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历史地域文化论文

时间:2020-10-10 15:31:10 历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宁波历史地域文化论文

  宁波茶文化的历史,有其辉煌的颠峰,也有销声的低谷,而宁波贡茶盛衰的轨迹尤为典型。那么地狱有哪些历史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宁波历史地域文化论文

  宁波历史地域文化论文

  摘 要:在引起词义演变的众多因素中,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因素是内部理由,而语言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外部理由。本文以词语的多义引申为视点,探讨宁波商贸和海洋文化如何通过隐喻和转喻等认知加工手段,使宁波方言中的一些词语携带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关键词:宁波方言 词义演变 地域文化 隐喻 转喻

  一、引言

  目前,对宁波方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音、语法和词汇三个方面。在这几个方面的研究中,词汇研究占有较大的比重。周志锋、徐波等学者在词汇领域做出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比如,周志锋以明清白话小说语料为依据,对《宁波方言词典》中未曾溯源的若干词条作了考源研究[1]。徐波从构词特点和语 能等方面考察了宁波方言中的词缀。迄今为止,对宁波方言的研究大多集中和局限于对语言特色和演变过程的现象描述,很少有文献探究宁波方言演变的内在和外部理由,也少有文献探究宁波方言形成其地域特色的理由。

  词是语音和作用的统一体,词在音义结合后便具有相对的稳固性。但语言是发展变化的,词义也具有一定的发展演变性。社会历史发展、语言接触、新事物需要命名等多方面因素会引起词义演变[3]。上述因素是词义演变和词义延伸的外因。与此同时,词义演变并非随意或杂乱无序,往往具有其内在的认知理据。本文将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从隐喻和转喻两个方面来讨论宁波方言词义演变的内部动因。同时,结合宁波的社会经济文化,从语言的外部环境来解释宁波方言形成其地域特色的理由。

  二、词义演变的内部和外部动因

  一词多义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体现了人类的认知规律,是词义历时演变的共时体现[4]。所以,本文把宁波方言的本源词义作为该词的最初义,把引申义作为该词的演化义,从一词多义的共时现象来研究其历时的演变。

  (一)词义演变的内部动因

  目前地域文化与宁波方言的词义演变不少学者认为认知心理是词义演变和一词多义的重要内部机制。比如,沈家煊认为词义演变的认知机制主要是重新分析和类推。“重新分析”是从一个概念过渡到另一相关的概念,是概念的转喻;而“类推”是从一个概念投射到另一相似的概念,是概念的隐喻。

  (二)词义演变的外部动因

  语言和外部世界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语言是客观世界和社会文化的反映,而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文化又会使某一语言形成其自身的特色。人类所有语言存在一定的普遍性,因为全人类面对的是同一或基本相同的客观世界,共享自然规律。另外,人们还有相同或类似的身体器官、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6]。但是,不同语言之间(包括方言之间)又存在差别,我们认为这是因为不同语言群体所面对的客观世界存在一定差别,而这种地方外部世界又会影响人们的认知活动。比如,类推过程中参照物(如源域)的设定。换而言之,我们认为在普遍心理世界的基础上,不同语言群体还拥有一个群体心理世界,而群体心理世界又会影响地域性语言的形成和演化。

  宁波地处东部沿海,便利的海运和内河航运,高度发达的商贸经济和海洋文化是宁波的地域特色,它们构成了宁波方言的外部世界环境。这种外部环境影响着宁波人的群体心理世界。比如,宁波人倾向于选择与商贸和海洋文化有关的事物作为源域来进行隐喻和转喻等认知加工,从而使得宁波方言的词义演变具有其地域特色。

  三、宁波地域文化与方言词义演变的认知分析

  (一)隐喻机制

  隐喻最初被认为是一种单纯的修辞手段。认知语言学核心人物Lakoff和Johnson把隐喻看成是一种概念体系和思维方式。他们认为隐喻是指用具体概念来理解抽象概念的认知方式,亦即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投射,其认知的基础是两个概念在结构上的相似性。

  宁波方言以隐喻为机制而引起词义演变的一个典型例子是“货”。“货”的本义为“货物、流通中的商品”,如“便宜货”“时鲜货”。后来,“货”原先具有的“货物”义逐渐消退,最终衍生出词缀用法。以下是宁波方言中以“货”为后缀的常用词:

  ①“荤/素货”,意为“荤/素菜”。如“渠(他)吃饭时爱吃荤货。”

