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论文

时间:2020-12-09 09:29:33 历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教育哲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论文

  数千年以来,从西方的柏拉图到中国的孔子,哲学家们一直在探寻着音乐的意义和价值,思考音乐为何以及如何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本文将通过音乐哲学、音乐心理学和音乐教育这三个领域的结合来探讨这一问题。

教育哲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论文

  西方音乐教育哲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从柏拉图到后现代主义产生了诸多重要的流派。过去五十年间,美国音乐教育主要受两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一是由贝内特·雷默提出的“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二是由大卫·艾略特提出的实践世界哲学。音乐教育哲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开始倾向认同音乐是帮助人类回归,并实现人性的媒介。

  西方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有两大基本思想源头:其一是绝对论;其二是所指论。绝对论者将目光聚焦在音乐本身,而所指论者则认为音乐可以与音乐之外的事物,诸如美丽的风景或个人的回忆发生联系。基于这两大思想体系,西方音乐教育哲学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唯心论、形式论、表情论、符号论、现象学、实用主义、社会哲学以及后现代主义等不同流派。

  西方音乐教育哲学在近五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位重要人物。第一位是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他在《音乐教育哲学》一书中提出了“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雷默提出的这一音乐教育哲学思想源自绝对表现主义。这一思想一方面关注音乐本身,认为非音乐的元素可以被带入到音乐之中,并通过音乐的形式进行表达,另一方面认为音乐可以表达人类的情感。

  雷默总结出的音乐与非音乐的关系:最中间的部分是音乐本体,周围的方框代表其他艺术领域及文化的影响,最外层的圈代表非音乐的意义和价值。上述元素都可以被带入到音乐之中,通过音乐的形式进行表达。

  在音乐教育的价值方面,雷默提出了两个层面的价值,外层是次要价值,音乐课程与学校中的其他课程一样,可以培养学生在领导及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可以通过音乐获得,也可以从其他课程中获取,因此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是音乐教育的次要价值。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是音乐本身的独特性和必要性。

  音乐本身的独特性,就体现在从音乐课程中获得的经验,是无法从其他门类的课程如舞蹈、文学中得来的。这些只能从音乐课程中获取的价值,才是学生必须接受音乐教育的原因,他们通过这样的教育,可以学习通过音乐来进行自我表达。因此雷默提出,音乐教育的目标就是发展每一个人对于音乐这种艺术的自然反应能力。首先对音乐建立审美感知,再从感知中产生审美反应,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就是审美体验。

  西方音乐教育哲学在近五十年发展过程中的第二位重要人物是大卫·艾略特。他提出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认为音乐是涵盖很多不同维度的,首先是音乐当中的“人”;其次是各种各样的音乐活动,通过这些不同的音乐活动产生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最后是音乐所处的语境,包括社会和教育等方面的因素。艾略特认为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和成长,在音乐中获得高峰体验,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快乐。

  图2中的灰色区域代表学生的音乐能力和音乐学习任务达到平衡状态时,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音乐享受。图中左侧纵轴代表学生音乐学习任务的程度,最下方代表最简易的任务,越往上难度逐渐增加。下方横轴代表的是学生已经具备的音乐能力,最左侧代表的是初学者,最右侧代表的是专业水准。如果音乐学习任务难度过高,音乐能力较低的学生就会感到焦虑。

  同理,如果音乐技艺高超的学生面对简单的音乐任务,他们也会觉得无聊。因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在给学生布置音乐任务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具备的音乐能力,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在适当的心理区间内完成音乐学习任务,获得最大程度的音乐享受。

  由雷默提出的“美育音乐教育”在美国很有影响力,艾略特提出的“实践音乐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点。但是音乐教育哲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不需要采取非此即彼的态度,而需要一种更加广泛多元的视角。

  图3中弹钢琴的女士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从柏拉图到后现代主义的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对其学习进行指导。假设她在学习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从形式论的角度出发,她可以就这首乐曲的结构在思维中形成清晰的认识;

