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医生临床论文

时间:2020-10-16 18:43:32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神经内科医生临床论文

  神经内科是独立的二级学科,不属于内科概念.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及周围神经组成。接下来小编搜集了神经内科医生临床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神经内科医生临床论文

  篇一:呼吸内科临床见习教学中PBL教学的实践

  【摘要】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接触临床工作的最初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和患者直接接触,对专业技能、临床思维及医德医风培养和建立有重要意义。在临床见习阶段开始PBL教学显示与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相比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性。

  【关键词】

  PBL教学法;呼吸内科;临床教学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院校本科生课程体系的改革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医学又是全球性的专业,国际可比性很强。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是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针对本科生医学教育而制定的全球性统一标准。GMER界定了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最核心的能力为3项:严谨的思考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和交流能力。而我国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由于课程体系的设置较为单一并没有真正达到本科医学教育的GMER,培养出来的医学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医师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要求。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临床教学模式在医学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有着诸多深入思考和多方的探索,形成了“以问题为基础”(PBL教学)和“系统整合式教学”等,其核心均为缩小教学单位、提倡教学互动、增加技能实践、培养临床思维、提高教学效率。内科临床见习又是内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枢纽,是医学生接触临床工作的最初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和患者直接接触,对专业技能、临床思维及医德医风培养和建立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选择了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2007级本科学生50人,在呼吸系统临床见习中采取了PBL教学旨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1、PBL教学法的概念

  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1969年由是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的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也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从临床实践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美国的南依利诺斯大学的霍华德白瑞斯(HowardBarrows)和安凯尔森(AnnKelson)博士给PBL下了一个定义:“PBL既是一种课程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课程它包括精心选择和设计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习者能够获取关键的知识,具备熟练的解决问题的技能、自主学习的策略以及参与小组活动的技能;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者要有使用系统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以及处理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的本领。

  2、PBL教学法的实施

  将学生分为4个大组每个大组有12~14名学生,分别由4位内科教研室老师带教,每个大组又分为3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首先带教老师要准备好典型病例,联系住院患者,每个小组轮流分工合作,采集病史及进行体格检查,向大家汇报查体结果。带教老师及同学在问诊及查体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然后各小组内自行讨论总结患者的情况,同时老师提供各小组所需要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老师组织各小组从患者实验室检查、诊断、诊断分析、鉴别诊断、治疗原则进行讨论。老师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最后老师对此病例作总结。总结每次临床见习的过程,按照病例见习、实践操作、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讨论和辩论)、总结分析的程序进行。

  3、PBL的带教体会

  3.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

  如何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由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略显薄弱,现有课程中很少涉及如何与不同社会背景(政治、文化、经济)下的患者进行交流从而加大了医患矛盾。因此在采集病历资料的过程中除运用好所学的临床知识及技能外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技巧,良好的交流能力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保障,也是医德医风的体现。在采集病例资料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社会背景下患者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的沟通技巧同时体现出良好的人文关怀。

  3.2有助学生临床思维的建立

  临床思维的建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以问题为主导,提高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加强临床与实践的结合,病例资料收集完成后,让各个小组的同学自由讨论关于患者的情况,各小组提出自已的观点并说服其他小组接受自已的观点,互相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这样便于学生理清思路,最后对讨论结果进行点评、总结、答疑、归纳知识要点并选出优胜组。临床思维的建立这一过程是对医学问题深入探索、研究的内在因素,是基础核心,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严谨的临床思维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强课堂发言踊跃,思维活跃,努力争先,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们自己就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纠正自己的错误想法。

  3.3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PBL的教学方法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管理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内科学的理论知识内容繁多庞杂,学生通过老师讲授,自己学习理论知识,学习过程枯燥乏味。为加强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使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系统化,便于理解记忆,老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例如我们在慢性支气管炎的学习过程中布置课前作业利用现有的信息及网络平台自我学习,有同学就咳嗽发生的机理从生理、解剖及病理生理等多学科进行了综合的阐述从而提高医学能力。目前称之为网络环境下PBL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是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一面是对自控力差的学生及自主学习意识薄弱的学生来说这种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3.4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作为一名医生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面对一个患者,是一个团队在工作,所以团队合作精神很重要。在PBL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轮流发言,有的小组自己进行了内部分工。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平常发言不积极的同学也得到了锻炼,加强了同学之间的联系。在PBL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进行了互相的评价在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明显比对照组多,沟通也顺畅很多同样的结论也在神经科的教学中得到验证。使大家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3.5增强了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

  在PBL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关键,同时对教师也是一个边教边学的过程。学生对一个问题的深入经常超出了老师的知识范畴,也起到了督促教师再学习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也加强了老师与同学的联系。在进行讨论的时候,学生面对的已经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和他们一起参与讨论的成员。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模式主要以教师讲述及灌输为主,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及积极性,而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讨论为主的方式,在同学中的调查统计表明98%的同学对这种教学模式表示认可。针对临床医学三年级学生在呼吸内科临床见习中开展的PBL教学不论从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中与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相比有着很大的优越性。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融合进GMER的标准侧重培养学生严谨的临床思考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和交流能力,提高了学生对过去所学知识的整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弥补了对GMER认知的不足[5],对深化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若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背景下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9):1-2.

