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赵氏孤儿的历史真相论文

时间:2020-06-26 17:28:58 历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追寻赵氏孤儿的历史真相论文

  历史传奇历来是戏剧和影视作品的最爱,中国历史上也不缺少极富戏剧性的传奇故事,比如赵氏历史上的两则著名的传奇故事“赵氏孤儿”和“狸猫换太子”。前者发生在春秋时期,史出太史公司马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正史“史记赵世家”[1],后者则是北宋年间关于宋仁宗身世的历史传说,在“三侠五义”第一回中有详细的描述[2]。虽说后者并非完全是捕风捉影,但是大部分故事却不是历史事实。

追寻赵氏孤儿的历史真相论文

  虽说这两个传奇故事相隔年代久远(1600年),但是两者却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涉及宫廷内部的斗争,都是刚出生的婴儿被调换,都是刚开始时正义的力量处于下风,但是却百折不挠,勇于运用自身的智慧同邪恶势力作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并且两个“婴儿”还都姓“赵”,因此甚至还会有人把这两则故事混为一谈。

  虽然狸猫换太子并非历史真实,宋仁宗也没有被“狸猫”调换过,但是他也确实是被当时执掌后宫的刘德妃从自己生母手中强行抱走,并且长时间不知道真正的母亲是谁,直到刘太后(刘德妃)去世才真相大白[3]。后人根据上述历史史实加以渲染,敷衍成了足以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并用于对包拯在“包公案”中为何具有如此大的权力进行背书。

  “狸猫换太子”传说多于史实,那么“赵氏孤儿”是历史真实吗?仅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两種说法:赵世家和韩世家[4]所述与现在人们所熟知的“赵氏孤儿”故事相似,极富戏剧性和传奇性,大文豪伏尔泰甚至据此写出了著名戏剧“中国孤儿”;而晋世家[5]中却依据左传[6]、国语[7]中的说法,并未提到赵世家中的赵氏孤儿故事,故事的出场人物和事件发展均有很大不同,从而赵氏孤儿故事被后人称为千古疑案[8]。

  同一个作者描述同一个历史事件写出了两个版本,后人多相信晋世家和左传中的版本,认为赵世家中的版本太过于戏剧性,更像是赵氏后人为了给祖先掩饰美化和歌功颂德而篡改成的传奇故事,但是这种说法可能也存在一些不可解释的问题:

  其一,韩世家中的描述与赵世家基本相同,韩国的史官没有必要为赵国的祖先掩饰美化或者歌功颂德;

  其二,赵盾的族弟赵穿弑杀晋国国君晋灵公,史官董狐明记“赵盾弑其君”,被孔子誉为“古之良史”[9],说明春秋时期的史官没有肆意篡改历史的恶习;

  其三,赵盾的儿子赵朔自从公元前597晋楚邲之战之后就从历史上消失了,其时赵朔的年龄并不大,极有可能是遭到了某种变故而去世的;

  其四,左传中说“赵婴通于赵庄姬”[10],后人一般理解为赵朔的妻子赵庄姬与其叔叔赵婴私通,导致赵婴被两个亲哥哥赵同、赵括流放于齐。首先,“通于赵庄姬”可以解释成“私通赵庄姬”,应该也可以解释成“与赵庄姬相善”;其次,赵婴在被流放之前对两个哥哥曾经说过“我在,故栾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忧哉!”[11],赵婴年纪比赵同、赵括小,地位也比他们低,他会有什么能力能够保证高居卿位的栾氏“不作”呢? 另外,赵婴被流放后,赵庄姬没有马上采取报复措施,而是等到了三年后[6],这又是为了什么?

  要想解释上述疑问,恐怕不能简单认为赵氏孤儿的故事是赵氏后人虚构而成,赵世家和晋世家记载的赵氏遭难过程可能都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也就是说,在短短十数年间,晋国赵氏发生了两次大的劫难,分别发生在晋景公3年之后不久和晋景公17年。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晋国赵衰与国君晋文公有很紧密的姻亲关系,是晋文公复国的大功臣,到了赵衰之子赵盾更是执掌晋国国政多年,赵氏大家族不可能只通过一场劫难而衰败。另外,赵世家和晋世家记录的赵氏两次遭难的过程可能并不互相矛盾,而是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

