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医学论文

时间:2022-05-17 09:34:20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关于中医临床医学论文(通用6篇)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临床医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中医临床医学论文(通用6篇)

  中医临床医学论文 篇1

  [摘要] 通过分析中医专业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掌握基础、熟读经典、学习医案及教学方式、教学师资、教学平台等方面进行改进,从而解决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欠缺的状况,培养高素质的中医高级人才。

  [关键词] 中医;临床思维;现状;对策

  中医临床思维是指医者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用自己掌握的中医理论和自身的实践经验,在判断和分析疾病本质、发病规律,制订治疗、预防疾病的原则及处方用药过程中所表现的思维活动[1]。中医的整体观决定了其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宏观性。中医历来重视运用整体、系统、动态的方法来认识人体生理及病理规律,注重分辨人体脏腑、组织在阴阳五行属性及与机体生理病理之间的相关性。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思维具有自身的特点,从人体整体与局部、脏腑组织之间、人体与自然、人体与社会诸方面之间的联系中考察、诊断、治疗疾病,是普遍联系思维在中医学的具体体现。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对临床诊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的能力是中医教学的关键,也是难点所在。

  1 目前现状

  1.1 培养模式单一陈旧

  目前我国高等医学多采“材、统一大纲”的教育模式,普遍存在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过度强调学生必须具备坚实的医学科学基础知识,而忽略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忽略学生沟通技能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导致医学生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有些学生临证时不知道该如何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医疗实际问题,束手无策,更谈不上因时、因地制宜,及时果断作出正确的判断与处理。

  1.2 思维方法机械、简单

  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疾病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病理过程。在临床上,有些学生仅根据首次采集的资料,进行动态观察,不仔细推敲,综合分析,就直接作出诊断。有些学生凭直观印象,对患者病史、体征或辅查资料任意取舍。对能够支持自己诊断的资料作为判断疾病的主要依据,而把一些不支持自己诊断的资料随意删去,这样容易导致诊断片面性。有些学生对临床诊疗性思维的程序不清楚,常常收集资料条理不清、主次先后不一,或单纯依靠先进的检查手段,不进行科学的推理分析,过于相信某些检查提供的相关数据或结果,直接得出疾病诊断。这些机械简单的思维方法过于草率,容易造成失治误治。

  1.3 思维片面化、缺乏系统性

  学生在诊断时缺乏对症状、体征、检查和疾病进行横向对比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常常根据书本上的典型表现,或者一直受初诊诊断的影响,生搬硬套地去诊断疾病;在诊疗思维过程中,对病情的动态发展变化欠考虑,仅重视治疗方法或药物的共性,却忽视了患者的个性特点及疾病处于何种发展阶段;在病房处理患者时,对老师的过分崇敬也会对治疗患者没有自己的观点,缺乏主动性思维,不敢结合患者的整体情况发表自己观点,表现出在临床思维上的盲从和依赖[2]。有些学生仅仅掌握临床症状、体征表面特点,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深层次分析,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运用临床医学知识对各种现象进行全面分析,缺乏综合判断的习惯及能力,也使得临床诊断缺乏系统性,经不起推敲[3]。

  1.4 临床带教老师缺乏责任心

  医学生临床实习时间大多在一年左右,带教老师至关重要。有些教师由于工作繁忙,对临床带教投入精力不够。有些带教老师自己工作时间不长,缺少应有的临床经验和积累;也有些对学生缺乏严格要求,教学方法欠缺,创新意识不强;教学查房简单,选择病例随便,没有典型示范特征,辨证思路不清晰,治疗原则欠妥当等,学生难以从中学到知识,更缺乏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2 培养对策

  2.1 掌握中医诊疗特点

  中医的临床思维方法是通过“系统综合”的方法,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对各种症状进行分析,了解病变的部位、性质、病因、病机,判断具有阴阳五行属性的脏腑组织的病理关系,分析机体正气与病邪盛衰的关系,辨别归属相应的“证”。在治疗上,根据疾病病机的不同,确定治疗大法及方案,达到体内阴阳的平衡。因此在临床具体进行中医诊断治疗时,一定要遵循中医的临床思维方法,辨病与辨证结合,学会运用“同病异治”及“异病同治”,针对所判断的“证”给出中医的治法方药[4]。医学生必须掌握中医临床诊疗特点,才能正确地对疾病进行诊治,提高临床综合应用能力。

