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活血化瘀药物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时间:2022-11-24 18:29:01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医活血化瘀药物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活血化瘀药常与其他类药配伍使用,以达到切中病机、协同增效的目的,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医活血化瘀药物应用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瘀血是中医内科病中常见的病因和病理产物,也是疾病进展与恶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活血化瘀是内科病的一个主要治法。我们在运用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内科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1遵循传统药性,辨证选用活血化瘀药

  遵循传统药性理论是临证使用中药取效的前提,活血化瘀中药的使用也不例外,突出表现在对其四气及归经的区别遣用方面。

  1.1以四气为据选药

  有些疾病治疗,当以温通活血药为主,如现代临床治疗冠心病常以活血化瘀为主或首选方法[1].

  因心主血脉,血脉以和为顺,为防寒遏血脉,多用偏于温通的活血化瘀药,如川芎、当归、红花、桂枝等,使血脉调和、阳气宣通。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血脉瘀滞较重及有血瘀、痰浊蕴而化热酿毒征象者,用药亦不能一味苦寒,应于方中佐薤白、姜黄、桂枝等温通之品。再如治疗消化性溃疡,选用活血化瘀药亦注重温通。因该病以脾胃阳虚为主,血得温则行,不可因局部热瘀而过用寒凉活血之品,否则将损伤脾胃之阳,寒遏血脉而致瘀结难解,使病情缠绵难愈。临床常选用温性活血药如桂枝、川芎、当归等,牡丹皮、生地黄等凉血活血药一般不用,即使应用,亦配伍温通之品,以防寒凝血脉。

  有些疾病治疗当以凉血活血药为主,如急性胆囊炎出现黄疸者,应以清热利湿药为主,辅以苦寒清热之品。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赤芍、郁金等凉血活血药,一可佐助清热,二含活血利水之意,有助于黄疸的消退。再如肝硬化早期,常用丹参、赤芍、泽兰等凉血活血药,不选用辛温而燥的活血化瘀药,以免动血耗血。其他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所致血尿、紫癜性肾炎的治疗,均应以凉血活血药为主。

  有些疾病治疗则需寒温活血药并用,如慢性病毒性肝炎,湿热毒邪潜伏于营血,多伤阴耗气,致瘀生痰,治疗应活血散血解毒。用药如大黄、紫花地丁、丹参、金银花、败酱草、板蓝根等,在此基础上适当配伍稍偏温散的活血药,如红花、片姜黄、焦山楂等。病程日久,临床常见到伤阳耗气、湿热毒寒化,此时治疗当补气温阳化湿,佐以清解营血热毒,不可一味温阳化湿,以免窃伤肝阴,加重病情。此时,活血药亦应寒温并用,如红花、当归尾、苏木、赤芍、郁金等。再如病毒性心肌炎热毒潜伏血分、阴分,易与血结,难清难解,可用凉血活血散血药和清热解毒药相合,如赤芍、丹参、虎杖、地骨皮、金银花、紫花地丁、大青叶、板兰根等。但因心主血脉,用药不宜过于寒凉,应于凉血活血药中稍佐温性活血药,如红花、焦山楂、当归等,寒温相济,以利于血脉调和。

  1.2以归经为据选药

  不同的活血药归经各不相同,即作用于身体的趋向性不同,临证应区别应用。如病变部位在上者,选川芎、片姜黄;在下者,选川牛膝、苏木等。临床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多选用引血归经、引血下行的活血化瘀药,如川牛膝、刘寄奴等。中医认为气血相互依存,血以载气,血脉复于调和,则上亢之阳易平易潜。

  除了活血化瘀药本身的归经,亦可通过引经药配伍增强对疾病病位的针对性,王清任的五个逐瘀汤即是范例。各逐瘀汤中都用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当归等药,寒温并用、活血通脉。在此基础上,血府逐瘀汤中加柴胡、桔梗、枳壳引至胸,通窍活血汤加麝香、老葱引至脑窍,膈下逐瘀汤加香附、乌药引至膈下,少腹逐瘀汤加小茴香、肉桂引至少腹,身痛逐瘀汤加秦艽、羌活引至经络,以发挥针对病位的治疗作用。

  2辨病与辨证结合,提高活血化瘀药使用的针对性

  运用中医理论认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生理改变,在此基础上总结治疗规律,是提高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方法。如病毒性心肌炎中心肌细胞的炎症、水肿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雷诺综合征反复动脉痉挛及后期的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血栓形成,肾脏疾病中肾小球弥漫性增生、纤维化改变,肾盂肾盏的炎性增生、斑痕狭窄、肾实质纤维增生等,皆和现代中医认识的血瘀有相似之处。临证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旁参现代药理研究成果,以提高活血化瘀药使用的针对性。具体而言,涉及使用中药的种类、剂量、时机、疗程和配伍等方面。

  2.1种类的选择切合病情发展变化

  有的疾病应使用破血逐瘀药,如肝硬化及肝硬化腹水。肝硬化之血瘀不同于一般血脉不利,其瘀血盘结、聚结日久,非破血通络法不能改善,故常用、桃仁、当归、土鳖虫等活血通络散结。及至肝硬化腹水,重要的病理改变为"血不利则为水",此时一般活血化瘀药亦难以奏效,若正气不虚,可选用虫类药物搜络散结,如、土鳖虫等。在此基础上,辅以利水消肿。