  赵氏这两场大劫难的原因甚至可以追溯到赵衰追随晋文公重耳流亡的年代,流亡到翟国后公子重耳和赵衰分别娶了姊妹两个,季隗和叔隗,叔隗生了赵盾。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成为著名的.春秋霸主之一-晋文公。文公为了报答赵衰,把自己的女儿姬氏嫁给赵衰,生了赵同、赵括、赵婴。古人重嫡庶之分,赵衰本应该将姬氏所生的儿子立为嫡子,但是姬氏却很有见识,她深知自己生的儿子年幼,难以支撑赵氏宗族,因此她不光要求赵衰迎回叔隗母子,并且劝赵衰将贤能的赵盾立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12]。这样,赵衰死后,赵盾继任为卿,同时成为赵氏宗主。赵盾感念姬氏的恩德,在晚年又将赵氏宗主的地位让给了姬氏的爱子赵括[13]。

  赵盾在晋国长期执掌国政,由于国君晋灵公无道,被赵盾的族弟赵穿弑杀于桃园,赵盾迎立晋文公的另一个儿子黑臀继任国君,是为晋成公。晋成公为了报答赵盾,将其女儿嫁给赵盾的儿子赵朔,就是以上提到的赵庄姬[14]。

  赵盾死后,赵朔继任为卿,虽然在晋国的地位比赵盾时期差了很多,但是却仍然在执掌赵氏宗族的几位叔叔赵同、赵括、赵婴之上。为了保障赵氏宗族在晋国的地位,赵朔努力与其他家族搞好关系,比如在公元前597年的晋、楚邲之战中赵朔将下军,就积极地与中军主帅荀林父保持一致。但是一同参加战役的赵同、赵括却与主帅不配合,不听将令与先縠贸然出击,结果直接导致晋军大败[15]。当时的国君晋景公没有追究主帅荀林父的责任,只是处罚了主要责任人先縠,而与先毂一起犯错的赵同、赵括兄弟却没有受到处罚,可能的原因还是看在赵氏与国君的姻亲关系上。

  身为赵氏宗主的赵同、赵括兄弟,虽然没有受到处罚,但是可能会隐隐感到宗主地位不保。赵朔作为赵氏宗族的庶子,不光政治地位高于宗主赵括,在其它各方面都不能与宗主保持一致,而且自己兄弟又刚刚在邲之战中犯下大错,虽然没有受到惩罚,但是赵朔取代自己成为赵氏宗主的可能性正在逐渐增大。为了争夺赵氏宗主地位,赵氏宗族在邲之战后不久可能发生了一起比较大的家族内讧,内讧的结果可能就是赵朔被害,赵同、赵括兄弟采用不光彩的手段保住了宗主的地位。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邲之战后赵朔在历史上突然失踪,而赵同、赵括仍然活跃在晋国的政坛上。

  赵婴虽然作为赵同、赵括的幼弟,但是智谋见识却远高于两位兄长,他认识到赵氏家族内讧只能使别的家族得利,并且赵朔的妻子作为国君的姊妹,有采取激烈报复的手段和能力。为了使赵氏宗族不再继续因为内讧受到伤害,赵婴保护了赵庄姬以及赵朔的遗腹子-“赵氏孤儿”。至于赵庄姬为什么不马上对赵同、赵括兄弟采取报复措施,主要原因在于赵氏孤儿或者没有出生,或者年龄太小,即使采取报复措施,赵氏孤儿也无法继承赵氏宗族的权力,另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就是由于赵婴的居中调停。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赵婴虽然作为幼弟,却可以保证“我在,故栾氏不作”,就是因为赵婴在晋国国君、赵庄姬、其他家族与赵氏家族之间起到了缓冲纽带的作用。这次内讧是赵氏家族内部的事情,因而史记晋世家没有相关记载,又因为事件所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左传等史书也没有相关记载。

  赵婴虽然对于赵氏宗族的稳定存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愚蠢的赵同、赵括兄弟却看不到这一点。眼看着“赵氏孤儿”-赵武在赵婴的保护下逐渐长大,兄弟两人再次不顾亲情,以“赵婴通于赵庄姬”为理由将赵婴流放齐国。赵氏宗族与赵庄姬、晋国国君之间的缓冲桥梁被彻底毁坏,赵庄姬终于等到了自己的儿子-赵氏孤儿赵武成年和报仇的日子。为了报复赵同、赵括,赵庄姬借助晋景公及其他家族的势力,将赵同、赵括兄弟灭族。

  为了将赵同、赵括灭族,仅靠赵庄姬一句“原、屏将为乱”[6]肯定是不够的,要找到确定的作乱证据。当时作为司寇的屠岸贾想起了“赵盾弑其君”的理由,于是赵同、赵括被灭族于下宫,赵氏孤儿作为赵庄姬的儿子,“从姬氏畜于公宫”[6],屠岸贾也不可能去追杀赵氏孤儿。之后,晋景公去世前,韩厥进言恢复赵氏宗祀,于是赵氏孤儿作为晋国赵氏唯一的传人成为赵氏宗主,至于司寇屠岸贾,则只能成为家族之间斗争的替罪羔羊。

