方美术馆馆长也塞弗评价说:“潘夫人应新时代的潮流奔进,绝未改变其对艺术的见解,独立于具象与抽象两派之间,她用中国书画的笔法来形容万象,对现代艺术的贡献已够丰富了。”这段话肯定了她的独具个性不畏世俗偏见的艺术风格。尽管身世坎坷,生活清苦,但坚强、独立、高尚的人格造就了她高尚的画品,为中西艺术的结合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大千,我国现当代著名画家,在中国画坛颇具传奇色彩,一生经历非常丰富,才华之横溢,作品之多,涵盖范围之广,在书画、诗、篆刻、古书画鉴赏与收藏方面成就之大,令人惊叹。他生在书画世家,母亲和哥哥姐姐都画画,耳濡目染,从小他就学习画画。17岁随兄赴日本留学,1919年回国留居上海。1925年在上海首次举办画展,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张大千誓死不做亡国奴,愤怒揭露日军在北平的任意烧、杀、抢、掠等罪行,被日寇北平宪兵队关押一个月仍不屈服,后来日军强迫他担任日伪军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但是他坚持民族大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拒绝赴任。经过与日寇的多次周旋,1938年夏,张大千在朋友帮助下,历经艰险,逃出北平,在成都青城山居住三年,他创作了上千幅作品,来鼓舞祖国人民奋勇反抗日寇侵略。1941年,他前往敦煌研习石窟壁画,1943年夏,从敦煌归来举办大型画展,又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1949年底,他应印度之邀前去举办画展,侨居之前,他把自己花费毕生精力和金钱收藏的古代名画五代顾宏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宋代刘道士的《万壑松风图》、五代南唐董源的《潇湘图》无偿捐赠给了祖国。他这种做法,充分表达了他对祖国的耿耿忠心和无比热爱之情。正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和高尚的人品,加上刻苦的努力和丰富的经历,造就了张大千在中国画发展方面的成功。
  综观各个伟大的艺术家的艺术成就,画品即人品,这种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所以,要想在艺术道路上越走越远,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增强各方面的素质,开阔眼界,丰富经历,这样才能加深内涵,创作的作品也才会有深意,才会打动人心,引起观者共鸣,艺术才会真正发挥它怡情养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学的散步》,宗白华,安徽人民出版社。
  [2]《名画解读》,陈龙海,丘麓书社出版 

【画品与人品的再思考】相关文章:

1.关于建立与完善我国转移定价税制的再思考

2.动画专业素描教学的再思考

3.网络时代科普宣传的再思考

4.大学英语教学再思考心得

5.魏晋文学思想的认识及再思考

6.雅思词汇:与个人品质有关的词

7.论诸葛亮的人品与文品

8.农村宅基地整理再思考的论文

9.关于法治与德治关系的再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