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川渝地区尔朱仙传说的历史学考察

时间:2017-06-22 我要投稿
[论文关键词] 川渝;尔朱氏;传说;家族特征;考察    [论文摘要] 川渝地区流传着许多隋唐时期关于尔朱仙的传说故事,本文通过对这些传说故事的梳理,再对源于晋北的尔朱氏家族在北魏的家族情况和历程,尤其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探讨,认为尔朱氏当时出现在川渝地区一方面是为避仇,另一方面是为追寻其宗教渊源之故。

  四川绵阳市西山风景区内有一仙云观,俗称西山观。据当地文献记载,仙云观创建于隋唐,尔后几经兴废,现在的大殿主体框架结构为清代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遗存。相传蜀中八仙之一的尔朱仙曾在此修炼,后得道成仙,故大殿又叫“蜀八仙殿”。至今在川江及其支流有许多关于尔朱仙的传说,本文拟对这些传说故事加以梳理,对源于晋北的尔朱氏家族在北魏的家族情况和政治历程。尤其是宗教信仰等方面来探讨尔朱氏为什么经长江中游上溯到川渝地区,又为什么表现出浓厚的道教特征等问题,提出个人的观点。不确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尔朱仙的有关传说和解析

  据王家祜先生的考证,“蜀中八仙”之谓始于晋代,其后“八仙”之名虽然略有殊异,但宋明时期定型后的“八仙”有容成公、李八百、李耳、严君平、范长生、张道陵、董仲君和尔朱先生。考其事迹,除张道陵和尔朱先生外,基本都是蜀人或疑为蜀人,这6位和张道陵一样,现世时间早,最晚的也是蜀汉,而且居“八仙”之位亦早,与唐宋或更晚人居“八仙”之列的尔朱先生有别。列“蜀中八仙”末位的尔朱先生来由模糊,传说事迹怪异,很值得探究。

  关于尔朱氏传说的文献,最早版本是宋代赵道一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其后又有《方舆揽胜》、《蜀水经》、《蜀中名胜记》、《升庵文集》、《青城山记》、《营山县志》和《神仙传》等。这些资料中有关尔朱氏的传说虽然有互相抵牾之处,但基本内容都大同小异,表现出在不同的地方有大致相同的传说,如修道、炼丹、卖、沉江和升仙等内容。

  我们先来看看有关尔朱氏传说的地方。第一处是东出川渝的巫峡。根据《南楚》的记载,咸通年间(860年—873年)有姓尔朱者(无名字)“家于巫峡,祀白马神祠”。

  第二处是从巫山沿大宁河北上,在巫溪大宁镇。《方舆揽胜》载,尔朱氏被投入岷江后入长江。再顺江而下,直至巫溪大宁镇为渔人所救,就在大宁炼丹。在大宁“有巨石如钟,下有三足,烟火之迹宛然,父老以为尔朱丹炉”。

  第三处在涪陵。《蜀水经》卷5上有“(涪陵)白鹤滩,俗传尔朱真人浮江而下,渔人白石网得之。遂于滩前修炼,乘白鹤仙去”的故事。

  第四处在嘉陵江边的营山县大蓬山。《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45、《蜀中名胜记》卷28和《营山县志》等都有近似的记叙。修道于蓬州,卖药于川陕,度徒于果州(今南充),太守将之投江,后为渔人所救。

  第五处也在嘉陵江边的南充,其事迹与在营山县大蓬山的系为一体。《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45和《蜀中名胜记》卷28有载,尔朱氏在果州(今南充)度徒,据《蜀中名胜记》时间长达12年之久。

  第六处在绵州。高大鹏的《神仙传》载,尔朱氏落魄于成都时,常拣白石子扔水里,时人莫名其妙。而后卖丹药于市,每粒12万钱,而太守“非百二十万不卖”,太守怒,将之装入竹笼,投入岷江。经宜宾入长江,在重庆逆水而上,过合川漂至涪江,在绵州被石姓渔人救起时,正在竹笼内酣睡。至此,则在绵州西山修道。王家祐先生认为“有人误涪陵为涪江”,所以才有“以尔朱主绵阳”之说,同时佐以“绵阳西山观蜀八仙约始于明人杨慎,明人金深有诗咏之”之据,意在说明绵州关于尔朱氏的传说是很晚近的事。

  我们知道,绵阳仙云观下的山岩上尚有道教石刻造像25龛80多尊,最早的是隋大业六年,晚的也是唐代中晚期,因此,尔朱氏入蜀时创建于隋唐的绵阳仙云观应该已是很有影响的道观了。再结合尔朱氏在川渝沿河漂泊的特点,尔朱氏到过绵阳是有可能的,刊刻在观下岩壁上明人金深的诗有“载酒西崖访尔朱”之句,不难理解内中隐含着此地很早以前就有关于尔朱氏的传说故事之意。同时,涪江在合川入嘉陵江前全长数百公里,当时沿途比较有影响的城市还有不少,如潼川(今三台)、遂宁等,为什么“误涪陵为涪江”就出现“以尔朱主绵阳”的情况呢?为什么不以尔朱氏主遂宁或潼川,或其它地方呢?所以,传唐末五代时期尔朱氏在绵阳仙云观修道是有可能的。