  2.2 加强经典知识培训

  对学生的基本功进行培训,要重视对经典理论知识的温故与研究,包括《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学》、《内经》等经典著作的学习。多读前人医案,逐步消化成为自己的东西,研究历代名医诊治疾病的经验及教训,使原本零散的、无序的、混杂堆砌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而建立起有机的知识体系,多读医案对于学生尽早建立临床思维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5]。同时,通过跟随名老中医临床抄方也非常重要,尤其学习一些老中医在四诊及辨证思维方面的经验对日后临床大有收益。实现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认识过程,为其中医临床思维的建立奠定扎实的基础,逐步形成完善的中医临床思维。

  2.3 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在临床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PBL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培养临床思维能力[5]。PBL教学方式能够充分给学生对问题的探讨机会;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的宗旨使学生目的性明确,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以“多学科综合为核心”的最高要求给了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既是无形的压力,同时也是无限的动力,使得他们主动地温习多学科知识;采用“提问、讨论、展示、总结”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分析和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沟通能力。

  2.4 临床病案分析

  临证医案学习是中医的一种特殊传承学习方法,它的存在与中医临床诊疗的复杂性和经验性有密切的关系。在临床主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好经典医案教学,可以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历代医家的宝贵经验,使后人在临床中少走弯路,尤其是名老中医的诊疗方法及辨证思路,对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同样,临床病例讨论也是医疗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不同病例的探讨,学生加深对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认识,从更深层次掌握疾病的正确诊治过程,训练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6]。

  2.5 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目前被广泛地应用于医学教育之中。在此方面,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德国汉堡大学已用CT和MRI横截面影像制成三维可视化虚拟人体解剖图谱,以供医学生的解剖教学和课后训练。在外科模拟手术方面,外科手术模拟系统由清华大学研制成功,它是通过计算机辅助作用实施;在针灸模拟教学方面,上海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都建立了三维人体针灸模型,充分运用良好的人机交互系统,在医学本科生模拟教学中获得了满意效果[7]。所有这些教学研究成果对医学生技能培养提供了条件,实验教学平台不断发展与壮大,但这些研究均局限在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上,在临床思维能力模拟教学方面少有类似的报道与应用。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训练是医学教育的难点和热点,我校经过多年众多专家的不懈努力,正在致力于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方面的研究与开发,目前正在承担江苏省高等教育立项重点课题,研发的成果“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训练平台”对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小结

  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订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8](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GMER),提出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都必须具备七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即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交流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研究。在医学生中加强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但是在后期临床实习中注重培养,在早期基础课及临床课教学中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也是培养一名优秀的中医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正确的临床思维是医生正确诊断的必备条件,同时也为今后成为以“临床问题为主导”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医教育者应从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出发,使学生具备运用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能力,增强学生运用中医思维、中医手段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完成大学生核心能力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颜乾麟.关于中医临床思维的思考[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1(5):1-2.

  [2] 陈丽娜,李飞,杨宗凯,等.关于实习医生临床思维现状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1):94-95.

  [3] 王凤华.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4(4):66.

  [4] 王华楠.在与西医临床思维的比较中加强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280-282.

  [5] 韩善夯,朱蓓蓓.如何加强实习生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5):259-260.

  [6] 刘朝圣.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的体会[J].中医药导报,2008,16(8):139-140.

  [7] 左令燕,杨鹏.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J].医学信息,2002,15(5):260.

  [8] 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J].医学教育,2002,(4):23-25.

  中医临床医学论文 篇2

  【论文关键词】中医药科技成果数据库;发展状况笔者深入调研了建国以来我国有关中医药科技成果4个重要数据来源,分别是国家科技部研制发布的“国家科技成果网”(NAST)、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编撰的《中国中医药科技成果获奖项目集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发的“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以及最近开发的建国以来“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平台”。这4个数据库的建立发展情况如下。

  1 国家科技成果网1.1 国家科技成果网概况NAST是由国家科技部创建的以科技成果查询为主的大型权威性科技网,已收录1978-2007年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经省、市、部委等一级科技成果管理机构所认定的科技成果约12万项,库容量以每年3~5万项的数量增加,充分保证了成果的时效性。同时提供方便、快捷的免费上网查询,还可进行全国科研单位、上网科技网站查询,发布科技成果供求信息等。此网站登记在案的中医药科技成果共有近万项。

