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分析

时间:2021-03-18 15:03:00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探讨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我院血常规检验工作的分析,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工作重要性。结果:白细胞分类计数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医师使用。结论:白细胞检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临床诊疗的正确诊断和。
    白细胞分类计数;临床意义;检验科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临床血液学检验中的常规检验项目[1]。随着基础医学及机的飞速,使得血液学检验技术突飞猛进,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种新型的血细胞分析仪以其自动化程度高、检测参数多等优势而不断充斥市场,这对减轻检验人员劳动强度和提高检测速度无疑起着积极的作用。现将我院检验科进年来总结的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仪器日本Sysmex XT-1800i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日本产尼康显微镜。试剂:原装进口配套试剂。标本来源:我院近3年经过血常规检查的1988例我院住院患者。
    1.2方法:仪器法采取患者静脉标本2 ml注入EDTA—K:真空抗凝管中,在25℃室温下3 h内检测完毕。手工镜检法:将经过仪器检测完毕的患者抗凝标本制作成薄厚适宜的血片,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用瑞氏一姬姆萨染液染色后,选择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检验人员在油镜下计数分类200个白细胞,并求出各系所占比例的平均值。
    2结果
    白细胞分类计数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白细胞检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临床诊疗的正确诊断和治疗。值得临床医师参考使用。
    3讨论
    人体血液中非细胞成分包括血清或血浆,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在末梢血液中,根据白细胞胞浆中有无颗粒,分为粒性白细胞和非粒性白细胞。粒性白细胞中包括中性粒细胞(又分杆状核及分叶核)、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非粒性白细胞中包括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其中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人体内游戈,可以吞噬和消化进入人体内的细胞等微生物,还能吞噬人体坏死的细胞。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K细胞,它们参与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 以及分类的`改变,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3.1嗜中性粒细胞(N) :在外周血中可分为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ST)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SG)两类。     
    3.1.1嗜中性粒细胞增多:嗜中性粒细胞增多常伴随白细胞总数的增多[2]。在生理情况下,下午较早晨为高,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或淋浴后,高温或严寒等均可暂时性增高。病理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如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时不增高)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3.1.2嗜中性粒细胞减少:<4×109/L称白细胞减少。当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主要见于:感染[3]。血液系统疾病。理化损伤。
X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苯、铅、汞以及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及抗甲状腺药。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2嗜酸性粒细胞(E)     
    3.2.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①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②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肺吸生病、蛔虫病、钩虫病等。③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④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⑤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等。肿瘤治疗有效往往伴随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改善。⑥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时反而增多。          3.2.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其临床意义甚小。     
    3.3嗜碱性粒细胞(B)     
    3.3.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①过敏性疾病。结肠炎、药物、食物、吸人物超敏反应、红斑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②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骨髓增殖性疾病的骨髓纤维化等。③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时。④其他。如糖尿病、水痘、流感、天花、结核等。
    3.3.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3.4淋巴细胞:
    3.4.1淋巴细胞增多:①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如风疹、麻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及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等。此外,某些杆菌,如百日咳鲍特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布氏杆菌及梅毒螺旋体、弓形体等。③淋巴细胞性恶性疾病。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肉瘤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等。③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慢性炎症、GVHR或GVHD等[4]。
    3.4.2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和先天性免疫缺陷性疾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3.5单核细胞:
    3.5.1单核细胞增多:生理性增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病理性增多见于:①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等。②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恢复期、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3.5.2单核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定期观察疾病过程中白细胞的变化,可以了解疾病的演变。通常在感染的急性期,主要表现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增高[5]。如中性粒细胞仅为轻度增加,未成熟者极少,常表示轻度感染;如白细胞增加明显或反而减少,且未成熟者明显,常表示严重感染。但老年人患感染性疾病后白细胞并不明显增加。

[1]李筱梅,杨玉宝,李承文,等.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学比较[J].检验医学,2004,19(2):100-103
[2]张之南,杨天楹,郝玉书.血液病学.第l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09
[3]吴茅,王海英,陈秉宇,等.血细胞分析仪提示中性粒细胞增高标本指标被忽视及其对策[J].临床检验杂志,2002,20:47-48
[4]孙芾,王厚芳,于俊峰,等.血细胞显微镜复检标准的制定及临床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155-157
[5]朱庚伯. 漫话白细胞分类计数. 家庭医学2007(11):38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分析】相关文章:

蒙古舞的分类及分析10-02

蒙古舞的分类及舞姿分析10-01

蒙古舞的分类及舞姿的分析09-17

蒙古舞的分类以及舞姿的分析09-16

分类数据的统计分析技巧10-25

铁代谢的实验检验临床意义11-10

最全的血脂检测组合临床意义10-25

免疫学检验的临床意义10-23

管理模具设计数据的技巧08-19

常用的免疫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