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背景下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简析

时间:2020-10-30 10:46:45 会计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知识经济背景下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简析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无形资产所照有的比重是愈来愈大,迫切要求改进现有无形资产会计的缺陷与不足,建立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无形资产会计处理方法。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相关的会计专业的毕业论文范文,欢迎阅读,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知识经济背景下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简析

  【内容提要】

  现行的无形资产会计理论与实务与知识经济的特点和要求不相适应,因此,迫切要求改进现有无形资产会计的缺陷与不足,建立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无形资产会计处理方法。查阅、参考有关知识经济和无形资产会计的研究文献后,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状况,并在系统阐述知识经济与无形资产会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现行无形资产核算与披露的现状,提出在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处理方法的调整与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就目前的无形资产确认范围狭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知识经济下应扩大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无形资产计量应该在不同的阶段选用不同的计量属性,进而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应采用的计量方法;在披露上,提出对现有的披露模式进行调整,改革的设想。

  【关键字】知识经济,无形资产,会计

  一、引言

  无形资产一直是会计理论和实务的难点之一。一是无形资产的界定问题,理论界和实践界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二是无形资产的确认和价值计量。这虽然对无形资产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环境,但同时也制约了无形资产的规范与管理。各国在无形资产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研究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原因是人们对无形资产所持的观点不同,这些不同主要体现在无形资产的界定方面。这一问题的妥善解决与否,将极大地限制和影响无形资产研究的开展和深化。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无形资产最基础的方面进行研究,更好地用理论来推动实践。特别是知识经济的今天,无形资产在内涵和外延上起了新的变化,而且在企业经济活动中作用的不断增大和地位的日益提高,无疑对无形资产会计带来新的问题、新的机遇和巨大冲击。

  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基于发展和系统的观点,采用规范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主要从理论角度对无形资产进行分析与界定,探讨知识经济下最为重要的资产--无形资产的内在本质特性以及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考虑知识经济的特点,文章将专门对知识经济环境下无形资产的界定、确认、计量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对无形资产界定的研究,对于规范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深化无形资产的研究和加强无形资产的开发、应用和管理,无疑能起到提纲挚领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知识经济下讨论无形资产会计的意义

  工业经济时代,经济的增长和企业的发展主要靠资本、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投入,无形资产发挥作用只是个别产业的个别现象,没有成为各产业中重要的资源,人们也没有形成对无形资产的普遍重视。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通讯、交通、管理等领域技术水平迅速提高,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使得无形资产成为各国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无形资产发挥作用己成为各产业的普遍现象。因此,对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处理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加快制定符合知识经济宏观环境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及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保持同步与协调。

  (2)有利于企业全面掌握其资产状况,以确保企业财产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有效地防止无形资产流失,提高整体资产的经营效果。

  (3)有利于真实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全貌,从而帮助各信息使用者正确了解和评价企业价值。

  (4)有利于规范企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我国无形资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无形资产会计研究的历程

  我国学者在无形资产研究方面,曾有过举世瞩目的成就。1926年,杨汝梅以《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博士学位,并于次年正式出版成书,引起了广泛关注。长期以来,该书一直被美国会计界奉为关于无形资产的唯一专着,研究商誉和无形资产的文献,大都引用过其中的观点。除了杨汝梅在80多年前曾专门研究过无形资产外,尚未找到1978年以前国内有专家学者独立地系统研究无形资产的资料。出现这种情况是不值得奇怪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仅仅被当作西方企业会计用语,无形资产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受到一定的重视,是同资产评估的需要紧密相连的。1990年,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了王久华编着的《企业资产评估》一书,该书的第七章《无形资产评估》,提到了无形资产的基本概念。目前,国内已经出版的无形资产专着足有几十种。除少数专着,如邓小洋博士的《商誉会计论》、于长春教授的《无形资产会计》、于玉林教授的《现代无形资产学》、蔡吉祥《无形资产学》等与无形资产会计密切相关外,其他大多数是围绕无形资产的评估编写的。

  由于现行会计准则对自创无形资产不予资本化,并且也不予公告,使得现行财务报告对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围绕财务报告中无形资产披露问题,会计学界对无形资产会计有用性的研究也不断升温。

  马德林、朱元午发表的无形资产会计文献为样本,分析和评述了我国在无形资产会计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改进无形资产会计研究的建议。

  在国外,各国会计组织也均对无形资产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在美国,1944年发表了ARB24号《无形资产》。其中购入商誉作为资产确认。外购商誉是企业收购其他企业时所确认的项目,即购买价格与购入企业净资产有差额。当购买价格高于净资产时,说明购入企业具有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正因如此,ARB24号将外购商誉作为资产进行确认、计量。而在1970年公开发表的APB意见书17号《无形资产会计》中,对作为资产确认的商誉价值,其摊销年限的上限为40(pars.24-29)。1974年10月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2号--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1980年12月财务会计准则第44号--汽车运输业的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1982年10月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68号--研究与开发安排;1985年8月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86号--对出售、租赁或以其他方式上市的计算机软件成本的会计处理在1999年12月公开发表草案《企业合并和无形资产》中,除将外购商誉摊销年限的上限从40年缩短为20年之外,对于超过20年耐用年限的外购商誉,作为无形资产、计量,不必进行摊销,但每年必须在报告单元层次上进行减损测试。2001年6月在上述草案基础上,形成了关于无形资产会计的FASB第141号和第142号会计准则。不再要求上市公司对商誉以及没有明确使用年限的无形资产进行摊销,而改为减值测试并计提减值准备。