  1.2 国家科技成果网的板块设置NAST网的成果总库中,分为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初期阶段、中期阶段、成熟应用阶段、科技人才库和单位库等板块。各板块所能搜索到的字段包括:成果名称、所属年份、成果类别、所属高新技术领域、成果应用行业、转让范围、推广形式、成果水平、计划类别、所处阶段、成果体现形式等32个字段,较完备地体现了成果各类项目的基本信息属性,从外部和内部对成果信息进行描述,是我国收录信息完备数据量丰富的权威性最高的成果收集单位。

  2 《中国中医药科技成果获奖项目集锦》以电子文档形式存储数据资料的《中国中医药科技成果获奖项目集锦》收编了1978-1999年获得部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708项。其收编范围涵盖了国家及各部、委、局;收编奖别网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及卫生部、国家教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后卫生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铁道部等设立的中医药科技奖励,是中医药类成果获奖信息最全的一本获奖项目集成。

  3 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3.1 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基本概况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于1999年研制而成,由于各种问题而未公开发行。该成果数据库光盘将1949-1999年在医药领域获得重大国家级奖项的4 033项科技成果收录在案。

  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根据检索浏览需要,共设置了顺序号、中文项目名、单位邮编、协作单位、任务来源、性质分类、行业分类、申报单位、鉴定部门、鉴定形式、获奖等级、水平、特征词、主题词、类型、关键词、分类号、获奖名称、摘要等23个字段。

  3.2 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的缺点3.2.1 系统落后由于该数据光盘开发于1999年,使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语言相对落后,导致系统开发的界面不够友好,系统的稳定性也不稳定。另外,操作和浏览功能设计的也不够人性化,检索界面所展示的信息含量少而单调,因此交互性比较差,不能被用户便利地使用。

  3.2.2 字段属性设置针对性不强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记录的内容侧重于科研课题项目的介绍,未以科技成果为主线设计结构,对科研项目所产生的科技成果数、产生的科技成果名称以及大量与科技成果相关的字段属性均未明确设置。

  3.2.3 数据范围不合理该系统记录的是医药卫生领域的科研项目,因此包含了与中医药科技成果数据库建设不相关的大量现代医学的科技成果;另外,该库只记录了获奖的科研项目,而大量未获奖的但较有记录价值的科技成果被遗漏了。

  3.2.4 未推广利用科技成果数据库的建立是为了尽快将先进、成熟的卫生科技成果进行扩散和推广,提高医学科研效益,而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许多成果由于种种原因在开发后被束之高阁,没有被广泛推广和应用。

  4 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发布平台中医药科技成果数据库结构的设计旨在满足两方面的需求,一个是字段的设置上既要充分满足科研课题本身的基本属性,又要全面而系统地反映科技成果的具体内容;第二是希望通过科技成果库的构建,能够较全面地摸清中医药科研的总体情况。基于此目的,“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发布平台”收录了建国以来来自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成果8 105个。“中医药科技成果发布平台”利用原有的工作基础,采集了4个不同数据来源的中医药成果,整合了不同的数据内容,设计了统一的数据库结构,建立了中医药科技成果数据库,并保证中医药科技成果发布系统的长期稳定与发展。

  各类中医药科技成果数据库的建立都对成果信息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信息整合,为用户提供了良好的多功能、多途径检索查询及数据的在线分析统计,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提供了资源管理和应用基础,为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投入产出评价体系及成果管理政策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数据支持。

  中医临床医学论文 篇3

  【摘要】本文介绍了医院数字化与信息化建设直接推动着临床医学工程的发展与壮大。阐述了医学工程发展中的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揭示了当前科学发展观在新形势下对临床医学工程变革与发展的强大指导作用。医学工程的变革必须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更新医务工作者知识结构,明确医学工程师地位与职责已是当务之急。不断开发新产品、研发新设备以及进一步加强医院的医、教、研科学水平都体现出临床工程的新的需要。临床医学工程的进步不仅推动了人类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且使人类医学资源共享,资源整合,为提升人类卫生健康状况和数字化医学工程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临床医学工程 变革 发展临床医学工程(ClinicalEngineering)学科是应用工程理论、技术、医工结合的方法研究和解决医院中有关仪器设备、医疗器械、应用软件和医用耗材的技术管理与应用、工程技术支持、安全、有效和质量保证、与临床共同开展应用研究等方面的新兴的交叉学科。临床医学工程已经与医疗、护理、临床药学并列为现代医院的四大支柱,是医疗质量、安全和效率的必要技术保障。