  第七处在成都,为岷江水系。根据记载,尔朱氏在成都的活动主要是卖药,因惹怒太守,被以竹笼投江。

  第八处在岷江边的都江堰青城山。清代彭洵《青城山记》引《全唐诗》说:“李浩字太素,隐青城山牡丹坪。与仙人尔朱先生游。”青城山为道教名山,尔朱仙人现身此地当属正常,但无事迹。

  第九处在雅安,属岷江水系的青衣江。明代杨慎的《升庵文集》有“谯秀《蜀记》载:蜀之八仙……八日尔朱先生,在雅州”之说,也无事迹。

  以上川渝9处有关尔朱氏传说的地方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均在长江,或其一、二级支流上,都是沿江河流浪漂泊。所到的先后地方,参照《南楚新闻》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的记载,即咸通中有姓尔朱者“家于巫峡”,大顺中(890年-891年)在成都,被太守投江漂至涪陵后不久,又在成都现世。据推测,尔朱氏当是经过长江中游,过三峡来到川渝地区的。尔朱氏人川渝地区的时间,《蜀中名胜记》卷28引县志说尔朱真人修炼于营山县透明岩是在隋代,而间以约250年到唐懿僖间又在果州度徒,这或许暗示尔朱氏到川渝地区是在隋代,而且在此活动了近300年之久,唐末五代之尔朱者最为活跃。在川渝各地活动的具体先后时间基本无法考证,推测可能仍然是顺长江及其支流逆流而上的。

  尔朱氏在川渝地区活动的不少地方,当时已经有比较著名的道教场所,如都江堰青城山、绵阳仙云观、营山县太蓬山和涪陵等。太蓬山古称绥山,素有“太蓬仙迹”之称。《营山县志》和《列仙传》载蜀人葛由在周成王时,“刻木羊卖之一旦乘木羊入蜀,蜀中王侯宾之,追上绥山,承受之者皆得仙术。”东晋流民起义领袖李特祖辈均系天师道徒,少时曾读书于绥山,隋唐时尔朱真人栖身此处修道炼丹,亦可理解。生于蜀汉时期的著名道士范长生是“涪陵丹兴人”,唐代尔朱真人造访涪陵可理解为追寻仙踪,而且施救的白石(今白鹤梁)渔人“少好道术”,说明当时此地还有一定的道教氛围。

  同时,尔朱氏传说中的很多现象与道教一些特征完全吻合。有关尔朱氏传说中的现象,如修道、炼丹、服丹、悟道口诀、困笼漂江和升仙等现象都是当时很典型的道教特征。另外,还有一个奇异或是偶然的现象,如扔水里的白石子,救人的渔人姓石,如钟的巨石丹炉,修道于石室或透明岩等都与石相连,《蜀水经》卷5甚至载尔朱氏在涪陵被白石渔人救起,在巫峡祀白马神祠,在白鹤滩修炼,最后乘白鹤仙去等奇异现象。川渝地区的石头一般都呈灰白色,因此,我们认为白马、白石子、白石渔人、白鹤滩和白鹤等语可能暗含尔朱氏与“白色”有某种宿命联系。

  下面,我们先来追溯尔朱氏的家族渊源和相关情况。

  二、尔朱氏家族在北魏的政治旅程和从政特征

  据载,“尔朱”是北魏时今山西忻县境内的一个特殊姓氏,“其先居于尔朱,因为氏焉”。尔朱氏家族在道武帝拓跋畦时期(386年—408年)开始与朝廷有了联系,并有可能参与了北魏政事。到文帝元宏时期(471年一499年),尔朱氏家族抱着巨大的政治野心,开始间接或直接参政,采用各种手法与王公朝贵交接,扩大了在朝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尔朱新兴被封为“秀容第一领民酋长”。至明帝(516年—528年),新兴以年老传爵位于其子尔朱荣。

  尔朱荣是其家族在北魏朝最有影响、最显赫的人物。明帝正光年间(520—525年),通过讨灭内附叛胡乞扶莫于、万子乞真、素和婆蝓崄、胡乞、步落坚胡刘阿如、敕勒北列步若、敕勒斛律洛阳和费也头等军事行动,成为执掌北魏兵权的重臣,敢自行攻伐,自署官吏。这时助尔朱荣的家族成员主要有尔朱兆、彦伯、仲远、世隆、度律和天光等数人,都是手握重兵,各镇一方。同时,还有一批很有影响、掌握大权的朝廷重臣和一直跟随尔朱氏南征北战领有军队的地方大员,如华山王元鸷、上党王元天穆和贺拔胜、贺拔岳、斛斯椿等,共同组成了左右北魏朝政的尔朱氏集团,使其家族在政治上的势力于永安三年(530年)九月前达到了鼎盛期。

基于川渝地区尔朱仙传说的历史学考察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