  从表现论的角度出发,她可以从这首音乐作品中寻找到的价值就是如何去表达她自己的情感;从所指论的角度出发,她从这首音乐作品中寻找到的价值就不仅仅是音乐本身,而是要联想到她曾经去过的地方或勾起往日的美好回忆,从音乐之中联想到音乐之外的内容;

  从现象学的角度出发,她从这首音乐作品中寻找到的意义和快乐,就应该是她在演奏这首作品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从社会哲学的角度出发,她通过演奏钢琴音乐作品对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可以产生一定的影响和改变;从后现代主义角度出发,她可以采用上述任何一种哲学观点从音乐作品中发现价值和意义。

  由此我们可以尝试提出一种多元视角,能够涵盖前述的所有哲学观点—音乐使人类更加完整。这一观点源自温蒂修女(Sister Wendy),她是一位全面的艺术家,有很多优秀的绘画和雕塑作品,她曾提出“艺术使人类更加完整”。那么究竟如何使人类更加完整呢?人类群体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式,如不同地区、年龄、性别、宗教信仰等。除去这些不同之处,人类还有很多相同点,比如我们都会开怀大笑、伤心落泪、浮想联翩、怒发冲冠;我们会祈祷祝福,寻找精神寄托,也会坠入爱河。

  这些都是人类的共通之处,但是上述这些经历,有时由于人们受到思想上的约束,会失去其中一些体验,而人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正是通过这些不同经历,不断地拓宽人类的经验范围,最终使人们在生活阅历、人性等方面得到更全面的发展。音乐是一种强有力的方式,可以帮助人们进行自我表达。通过音乐,我们可以理解、体验、表达、分享种种欢乐或悲伤,任何一种情感体验都可以通过音乐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霍华德·加德纳是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根据他的理论,我们都拥有不同方面的智能,如语言、音乐、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自然、人际交往等,这些智能都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通过音乐,我们可以理解、发现、比较、体验、表达许多内容,如人类的思想、审美方面的体验、无法言喻的情感、对结构和时间空间理解、自我认知、群体性的身份认同,从音乐中我们也可以获得治愈的力量。

  综上所述,音乐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帮助人们进行表达,前文所提到的哲学思想都可以在不同的音乐活动中得到一一对应。让我们重新关注弹钢琴的女士,她有一个孩子,有时她会给孩子唱儿歌,这些歌曲在母亲和孩子之间产生了桥梁的`连接作用,她通过音乐,多了一种与孩子进行交流的方式。

  当她在学习普罗科菲耶夫的奏鸣曲时,由于作品难度很大,她需要对作品的结构有较好的认识,通过这样的认知方式她对乐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了,这即是从形式论角度进行音乐学习。当她在欣赏音乐会时,通过与现场观众产生的共鸣,她为自己的情感寻找到了表达和释放的途径。

  她虽然在美国学习,但她是一个韩国人,她也会时常参加韩国特有的节假日活动,在这些特殊时刻,音乐对她来说就具有了符号性的特征。她居住的地方附近有很多贫困的学生需要帮助,她每周都去进行音乐教育方面的服务,此时她参与的音乐教育活动促进了社会环境的改变。她在参与不同音乐活动时,反映了不同的哲学观点。当她在给自己的孩子演唱歌曲时,她是一名现象学者;在自己练习钢琴分析作品时,她又是形式论者;在欣赏音乐会表达情感的过程中,她是表情论者;在音乐教学中使社会环境产生了变化,此时她又采用了社会哲学方面的思想。

  前文所述的每一种音乐教育哲学思想都可以在不同的音乐活动中得到体现,并在从事音乐活动的人身上汇集成一个中心点—通过不同的音乐活动,使人类的体验不断得到拓宽。此外,通过音乐还能使人们体会到“美”,我们可以在自然界中感受“美”,可以从杰出的建筑、画作中发现“美”。如果生活在一个没有“美”的世界中,人生必将是不完整的,而正因在音乐中可以发现美,所以音乐也能从这一角度帮助人们实现更全面的发展。