  [2]张海英,董爱虎,左延丽,等.教师和医学生对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认知调查[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3):467-469.

  [3]陈江华,乜勇,黄晓.网络环境下PBL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5(2):18-21.

  [4]牛亚利,于涛,万春晓,等.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结合循证医学在神经疾病临床康复治疗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5,35(3):392-395.

  篇二:消化内科患者的临床诊断及用药情况探讨

  为了提高消化内科的临床诊断水平,提高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本院消化内科的临床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开展临床诊断方法和合理用药方式的回顾性分析,在临床工作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60例患者中,男32例,女28例;患者年龄24~72岁,平均为(45.35±5.24)岁;其中10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8例患者有糖尿病史,7例患者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2例患者有胃大部分切除术史。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消化内科患者的临床诊断方法及用药方案。患者在入院后,接诊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临床症状发生的起始时间、以及药物过敏史。以患者的临床症状为基础,选择性使用尿常规、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及B超、胃镜、肠镜、CT、X线片等临床检查手段,结合相关的检查结果及数据,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

  1.2.1CT的'检查方法CT检测时对患者腹部进行平扫,层厚层距均为10mm。如果对检测结果不满意可以采用1.5mm层厚的加强扫描,为患者注射增强对比剂。增强对比剂为100mL碘海醇,注射的速度保持在2.3~3.5mL/s之间。

  1.2.2X线片的检查方法X线平片检测采用多功能DR机,患者在检测过程中保持卧位,对腹部进行平片检查。

  1.2.3胃镜的检查方法患者在检查前至少要空腹6h以上,利用一条直径约1cm的黑色塑胶包裹导光纤维的细长管子,其前端装有内视镜,由嘴伸入受检者的食道-胃-十二指肠,借由光源器所发出之强光,经由导光纤维可使光转弯,医生从另一端则可清楚地观察上消化道内各部位的状况。必要时,可由胃镜上的小洞伸入夹子做切片检查。

  2、结果

  2.160例消化内科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

  临床医师根据CT、X线片、胃镜、肠镜、钡餐、细菌培养等临床辅助性检查的诊断结果,对60例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诊断。诊断结果如下:慢性胃炎15例,溃疡性结肠炎13例,消化性溃疡7例,胆系疾病7例,功能性胃肠病7例,腹腔器官良性肿瘤6例,胰腺炎5例。

  2.2临床用药情况

  本次回顾性分析的60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出现了不合理用药情况,占总例数的15.00%。9例不合理用药的患者中,药物使用时间过长2例,药物拮抗1例,药物重复使用3例,药物联用导致不良反应2例,剂量不合理1例。

  3、讨论

  3.1消化内科患者的临床诊断

  消化系统疾病的类型复杂多样,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现误诊现象,贻误了患者治疗的最佳时机,严重时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在消化内科的临床诊断中,医生应该详细询问患者的一般症状,以患者的临床症状为基础,综合使用各种辅助性检查手段。目前而言,尿常规、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及B超、胃镜、肠镜、CT、X线片等检查手段都可以为消化内科的临床诊断提供有力证据。这需要临床医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充分利用辅助性检查的结果,对患者的病情做出科学的判断。

  3.2消化内科患者的临床用药情况

  消化内科的临床治疗中,联合用药的情况较多。从本次回顾性分析的结果上看,消化内科仍存在着不合理用药的情况。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表现在患者用药时间过长,用药剂量不合理,药物拮抗,药物重复使用,联合用药不合理导致不良反应等。消化内科患者的不合理用药,不但会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严重时甚至会损伤患者的脏器功能,必须在临床工作中加以重视。对此,临床医师应加强与临床药师的业务交流与合作,严格遵守临床合理用药的相关规定,提高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促进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

  篇三:神经内科复视患者临床诊疗分析

  复视的症状主要指的是物象落在了过大的视网膜非对应的点上,使得视网膜所受到的不对称刺激在视中枢引起了两个物象之间的冲动,从而发生了真假视像[1]。在医学临床上,导致患者复视的病因有肌源性、机械性、神经源性等等,病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了分析神经内科复视患者的临床疗效,该院将对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52例复视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研究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整群选用该院收治的52例复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有26例,女性有26例,年龄范围为39~69岁,平均年龄为61岁。所有患者都属于双眼复视患者,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且在不同的程度上出现有头晕的现象,且遮住患者的一只眼睛都能够使得复视症状消失。