  ②“肚里货”,指“物体的内部构造”。如“格(这)机器的肚里货和总(全部)坏掉了。”从“货物”到“非货物有形物体”是“货”词义演变的第一步,这一演变以隐喻为机制,隐喻中源域与目标域的相似性是两者均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形物体”。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货”的指称范围甚至扩大到人或其他抽象事物,比如,“大货、小货”。见下例:

  父母或长辈用来指称家庭内部的`小辈:“我有两个儿子,大货(大儿子)为人忠厚,小货交关(很)滑头。”

  宁波方言以“货”为后缀的词还有“实货”,指事实情况。比如,“侬不要转弯抹角,把实货讲给我听。”另外,“实货”还可以作副词用,用来强调肯定语气。如,“这件事情我实货不晓得。” 由此可见,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货”经历了词义演变,同时也经历了从实词到虚词类词缀的语法化过程。

  在认知新事物的过程中,人们自觉地借助已有的经验知识对比新事物,探寻新旧事物之间的相似和相异[8]。 在隐喻这种类推过程中,人们也常常借助已有的经验知识去对比新事物,用具体、熟悉的源域去激活抽象、陌生的目标域。关于隐喻,以“货”为例,由于宁波商贸经济发达,“货物”成了人们认知心理中能够被轻易提取的概念。所以,人们习惯于用“货”作为源域概念去激活与它具有相似性的另一个概念域。出现了“荤货”“咸货”“大货”“小货”等众多词汇。并且,很多宁波人以商品买卖为生,对“货物”具有亲近感。因此,以“货”为后缀的词语大多带有亲切或揶揄等褒义色彩。与此不同,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仕途和农耕生产在历史上是人们推崇的谋生职业,而商业活动却被认为是低等工作。因此,在汉语普通话中,“货”为后缀而衍生出的词汇大多带有贬义色彩,如“烂货”“ ”等。

  在商贸经济环境下,宁波方言中大量存在由隐喻机制而引起的词义演化现象。以下是其他一些典型例子:

  1.买主 该词原义为购买某一商品的顾客,宁波方言中引申为做事得寸进尺的人(后文分别用买主1和买主2表示)。我们认为“买主”的词义演变与宁波的商贸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自明代中后期以来,由于宁波是商贸经济活跃的区域,买方和卖方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的一组概念。虽然买主1有多种属性特征,但宁波人把善于讨价还价和得寸进尺看作是买主1的突显特征。

  以买主1的这一特征为相似性,在具体的语用环境和隐喻机制的作用下,施喻者把买主1的这一特征投射到目标域买主2。由于同处一种社会文化环境中,解喻者能够领会买主1的这一特征。因此,通常情况下,解喻能够顺利完成,词义演变也就随之实现。隐喻动态识解观点对隐喻操作具有很好的解释作用:在隐喻识解中,解喻者搜索到源域中施喻者设定的某些特质,于是这些特质被激活和映射到靶域上形成隐喻。映射到靶域上的特质得到突显,而源域中的其他特质则被隐没。

  2.扳价钿 价钿,价格。扳,(用力)拉,如,“自行车龙头(车把手)撞歪了,我把渠扳过来。”卖方坚持高价或买方拉低价位都可叫“扳”。该词现引申为“讨价还价”。如,“我先回来了,老张还在那里扳价钿。”价格在商贸经济活跃的区域是最触动人们神经的事物之一。人们往往会把价格这类相当熟悉的事物有形化而产生空间隐喻。在“扳价钿”的隐喻操作过程中,源域激活目标域基于两点:

  (1)“价钿”被视作有形物体;

  (2)如同用力牵拉有形物体一样,讨价还价往往是一种买卖双方耗时耗力的过程。

  3.明分帐 该词原义为“明确记录合作各方或买卖双方各自经济事务的账目”。“明分帐”的特点是“明确、明了、显而易见”。以此语义为相似性,该词现演化为形容词,意为“显而易见、理所当然,特指理所当然应该得到某种权利或履行某种义务”。比如,“前几年我没有休假,今年我休假是明分帐咯。”

  4.赚 赚的原义为经济交易中获利。宋代丁度等编的《集韵》把“赚”解释为“市物失实”[10] 。换而言之,如果等价交换,是无所谓“赚”的。只有当货物的价格与价值发生偏差,即“市物失实”时,才有可能赚钱。以“失实”为相似性,从商品经济领域投射到其他领域,宁波方言把“赚”引申为“错误”。在宁波方言中,“算赚”“写赚”“讲赚”实际上就是“算错”“写错”“讲错”。

