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多次蓝光疗法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照蓝光是医院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常见方法。胆红素主要吸收400nm-500nm之间的可见光,这其中又对于420-470nm波长的光吸收最强,所以,这个波长的光被开发出来,可以让光源单独发出这一种光。这种颜色的光对宝宝伤害较小,更容易被皮肤表面的胆红素接受,通过光-氧作用,将脂溶性的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的胆红素,让沉积在皮肤的黄疸尽快通过大便排出体外,所以目前常用这种方法治疗宝宝黄疸。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黄疸应用短时多次蓝光疗法的效果。方法69例新生儿黄疸患儿,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3例行传统的长时蓝光照射治疗,研究组36例行短时多次蓝光疗法,观察两组游离胆红素(IBiL)、总胆红素(TBiL)的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患儿IBiL及TBiL的水平均高于研究组,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33.3%显著高于研究组的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黄疸应用短时多次蓝光疗法的效果显著,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游离胆红素;总胆红素;短时多次蓝光疗法

  新生儿黄疸主要指在新生儿时期,多发生于新生儿出生28d内,因胆红素的代谢出现异常,进而引发血中的胆红素水平增高,且以出现的黏膜、皮肤和巩膜黄疸作为主要特征的疾病[1]。为探讨新生儿黄疸应用短时多次蓝光疗法的效果,本院对69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69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临床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3例,男女比例20:13,年龄19~27d,平均年龄(22.5±1.5)岁,体重1940~3680g,平均体重(2181.4±56.3)g;研究组36例,男女比例22:14,年龄20~26d,平均年龄(22.6±0.1)岁,体重1950~3670g,平均体重(2190.7±57.3)g。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儿均予以蓝光双面性照射,新生儿黄疸患儿治疗箱内的上下均设置一排的蓝光灯,波长为428~476nm,温度需控制为26℃。将患儿放置在上下的光照中,同时予补液治疗,以防不显性的失水,此外需为患儿佩戴黑色的眼罩,取消毒尿布对肝门及会阴部进行遮盖,以防引发生殖器官及双眼受损。对照组行传统的长时蓝光照射治疗:给予16h/d的长时间且连续照射,1次/d;研究组行短时多次蓝光疗法:予8h/次的短时间且连续照射,2次/d,中间需间断4h;两组均治疗3~4d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IBiL、TBiL的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包括体温异常、脱水、腹泻、皮疹及哭闹等)。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两组IBiL及TBiL的水平对比对照组患儿IBiL及TBiL水平均显著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不良反应对比对照组出现1例体温异常、2例脱水、2例腹泻、3例皮疹及3例哭闹,总发生率为33.3%(11/33);研究组仅出现1例腹泻、1例哭闹及1例皮疹,总发生率为8.3%(3/36);两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新生儿黄疸属儿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其发病因素复杂,与胆红素的生成过多、胆汁排泄出现障碍及肝脏胆红素出现代谢异常等均有关[2]。本研究中,对照组行传统的长时蓝光照射治疗,研究组行短时多次蓝光疗法,观察两组IBiL及TBiL的水平,结果显示:对照组IBiL及TBiL水平均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提示应用短时多次蓝光疗法较传统长时的蓝光照射治疗效果更显著,可有效降低血中IBiL及TBiL的水平。原因分析可能为:在新生儿的时期,机体内红细胞极易被破坏而引起胆红素的生成过量,进而引发机体内的胆红素出现浓度增高,加上肝细胞与胆红素结合的能力通常较弱,且胆红素的排泄出现不稳定性等因素也将使得胆红素的含量增加,进而造成新生儿性黄疸[3]。予以蓝光照射的过程中,胆红素可充分将蓝光吸收,进而转变成异构体,并具较强的水溶性,不经由肝脏结合,而是进一步随尿液或胆汁进行排出,使得患儿体内的胆红素出现浓度下降[4]。而蓝光照射疗法的主要作用原理在于胆红素可强烈吸收波长为450~460nm光线,而蓝光的主峰波长即为428~476nm,为此,其能被胆红素进行大量吸收[5]。

  临床多采用传统长时的蓝光照射治疗,虽具一定疗效,但因胆红素若经长时间的蓝光照射,极易导致耐光性,为此会影响疗效,而予以短时多次蓝光疗法可弥补以上不足,进而提高疗效。同时结果显示: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3.3%,显著高于研究组的8.3%(P<0.05),由此可知予以短时多次蓝光疗法的安全性较好。原因分析可能为:新生儿的体制较弱,蓝光照射尤其是长时间且连续照射极易在一定程度损伤患儿机体,造成不良反应增多,而予以短时多次蓝光疗法不仅可确保疗效,而且可避免对患儿机体造成不良影响,有效减少不良反应。此外,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有效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如心理护理及相应的舒适度护理等。

  综上所述,新生儿黄疸应用短时多次蓝光疗法的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血中IBiL及TBiL水平,且可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参考文献

  [1]王艳宁,黄武珍,程志勇,等.新生儿退黄洗液对黄疸治疗作用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广西医学,2013,35(12):1604-1607.

  [2]杜秀敬,支辉.中药游泳联合按摩对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指数及胎粪的影响.河北中医,2014,36(11):1732-1734.

  [3]杨丽,清江英.冷光源蓝光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护理体会.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6):2746-2747.

  [4]孙慧,陈荣光,何冬琴.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黄疸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中的作用.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0):1870-1872.

  [5]罗永奇.间隙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观察.中国医药导报,2012,9(2):47-48.

短时多次蓝光疗法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价值分析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