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免疫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措施

时间:2020-09-21 15:24:15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临床免疫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措施

  检验工作者一定要认真研究分析前阶段质量一系列的影响原因,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临床免疫检验分析质量控制措施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摘要】在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过程中,检验准备阶段中质量控制作为一个关键却又经常不被人们重视。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临床免疫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临床免疫;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

  在进行免疫检验质量的控制工作过程中,临床的免疫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采集与加样标本之前的工作。所以,检验结果是否有效且可靠性密切关系着其过程。

  1 对临床标本进行采集以及保存

  对于采集免疫测定标本的流程而言,此环节使标本质量得到保障。影响标本质量相关的方面有:何时进行采集、用何种姿势进行采血、何时使用止血带、如何选择使用稳定剂于抗凝剂等。在收集激素类以及利用治疗药物对血清的标本进行测定时,一定要仔细观察收集的时间以及体位方面的变化是如何影响测定结果的。所以,在对该类激素进行测定的时候,一定要在时间间隔最适合的情况下对一系列血样本进行采集,其测定值为平均值。又如以站立位取代卧位的时候,将显著提高其血清内的肾素活性。再如检测治疗药物时,要按照药代动力学,在抽血检测时应在服药后最佳的时间。在进行收集传染性病原体方面的抗体、抗原以及特种蛋白与肿瘤标志物等血清标本检测方面不受体位或者时间因素的影响。在选择抗凝剂的时候,通常采取肝素钠负压储血管,而ECLIA对癌胚抗原CEA进行检测的时候,检测结果因枸橼酸钠以及肝素钠的因素降低了大约10%[1]。所以检验工作者一定要认真研究分析前阶段质量一系列的影响原因,同临床医生以及护理人员进行及时的沟通,对采集标本的情况进行认真研究。并进行相应的指导工作。

  在采集完标本以后,一定要将保存以及运输的时间努力降低,并及时进行处理以及检测工作。特别是采取ECLIA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对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进行检测时,标本检测的最佳时间为采集之后的2h内,不然标本内红细胞以及血小板由于代谢而持续释放出NSE,进而提高了检测的结果。有实验结果显示,标本放置的时间越长,NSE检测的.最终结果的变化就会越大。然而2h内于可承受范围内(<10%)将血清(浆)的结果波动进行分离。同时,标本保存的温度应在2~8度下进行保存,这样将会保存的时间延长,IgG能够进行聚合形成多聚体,利用间接法测定ELISA的时候将会加深本底,甚至导致出现假阳性的现象。如果在无菌操作下进行分离血清标本,将保存温度在2度~8下持续1周的时间[2]。如在进行有菌操作的情况下尽量进行冷冻保存。如果需要长时间进行保存标本,冰箱的保存温度应在-80度。冻存标本防止重复进行冻融的动作,由于反复冻融标本将会破坏到标本内蛋白等一些分子,进而结果易出现假阴性的现象。同时,切勿剧烈进行震荡冻融标本,若要混匀,只需反复将其颠倒。如果有絮状物或者混浊的时候,要在离心沉淀以后检测其上清。

  2 影响测定结果的标本因素

  2.1 外源性干扰因素

  外源性干扰的方面主要有标本的细菌污染、标本溶血、长时间储存以及未完全凝固等方面。防止标本溶血时使标本质量关键阶段予以保证。有可能出现溶血的现象为在采血时习惯不正当以及采血器具的质量不佳。在血红蛋白内有血红素基团,过氧化物活性与之相似,所以,在进行测定时,若使用以HRP当作标记酶的ELISA,比如血清标本内含有较浓的血红蛋白,其很可能在温育的时候吸附在固相上,接着同之后的HRP底物残生反应而显色。同时在实验观察中,检测(NSE)时采取(ECLIA)免疫法,溶血明显的影响着NSE的检测结果。溶血程度在lg/LHb标准时,将明显提升NSE的结果。NSE的最终检测结果收到越大的影响,溶血程度,也就是Hb水平也就越高,溶血程度提高lg/L时,NSE的检测结果将会有15ng/ml~35ng/ml的提升[3]。因此在实验室中看到显性溶血的标本之后,要对其进行辨别,观察其属于技术性溶血或病理性溶血。若将病理性溶血也就是体内溶血予以排除,要弃置同时对溶血标本进行记录。最好重新进行采血工作。若重新采血的工作不能进行,在检验报告内要标注“标本溶血”与溶血将影响该项检验的因素。

  2.2 内源性干扰因素

  内源性干扰的方面通常有:补体、由于采取鼠抗体诊断或者治疗诱导的抗鼠Ig抗体、浓度较高的非特异免疫球蛋白、类风湿因子、异嗜性抗体与一些自身抗体、交叉而产生的反应物等。在常规临床的血清(浆)标本内,大部分的比例或多或少符合以上一些干扰物质,进而使测定结果出现假阳性的现象。为了防止RF类风湿因子而干扰ELISA的测定,一般应对标本进行稀释,进而将非特异的类风湿因子在稀释下降低其浓度,这样一般不会干扰测定。使相关的检验项目的结果具有一个可靠性和临床的利用价值方面有一个保障。同时,还可利用将酶标抗体进行改变、标本中类风湿因子采取变性IgG提前将其封闭、对抗原进行测定的时候,于标本中添加能够降解RF的还原剂或者酶标二抗采用特异的IgY鸡抗体等方法将干扰得以清除。在临床上,普遍的干扰补体的措施有:通过56℃30rain进行加热将血清标本内补体予以灭活,还能够利用包被或者酶标二抗通过特异的鸡抗体,不会激活补体的系统,进而有效防止出现假阳性或者假阴性的干扰现象。

  3 总结

  简言之,检验工作者一定要完全掌握各方面对检验产生影响的因素,一定要根据标准认真的操作各个阶段。因此,在检测使,其标本的优质以及检验结果的高质量才会得以保障。

  参考文献

  [1] 谢文光,陈文锋,杨媛媛.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专用质量控制与朗道质量控制的比较[J].实用医技杂志,2008,(8).

  [2] 宋现让,刘美琴。朱传金,等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检测的标本因素探讨.医学检验与临床.2006。17(4).

  [3] 李珩,宾利,梁建群,等.乙肝表面抗原室内质控的失控分析评价[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7,(12).

【临床免疫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措施】相关文章:

1.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分析论文

2.临床免疫检验常用的分析技术

3.分析前变异对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的影响

4.血液检验的分析前质量控制

5.免疫学检验的临床意义

6.免疫检验中各种免疫分析技术的名词解释

7.常用的免疫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8.常用的免疫检验项目与临床意义

9.临床检验结果的质量控制因素的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