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问题与对策论文

时间:2020-06-22 17:19:41 理工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问题与对策论文

  摘要: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理科类学生不但要具备专业技能,还应该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但是,目前我国大多理工类院校由于长期传统思想以及功利主义的影响,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资源分配等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认为可以从:树立适应人文教育要求的人才培养观,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以及构建科学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增强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

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问题与对策论文

  关键词:人文教育;理工科院校;问题对策

  一、人文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关于“人文”解释:泛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强调人的价值和思想观念。人文知识涉及:历史、政治、哲学、艺术、语言等方面。人文教育,主要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教授人文知识,实现其人格精神与品格提高的过程。

  二、我国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已经进入了初步实行时期。总体而言,我国理工科院校普遍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并为改善学校人文教育水平积极探索新途径。但是,现阶段我国部分高等学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由于受到长期传统“重理轻文”等思想的影响,导致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离,理工科学生的人际关系、语言表述等能力明显短缺。如何创造性地解决此类问题是现阶段理工科院校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我国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人文教育认识存在误区

  2001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的《关于人才问题的调查报告》就显示:毕业生文字表达方面很欠缺,对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等重视程度相当低;不仅如此,其中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人能够较为完整讲述出孔子、孟子、老子等文化名人的思想见解,不到一半的人曾经较为完整地读过两部外国文学作品。伴随着学生就业难度增加,很多学生求学只是为了以后好就业,在学习的过程中重专业、轻素质,重知识、轻能力,从而形成了急功近利的求学观念。学生往往不愿意参加人文讲座与报告、学生会等文化活动,选择文科类选修课,大多是为了凑学分。这种状况导致了我国培养出的理工科学生在技术专业领域与人文领域能力不相称,知识结构单一、创新能力缺乏。

  (二)人文教育方面资源有限

  1.平台资源匮乏,人文气息不浓从教育的环境方面看,理工类院校学生的人文教育不但受制于狭隘的知识面,还缺乏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理工类学校大多比较关注实验室的建设,对实验仪器的要求十分严格,而人文教育方面投入少之又少,缺乏应有的平台资源,人文社会科学的图书和教材相对匮乏,并没有建立专门的大学生文化活动中心、视听教室。一些院校把修建学校建筑、改善文化设施等视为校园文化建设,并以物质文化建设作为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指标,但是却很少开展有品质的人文类活动,对各类文化教育活动往往流于形式,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视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手段。2.人文教育类师资力量薄弱目前理工类院校科学教育投入和人文教育投入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文教师工资待遇低,科研条件差,严重打击其工作积极性,一些教师忙于开展第二职业,无法专注于教书育人,对待学生教育很敷衍。还有些学校人文类的老师数量只是个位数,一个老师往往要奔波于各个年级各种不同课程间,教师的教育任务繁重,导致其往往无法专心科研。有些理工类院校的人文由于教师师资力量不足,人文类课程教育多数以选修的形式进行,并且大多数上课是在晚上或者周末,甚至是不同专业学生混杂在一起,人员规模庞大。

  (三)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

  1.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我国文理分科一般从高中开始实行,这也致使理科学生从小对人文类课程的了解不足。进入大学阶段,我国各理工类院校一般把哲学、历史、文学以及艺术课作为选修课设置,对于其内容大多由选修课老师自行决定,既没有统一的`规划也没有固定的教材和统一编制的教学大纲。这样的结果就是,各高校关于文、史、哲等基础性人文类课程种类设置不是过于狭窄就是过于繁杂。2.人文教育类课程设置不足理工类院校普遍存在人文教育课程设置占比不足,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现象。我国大多数理工类专业人文教育类课程占总课程的课时数一般不超过10%,而国外发达国家一般都在20%以上。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有一项要求,理工科的学生要修满8门关于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的课,且该课占总课程的比不得低于20%。最近又制定一项规定,理工专业的学生对人文社科类的学习必须系统化。

  四、完善我国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的对策

  (一)树立适应人文教育要求的人才培养观

  理工科院校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尤其是领导层要从根本上加强对人文教育的重视,只有重视人文教育才能认识、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以及对学生发展具有无法替代的意义,才能逐渐转变人才培养的模式,在教育过程中不断融入人文精神,最终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华中科技大学的杨叔子院士认为,工科的基础在理科,理工科的基础在文科。这不仅仅是对华中科技大学人文教育发展的概括,更值得理工科院校深思。只有观念上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才能正确落实人文教育。

  (二)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1.营造有人文内涵的校园环境理工科院校的校园环境营造,一方面:让校园充满人文内涵,可以围绕学校的发展历史、著名校友或者行业精英,从教育或者审美的角度出发,精心打造人文景观,使之充满人文气息,让人文教育融进校园的每一面墙。另一方面:让人文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可以通过开展诸如:体育活动、科技活动以及公益类活动等锻炼学生的智力,健全学生的身心,加强学生的合作和人际交往能力。还可以充分挖掘学校的资源,以学生兴趣为中心,寻找理工科和人文学课学生团结合作的契合点,开展校园社团活动,取长补短,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2.营造浓厚的学术环境高校之间的交流,最为重要的是学术的交流。李大钊曾经就说过:“只有学术上的发展,值得作大学的纪念。”人文教育中的学术活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世界观、方法论、学术精神等文化果实,还能起到指引、促进、规范的作用。因此,理工科院校可以充分发挥学术活动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渲染校园学术文化氛围。当然,学校校园学术文化氛围的形成离不开学校政策的指导、学科建设的支撑。学校的政策越明确具体,学术活动的开展就越有方向;学科建设越合理,学术活动就越有活力。

  (三)构建科学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1.树立“以人文本”的课程理念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的目的是为人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知识。理工科类的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转变成具体产品时,不仅要考虑技术方面的因素,还要综合考虑价值取向、社会需求等。不管是建构主义课程观、人本主义课程观还是后现代课程观都围绕着学生主体,由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内化知识、体验情感。因此,人文教育课程要“以人为本”,课程设置形式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比如:人文课程安排可以将必修课、选修课以及实践课相结合。课程内容应该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生活经验,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内化。2.加强各类课程之间的联系人文教育所涵盖的知识范围十分的庞杂。学校教育在有限的时间上根本无法将所有的内容纳入课程教学。因此,人文教育课程要依据学生的学习发展特点,社会的需求,时间空间限制等,提炼出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挖掘课程间联系,将课程内容重新整合,进行组块,集中校内资源,打造精品课程。例如:复旦大学的通识核心课程,由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六个模块,目前已建设180门课程。同时人文课程设置还应该注意各课程模块之间的联系,课程设计整合时要体现层次性,和理工科专业要能够照应、结合。

  参考文献:

  [1]刘慧,沈倩,徐茂.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新途径-“任务与分享”式课程构建[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7(1):99-100.

  [2]赵敏,贾德芳,秦广久.理工科高校人文教育课程的构建[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1):112.

  [3]刘秀娟.谈理工科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性[J].科学与财富,2014(5):391.

  [4]解梅,陈红.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M].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2013:59-74.

  [5]乔江艳.对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4(35):79.

【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问题与对策论文】相关文章:

1.人文与医学论文

2.高校会计教育问题及对策论文

3.高校美术教育问题及对策论文

4.高职院校财务会计教学瓶颈与对策论文

5.浅谈理工科学生的英语教育问题论文

6.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困境与对策论文

7.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8.高职院校古代文学教学的困境与对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