  1、医院现代化建设推动医学工程的变革与发展1.1 数字化医院数字化医院是我国现代医疗发展的新趋势,数字化医院系统是医院业务软件、数字化医疗设备、网络平台所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数字化医院工程有助于医院实现资源整合、流程优化,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数字化医院简单讲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将病人的诊疗信息、卫生经济信息与医院管理信息等进行最有效的收集、储存、传输与整合,并纳入整个社会医疗保健数据库的医院,使医院的服务对象由“有病求医”的患者扩展到整个社会。患者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只要通过网络接入,就可轻松查询个人健康档案、向医生进行健康咨询等;需要到医院就医时,可以在家中挂号或预约医生。狭义数字化医院指利用计算机和数字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实现语音、图像、文字、数据、图表等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存储、阅读、复制、处理、检索和传输。即数字化和医疗设备、医院信息系统(HIS)、医学影像和通信系统【2】 (PAC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其特征:无纸化、无胶片化、无线网络化。广义数字化医院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应用计算机、通讯、多媒体、网络等其他信息技术,突破传统医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实现疾病的预防、保健、诊疗、护理等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自动化数字化运作。实现全面的数字化、即联机业务处理系统 (OLTP)、医院信息系统(HIS)、临床信息系统(CIS)、联机分析处理系统(OLAP)互联网系统(Intranet/Internet)、远程医学系统(Tele medicine)、智能楼宇管理系统。其特征:全网络(多系统全面高性能网络化)、全方位(医教研诸方面)、全关联(医院、社会、银行、社区、家庭全面关联)。

  数字化医院并不是像有些人讲的离我们还很遥远,其实数字化医院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在美国、欧洲或亚洲的一些国家,数字化医院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国内的数字化医院也正在开展,如“军字一号”工程的推广应用。有专家预测今后的5~10年是数字化医院的长足发展时期。

  1.2 医院信息化建设人类跨入21世纪,社会正在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信息化的应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医院信息化建设正是适应时代潮流,促使医疗活动和服务活动从形式到内容上发生结构性的变化,竞争态势、市场结构、医疗行业结构、医院结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等也随之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无止境,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也不存在终极目标。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是过程,数字化医院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结果。医院数字化实施是全方位的,每个医院将根据自身需要抓重点、分层次、分阶段的推进医院数字化,提高信息技术的利用率。

  我国数字化医院的基础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多数医院建成高速网络;建立了有相当数据处理能力的网络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实现了挂号、收费、药剂、住院结算、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实验室信息系统(LIS)、放射信息系统(RIS);建立了Internet网站,检索医学文献;远程会诊及远程教育开展应用建立了地区级的医疗保险网络系统。

  1.3医院数字化仪器和装备在医院放射、放疗、核医学科和生化测量室等多学科广泛使用的数字化仪器和装备已经被定义为医院的核心装备,其中包括这些仪器装备本身的大量嵌入式医学软件在内构成高技术产业群。从发展趋势看,现代数字医疗核心装备中软件所占的价值比例已经超过硬件,充分体现了信息革命给产业结构带来的变化【3】。把医院内对病人采集的影像信息、生化信息、电子病历等信息源,和医院的收费管理系统,质量保证体系一起,与患者进入医院之后医生为他们设计的流程捆绑,建立起医患之间信息及时沟通的渠道是医院现代化、建立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重要标志。

  1.4电子病历系统电子病历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纸张病历进行电子化,而是反映了患者整个的医疗过程,储存了患者全部的医疗信息,包括病史、各种检验检查结果和影像资料,是对个人医疗信息及其相关处理过程综合化的体现。它的发展方向是实现患者一生的全电子病历,这需要全社会各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互连。

