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

时间:2020-10-20 16:48:07 理工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活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

活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
李培林?
活动民工研究已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门,社会学的参与推动了活动民工研究的地进一

步深化。本文从活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交往方式、活动民工的生活状况、活动民工的社会分

层和社会地位等方面进手,使读才在把握民工的一般“自然”状况的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

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于从事社会活动研究的同行来说本文亦不乏鉴戒与启示之功用。?
作者:李培林,男,1955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近年来,“活动民工”成了学术界、政策研究部分和新闻界谈论和研究的热门。1984年以前

的改革初期,中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乡镇企业,其主要特点是“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这被誉为中国式的独特的城市化道路。1984年,为了加强城市

的副食品供给,国家放宽了对农民进城的限制,答应其自理口粮到城市落户,从此拉开农民

大规模进城务工经商的序幕。1985-1990年,从农村迁出的总人数还只有约335万,而同期乡

镇企业新吸纳的农村劳动力为2286万人,乡镇企业还是农民在职业上“农转非”的主渠道。

1990-1994年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根据近两年多项大规模的全国抽样调查结果,外出打工的

活动民工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均匀在15r%左右,据此推算1995达到6600多万人,同期乡

镇企业新吸纳农村劳动力2754万人,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开始下降,而进城活动

民工的人数仍在快速增加。民工潮的形成引起一喜一忧,乐观的看法是以为中国的城市化有

了新的渠道,悲观的看潮城市由此而潜伏着稳定的因素。民工潮究竟是忧是喜,亦乎喜忧参

半,实际上主要应当看这部分人能否终极融进城市生活,并在城市中确立合适的社会地位。

?
一、作为社会活动的民工活动?
1?1劳动力活动和社会活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不同视角?
劳动力活动与社会活动的区别,实际上是经济学研究视角与社会学研究视角的区别,在经济

学关于劳动力活动的研究中,有两个著名的经典理论:一个是早期的所谓“推拉理论”(pus

h and pull theory),即以为从农村向城镇的劳动力迁移可能是因城镇有利的经济发展而形

成的“拉力”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农村不利的经济发展而形成的“推力”造成的,后来哈

里斯-托达罗的迁移模型对这一理论有了新的发展,该模型假定劳动力迁移主要取决于城乡

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比较(todaro,1969);另一个是以刘易期的二元经济理论为先导,后经许

多经济学家的发展而逐步形成“两部分理论”(two sectors theory),旨在证实剩余劳动力

从传统的农业部分向现代的产业部分的人口转移,正是整个经济发展和产业化过程的自身特

点*lewis,1954)。这两种理论的条件假设几乎是共同的,即农业部分是生产函数呈收益递减

的经济部分,城市产业部分则具有相对较高的生活率和利润率,因而滞留在农村的边际生产

率即是或接近零值的剩余劳动力,具有向城市产业部分转移的内在冲动。后来经济学在这方

面的研究都是在此基础上的理论完善和精细化验,如把城市经济进一步划分为“传统经济”

和“现代经济”,或者“正式经济”和“非正式经济”,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首先是向城市

的小型零散的以劳动密集为特征的城市传统经济或非正式经济部分转移,然后再向现代化部

门或正式部分转移。这方面较新的研究成果是把交易用度的概念引进对劳动力转移的本钱收

益分析。?
社会学关于“社会活动”的概念比“劳动力活动”更为宽泛,并不仅限于对劳动力活动机制

的考察。最早专门研究社会活动的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把社会活动定义为社会位置(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