  1.2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首先要在相应科室完成红玻璃试验,然后对患者进行血生化、血糖、头颅MRI+MRA检查以及甲状腺功能检查。对于原发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进行抗感染的治疗,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变化。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首先要到相应的科室去进行必要的会诊,主要治疗方法为指导。所有患者还必须使用以维生素B为主的药物,用以维持神经性所需营养,帮助患者病情,同时进行微循环的治疗。

  1.3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所有数据都是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使用(%)来表示,使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治疗后发现,52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的病因被诊断为肌源性病因,其中,有1例患者属于重症肌无力症状,其表现为双侧上脸提肌和左侧外直肌出现麻痹;有1例患者属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其表现为双侧上直肌和内直肌出现麻痹。剩下的50例患者均属于神经源性病因,为眼部外肌出现麻痹现象,其中,由糖尿病所导致的复视病因的比例占比最高,为55.77%。

  3、讨论

  临床上导致复视患者的病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该次研究中,神经源性病因所导致的复视症状为多数,有1例患者属于重症肌无力症状,其表现为双侧上脸提肌和左侧外直肌出现麻痹;有1例患者属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其表现为双侧上直肌和内直肌出现麻痹。剩下的50例患者均属于神经源性病因,为眼部外肌出现麻痹现象,在这52例管着中,由糖尿病所导致的复视病因的比例占比最高,为55.77%。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的疾病,而复视症状属于隐性糖尿病疾病的首发症状,一般体现在患者某一侧的眼神过于受累,然后延伸至外展神经过于受累。对于复视伴随眼眶和额头部分疼痛的患者,在一般情况下很容易被误诊为动脉瘤,但是,由于眼部神经的缩瞳纤维位置的缺血症状较为轻微,因此,患者的瞳孔不会有多大的病情变化,可以依照这种区别来辨别出动脉瘤和复视的症状。使得糖尿病伴发神经损伤的主要机制有以下几个内容。

  ①由于营养神经血管中的基地膜增厚加上内皮细胞增生的现象,合并血管内部积累的多种脂肪和糖类,进而使得管腔内部变得更为狭窄;

  ②当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出现病变情况时,其病症主要体现在轴突萎缩以及脱髓鞘萎缩。该次研究中的52例患者均属于急性发作,在入院就诊时并未有糖尿病史的证明,因此,要结合血糖检查和检验结果来作为有效的诊断依据。通常在治疗期间,对患者采用营养神经、微循环以及血糖控制等作为患者的改善治疗。导致眼部外肌出现麻痹现象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就是脑血管疾病,倘若患者患有高血压的病程相对较长,很容易引起脑动脉的硬化。与此同时,动脉壁周围的神经也很容易受到压迫,遭受压迫以后就会导致患者的眼部外肌出现麻痹现象,从而导致复视症状的产生。若是由于微血管性疾病所引起的复视症状患者,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头晕乏力、短暂性肢体麻木等症状,且它具有发病缓慢的特点,容易形成血管硬化、血栓等问题。根据常宝研究证明,80例患者中,约有56.32%的患者是由糖尿病引发的,而在该次研究中,有2例为肌源性病因所导致的复视症状,剩下的50例为神经源性损坏病因所导致。临床治疗上,医生要对患者进行仔细的询问,确认患者有无过往病史,对全身进行检查,结合MRI和MRA对头颅进行检查以及血糖含量等的检查,进一步确认患者的总体病情,再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对应治疗,一方面防止出现漏诊或者误诊的情况,一方面通过多种检查的方式也能够在众多复杂的病因明确患者所患病情的整体情况加以治疗。总的来说,根据复视患者复杂且多样的病因,对患者进行血生化、血糖、头颅MRI+MRA检查以及甲状腺功能检查等的全面检查,以及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对应的治疗方法,特别要注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区分出动脉瘤和复视的症状,避免出现误诊或者漏诊的现象,帮助患者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神经内科医生临床论文]相关文章:

  1.临床导论论文

  2.护士在临床论文

  3.临床医学导论论文

  4.临床医毕业论文

  5.专科临床毕业论文

  6.临床营养学论文

  7.临床毕业论文

  8.临床专科就业论文

  9.临床医生毕业论文

  10.临床应用论文

【神经内科医生临床论文】相关文章:

1.神经内科临床带教分析论文

2.临床内科医生实习心得

3.临床执业医师考点:胫神经与腓总神经

4.临床执业医师考点:坐骨神经结构

5.神经内科医生实习自我鉴定(通用5篇)

6.临床执业医师考点:迷走神经主干

7.临床执业医师神经学模拟题

8.临床执业医师神经学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