  由于医疗数据的特殊性,参照国外的立法,要使电子病历完全取代纸张病历,电子病历系统必须符合3个原则【4】,即真实性、可读性和保存性。真实性是指必须明确电子病历制作人的责任,防止任何故意或过失地对病历进行录入、修改、替换、删除的行为;可读性是必须使电子病历能在任何环境下可用肉眼阅读,既能在各种计算机终端上显示,也可以进行纸张打印;保存性是指在法令规定的期限内,必须有效地保存数据,即使在地震、火灾等自然灾难情况下都能进行数据复原。在国内,法律上尚没有明文规定病历电子化的合法性,电子病历系统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国内电子病历系统的结构化录入很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加强。电子病历的结构化非常重要,它不仅是海量病历数据查询和知识挖掘的必要条件,还是进行医疗智能决策的前提。如在医嘱录入时自动进行药物冲突及合理性判断,可以有效避免医疗过失的产生。

  1.5应用空间通过在医疗机构之间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医疗资源交互数据系统,可以实现城市和农村之间、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大医院和社区医院资源共享,改善卫生资源配置效率。通过搭建公共健康监测和指挥平台,可实现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对大范围人群健康状态的评估与监控。通过建设公共健康教育资讯服务中心,可以利用网络与信息技术开展广覆盖的全民健康教育,这将有助于增进居民健康知识,选择健康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工程的变革与发展推动着医院现代化、管理自动化、临床数字化、诊疗信息化的进程,使疾病诊断与治疗、康复理疗与保健向人工智能化方向发展。临床医学工程的进步不仅推动了人类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且使人类医学资源共享,资源整合,为提升人类卫生健康状况和数字化医学工程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发挥重要作用。

  中医临床医学论文 篇4

  【摘 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 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1.1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1.2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 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但大多专家认为既不是基础学科,也不宜划在临床基础学科的范围内。但如此一来,就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因为学科性质的含糊不清,导致学科在发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

  2.1学科性质模糊致使发展方向不确定

  一般来说,学科性质取决于学科所涉及领域的主要特点和研究的根本内容,而其性质如何又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基础学科所包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学科性质,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内经》相同,属于古典医籍范畴,因而被合称为四大经典。从其内容来看,实际包括了从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治各种疾病的方法,内容极为丰富。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有学者对学科性质的表述是: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单纯从这一定义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原来三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由于学科在定名时已经强调是“临床基础”,这就表明,该学科应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该学科是一门联络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说明它既不同于纯基础的生理、生化、解剖、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又不同于内、外、妇、儿等纯粹的临床学科。而完全属于临床基础的学科大致有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等。对于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究竟如何确定,一直以来尚未有定论。

  2.2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学重心不明确

  正是由于学科性质模糊带来的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心的把握难以确定。以往三门课程属经典时,主要的教学重心是放在培养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学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加以强化,比如多讲一些名家的临证经验、穿插临床诊治的典型医案,有些课程还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等等。不少中医院校还把这三门课划入临床,有自己的专门病房,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整体能力而做的具体工作。现在,将临床基础学科定位为桥梁课,那么过于偏重临床就违背了“桥梁”的特点,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2.3课程设置僵化造成学科知识不系统

  任何学科的存在,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临床基础学科所涵盖的三门课程,虽均可包括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之中,但具体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伤寒论》主要是探讨六经辨证,并以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始终;温病学则主要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将其作为外感温热性疾病临床诊治的基本纲要。因此,彼此之间在理论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况且,形成临床基础学科这一新学科之后,在学术发展方面,未能将这些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会贯通为一体。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出现新的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课程原貌,给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2.4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2.5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 学科工作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3.1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这些设想和构思均有积极意义,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问题,可以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人论证和研讨,在取得一定共识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牵头编写,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的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教育事业的进步。

  3.2摆脱束缚,发挥优势

  临床基础学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组合在一起,但学科的发展不应受到所谓“临床基础”一个学科的束缚。各校可根据自己原来三门课程的不同优势选择其侧重点,可以《伤寒论》为重点,也可以金匮或温病学为重点,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的优势,抛弃门户之见,三门课程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优势保持和扩大的工作,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努力进行。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以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结合,按照个自的长处配合工作。一旦目标明确,人员分工妥当,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地进行,而学科也应当会因此而不断发展。

  3.3保持特色,强化经典

  多年来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治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切不可轻易地将其丢弃。《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古典医籍,堪称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基之一;温病学虽然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却来源于古代温病学家的原著,如《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病篇》等,均是温病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涵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对于这些经典原著的内容,应予以保留,并作为深人研究中医理论的必要课程,加强原著的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处理疾病的实际水平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够使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

