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标志物检验胃癌与病理检查的临床价值分析

时间:2020-10-15 15:55:17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肿瘤标志物检验胃癌与病理检查的临床价值分析

  摘要:目的 对肿瘤标志物检验胃癌与病理检查的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将2013年1月―2015年1月该院胃癌患者50例纳入观察组。同时将该时间段内胃部良性病变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组织标本阳性情况进行观察,对比观察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与病理检查的对应关系。结果 观察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率为90.00%(45/5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与病理检查胃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以及淋巴转移均有正相关关系(P<0.05)。 结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胃癌病理检查结果关系密切,其检出阳性与胃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正相关。

  关键词:胃癌;病理检查;临床价值;肿瘤标志物

  胃癌的形成、发展机制关系到癌变基因,抑癌基因表达失调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在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临床对于胃癌的认识与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1],即通过对基因水平的'研究,认识胃癌形成与发展的机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为一种糖基化分泌性多肽因子,有促进肿瘤微血管生成,同时加速肿瘤生长[2-3],浸润,以及转移的可能性,在判断肿瘤转移、预后方面有突出价值。为对肿瘤标志物检验胃癌与病理检查的临床价值进行对比观察,该研究将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该院住院部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癌的5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出阳性情况与对照组50例胃部良性病变患者检出情况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中将随机抽取该院住院部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癌的50例患者纳入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为35例,女性患者为15例;年龄区间为20~80周岁,平均为(43.56±4.13)岁;临床分期方面,15例患者为I期,17例患者为II期,18例患者为III期;组织学分化方面,15例患者为低分化,16例患者为中分化,19例患者为高分化;淋巴结转移方面,32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18例患者无淋巴结转移。同时将该时间段内胃部良性病变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胃黏膜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为32例,女性患者为18例,患者年龄在20~78周岁范围内,平均为(44.16±5.2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所提取组织标本按照常规方法建立石蜡切片,常规进行脱蜡水化处理以及抗原修复,对非特异性位点进行封闭,滴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一抗,环境温度4℃状态下过夜。室温冲洗,滴加生物素标记二抗,在37℃温度状态下孵育,持续时间为35 min,然后进行冲洗。再进行二氨基联苯胺显色,反应时间为5 min,并冲洗,使用苏木素复染,处理时间为5 min,再次冲洗,以盐酸酒精进行分化处理,时间在2~3 s范围内。冲洗后温水浸泡反蓝,时间为30 min,按照75.0%→85.0%→95.0%→100.0%梯度进行酒精冲洗脱水处理,通过二甲苯浸泡5 min,形成中性树胶封片。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所提取组织标本阳性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对比观察组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与病理检查胃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以及淋巴转移之间的对应关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判断标准为:细胞浆内可见棕褐色或棕黄色颗粒。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表示为n(%),通过χ2检验,P<0.05表示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两组阳性表达率对比

  观察组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率为90.00%(45/50),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15,P<0.05),见表1。

  2.2 肿瘤标志物表达与病理检查相关性对比

  观察组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与病理检查胃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以及淋巴转移均有正相关关系(胃癌分化程度相关性r=0.866,P<0.05;临床分期相关性r=0.912,P<0.05;淋巴转移相关性r=0.730,P<0.05),数据见表2。

  三、讨论

  目前,临床研究中尚未明确胃癌的发病机制,但有关研究资料与证据表明,异常细胞增殖是导致胃癌形成与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细胞周期中任意一个调控环节的失控都可能造成细胞增殖产生异常。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为一种糖基化分泌性多肽因子,在胃肠道肿瘤形成发展中有重要影响价值。

  已有临床研究中认为,肿瘤的生长与转移是一个多步骤且多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在肿瘤生长,浸润,以及转移的过程当中,肿瘤血管的形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上来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所发挥的作用是最为显著的[4-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为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中心调控因子,其分子结构具有高度保守的特点,存在形式为一种由亚基间二硫键与压基内二硫键交联产生的同型二聚体。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为血管内皮特异性的有丝分裂原,在增加血管通透性,加速血管内物质泄漏方面有重要影响作用,进而能够为血管内皮的迁移提供机制[6-7],同时也是肿瘤细胞发生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这一结论,有关研究中指出,对于分化程度高,存在淋巴结转移,以及临床分期高的胃癌患者而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阳性表达明显较高。该研究中数据同样显示:观察组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率为90.00%(45/50),该数据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15,P<0.05)。同时,观察组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与病理检查胃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以及淋巴转移均有正相关关系(胃癌分化程度相关性r=0.866,P<0.05;临床分期相关性r=0.912,P<0.05;淋巴转移相关性r=0.730,P<0.05),与既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8]。

  综合以上分析认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胃癌病理检查结果关系密切,其检出阳性与胃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正相关。

  参考文献:

  [1] 冯君楠,黄昊,寿成超,等.胃癌患者血清AMBP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5(6):447-450.

  [2] 朱昱冰,葛少华,张连海,等.肿瘤标志物在胃癌患者中的诊断及预后价值[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2,15(2):161-164.

  [3] 陈海燕.CA724、CEA、CA242、CA199肿瘤标志物联合检验在胃癌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1):97-98.

  [4] 姚尚彦,曹鸿挺,杨晓扬,等.胃癌患者血清 CRP、IL-6和典型肿瘤标志物检测临床诊断意义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19(3):376-379.

  [5] 余国行,卿毅,顾咸庆.等.血清多肿瘤标志物胃癌诊断判别方程的建立及其临床意义[J].重庆医学,2012,41(3):249-251.

  [6] 徐汪松,王丹.肿瘤标志物单项及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J].安徽医药,2013(3):470-471.

  [7] 孙洁,孟祥军.血清CA199、CEA、CA125、CA724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12):1936-1939.

  [8] 李曼,彭波,等.肿瘤标志物联检在胃癌早期诊断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6):899-902.

【肿瘤标志物检验胃癌与病理检查的临床价值分析】相关文章:

1.临床医学的检验论文

2.化工分析与检验电子简历模板

3.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转变分析论文

4.企业培训员工心态开展意义与价值分析

5.临床医学检验论文格式

6.黄花菜的临床药用价值

7.价值链分析与供应链成本管理

8.专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9.会计理论价值述评联系实践与经验的分析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