  前文叙述了几千年以来哲学家所进行的思考,探讨音乐对人类的作用,以及如何让音乐实现这些作用,近些年来伴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个新的词汇—“神经美学”(Neuroaesthetics),即通过对大脑的观察,来考量审美体验是如何在大脑中发生的。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类需求的不同层次:最底层是“生理方面的需求”,在金字塔最顶层的是“自我实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被称为“高峰体验”,马斯洛认为音乐是可以实现“高峰体验”的重要手段。近些年来出版的心理学著作中也陆续出现了类似的研究结果。

  2011年,瑞典心理学家阿尔夫·加布里尔森(Alf Gabrielsson)出版了著作《音乐体验》,在这本书中他访问了一千多人在音乐中的体验,其中一项研究成果与马斯洛的理论很相似,就是音乐是帮助人们进行自我实现的一种方法、手段和途径。

  克鲁姆(Croom)在2012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音乐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关系,提出音乐和积极情绪是有关联的;音乐和人际关系有密切联系;音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参与到日常生活的不同活动中;音乐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先前从未达到的目标和愿望。文章最终得到的结论是音乐可以帮助我们构建丰富多彩的生活。

  霍杰斯博士在2014年发表了最新研究《大脑静息状态下的默认网络模式》,“大脑静息状态下的默认网络模式”指的是:当大脑在休息时,即一个人在沉思或祈祷时,大脑中会产生一种特定的默认模式。当人类的大脑开始从事其他活动时,这种模式就开始逐渐消退。伴随着大脑的不同活动,默认模式会和其他模式往复交替出现。人们在聆听最爱的音乐和不喜欢的音乐时,大脑中默认模式的连接性将会产生不同反应,由此说明人们对于音乐的偏好选择能够影响大脑的活动状况。

  任何一种音乐活动或体验,如果能够对人的成长有所帮助,那么它就是具有价值的,如人在歌唱、演奏乐器、作曲、即兴创作、聆听音乐、随乐起舞的时候,所有的这些活动都会帮助人们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这些活动无论是一个人单独进行还是与他人一起合作的时候,都能够发挥同样的作用。在美国有各种各样的演出团体:交响乐团、合唱团、爵士乐队等,在中学里也有不同的演出团体给学生提供机会演奏不同的乐器,如军乐队、摇滚乐队等。

  如果上述这些音乐活动是有价值的,那么什么样的音乐活动又是价值有限的呢?当人们从事音乐活动时,感到无聊、惧怕或有挫败感的时候,当音乐课堂中出现的音乐作品质量一般、不合时宜,学生欣赏不到原汁原味的音乐表演时,即不能帮助人们实现全面人性化的音乐活动时,其价值就是有限的。音乐教育哲学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开始认同音乐是帮助人类回归并实现人性的媒介。

  这一观点有两个独到之处:其一是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其二是与近年来音乐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相辅相成。在这种观念之下,任何一种有助于人们成长的音乐活动或者音乐经验都是具有价值的。相反,无助于人们发展的音乐则是价值有限的。音乐教育哲学未来的这一发展趋势既可以包容不同的哲学观点,也可以为音乐教育实践带来一定的启示。

【教育哲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论文】相关文章:

中国技术哲学:历史现状和趋势分析论文12-08

与教育哲学有关的论文09-23

诗与哲学之争的历史回顾与审视论文06-21

自我的历史哲学论文08-06

维特根斯坦与哲学的未来论文08-09

教育哲学的意义与价值论文07-10

分析哲学通识教育的现状挑战和出路论文12-12

论波普尔历史哲学的哲学论文08-06

简谈历史哲学论文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