  3.4适应现状,弥补不足

  首先,应当逐渐的适应目前的现状,尽管大家对该学科有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但为了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必须停止争论,将目光转向如何弥补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过多地纠缠其学科是否为桥梁课,可以按照以往的习惯仍将其定位在偏重临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临床技能培养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学重心不明确可能导致的学生学完三门课程后什么都不扎实的缺点。其次,为了改变学科合并后人员减少而产生的不利状况,除了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尤其是拓宽知识面之外,还可以考虑尝试让青年教师学习教授二门课的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力量,还能为将来的学术理论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础。同时,鼓励大家多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研究,力争从中找到一些较好的契合点,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理论。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有喜有忧。面对现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有策略、计划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中医临床医学论文 篇5

  1临床用药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现代医学的崛起,生活节奏的加快,为满足人们简便、快捷治疗的要求,中成药应运而生,并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发挥了中药的作用。但由于逐利机制,中成药越来越多,品种层出不穷,临床使用较混乱。尤其是目前临床医师比中医师开的中成药还要多,但临床医师却很难完全正确地使用中成药。举例来说,比如咳嗽,《黄帝内经》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嗽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如:风寒、风热、寒湿、脾虚、肾虚、肝火、肺虚等,治疗咳嗽也是根据不同的个人,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开具不同的方剂。但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咳嗽的中成药有很多种,如清肺化痰颗粒、百部止咳糖浆、密炼川贝枇杷膏、养阴清肺口服液、苏黄止咳颗粒、玄麦柑桔颗粒等等,临床医师则很难分辨到底患者咳嗽应该用哪种中成药,一般都是靠“经验”开药,或者干脆多开几种,同时吃,反正吃不坏,治不好也没关系,大家都治不好。殊不知,咳嗽用药在中医来讲,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如果用药错误,可能会加重症状,或者变生其他的病变,比如哮喘。如果患者的咳嗽是由于风寒所致,此时再用寒凉药物的话(目前市面上大多是寒凉止咳药),很可能会造成患者发生哮喘,久治不愈。

  2加强中医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对临床医师的中医教育非常必要,医学生是未来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后备力量,他们绝大数将会处于临床工作的第一线,将是药物治疗的决定者,也是宣传和实行合理用药的主要技术力量;他们对合理用药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合理用药的意识和行为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其次,选择的医学生基本系统接受完了高等医学教育,具有一定的医学和药学知识理论基础,较普通大众理解和掌握干预内容能力强,预期干预较好;再次,医学生与从业医师比较,临床经验较少,没有自己用药习惯影响,且无其他因素干扰,较易接受干预,是较好的干预对象;加强对医学生这一群体的合理用药意识和行为的宣教干预,对提高医学生药品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知识水平与能力,促进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3措施

  3.1提高对中医药学的认识

  首先要提高医学生对中医药学的认识,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几千年来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世界各国都逐渐认识到中医的重要性,并且都在研究中医。但在我国,很多临床医学生却认为中医是伪科学,瞧不起中医,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一些人要求废除中医,这是很不对的。当年胡适就是废除中医的领军人物,他得了重病,在西医判死刑的情况下,请中医医治,最后病治好了,胡适说“中医很糊涂,不科学,但是能治病”。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思考的角度不同。中医思考的是为什么这个人得病,从人的角度出发,因此采有所谓的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正气不足;而西医思考的是这个人得的是什么病,从病的角度出发,因此才有所谓的什么炎性反应、病毒、细菌等等。二者都是为了解决患者的痛苦,只不过殊途同归而已。

  3.2加强中医课堂教育

  目前临床医学生的中医课堂教育的课时是非常少的,五年本科教育,只有六十几个学时,还没明白什么是中医,课程结束了,比较负责的、讲的好的中医教师可能让学生多明白一点,但也只是一点而已,有很多医学生甚至不能听课,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毕业后即使在临床,也很少使用中医知识,另一方面很多医学生面临的是考研、找工作,哪里有时间来学什么中医。因此,建议增加医学生的中医课程,且在大学一入学就开课,加强中医的初始教育。请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医教授给医学生多开中医学讲座,提供较典型的临床病例,尤其是一些临床医师请中医会诊的成功病例,拓宽医学生的临床思路,也可以为其将来临床的合理用药起到一定的作用。医学生只有提高中医学的知识,提高合理运用中成药的水平,才能在临床上更好地运用中成药为广大患者服务。

