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时间:2023-03-21 15:16:40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选择西双版纳傣族园为案例地,在扼要先容傣族园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分析傣族园发展旅游的资源上风,指出傣族园的旅游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重点阐述了傣族园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涵盖可持续、***、辩证的发展理念,村寨、文化、旅游、经济四大发展要素以及“公司 农户”的经营模式。针对该旅游发展模式提出实施整体开发战略、以人为本战略、文化制胜战略和科学治理战略,以供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参考。   [关键词]民族村寨,模式,傣族园  1、引言  从1995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的“民俗风情游”到2002年推出“中国民间艺术游”,标志着以民俗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在我国蓬勃兴起,其间涌现出一大批独具特色、著名中外的少数民族旅游村寨。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道路。江晓云以瑶寨为研究对象,对具有资源上风而又处于贫困之中的少数民族村寨如何开发生态旅游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刘沛林等指出生态博物馆理念在少数民族社区景观保护中的作用。(2)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对于村寨产生的影响。唐雪琼、车震宇以元阳县箐口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旅游开发对该地的村寨面貌、经济状况、消费观念、思想意识和女性地位产生了较大的影响。(3)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的题目与保护措施。罗永常分析指出: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主要存在民族文化认同感失落、价值观的改变和传统社会结构的崩溃、民族传统文化的粗俗化等方面的题目,并由此提出确立社会性的旅游发展观、确立参与式发展理念、努力进步旅游产品文化品位和做好规划进步治理水平的发展对策。  综观诸多学者的研究不难发现,尽管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但终极达成这样的共叫:民族文化和文化环境的保护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本文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傣族园的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探讨,为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提供鉴戒。  2、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西双版纳傣族园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市勐罕镇(橄榄坝),距州府(景洪市)27公里。傣族园规划占地336公顷,内含5个傣族自然村寨,主要景区由曼将(篾套寨)、曼春满(花园寨)、曼乍(厨师寨)、曼嘎(赶集寨)、曼听(宫廷花园寨)5个保存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组成。截至2003年12月底,园内的5个自然村寨共有村民316户1503人,是西双版纳傣族自然村寨最集中,民族特色保护最完好的旅游景区之一。  傣族园风景区南傍热情奔放的澜沧江,北依宁静秀丽的龙得湖,绿树掩映,竹楼环抱,呈现出一派神奇美丽的亚热带傣家庭院风光,被比作“孔雀尾巴上最靓丽、最夺目的羽翎”,是傣家人的“勐巴娜西”(人间天堂)。傣族园景区的文化资源类型多样,内涵丰富。具有傣族特色的干栏式建筑,别具风格的傣族服装,小乘佛教的建筑景观,傣族人民的歌舞表演,声势浩大的泼水节等便是其杰出代表。  傣族园景区建设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分3期完成。西双版纳傣族园的旅游业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见表1)。  3、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发展模式  西双版纳傣族园根据自身的旅游资源条件,充分利用旅游发展上风,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道路。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是以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系统为旅游对象,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和减少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发展进程影响的条件下,将生态旅游理念贯串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  3.1发展理念  傣族园景区“保护就是发展”的经营方针与可持续发展观不谋而合。“保护”的对象涉及面广,包括保护傣家干栏式建筑和文物古迹,保护傣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保持傣族“保护大自然所赐予一切”的自然生态观,保持傣族淳朴、浓郁的民风民俗,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景区治理者在看到旅游业正效应的同时,也感受到旅游业发展所造成的外来人口观念、行为冲击本地文化的现实,特别是对年轻人的消极影响巨大。针对这种状况,景区治理者制订了3到5年的培训教育计划,对年轻人进行普通话、外语、旅游知识、法制和传统文化技能的培训,避免他们“跟潮”,保证本民族的文化传承。  西双版纳傣族园推崇朴素的自然生态观,提倡保护山林,保护水资源,保护大自然所赐予的一切。这种观念与傣族自身的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傣族的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熟悉、利用与保护动植物以及生态系统的知识与实践,这无疑为人类保护自然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指导,确保了生态平衡。2005年7月在傣族园实地考察过程中,笔者与当地居民进行了几次随机访谈,令人感慨最深的是,他们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并能够以自得其乐、悠然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我们在领略傣族田园诗般自然风光的同时,接触到的是自然***的“傣族人”。西双版纳傣族园的旅游开发实践证实:发展旅游,让当地居民重新熟悉了傣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使很多传统习俗再度回到人们的生活中,激发起当地居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唤醒了他们保护本民族文化的意识。  同时,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冲击与旺盛的旅游发展势力相伴随。例如傣族园村寨中居民的市场竞争的观念增强了,原有的宗教禁忌出现了弱化的趋势,穿着牛仔裤、T恤衫、唱着流行歌的傣族青年随处可见。面对出现的题目,傣族园治理者正确熟悉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辩证关系,公道引导当地居民“应该保护什么?怎样保护?”、“应该坚持什么?怎样坚持?”将旅游对当地文化的负面影响减小到最低。在傣族园的实地考察中,我们途经一家经营“傣家乐”的农户家,原本打算试试傣家风味的菜肴,但主人告知“已经过了供给午饭的时间”。这一事例说明,傣族园居民虽有市场意识和经济效益的观念,但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朴实、淳朴的思想一如既往。  3.2发展要素  加拿大学者罗伯特·麦克当劳、李·乔里夫(Robert Mac Donald,Lee Jolliffe)夸大促进乡村发展的因素有3个:乡村文化旅游是实现乡村社区发展的工具,文化旅游是乡村发展和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在乡村文化旅游中进行合作有利于实现社区目标。在此,将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中的每个基本要素称为“因子”,提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四因子”论(见图1)。  3.2.1村寨

【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相关文章:

旅游业发展与旅游地文化变迁研究05-30

区域旅游发展理论视角下的凤阳旅游资源开发研究04-29

发展战略模式及实在现途径06-01

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10-29

生态旅游管理下的旅游管理模式创新论文04-16

创意元素在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的运用论文04-27

基于价值网的企业集群式供给链治理模式研究04-28

河北卓达集团企业文化构建模式研究05-11

新媒体漫画表现形态的创新模式研究01-10

配网工程中营销客服与生产调度集约模式研究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