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人性展现的历史初探论文

时间:2020-06-22 14:07:24 历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历史是人性展现的历史初探论文

  实际上,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取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成为我们的宣传和教育所标榜的旗帜与目的之后,这种宣传和教育就背离了人性,从而也就在根本上失去了其存在的坚实基础,成为一种既不可能真正深入人心、也不可能单纯依靠“革命激情”而以虚假的表象长久存在下去的空洞说教。长期以来,我们意识形态宣传和道德教育的真正效果之所以值得认真反思,几代“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饱受“共产主义红色教育”的青年一旦进入社会、面对现实之后,却纷纷如梦初醒幡然明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这里。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今天的中国,对于人性问题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实际上如同人类在中世纪晚期突破神权意识形态统治的桎梏一样,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祛魅”过程。

历史是人性展现的历史初探论文

  一、关于人性的概念以及人性与历史的关系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人类的历史,而人之能够有异于世间万物,便在于人有其独特的性质,这种独特的性质便是人性。所以,人性当然是人所共有的,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任何生物的根本标志。而人所具有的所有其他属性———包括任何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都是建立在具有共同的人性内涵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首先是具有区别于世间其他任何生物的独特性质的人,然后才是社会的人和阶级的人。因此,人性不会因为人的社会属性、阶级属性乃至任何其他属性的不同而不同———这似乎应当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定论,因为无论从事实讲,还是从道理讲都是如此。若从事实来讲,人类历史全部过程以及由此而凝聚的历史感与常识感,都确切无疑地向所有人昭示和证明着这一点。而若从道理上来讲,倘若人性因为人的社会属性、阶级属性乃至任何其他属性的不同而不同,那么,实际上人性就没有了特定的内容;这样的话究竟什么是人,便根本无法界定了。

  然而,非常奇怪的是:我们既往乃至至今的认识却并非如此。请看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于人性的解释:“人性: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①①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093、62页。那么什么是本性?相应的解释是:“原来的性质或个性。”②其他一些词典的解释大致相同。根据这样的解释,人性既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原本所具有的性质或个性”,又与“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密切相关,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既然“人性”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那么,顺理成章的结论便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的本性是不同的。换言之,倘若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发生变化,那么,人的本性也就会发生变化。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观和人性观的指导之下,我们才坚信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的、普遍的、抽象的人性,而认为只有“历史的”、“具体的”、“阶级的”亦即相对的人性。我们既往耳熟能详的如下论断: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阶级性的人性,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就是最为典型的认识。照此逻辑,所谓“人性恶”只不过是不合理的、人剥削人的私有制度的产物。所以,无产阶级的人性是高尚的、大公无私的;而资产阶级的人性则是卑劣的、唯利是图的。亦所以,对待无产阶级的阶级兄弟,便应当“像春天般的温暖”;而对剥削阶级的阶级敌人,则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亦唯其如此,无产阶级只要推翻了资产阶级或其他剥削阶级的政权,便自然建立了根除剥削制度、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制度和国家政权。这种政权是由具有高尚的、大公无私的人性的无产阶级掌握的,因此,便从根本上消除了不合理的、人剥削人的私有制度这一“人性恶”存在的基础。

  过去曾经长期主宰我们思想的这种认识,显然是传统的极左的社会观和人性观的体现,是典型的“阶级斗争思维”的反映,从我们今天来看无疑是错误的和荒诞的———之所以是错误荒诞的,其原因也很简单,即它与客观事实完全不符:人类自茹毛饮血的远古直至声光电化的今天,其全部历史的全部事实都可以证明其谬误,而无法证明其正确———正如贫农造反取天下之后无法也从未建立过具有“贫农人性”的政权一样,无产阶级造反取天下之后,同样无法也从未建立过具有“无产阶级人性”的政权。但问题的可怕之处即在于:既然至今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和其他词典对于人性的解释依然如此,便说明“阶级斗争思维”的流毒直至今天仍未得到有效肃清。对人性的经典解释之二: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这一解释显然也有缺陷。因为非正常的感情和非理性,无疑也属于人性应当涵盖的范畴。综上所述,可知对于“人性”,必须重新予以定义。

  笔者根据个人的认识,将“人性”初步定义如下: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独有特征,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如欲望、感情、理性、非理性,等等。①实际上,人类所有的历史事实都告诉我们:自古至今,尽管人类社会的一切内涵———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诸如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民族、国家、思想、宗教、意识形态、道德、风俗等,在在发生改变,但唯有人性始终不变———虽然在不同的社会条件和历史情境下,人性的不同侧面的表现会有所不同,但人性的本质并没有改变。②故人类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性展现的历史。因此,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应当以解读人性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去解读历史。而过去曾被十分强调的所谓“带阶级性的人性”,归根结底不过是人性在阶级层面的展示与体现而已。所以,不是阶级性统驭人性,而恰恰是人性统驭阶级性。历史已经昭示我们:绝不存在超越一般的共同人性的“阶级的人性”。所谓“阶级的人性”,不过是一般的共同人性在阶级范畴内的特定体现,其实质仍然是一般的人性