  中医临床医学论文 篇6

  【关键词】 冠心病/中医病机;血液流变学/病理学;胰岛素抵抗/病理学;辨证分型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又称缺血性心脏病,属中医胸痹、心痛、厥心痛等范畴。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即开展了chd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结合现代医学的客观化指标和量化手段,在中医辨证分型和证型客观化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使chd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更加规范化和客观化,也提高了中医诊治chd的临床疗效。

  1 冠心病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冠心病患者在血液流变学方面多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近年研究显示,血液流变学可以作为冠心病心血瘀阻的客观指标之一。陈炳旺等[1]研究发现,冠心病中医实证患者血液呈高度浓、粘、聚状态,心血瘀阻证血液流变学变化明显大于痰浊壅塞证和阴寒凝滞证。周中山等[2]发现,心血瘀阻、气阴两虚、心肾阴虚证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血液均呈高凝血状态,且以心血瘀阻型最重,气阴两虚证次之,心肾阴虚证较轻,从而为活血祛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提供了依据。

  2 冠心病中医证型与血脂指标的关系

  祖国医学认为,冠心病病机为心脉痹阻,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标实为痰浊,此外还有寒凝及血瘀等。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是半液体状脂质混合物,多属祖国医学所称“痰浊”。wWW.133229.COM蔡师敏等[3]研究显示,痰浊内阻型冠心病患者较其他实证、虚证以及正常对照组血清tg、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瞔)显著升高(p<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瞔)明显降低(p<0.01),提示血脂变化可作为痰浊型冠心病的辨证依据。毛威等[4]人对chd患者血脂的中医辨证研究结果显示:高密度脂蛋白(hdl瞔)水平,chd组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瞔)及bmi均有高于健康对照组的趋势。chd不同中医证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痰浊壅塞型bmi显著高于其余各型(p<0.05),hdl瞔水平3种不同中医证型均较健康对照组降低(p<0.05),而心血瘀阻型患者的tg、tc则较其余2型增高(p<0.05)。何剑平等[5]比较了90例冠心病患者各证型间的血脂情况,tg的含量除血瘀证外其他各证型均高于对照组,tc含量唯独痰瘀证高于正常,hdl瞔含量各证型均显著低于正常,ldl瞔含量气虚证、阳虚证及痰浊证显著高于正常。

  3 冠心病中医证型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以胰岛素抵抗(ir)为中心环节的代谢异常使冠心病危险因素叠加出现。毛威等[4]对50例chd患者及20名健康者的空腹血糖(fbg)、胰岛素(ins)浓度和胰岛素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 ab)及相关的血脂指标检测,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发现:chd组fbg、ins浓度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0.05),isi较健康对照组降低(p<0.01),iaa阳性率(40%)较健康对照组(5%)升高(p<0.01);心血瘀阻和痰浊壅塞两型的isi较健康对照组和气阴两虚型降低(均p<0.01),iaa阳性率(50%,47.37%)则较健康对照组(5%)和气阴两虚型(15.38%)增高(p<0.05,p<0.01),而ins浓度仅有心血瘀阻型增高(p<0.05)。于顾然等[6]将103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心血瘀阻、痰浊壅塞、阴寒凝滞、心肾阴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6种证型,观察到实证中均有isi升高(p<0.01),并且发生明显的代谢异常,红细胞膜atp酶数量降低和红细胞内na+、ca2+升高,其中痰浊壅塞和心血瘀阻证最为严重(p<0.01或p<0.05);在虚证中,阳气虚衰证有高胰岛素血症,而心肾阴虚证有空腹血糖增高,都存在ir,但气阴两虚证者ir不明显。