  而有的疾病活血化瘀药则不宜过猛过峻,以免耗气伤正。如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一般不用三棱、莪术、土鳖虫、水蛭等破血之品,常选具有养血活血作用的丹参、当归、三七、鸡血藤等,且以小量为佳。即使在活动期瘀血症状较明显,须用大黄、桃仁者,亦以用小量为宜。再如在紫癜性肾炎治疗也是如此,活血化瘀多以凉血和血散血为主,一般少用破血逐瘀药,以免动血散血,加重出血。

  有的疾病,在其不同发展阶段,瘀血程度不同,药物选择也相应变通。如冠心病心绞痛病情轻者,可选用丹参、郁金、赤芍、红花等行血活血药物;病情重如疼痛剧烈、舌质紫暗、脉沉弦而涩者,可选用三棱、莪术等活血破血药物。

  2.2剂量的确定考虑疾病病理机制

  中医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是血脉瘀滞较重的征象,因此活血化瘀的强度不同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加重活血化瘀药用量,甚至加用破血散瘀药,如土鳖虫、桃仁、水蛭等;中风病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活血化瘀药则不宜量大,因为此时血栓已经机化,重用活血化瘀药对已机化血栓难以起到通利血脉的效果,应在扶正基础上,适当加入活血化瘀之品,缓缓图之,以求正复血和、肢体功能恢复之效。

  2.3用药时机着眼疾病预后

  临床许多疾病就诊时,尚未见到血瘀证候,但针对疾病的潜在病机,预防性地应用活血化瘀药,往往能未病防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消化性溃疡病,因肝胆气机的疏通与否直接影响脾胃的功能,肝气不舒、肝气上逆均可导致脾胃气机阻滞而发生胃脘疼痛,所以临床治疗常用疏肝调脾法。而气血相因、血以载气,血脉条畅,肝气才易调达,即使没有血瘀之征,亦应佐以兼有疏肝作用且性味较平和的活血通络药为宜,如川芎、丹参、旋覆花、当归等,既不伤正,又气血双调,可望收到更好效果。

  2.4疗程的权衡关注长期受益

  瘀血是难治内科病中常见的病理产物,是病情进展与恶化的关键因素,因此活血化瘀治疗常贯穿病程始终。在某些疾病临床治疗中无论阳虚还是阴虚,也不论运用疏肝泻火、健脾祛湿、补益肾气等哪一治法,均应伍用活血化瘀药如丹参、赤芍、牡丹皮、郁金、川芎等,对延缓病情进展和保护靶器官损害具有一定作用。如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萎缩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IgA肾病等的治疗,活血化瘀应贯穿治疗始终。

  与此相反,原发性肾小球肾病在病理上多属微小球病变型,一般无凝血障碍,除非有血瘀症状,一般不应用活血化瘀药。滥用活血化瘀药,反而有耗血伤阴之弊。

  2.5配伍的加减注重协同增效

  活血化瘀药常与其他类药配伍使用,以达到切中病机、协同增效的目的。如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配伍益气药,黄芪常用至30g以上,再加人参或西洋参10g左右以大补元气。元气复,才可上充宗气、心气。若不用人参,可用甘温补肾药如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等与补气药黄芪、党参相伍,以奏元气、宗气并补之效。在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存在"毒"邪致病或"瘀""毒"联合致病的病因病机[2],临床常将活血化瘀方药与清热解毒药如大黄、黄连、虎杖、金银花等配伍使用。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常与益气温阳药配伍。在温通心阳时,因阳虚多为气虚之渐,在补心气、宗气的基础上配伍甘温助阳药;此外,还多心肾并温,即使没有明显的肾阳虚症状,亦配伍温肾药,如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达肾阳升发、心阳宣通的目的。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时,常与温阳利水药配伍。温阳药一般用桂枝,若无血脉寒凝、四肢逆冷或肾阳虚、阴寒内结者,不用附子;利水药多选用车前子、赤小豆、白茅根、茯苓、猪苓等,淡渗利水而不耗伤阴液。

  综上所述,临床应用活血化瘀药首先应遵循传统中药药性理论,结合病变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辨证选用活血化瘀药。其次,辨病与辨证结合,以中医理论认识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旁参现代药理研究成果,从而提高活血化瘀药选用的针对性,由此可望切中病机,方证和方病对应,以利于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陈可冀,李连达,翁维良,等.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1):1-2.

  [2]徐浩,史大卓,殷惠军,等。"瘀毒致变"与急性心血管事件:假说的提出与临床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10):934-938.

【中医活血化瘀药物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相关文章:

谈中医内科护理学05-30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安全性评价05-24

内科护理学教学雨课堂应用探析论文04-12

喉疾灵口含片质量标准研究06-14

中医教育论文11-30

化疗药物溢出的成因及解决措施07-03

心血管疾病中左卡尼汀的运用现状06-08

白血病中MLL重排和HOXa9基因表达05-13

从中医学的五大优势谈中医科研08-19

中医诊疗耳目眩运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