  在记录这段历史的时候,赵国史官为了给祖先掩饰美化,将这两次严重的家族内讧隐而不言,而是将两次事件合并为一次,并且把主要责任都推到屠岸贾头上。至于程婴和公孙忤臼,除了他们两人可能在赵氏内讧中保护幼主而确实存在,是不是也有可能是赵氏后人为了纪念保护赵氏孤儿的叔祖-赵婴呢?韩国的史官为了宣扬祖先韩厥在复立赵氏中的功劳,记载的历史可能与赵国相同。

  总结上述推测,晋国赵氏在晋景公3年之后不久和晋景公17年经历了两次严重的家族内讧,第一次内讧导致赵朔被害,赵氏孤儿则在赵同、赵括的幼弟赵婴的保护下生存了下来。由于赵婴的居间调停,赵氏宗族得以在晋国继续存在。赵同、赵括不知轻重、自毁长城,将赵婴流放齐国,从而使赵庄姬借助晋景公和其他家族的力量,将赵同、赵括灭族以报杀夫之仇,赵氏孤儿则在赵氏家臣韩厥的帮助下,恢复了赵氏宗主以及在晋国的地位。晋世家记载这段历史时,没有提到赵氏宗族的第一次内斗;而赵世家也为了掩饰宗族内讧这一不光彩的历史,将两次内讧合并为一次,并把事件的罪魁祸首安到司寇屠岸贾头上。赵氏的两次内讧使晋国赵氏家族势力受到致命打击,赵朔、赵同、赵括均死于非命,赵婴流放齐国,直到很多年以后,“赵氏孤儿”-赵武才恢复赵氏在晋国的政治地位,可见兄弟阋墙、同室操戈历来都是家族乃至国家衰败的根源。

  参考文献:

  [1]司马迁著,史记赵世家,“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于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2]石玉昆述,三侠五义,第一回,设阴谋临产换太子、奋侠义替死救皇娘.

  [3]宋史,仁宗本纪第十,“甲午,皇太后崩,……,壬寅,追尊宸妃李氏为皇太后,至是帝始知为宸妃所生,”.

  [4]司马迁著,史记韩世家,“晉景公之三年,晋司寇屠岸贾将作乱,诛灵公之贼赵盾,……,厥于是言赵武,而复与故赵氏田邑,续赵氏祀.”.

  [5]司马迁著,史记晋世家,“(晋景公)十七年,诛赵同、赵括,族灭之.韩厥曰:“赵衰、赵盾之功岂可忘乎?奈何绝祀!”乃复令赵庶子武为赵后,复与之邑.”.

  [6]左丘明著,春秋左传,成公八年,“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乃立武,而反其田焉.”,原、屏即赵同、赵括.

  [7]国语,晋语九,智伯国谏智襄子,“赵有孟姬之馋”,孟姬即赵庄姬.

  [8]高士奇撰,左传纪事本末,晋卿族废兴,“司马迁序赵氏之下宫之难,文工而事祥,顾与左氏迥异,此千古疑案也.”,左氏即左丘明.

  [9]司马迁著,史记晋世家,“晋太史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孔子闻之,曰:“董狐,古之良史也.””;史记赵世家,“故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左丘明著,春秋左传,宣公二年,“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

  [10]左丘明著,春秋左传,成公四年,“晋赵婴通于赵庄姬.”.

  [11]左丘明著,春秋左传,成公五年,“五年春,原、屏放诸齐.婴曰:“我在,故栾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忧哉!””.

  [12]司马迁著,史记赵世家,“翟以其少女妻重耳,长女妻赵衰而生盾.初,重耳在晋时,赵衰妻亦生赵同、赵括、赵婴齐.……,晋妻三子皆下事之.”.左丘明著,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文公妻赵衰,生原同、屏括、楼婴.……,而使其三子下之.”,原同、屏括、楼婴即赵同、赵括、赵婴.

  [13]左丘明著,春秋左传,宣公二年,“赵盾请以括为公族,……,使屏季以其故族为公族大夫”,屏季及赵括.

  [14]司马迁著,史记赵世家,“赵朔妻,成公姊”,此处史记记载有误,应为“成公女”或“景公姊”.

  [15]左丘明著,春秋左传,事见“宣公十二年”.

【追寻赵氏孤儿的历史真相论文】相关文章:

1.《赵氏孤儿》观后感6篇

2.《赵氏孤儿案》经典台词分享

3.左氏历史来源

4.追寻音乐课堂的感觉学科论文

5.历史风骨的论文

6.关于婚恋的真相

7.历史是人性展现的历史初探论文

8.关于历史的解释与历史规律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