  4 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关系

  冠心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属中医学痰、瘀之范畴。因此,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病变支数应与中医证型之间有一定的关系。马晓昌等[7]对73例经cag证实为chd的患者分析发现,所有病例均存在血瘀证,兼痰浊者39例(53.4%),气滞者16例(21%),寒凝者7例(9.6%);具有明显本虚征象者63例(86.3%),其中气虚者57例(78.1%),阳虚者18例(24.7%),阴虚者28例(38.4%),阳脱者5例(6.8%)。气滞和阴虚患者的病变支数较少,寒凝患者的血管病变支数最多;气滞和阴虚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轻,阳脱和阳虚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重。刘永明等[8]对259例chd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和cag检查,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所占比例还是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及病变综合严重程度,均为痰阻心脉证组>非痰阻心脉证组,认为痰是ch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5 冠心病中医证型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近年来,大量流行病学调查与临床研究提示,炎性细胞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臧力学等[9]对120例chd患者血浆内皮素(et)含量研究发现:按其含量、按证型依次为阴虚型、气阴两虚、痰浊型、气虚挟痰型。黄惠勇等[10]对90例不同证型chd患者血浆心钠素(anp)、β材诜入(β瞖p)、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ang瞚i)等调节肽指标研究发现:chd患者与正常人比较明显增高(p<0.05,p<0.01)。舒血管作用的anp、β瞖p检测结果呈现:心气虚证组>心脉瘀阻证组>正常人组>阴虚证组>实验观察组。3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而缩血管作用的et、ang并⒓觳饨峁呈现:心阴虚证组>心脉瘀阻证组>正常人组>心气虚证组>实验观察组。3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流行病学调查证实,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张继东等[11]研究显示,心血瘀阻、痰浊壅塞、肾虚血瘀型血清hcy水平依次升高,3证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心气虚弱型血清hcy水平较实证、虚实夹杂证为低(p<0.01或p<0.05)。严卉等[12]观察冠脉造影阳性患者发现,心血瘀阻型血浆hcy水平高于痰浊壅塞型、气阴两虚型(p<0.05),而后两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孔丽君[13]比较冠脉造影异常者不同证型与正常对照组hcy水平的差异发现,仅痰瘀互阻型hc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气滞血瘀及心虚血瘀型hcy水平升高不明显。

  6 讨论

  冠心病中医辨证客观化、标准化研究工作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已获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中医辨证客观化研究同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作,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目前尚存在较多问题,如临床辨证分型仍未完全统一,观察指标缺乏特异性,临床辨证缺乏客观化等。故在科研活动和临床实践中应当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对冠心病中医证候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科学客观的描述,从而规范冠心病辨证标准,建立统一的或基本的证型体系。第二,深入开展冠心病证型的基础研究,科学合理地设计证型模型,在宏观和微观领域全面阐述其病理生理机制,寻找其中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的辨证依据。第三,在确诊冠心病的基础上,在诊疗实践中,开展客观化指标的临床验证,有机地组合各种有效指标,提高科研效率,实现中医证型病机变化和现代医学病理生理机制的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陈炳旺,蔺德明.冠心病中医实证血液流变学变化的临床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0,10(1):1.

  [2]周中山.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研究[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7(7):360.

  [3]蔡师敏,黄发盛.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脂关系分析[j].福建中医药,1999,30(6):12.

  [4]毛 威,叶 武,刘 强,等.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9):657-659.

  [5]何剑平,李小敏,等.冠心病中医辨证与血脂脂蛋白关系的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1998,25(11):505-506.

  [6]于顾然,贺燕勤,郭云庚,等.冠心病中医证型与胰岛素抵抗、脂质及红细胞膜atp酶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2004,41(2):111-112.

  [7]马晓昌,尹太英,陈可冀,等.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冠状动脉造影所见相关性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9):654-656.

  [8]刘永明,蒋梅先.259例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冠脉造影结果的关系研究[j].北京中医,2005,24(3):131-133.

  [9]臧力学,唐 丽,张 琳,等.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测定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j].天津中医,1996,13(1):11.

  [10]黄惠勇,朱文锋,李冰星,等.调节肽与心绞痛患者中医辨证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6(8):474.

  [11]张继东,崔红燕,傅善基.冠心病中医证型与血清高半胱氨酸水平关系的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3):207-208.

  [12]严 卉,胡晓晟,陈君柱,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中医证型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11):813-815.

  [13]孔丽君.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4,4(1):7-8.

【关于中医临床医学论文(通用6篇)】相关文章:

关于中医医学论文10-29

中医医学论文(通用7篇)11-21

关于临床医学论文08-26

关于临床医学论文写作要点04-09

本科临床医学论文09-23

临床医学论文(儿科)08-30

中医临床必读名著10-27

中医学论文格式09-18

中医学论文范文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