  所以,对于人性的一切褒义或贬义的评价和描述都是人本身所具有的,与人的阶级性全然无关。汤因比曾特别强调:人类文明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性的历史。人性是构成文明的基础,这既表现在人的创造力使文明成长,也表现在由人性所决定的社会组织形式。而人性是不会改变的,在任何社会都一样:揆诸历史,我们应当承认汤因比的结论非常精辟。只要深入分析便不难发现:迄今为止地球上所有地域、民族和国家的人类活动,无论其表现怎样丰富多彩万象纷呈,其演变怎样多种多样———或发展、或停滞、或断裂与延续、或倒退和灭亡,诸如此类,都是人性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表演和创造的结果。所以,实际上,人性既是历史的动力,也是历史的惰力。古往今来,人类活动的所有表现和状态,包括一切地域、国家和民族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乃至衰亡毁灭,无一不是人性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展现与作用的结果。人类之发展是由于人性,人类之停滞倒退是由于人性,人类之衰亡毁灭同样是由于人性。所以,是人性的作用导致历史变化。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能够遵循实事求是原则,从“依据人性去分析人的活动”的角度解释人类历史上各种纷繁现象的历史观,称作人性史观。

  二、人性如何作用于历史以及人性的本质

  那么,人性究竟是怎样具体地作用于历史呢?倘若依此去分析,便不难发现:人类活动的本质,是人性驱动下的利益斗争与协调。这种利益的斗争与协调,既包括人类为追求美好生活而进行的适应自然和征服自然的人与自然之间的斗争与协调(人类生产力的一切发展进步均可作如是观),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利益斗争与协调。倘若单纯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自古至今,人类的历史始终是一部相互之间利益斗争与协调的历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集团与集团、阶层与阶层之间的关系是如此,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同样如此。所以,导致历史变化(无论是发展,停滞或倒退)的原因和动力,是人性所决定和制约的人对利益的需要与追求。故归根到底,人对利益的需要与追求是历史变化的根本动力和原因。

  从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角度来讲,自有人类以来,世界上不同地域、国家与民族的人类社会的个人与个人之间,便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地存在着各种利益的斗争与协调。从群体和各式各样共同体之间关系的角度来讲,自有人类以来,世界上不同地域的人类便依各种以类别相区分的联系纽带和辨识标记,而形成各种大小不同的利益共同体或准共同体,如体征的、血缘的、民族的、阶级阶层的、行业的、信仰的、意识形态的,诸如此类等等。所有这些形形色色的利益共同体或准共同体之间,小至家庭、家族之间,大至国家和民族之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地存在着各种利益的斗争与协调。而在任一利益共同体或准共同体的内部,同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地存在着各种利益的斗争与协调。当任一利益共同体内部的利益斗争激化时,便会发生“兄弟阋墙”;而当另一影响该利益共同体整体利益的外部因素出现时,该利益共同体便会暂时消解或搁置内部矛盾而“外御其辱”。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家族、氏族、部族、民族、种族、国家、阶级阶层、集团教派之内或之间的斗争,大抵不外如此。“不同阶级的这种联合,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向来是一切革命的必要条件,却不能持久,———一切革命的命运都是如此。当战胜共同的敌人之后,战胜者之间就要分成不同的营垒,彼此兵戎相见”。②这是恩格斯总结的一条不同阶级的联合与斗争的历史规律。实际上,这种现象的存在绝不仅仅限于“不同阶级的联合”,在同一阶级的内部同样如此。人类历史所展示的更多的情况,是内外部斗争同时存在。而且,往往内部斗争的激烈与残酷更甚于外部斗争。

  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内部的利益斗争更直接,更现实,更迫在眉睫。从某种意义讲,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所有主动性变革,包括改良和革命,都是出于利益斗争或协调目的的尝试。由此不难看出,所谓阶级斗争,不过仅仅是人类利益斗争的一种形式和一部分内容,而且阶级斗争并非仅仅或主要表现为阶级之间的斗争,很多时候阶级内部的斗争甚至更为残酷和激烈。从历史的事实看,不但地主阶级内部的利益斗争是如此,农民阶级内部的利益斗争也是如此———其他一切阶级内部的利益斗争无不如此。由此也不难看出:过去所说的“只有阶级的人性,从来没有超阶级的人性和抽象的人性”云云,是完全错误的。即如本文前面所说:实际上所谓“阶级的人性”,不过是一般的共同人性在阶级范畴内的特定体现,其实质仍然是一般的人性。由此亦可知,如过去那样按照某些特定的标准,而把某一阶级定性为“道德高尚的阶级”,并将“大公无私”之类的美誉判定为其专有的阶级属性;同时将某一阶级定性为“道德卑劣的阶级”,并将“自私自利”之类的恶谥判定为其专有的阶级品质;更是完全错误的;相反,我们倒可以肯定地说:绝不存在超越一般人性的阶级的人性。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人性作用,决定了人类的历史步伐展示出如此善恶交织的矛盾表现?由此,便促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人性的内涵。历史向我们揭示的确切无疑的事实是:人是最高贵的动物:有思想,有感情,有理想,有道德观念,有精神需求,有牺牲精神;崇尚善良博爱,追求公平正义;能够舍身取义,舍己为人。故而,人类历史自古至今,留下了很多激动人心、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但历史同时又告诉我们:人又是最卑劣的动物,具有任何动物所没有的恶劣品质:自私,贪婪,凶残,诡诈,忌妒,伪善,好名利,擅权术,欺世盗名,无恶不作。故而,人类社会从其产生伊始,便与掠夺、战争和杀戮相伴,无数文化和文明因此而毁灭,无数财富和成果也由此而积累。亦唯其如此,恩格斯才有“人的卑劣欲望是历史进步的杠杆”的深刻论述。

【历史是人性展现的历史初探论文】相关文章:

1.历史活动课的初探论文

2.历史课人物教学的初探论文

3.高中生的历史素养初探论文

4.初中历史合作学习初探论文

5.钢琴学派历史发展现状简述论文

6.历史影视资源历史教学论文

7.初中历史个性化教育初探教育论文

8.历史风骨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