  除商贸文化之外,海洋文化也助推了宁波方言由隐喻机地域文化与宁波方言的词义演变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http://www.zglww.net整理提供,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制而引起的词义演化现象。以下是一些典型例子:

  5.抲黄鱼 抲,捕捞。黄鱼是旧时宁波沿海的主要鱼类之一,抲黄鱼是宁波渔民的一种主要经济活动。抲黄鱼现指轮船水手、汽车司机为捞取外快而私带旅客。赚钱营利是该词从源域向目标域投射的相似性基础。由于黄鱼旧时是宁波人餐桌上的常见菜肴,宁波方言中还存在以黄鱼为题的其他比喻义用法。如,大头黄鱼(戏称头特别大的人)、生病黄鱼(指称经常生病的人)。

  6.沙蟹命 宁波邻海,有大片滩涂。沙蟹是宁波近海滩涂里常见的一种小螃蟹,喜好四处爬动。以忙忙碌碌、四处奔波为相似性,“沙蟹命”比喻为“劳碌命”。如,“渠一生劳碌沙蟹命。”

  7.死蟹一只 蟹死后便失去活动和抵御外敌的能力。该词现引申为“无能为力的人或无能为力的情形”。

  近年来,一些学者从认知主体的角度来研究隐喻。比如,王文斌认为隐喻的触发机制是施喻者大脑中积淀的记忆和经验形成的产物[11]。宁波方言中的商贸和海洋类认知内容对施喻者和解喻者双方来说都是积淀的记忆和经验。这些记忆和经验确保了隐喻操作在宁波人中得以顺利实现。与此相反,在其他地域的人群中,商贸和海洋类认知内容没有形成足够的记忆和经验,所以缺乏此类隐喻的触发机制因而以此类隐喻为基础的词汇引申义也就无法实现。

  (二)转喻机制

  与隐喻不同,“转喻”是同一认知模型内,源域的突显特征投射到目标域的认知操作过程。突显性是转喻认知操作的基础,因为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总是更多地注意事物最突出、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特征,并用这些突显特征去替代其他事物。Lakoff指出:转喻以经验为基础,并被用于我们的思维和行为[12]。根据Lakoff的上述观点。我们认为经验会影响人们对目标域突显特征的选择和解读。

  宁波方言中大量存在由转喻机制而引起的词义演化现象。其中,不少现象与宁波的商贸和海洋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8.铜匠担 指代挑着铜匠担四处招揽生意的铜匠艺人。商品经济的初始阶段往往伴随着手工业的繁荣。铜匠担是铜匠艺人的必备工具和最突显特征,此处的转喻机制是用工具指代人。

  9.黄鱼车 黄鱼的运送和买卖是宁波地区的一种重要经济现象。黄鱼车旧时专指商品流通领域运送黄鱼的人力三轮车。突显以营利为目的和人力驱动的特点,该词现泛指所有用于客运或货运的人力三轮车。

  10.退过 原义为经济帐目上相互抵消或扯平。如“我欠裁缝老板30元工钱,渠(他)欠我30元屋租钿。两笔钞票正好退过。”后来,该词又引申为“算了”“不再追究”或“勉强将就”之义。如“买不到苹果,买点橘子退过了。”

  11.管帐 管帐原义为管理与经济帐目有关的事物。后来,宁波方言把管理或顾及其他事物也统称为“管账”。该词常用否定式,如,“渠屋里事体和总弗管帐(全部不管账),单做现 。”

  12.临市面 临,光顾,亲历,了解。市面,商品销售的行情和形势。该词原义为打听市场行情,现泛指亲历并了解各种动向和形势。如“大家莫急,组长已经去临市面,马上可以真相大白。”

  张辉、卢卫中以“柯达”为例介绍了下位范畴词代替上位范畴词这一类转喻方式:“柯达”原指一种品牌的照相机,后来该词在有些西方国家泛指所有照相机

  例(9)至例(12)所依赖的转喻机制也是下位范畴词代替上位范畴词。比如,“临市面”原指了解商品销售的形势,现泛指了解各种动向和形势。

【宁波历史地域文化论文】相关文章:

1.地域文化论文格式范文

2.地域文化与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研究论文

3.古代文学教学及地域文化论文

4.地域文化的山体公园表达探究论文

5.公共环境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论文

6.地铁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分析论文

7.谈建筑的地域文化精神与性格论文

8.弘扬地域文化电视文化产业的着力点论文

9.城市文化的地域性差异研究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